演员牛犇:角色再小也要演出彩_电影_角色_都是

原标题:演员牛犇——

为人民创作是一生追求(足音)

牛犇速写。蔡华伟绘

一部影片有许多角色,每一个人物都是重要的,你就是露个脸,说一句台词,也得出彩  

他的本名叫张家景,因为电影,观众记住了牛犇这个艺名。1946年摄制的电影《圣城记》中的村童“小牛子”,是他饰演的第一个角色。在《圣城记》中担任主演的谢添,提议他改名“牛犇”:“小牛子,你再加上三个牛,就叫牛犇吧。四头牛跑得比谁都快!”

自此,无须扬鞭自奋蹄,牛犇在中国影坛奔跑近八十年。

“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同志了”

信仰是人生的根本,有了信仰,生命之树就枝繁叶茂。从“小牛子”演到如今的牛爷爷,再到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牛犇把为人民创作作为一生的信仰和追求。

2018年6月,83岁的牛犇加入中国共产党。秦怡和我作为牛犇的入党介绍人,见证了他的光荣时刻。牛犇对大家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同志了。”我在现场领誓,他一字一顿读得响亮,眼睛里饱含泪水。

那天晚上,在他的家里,他拿出两枚共青团员的团徽对我说:“我是一个苦孩子,小时候父母就病死,我跟着哥哥,在片场长大,接受这些革命思想是本能。当年,在我和妻子加入共青团时,我们就约定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

“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入党之后,牛犇有了更高的追求。他说:“我已经80多岁了,我要抓紧拍更好的作品。”

“角色再小也要演出彩”

从早期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的小庞、电影《飞刀华》中的李少雄、电影《天云山传奇》中的王立汉、电影《牧马人》中的牧民老郭、电影《日出》里的小顺子,到近年来电影《一步之遥》中的牛爷爷、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的弄堂老人、电视剧《老酒馆》中的老二两等,牛犇演的大多是小角色。还有些角色甚至没有名字,比如老校长、老教练、李老头。

展开全文

电影主角是焦点,配角往往表演空间有限。牛犇坚持:“演电影是件大事。一部影片有许多角色,每一个人物都是重要的,你就是露个脸,说一句台词,也得出彩。角色再小也要演出彩。”他像画简笔画,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在几场戏、几个场景、几句台词中把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让人过目难忘。这种“一瞬即闪光”的能力,就是艺术家塑造角色的创造力,背后是一种爱琢磨生活、爱琢磨人物表演的专注精神。

“小牛犇的戏我一向很喜欢,什么影片里有他出现,戏就不显得是戏了,就像生活里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一般。”赵丹在《银幕形象创造》一书中曾这样写。

牛犇成长于片场,与白杨、陶金、李丽华、赵丹、舒绣文、刘琼等前辈们一起创作,耳濡目染中得到启蒙、收获教益。尽管他没有系统学习过表演,但凭着前辈的指导和自己的悟性,加上善于思考,逐渐琢磨出一些出彩的东西。

“只要有观众看,我就得好好演”

电影是集体创作,认真演好自己的角色,并且尊重其他角色,这是牛犇的职业精神。所以在片场,牛犇时刻关注导演,时刻观察其他演员的戏,导演一挥手,就能投入演出。

许多与牛犇有过合作的导演,都对他的表演赞誉有加。张艺谋曾感慨:“一件衣裳,一顶草帽,一抹胡茬……到了牛犇那里就会‘活’起来。”他们这代人把人民视为父母,把艺术当作生命,他发现了牛犇创造力的这一来源。牛犇这一代艺术家是在新中国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人民和时代是他们最深沉的情感所系。许多年来,我在电影艺术家们身边工作,被他们的这种信仰和情怀深深打动,并由衷地感到钦佩。

牛犇在表演中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哪怕只拍背影,也不用替身。拍摄电影《海鸥老人》正值寒冬,牛犇扮演的老人在戏中为了救落水孩子,需要跳进冰冷的湖水中。虽然年近八十了,但他拒绝替身。拍摄《高中锋,矮教练》时,他演的矮教练追到黄河边,想劝返出走的高中锋。导演和摄影机在船上,牛犇需要直接向河中走去。导演不喊停,牛犇就没有停。天性乐观幽默的牛犇,即使受伤也不轻易离开片场。他说:“只要有观众看,我就得好好演,戏大过天。”

入党近5年,八旬高龄的牛犇一直东奔西走,参加了十几部影视剧拍摄,同样都是小角色和普通人,他依然努力“一瞬即闪光”,用艺和德与年轻的演员交流。正如秦怡在同意担任牛犇的入党介绍人时所说:“我相信,他会做得很好。”

(作者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作者:任仲伦

来源:人民日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