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五校联盟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文化_河滩_中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点明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和转型。近年来,这种变化已经越来越明显。人们在讨论百年变局的时候,往往讨论更多的是国家实力的消长、经济发展的快慢、科技进步的影响。这些因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相对显而易见的。文化间关系似乎更加关涉深层的结构,文化间关系的变化虽然不像实力消长或是经济发展那样明显,过程也比较漫长,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也更为持久和深远。

世界进入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关系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关系中的核心地带,世界的其他文化则成为边缘,从而形成了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关系的基本格局。

这一格局的典型特征是,文化的影响力呈单向性,即从中心向边缘辐射。西学东渐、西学东南渐等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是以其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的领先而奠定的。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战争中的惨败,迫使慈禧太后派遣代表团去西方观摩学习。甲午战争后严复编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更是深深影响了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代中国的有识之士。鲁迅先生读了《天演论》之后,曾在《朝花夕拾·琐记》中感叹道:“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西方文明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成果。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任何单一文化主导世界的文化关系格局都会淹没其他文化的精髓,甚至形成文化霸权。当世界出现重要的变革之时,这样的缺陷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中国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承担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共同体。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随着全球化发展而受到挑战,文化间关系开始出现重要的变化。这种关系的变化是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而出现的,是以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为基本标志的。可以看到,冷战结束之后,一批非西方的国家群体崛起,在经济上实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像中国、印度这些新兴大国又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物质力量增长的同时,它们的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地焕发青春。

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非西方文化被重新发现、界定和挖掘,一种多元文化格局正在显现。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值得高度关注的深层变化。一个积极、正常的文化间关系应该呈现多种文化共生共存、相辅相成、互学互鉴的多元格局。当下,这种格局已显雏形,表现了一种新型的文化间关系正在生成。它虽然不像经济和军事实力格局那样明显,但其意义却是更为深刻、更为长远。

(节选自秦亚青《百年变局与新型文化间关系》)

材料二:

每年元旦的新年贺词,是世界观察中国领导人的一个着眼点。

《诗经》《宋词选》《群书治要》《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大全集》……习近平发表新年贺词时,背后书架上的中国古典著作每一次都引发中外媒体关注。这就像一个隐喻:当一位大国领袖带领中国翻开新的历史之页时,“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

展开全文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黄河涛声之中、齐鲁大地之上,习总书记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中国最高领导人出席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这是首次。从古都北京,到三秦大地,中国最高领导人几乎每一次地方考察,都必有文化内容,必有文化圣地。

世界历史反复言说,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要如火生生不息,如水汩汩不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滋养着新一轮改革开放;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融入了新发展理念;为政以德、慎独慎微的训诫,丰富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内涵……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在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能力上已迈入新境。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节选自《百年变局中的文化瞭望》)

1.下列各项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年变局是一个时代课题,除了国家实力、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因素外,更关涉文化间关系。

B.随着非西方国家的崛起,非西方文化重新显示活力,文化间单一文化主导的格局开始出现变化。

C.有希望的民族,文化绝不能“木乃伊化”,应坚持创新精神,将古典哲学智慧融入新发展理念中。

D.中华民族在遇到困境时都能挺过来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2.下列各项对材料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进入现代以来,世界文化关系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这让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B.引用鲁迅《朝花夕拾·琐记》中的文字,是为了说明中国的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有独到的思考与出色的见解。

C.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物质力量日渐增长,其文化也与时俱进,这是打破单一文化主导格局的重要因素。

D.中央领导人在发表新年贺词的背后放置古典著作,仿佛隐喻着历史新篇章“背靠”的是数千载文明史,意在彰显中国文明的辉煌。

3.下列各种文化现象不符合材料所说的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基本格局特征的是( )(3分)

A.《天演论》影响了中国的有识之士。

B.“蜘蛛侠”“钢铁侠”是中国很多年轻人的偶像。

C.咖啡文化在中国流行。

D.全球多个国家开办了孔子学院和中小学孔子课堂。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

5.中国文化要在百年变局中被充分发现、界定和挖掘,可以施行哪些策略?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加以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河滩的悲哀

刘公

俺姓韩的是独户,在俺村子里抬不起头,没法才到这河滩过活。男人三十多岁,瘦消的脸瘦消的身子,喉结下面的窝很深很深。

爸爸,弟弟说他饿。一个瘦瘦的女孩拉着一个瘦瘦的男孩从窝棚里走出来,后面跟着一条瘦瘦的小狗。

丫丫,爸爸跟叔叔们说说话,马上给你们熬粥。男人爱怜地抚摸着女孩的头。

难道村子里没有你们的立足之地吗?看你们出来多不容易。我看着那简易的窝棚,还有窝棚边那简易的土灶,问道。

唉-,没法呀!男人叹了口气,接着说,不怕你们笑话,要个儿子,就是想活得有点尊严。没想到,超生惹怒了村里,村里赶走了我的猪和牛,揭掉了我家里的房瓦,把我的宅基地卖给了别人,实在没法子,才到这没人敢住的地方来住。唉--

爸爸,俺饿。小男孩脏兮兮的小手拽了拽男人的裤腿。

给,叔叔这有面包和香肠。我把两个面包和两根香肠递给两个小孩。

两个小孩没有伸手,难为情地瞅瞅我,瞅瞅男人,等待着男人的答复。

快让小孩接着。一块来河滩捡石头的老王对男人说。

那就谢谢叔叔,接着吧。男人说。

两个小孩异口同声地说,谢谢叔叔。接过面包就吃起来。

你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还要种粮种菜,真是辛苦你了。我说。

不止俺一个,还有孩他娘。孩他娘到这地的村主任家去了。这地的村主任是个好人,俺们到这地搭窝棚,开荒滩,他没有为难我们,只是让孩他娘过几天到他家去说道说道就中。那不是,孩他娘回来了。

只见一个女人匆匆从河堤上走下来。两个小孩大声叫着娘,跑着迎了过去。

孩他娘,村主任没有为难你吗?男人问。

没有,还是说道说道,说道完了,俺就回来了。瘦瘦的女人一脸的汗水,她不算漂亮,但还受看。女人的眼光躲闪着男人,好像有啥亏心事似的。

看着他们一家人的窘迫生活,我觉得心里很堵。随便聊了几句,就和老王几个喜欢石头的藏友,骑着摩托回县城了。

一月后的一个周日,也就是渭河发洪水的几天后,老王几个兴冲冲地来邀我,说洪水冲过,河滩里肯定有好石头。于是,我们几个带了面包和香肠,就来到了河滩。

一场洪水的冲刷,许多石头裸露了出来,河滩上的确有好石头。我们顺河而上,主要寻找形状、色泽,还有质地、纹路、韵味都好的观赏石,它们没有人工雕琢和打磨的痕迹。我们几个都是满脚的泥巴,一头的汗水。在树荫下吃过干粮,稍事休息后,我们继续找寻。也许是好半天再没发现好石头的原因,也许是距离上游那一家人的窝棚越来越近,我心情渐渐沉重起来,老觉得忐忑不安。老王看

我心神不宁的样子,搭讪道:你咋啦?有心事?

上面那家住窝棚的人,不知咋样?我说。

该不会有事吧,老天不可怜我们,总不会对他们下黑手吧。你,你是惦记那家女人吧?那家女人经常到村主任家去说道说道,你操的那门子心?老王坏坏地笑着。

我惦记的是那一家子,四口人,还惦记那条瘦瘦的小狗。走,骑上摩托,过去看看。我说。

走了!到上面去看看!老王吆喝一声,几个石友都跨上了摩托。

不一会儿,一个月前的那块地方映入了我们的眼帘,那里除了淤泥,还是淤泥,一片狼藉,一片荒凉,根本看不见那间窝棚。我们几个都缄默无语,心里都有种说不出的茫然和怅惘。

那一家子肯定都遇难了,真是造孽呀!我沉重地说。

几个人长吁短叹后,正准备离开时,一个女人大叫着丫丫、宝宝,朝这边跑了过来,她后面跟着一个男人,男人好像在追她。

近了,我终于看清,这个女人就是丫丫她娘。我想弄清丫丫和宝宝的下落,学着那男人的腔调脱口喊道:孩他娘!

女人站定,惊恐地问:你看到我家的丫丫和宝宝了吗?

他们到哪里去了?我问。

男人追了过来,喘着气说:可怜两个娃和娃他爸,一场洪水把他们卷走了,她那晚要不是在我家有事,也就跟着去了。唉--,造孽啊!男人抬手在脸上抹了一把汗。

你是村主任吧?老王问道。

是的。我要是不跟着丫丫她妈,她那晚就投河了。男人拉着女人的手,生怕她再去寻短见。

你真是一个好人啊……老王紧紧握着村主任的手。

丫丫、宝宝-,女人盯着奔流的河水,放声喊道。

此时,我们仿佛看到咆哮的洪水,正疯狂地向我们袭来,令人颤栗不已……

(选自《小说月刊》2021年6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第二段的描写,连用三个“瘦瘦的”形容词,写出了这一家人在河滩生活的艰难。

B.“女人的眼光躲闪着男人,好像有啥亏心事似的”暗示了女人在男人面前撒了一个善意的谎。

C.村主任追赶女人,生怕女人再去寻短见,说明村主任的确是一个富有爱心、心地善良的好人。

D.小说的结尾暗示了女人的悲愤,“颤栗”有悲悯同情及对人性丑陋悲凉的感慨之意,引人遐思。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我”的视角来串联情节,塑造人物。“我”是故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同时让情节更为紧凑。

B.小说开头通过男人的口叙述这一家人因为超生没有立足之地而来到河滩生活,这些叙述为后文小说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C.小说通过女人“眼光躲闪着男人”的侧面描写和“男人拉着女人的手”的正面描写,精炼俭省地刻画出了村主任的形象。

D.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极小的篇幅,用完全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不动声色地描写了在河滩上过活的一户人家的悲剧故事。

8.小说的主体是一家四口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我们”找寻好石头?(4分)

9.作者为何以“河滩的悲哀”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安庆绪以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尹子奇以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凡十六日,擒贼将六十馀人,杀士卒二万馀,众气自倍。

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张巡谓将士曰:“吾受国恩,所守,正死耳。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将士皆激励请奋。巡遂椎牛,大给士卒,尽军出战。贼望见兵少,笑之。巡执旗,帅诸将直冲贼阵。贼乃大溃,斩将三十馀人,杀士卒三千馀人,逐之数十里。

尹子奇益兵围睢阳益急,张巡于城中夜鸣鼓严队,若将出击者;贼闻之,达旦儆备。既明,巡乃寝兵绝鼓。贼以飞楼瞰城中,无所见,遂解甲休息。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馀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直冲贼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馀人,杀士卒五千馀人。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至是食尽,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以钩车钩城上棚阁,钩之所及,莫不崩陷。巡以大木,末置连锁,锁末置大镮,拓其钩头,以革车拔之入城,截其钩头而纵车令去。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馀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且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馀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

(《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B.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C.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D.巡欲射子奇/而不识/乃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丧其左目/几获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节度使”,是古代的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在重要地区设置的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元朝时废除。

B.“巡与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馀将各将五十骑开门突出”中的“突出”,与“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突出”的意思不同。

C.“解甲”的意思是脱下铠甲,“甲”是古代战士穿的用皮革或金属片制成的护身服,与“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中“甲”意思相同。

D.“守具”,即守卫用的战具,主要是为了防御敌人爬城、破坏城墙等攻击行为,其主要器械有叉竿、飞钩、擂木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睢阳告急,张巡入睢阳时,带兵三千,加上许远的兵力才六千八百人,曾与敌人交战十六日,杀敌二万多人。

B.尹子奇率领军队攻打睢阳时,因远远看到迎战的士兵甚少而嘲笑他们,结果被张巡率领的守军打得大败而逃。

C.叛军再次围困睢阳,张巡让士兵在晚上鸣鼓整队,使得叛军整夜戒备,白天停止敲鼓,使敌人放松警惕,然后带领部下直入敌营,大败叛军。

D.尹子奇再次调集几万士兵围困睢阳城,用云梯、钩车等各种工具攻城,张巡都一一化解了,但是睢阳守军也损失至一千六百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但念诸君捐躯命,膏草野,而赏不酬勋,以此痛心耳!(4分)

(2)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且使人顺风持火焚之。(4分)

14.张巡为何能多次以少胜多战胜叛军?请简要概括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捣衣诗

[梁]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触发了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第一联运用实笔,写游子因为风波之阻,不得不滞留他乡,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

C.第三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窗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第四联照应题目,是思妇的内心独白,不仅表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

16.这首诗的第二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此联的精妙。(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2)《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措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理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2年春晚上演的舞蹈《只此青绿》是抽象写意的手法将绘画《千里江山图》变幻成的舞蹈艺术形式。舞者发髻高耸,眼波流转,________,形态曼妙,神情缥缈。舞者服饰是长裙拖绿,那“青绿”,如青翠山峦,如雨后蓝天,如幽静深潭,准确地表现了《只此青绿》的“青绿”主题和意韵。舞蹈中的多种动作如“落云”“险峰”“静待”“望月”“卧石”“垂思”“青绿腰”……细腻生动地表现了舞蹈主题。舞步有时________遒劲,激越如军阵踏地;有时又柔婉婀娜,如杨柳拂风,体现了刚柔相济、虚实相间、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以古琴音作为主导乐音,既清古又超逸,既高华又幽远,既净洁又清丽;意蕴极为高远深邃,听之令人如醉如痴,________。有人评价,《只此青绿》是东方美学之________!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顾影弄姿 稳健 梦寐以求 模范

B.顾盼生姿 稳健 心驰神往 模范

C.顾盼生姿 刚健 心驰神往 典范

D.顾影弄姿 刚健 梦寐以求 典范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3分)

A.2022年春晚上演的舞蹈《只此青绿》是以抽象写意的手法将绘画《千里江山图》转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

B.2022年春晚上演的舞蹈《只此青绿》是以抽象写意的手法将绘画《千里江山图》变幻成的舞蹈艺术形式。

C.2022年春晚上演的舞蹈《只此青绿》是抽象写意的手法将绘画《千里江山图》转换成的舞蹈艺术 形式。

D.2022年春晚上演的舞蹈《只此青绿》是抽象写意的手法将绘画《千里江山图》变幻成的舞蹈艺术 形式。

20.请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都说运动能提升免疫力,那么运动一定能提高免疫力吗?答案是否定的。运动对于我们的身体而言,①。掌握好了,它可以帮你提高免疫力;掌握不当,则可能被伤到。

“一次强度过大的运动后,很容易感冒。” ② 。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大运动量的强化训练期间或竞技比赛中,运动员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增加。因为大强度运动后,机体会出现“开窗期”,此时免疫功能减弱,所以各种致病因子进入宿主体内的风险增加。

运动持续时间20至90分钟内为宜。 ③,对免疫系统和心肺系统的刺激不够,而一次运动时间过长易引起过度疲劳,不利于运动后疲劳的消除和身体机能的恢复。

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年轻人可以选择大肌群力量训练,如蹲起练习、腹背肌力量训练等方式;中老年人可以选择适中强度的太极拳、广场舞、快步走等有氧运动。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根据材料内容,对爱好运动的人提三条合理化建议,每条不超过10个字。(3分)

四、作文(本题共1小题,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现任中国精细化管理研究所所长汪中求强调,做好常规的思想对中国很多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在《细节决定成败》中说:“并非我有多高的水平,而是你们很多常规的活没做到位。”卓别林说:“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完全自由进行创作,其成绩往往会是惊 人的。”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综观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D.材料二第五段说的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等于“最重要的原因”。

2.C.A项因果倒置,材料一第二段说“世界进入现代以来,西方文明和与之相关的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关系中,也就出现了一个核心一边缘的格局”。B项“是为了说明中国的有识之士对西方文化有独到的思考与出色的见解”错,引用鲁迅《朝花夕拾·琐记》中的文字,是为了证明西学东渐,赫胥黎的《天演论》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有识之士。D项“意在彰显中国文明的辉煌”无中生有。

3.D.原文是说“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关系中的核心地带,世界的其他文化则成为边缘,从而形成了百年来世界文化间关系的基本格局”。D选项是指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不符合原文界定的基本格局的特征。

4.①开篇指出文化间关系对百年变局的影响不明显,但持久而深远;②接着简述世界文化间的基本格局及其特征;③再谈到一批非西方国家群体的崛起使得一种多元文化格局正在显现;④最后总结百年变局中新型文化间关系的形成与意义。(每点1分)

5.①高度发展经济,提升物质文明程度;②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为全球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③要深入挖掘与发展本国文化智慧,并融入新的发展理念;④不断提升执政党把握历史文化命脉的境界。(每点2分,写出任意三点得6分)

6.C.C项“说明村主任的确是一个富有爱心、心地善良的好人”错。从前文“女人的眼光躲闪着男人,好像有啥亏心事似的”可以看出,“村主任”对女人有不轨之心。

7.D.“完全客观冷静”错,本文的叙述之后有作者的主观感情显露,并不完全客观冷静;“不动声色”也不对。

8.①构思上的巧妙。通过“我们”两次找寻石头的所见所闻,串连起河滩人家的悲剧命运,独特的视角,节省的用笔,呈现出一个完整且重点突出的故事,不枝不蔓。②手法上的比照。“我们”寻石、赏石,河滩一家却为生存备尝艰辛和屈辱,引人深思。③内涵上的丰富性。寻石过程中的对话和“我”的心理活动,既侧面表现人物,也表达悲悯的主题。(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①“河滩”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悲哀”点明故事的悲剧内涵。②“河滩的悲哀”浓缩了小说的全部情节:被驱赶到河滩的无奈怨愤、河滩上生存的艰难屈辱、洪水毁屋吞人的天灾不幸。③“河滩的悲哀”直示写作意图和作者情感:对落后思想、不合理制度和人性丑陋的悲愤,对天灾不幸和人生苦难的哀悯。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A.句意:张巡准备射击尹子奇但不认识,于是用削尖了的蒿草作为箭矢,被射中的叛军大喜,认为张巡的箭已用尽,跑去报告尹子奇,于是张巡就认清了尹子奇的面貌。张巡命南霁云向他射箭,射伤了尹子奇的左眼,几乎擒住他。“剡蒿”是“为”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应在“矢”后断开,所以排除B、D;“谓”的宾语为“巡矢尽”,所以应在“尽”后断开,排除C。

11.B.两句中“突出”都是“突然出击”的意思,意思相同。

12.D.“但是睢阳守军也损失至一千六百人”错误。由原文“睢阳城至是食尽,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可知,睢阳守军也损失至一千六百人发生在围攻前。

13.(1)(我)只是想到各位捐弃身躯,做了荒野的肥料,可是赏赐与功劳不相称,因此痛心不已!(“但”,只是,1分;“膏”,滋润,这里是做肥料的意思,1分;“赏不酬勋”,赏赐与功劳不相称,1分;“以此”,因此,1分。)(2)敌人没有发觉这件事,(张巡)趁机派军大战,并且让人顺着风向拿火点燃焚烧。(“贼不之觉”,宾语前置句,敌人没有发觉这件事,1分;“因”之前补出主语“张巡”,1分;“因”,趁机,1分;句子通顺1分。)

14.善于激励将士;身先士卒;有谋略;随机应变。(每点1分,写出任意三点得3分)15.D.D项没有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

16.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④对仗(或对偶),“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每点2分,写出任意三点得6分)

17.(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2)(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3)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18.C.顾盼生姿:回首抬眼之间就有美妙的姿色。形容眉目传神,姿态动人。顾影弄姿:意思是对着自己的身影,做出各种姿态,形容卖弄身形,自我欣赏。稳健:稳而有力。刚健:(性格、风格、姿态等)坚强有力。梦寐以求:做梦都想得到,强调的是想要得到某个东西的欲望十分强大;心驰神往:则强调对某种事物十分向往,而不是一定要得到。典范: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模范:值得学习的、作为榜样的人。

19.A.B项“变幻······形式”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以”;D项缺少介词“以”,“变幻······形式”搭配不当

20.①比喻。句中把“青绿”比作青翠山峦、雨后蓝天、幽静深潭,连用三个比喻,使“青绿”的色彩具有画面感,生动形象。

②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写出比喻及效果3分,写出短句及效果2分。)

21.①更像一把双刃剑;②这是有科学依据的;③运动时间太短。(每空2分,共6 分)

22.①运动强度要适中;②运动时长要恰当;③运动方式要选对(每点1分,共3分)23.【材料解读】

材料一引用了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中的名言,强调遵守规矩、做好常规的意义。关键词是“做好常规”。

材料第二段引用了卓别林的名言,强调打破常规对艺术家的重要意义。

综观材料就是考查学生对“做好常规”和“突破常规”的辩证认识。写作时,不能只写一面,应该把两者相结合,突出其中一点即可。

参考译文:

庆绪任命尹子奇为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甲戌日(二十五日),尹子奇率士卒十三万人进逼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从宁陵率兵攻入睢阳。张巡拥有士兵三千人,和许远会合成六千八百人。敌人率领全部士兵逼近睢阳,张巡督促鼓励将士,日夜苦战。共过了十六天,擒获六十多名叛军将领,杀死二万多士兵,士气倍增。

尹子奇又率领军队围攻睢阳。张巡对将士们说:“我蒙受国恩,所坚守的是为正义而死罢了。只是念诸君捐躯,做了荒野的肥料,得到的赏赐不能回报功勋,因此痛心罢了!”将士们皆激励请奋战。张巡于是杀牛犒劳士兵,所有人都出战。敌人望见张巡的士兵很少,因而嘲笑他们。张巡举着旗帜,率领各位将领冲入敌人的阵营。敌军大败,将领三十多人,士卒被杀三千多人,被驱逐到几十里外。

尹子奇增加军队加紧围攻睢阳,张巡夜里在城中敲击战鼓整顿队伍,好像要出城攻击,城外的叛军得知后,彻夜戒备。天亮后,张巡让士兵休息,停止击鼓。叛军在飞楼上察看城内,什么也没有看到,于是脱掉铠甲休息。张巡和将军南霁云、郎将雷万春等十余名将领各自率领五十多名骑兵,打开城门,突然出击,直冲叛军营阵。冲到尹子奇军旗下面,叛军营中大乱,斩杀了叛军将领五十多人,杀掉了士兵五千多人。张巡准备射击尹子奇但不认识,于是用削尖了的蒿草作为箭矢,被射中的叛军大喜,认为张巡的箭已用尽,跑去报告尹子奇,于是张巡就认清了尹子奇的面貌。张巡命南霁云向他射箭,射伤了尹子奇的左眼,几乎擒住 他。

壬子日(初六),尹子奇再次调集几万士兵,进攻睢阳。睢阳城中到这时粮食已经吃完,补救不达,士兵仅剩下一千六百人,都是饥饿生病不能战斗的,于是被敌军围困,张巡于是修整守卫的战具来抵抗敌人。敌人制造云梯,安置精兵二百人在云梯上,推着它靠近城墙。张巡事先在城墙上暗暗地凿下了三个洞,等梯子快到时,在一个洞穴中推出大木头,末端安装铁钩,钩住敌人使其无法后退;一个洞穴中推出一根木头,扶着使敌人不能前进;一个洞穴中推出一根木头,末端放铁笼,笼里盛放火来焚烧,云梯从中间烧断,梯子上的敌兵全都被烧死。敌军又用钩车钩住城墙上的棚阁,钩子所到的地方,没有不坍塌的。张巡就利用巨木,末端置放连锁,锁的末端有大环,套住敌人的钩头,用革车攻敌军的钩车入城,截断钩头逼得敌车离去。敌军又在城西北角用土袋积柴作为登城之径,想要登城。张巡不和他们争利,每到夜里,暗地里把松明、干蒿放到里面,共有十多天。敌人没有发觉这件事,(张巡)趁机派军大战,并且让人顺着风向拿火点燃焚烧。敌人无法救火,过了二十多天,火才熄灭。张巡的做法,都是抓住时机立刻执行,敌人为他的智慧说服,不敢再攻。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