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为何喜欢娶十几岁的女孩?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猫腻?_女子_及笄_古人

古代女子到了15岁就被称为及笄,也就是结发的意思,古人又称,“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也就是说,及笄后,女子就到了出嫁的年龄,所以在很多古籍记录中,女子结婚的年纪都在15岁左右,简单点来说就是,古代女子到了15岁就已经成年了,并不像我们现在,18岁才算是成年。

另外,古人对于年龄的算法也和现在完全不同,古人对刚出生时的幼童称为“总角”,《礼记·内则》记为“拂髻,总角”,后来儿童时期,小孩是不能戴帽子的,要让头发自然下垂,所以又称垂髫,然后才是少年时期,古人比喻为“豆蔻”,其实在很多诗中都能看到,古人见到年轻漂亮的女子,都会说她是“豆蔻年华”,其实就是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而男子就不同了,男子15岁被称为束发,这个时候所代表的意思是“成童”,也就是男子从幼童成长到少年时期了,而20岁则被叫做“弱冠”,这个时候就代表已经成年,并且还要举行行冠礼,而冠就是成年人的帽子,这个时候,男子就可以戴帽子了,另外,举行了行冠礼的男子,也可以娶亲了。

虽然古人对年龄很有讲究,但是为什么在古代,女子总是还未及笄就出嫁了呢?并且很多婚配对象都是年龄差距很大的,这又是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在现存的晚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大量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官老爷家的夫人小妾,看起来年龄差距都非常大。

展开全文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古代女子的地普遍偏低,即使是出生大户人家,最后也还是会沦为生子的“工具”,因为古人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认为女子用途只在于嫁人生子,所以古代女子都是不能抛头露面,在出嫁前,一直是待在家里。

古人将这称为是“待字闺中”,另外,古人还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古代的女子从小不能上私塾,也不能像男子一样学习四书五经,第二点,不管是男子还是女子,古人在心智上和生理上都要比现代人早熟,明朝《东周列国志》记载“论年纪虽则一十四岁,身材长成,倒象十六七岁及笄的模样”。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女子虽年纪只有十三四岁,还未及笄,但是她们的身材却像是十六七岁,已经成年的模样,所以这个时候的女子,是可以嫁人生子的,第三点,古人看中子嗣延绵,所以男子又可三妻四妾,这样一来,家中后代自然就繁衍的昌盛了,而且古人多提倡人丁兴旺,有时候一个家族能达到上百人,且都是同室宗亲。

最后一点,也是最残酷的一点,古代女子不仅出嫁后在婆家没有地位,其实在娘家更没有地位,因为古人认为,养女儿是为别人养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养了这么多年,还是要送出去,所以很多人家干脆在女儿还未及笄前,只要有人看上,就会“卖女儿”,将她们送去给那些有钱人家的做媳妇,以来换取一些钱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