钮文新:储蓄大增是百姓财富增长?——金融数据中透露的“真相”_亿元_增长_贷款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1月份,住户存款(传统提法是: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6.2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多增7900亿元,创出历史同期的新高。于是,许多人开始惦记,有说“扩大消费”,有说“鼓励购房”等等。但其实,老百姓储蓄存款的增长恐怕并不意味着其财富增长,而或许是老百姓投资科目的结构性转变所致。

从去年底一段时期的情况看,汇率、利率剧烈变化导致债券市场震荡,银行理财产品出现跌破净值的情况,进而引发一轮“赎回潮”。这些退出理财市场的钱是不是会变成储蓄存款、尤其是定期储蓄存款?刚刚公布的一月份金融数据或许能够说明问题。

第一,1月份M2增速达12.6%,这其中,除了企业贷款变存款的因素,是否也存在老百姓储蓄存款增长的因素?从增量数据看,1月份,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7155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6828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1.01万亿元,三者相加的存款增量不过9773亿元。所以,居民储蓄增长可能是1月份总体存款增长的主力,也可视为M2增长的主要源泉。

第二,在M2增长12.6%的背景下,1月末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1.3%,这个增速似乎并不突出,但需要看到的是:1月份银行对企事业单位的贷款增量的确很大,在全部4.9万亿元增量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量就占了95.5%,达到4.68万亿元。为什么?是否因为老百姓一部分资金退出银行理财产品,从而导致理财资金对应企事业单位债务的相应减少?如果是,那势必加大企事业单位对银行信贷的需求。

第三,老百姓退出银行理财产品同时增加储蓄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的较快增长,势必扩大银行长期资金的来源,并更加适宜银行投放中长期贷款。从实际结果看,1月份银行对企事业单位的贷款结构的确更多偏重于中长期贷款。大致结构为:短期贷款增加1.5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585亿元。

由这些数据我们该得出怎样的结论?第一,1月份企业贷款增加较快很可能是结构变化的结果,不能盲目乐观而放松政策推动经济的力道;第二,刺激消费是正确选择,但不能依赖消费,而拉动经济的政策应当遵从投资、就业、收入、消费的基本顺序和基本规律,至少2023年应当更多依托投资,切实增加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

我们当然要扩大消费。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31日下午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尽快形成完整内需体系,着力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

2月14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带来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2万元大台阶,达到20133元、实际增长4.2%,增速超越GDP增速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为什么说这是好消息?因为,低收入人群才是具有消费意愿的人群,他们的收入增长,才会更加有效地拉动消费。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