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90年到22年都有哪些疫情)_流感_病毒_疫情
本文目录
- 90年到22年都有哪些疫情
- 几大疫情
- 疫情还要多久结束
-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什么超大型传染病,当时的情况如何
- 历史上黑死病带走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究竟有多可怕
- 流感每年会造成几万人死亡,为什么我们更怕新冠病毒而不怕流感
- 新冠病毒三种结局是什么
- 世卫将南非新发现毒株命名为Omicron,此名字有什么意义
- 新冠命名是怎么样的
90年到22年都有哪些疫情
西班牙流感、东北鼠疫、乌干达鼠疫、肠炭疽、SARS非典、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1、1918到1920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大流感暴发西班牙流感死亡5000万人。
2、1920到1921年中国东北鼠疫流行9300人死亡。
3、1926到1931年乌干达鼠疫大流行死亡率近90%。
4、1989年中国西藏江达县暴发20世纪下半叶最严重肠炭疽。
5、2003年SARS非典2002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出现首例SARS病例,也是世界首例SARS病例,并迅速形成疫情。
6、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几大疫情
中国近20年发生过的疫情有:
1、血吸虫病:中国现有病患84.3万人,末期病人2.4万人,病牛约6万头,受威胁人口约6千万人。近年来中国疫情明显增长,原已达到传播控制和阻断的县又出现疫情,有螺面积和阳性螺面积扩展明显。2003年中国报告急感病人1113三例,比2002年增加25%,一些大、中城市已出现急感病人。
2、SARS:2002至2003年冬春季发生于中国南部,迅速扩及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29个国家和地区,总共8423例。其中,中国5327例,死亡349例。SARS病死率高,引起群众恐慌。今春广州和北京发生零星病例,控制后未再出现新的传播。
3、鼠疫:中国仍有19个疫源地省区,近年来鼠间鼠疫活跃,一些长期处于稳定控制的疫源县陆续出现动物间疫情,部分地区鼠间鼠疫流行猛烈,人间鼠疫时有发生。部分疫源地距大城市及交通干线很近,部分疫源地褐家鼠带菌率高,不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检出患者意识和能力低下,存在人间流行隐患。
4、禽流感:近年来部分国家和地区大范围流行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人间感染病例逐年增多,中国家禽饲养方式多为散养,家禽粪便很少进行无害化处理,污染严重,与家禽接触工作人员防护措施不落实,病禽发现与处理不及时,极可能发生人类感染及人与人之间流行。
5、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是指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疫情还要多久结束
截止2021年3月,不知道结束日期。
2012年3月11日,是WHO宣布新冠疫情成为全球大流行1周年的日子。
至此,新冠病毒疫情发展成全球大流行已经1周年,距离疫情暴发接近15个月,整个历程已经超过了一个自然年的时间。
从这近15个月的疫情发展趋势来看,季节气候因素对疫情传播的影响相对有限,对疫情有直接影响的是非药物公共卫生措施,最主要的是采取遏制性的社会隔离,还是缓解性的社会疏离。
扩展资料
于新冠病毒的超强传播力,和获得性免疫保护力度的不确定性,而且实践也证明,通过人群普遍感染实现控制甚至消灭疫情的“群体免疫”不具有可行性。
比如,来自巴西的研究显示,早在2020年7、8月份,亚马逊地区人群的新冠病毒感染率已经超过人们普遍预期的建立群体免疫的75%,仍没有阻挡当地病毒的继续传播。
巴西全人口的病毒感染率已经很高,这似乎“无碍”巴西正在步入规模空前的大流行第三波高峰。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什么超大型传染病,当时的情况如何
根据近日消息,新型肺炎的确诊人数已经超过非典,成为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危险的传染病之一。武汉的疫情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那么在历史上,又出现过哪些大型的传染病呢?
一、欧洲中世纪大瘟疫。
在西方人的认知里,这次大瘟疫是从中亚传入欧洲的。当时蒙古人攻打黑海港口城市卡法,为了攻破城池,蒙古人将感染了“黑死病病菌”的尸体装在投石机上,以抛掷的方式扔进了卡法城内。很快卡法城居民开始生病,另有一部分尚未发病的人,开始恐慌地向外出逃。
1347年,一条来自卡法的商船抵达了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港口城市墨西拿。墨西拿当地很快爆发了一场瘟疫。患病者身上通常会出现一些肿块,并且还会不住地咳血和呕吐,短短几天后就会死亡。当地人不久后,将病毒的源头锁定在卡法来的商船,他们愤怒地将这些人驱除出卡法。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一举动,最终招致了一场超过千万人死亡的灾难。
商船继续沿着水路前进,他们先到了意大利北部城市热那亚,在被拒绝入境后,随后又去到了法国港口城市马赛。随后这条商船便失去了踪迹,但黑死病却开始在欧洲流传起来。
1348年初,意大利威尼斯和佛罗伦萨被黑死病攻陷。到了下半年,法国全境和不列颠岛也被传染。随后,黑死病开始在整个西欧蔓延。后来这一病症又传染到了东欧,甚至俄国人也死伤惨重。
从1347年到1353年这段时间,黑死病杀死了2500万欧洲人。这个数量达到了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黑死病是一场人类史无前例的浩劫,欧洲的宗教文明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天主教至高无上的地位开始被打破。这一病症最终推动了欧洲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后来的文艺复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直到19世纪末期,引起黑死病的病因才最终被确定。黑死病来源于老鼠身上的鼠疫杆菌,染鼠疫的啮齿动物,通过蚤类叮咬等方式传染给人。尽管从一开始,意大利人就曾经强行让患鼠疫的船只在港口隔离40天,但船上的老鼠却悄悄上岸并造成了灾害。这实在是让人们防不胜防。
二、一战末期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流感并非真的从西班牙爆发。
因为当时的西班牙,全国有800万人感染了这种病症,甚至连西班牙国王都生了病。在其他国家严格遮掩疫情的时候,只有西班牙诚实地曝出了这一消息,这一病症,便渐渐被人们称之为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流感爆发于一战末期,一共分为三波。
第一波流感发生在1918年春天。当时这一病症还只是比较普通的流行性感冒,虽然有人发高烧死亡,但人们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随后的第二波流感爆发在1918年秋季。原本感染人数较少的20-40岁这一青壮年族群,突然出现了大规模的感染和死亡。而感染人群的症状,也开始由普通的咳嗽发烧,转变成了头痛、发烧、咳血。甚至有人在早上还是正常,中午染病之后,到了晚上就死亡了。
第三波流感爆发于1919年冬季。那时候,全球范围内都出现了西班牙流感的病症,并且其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这一流感在当时引发了全球性的恐慌。
但到了1920年,这场恐怖的流感却突然销声匿迹,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就突然消失了。
据统计,西班牙流感一共带走了2千到4千多万人(一说7000万到1亿)的生命,这甚至比刚刚结束的一战死亡人数还要多。而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流感也是一战停战的原因之一,因为当时各国都已经找不到任何兵源补充了。
西班牙流感除了发病快之外,死亡率还特别高。当时世界上有很多医疗条件较差的村落,一经感染往往成村死亡。并且这一次的流感,还是一次全球性的超大瘟疫。当时除了亚马逊河口的马拉若岛没有感染人口报告之外,基本上世界上每一个人群聚居地,都出现了西班牙流感。
以上两例瘟疫事件,之所以有如此大规模人口的死亡,主要还是医疗条件落后,以及防护措施没有做到位。而在如今的科学技术之下,只要我们团结一心,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相信将很快被我们彻底消灭。
历史上黑死病带走欧洲三分之一人口,究竟有多可怕
1347年,黑死病在欧洲大规模爆发,仅仅五年时间,就有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占了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黑死病的起源——老鼠→跳蚤→人
传染病让人恐惧的无非两点:传播途径和致死率,而黑死病在这两点上都做到了极致。
流感每年会造成几万人死亡,为什么我们更怕新冠病毒而不怕流感
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我们对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之间的差异还是存在误解的。
我们可以做一个类似的比喻,全球每天大概会有三千多人死于车祸,那么我们会因为害怕而选择不开车、不乘车吗,不会。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种正常概率,只要我们遵守交通规则,一般不会出现什么意外。
其实这个道理也可用来认知流感。
流感其实是一种已经伴随了人类社会很久的传染性疾病,在爆发时会造成一定相当数量的人群的死亡,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每次爆发都给人类社会带来过深深的阴影。
流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称为季节性流感,也叫冬季流感,在南北半球每年的冬季流行,赤道地区则是常年流行。
这种流感每年都会造成数以百万计的人被严重感染,并最终导致数十万人死亡。医学杂志《柳叶刀》中曾经引用过一篇美国科研机构的一项数据,这家机构在研究统计了过去一百多年的流感致死病例后,推算出全球每年因流感死亡人数达到29-65万之间,死亡率约为10%。
还有一种叫做大流感,这个更加厉害,在刚过去的20世纪,全球共发生过三次大流感,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1918年爆发的西班牙大流感,这场大流感从欧洲开始向全世界蔓延,一直到了1920年才彻底结束,其间大约造成2000万到1亿人死亡,那次死亡的人数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要多。
可见流感只要发生,造成的人数动辄都是几十到上百万的,不过流感既然这么厉害,人们为什么不紧张?
其实,大家并不是对流感不紧张,而是流感病毒实在太厉害,全球研究流感病毒的科学家每年都很紧张,生怕有什么防控措施不到位,人类会一不小心又经历一次大流感的“洗礼”。
因为流感病毒的变异速度太快,以人类目前的医学手段根本无法控制,所以只有通过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或者接种疫苗等方式进行有限预防,但这种效果微乎其微。
因为年年紧张,年年听到宣传,听多了,耳朵也磨出老茧也就不再那么害怕了。
而本次爆发的新冠病毒则与流感不同,说起来它还是SARS病毒的一个分支,相信国人对SARS当年的肆虐还记忆犹新,因此心理上就更多了一层担忧。
在本次新冠病毒的初期,节节攀升的重症患者人数以及不断推高的死亡人数以及大多数地区陆续出台的封闭隔离措施让大家逐步意识到这次的病毒传播力量不容小觑;
其次,冠状病毒的传染性极强,传播的媒介到底有多少种目前还无法完全确定;而且,病毒的潜伏期也极长,一开始是14天,然后又一再延长,关键病毒携带者自己都可能没有察觉,自身的体温也不会明显升高,如果这些人曾经去过人流密集处,那么很可能短时间内造成大规模的人群感染,而这些我们都不可能事先察觉,这也许才是人们最为害怕的地方。
最后,能够完全对抗新冠病毒的药物暂时还没有研制出来,对于从过年开始就一直久居家中的大多数人来说,这种等待无疑也加深了内心的煎熬,也对这种病毒的可怕性认识更加加深。
对此,我们还是应该记住钟南山院士提出的两个重点:早发现,早隔离!
严防死守、封闭隔离、全面管控、精准治疗,病毒虽然可怕,不过有这些无畏的医护工作者为我们保驾护航,相信这次的疫情也没有那么可怕!
举报/反馈
新冠病毒三种结局是什么
新冠病毒三种结局是:病毒传播被完全控制不再传播,人类免疫力提高可以与病毒共存,疫苗研制成功特效药上市。
1、病毒传播被完全控制,不再传播
这是最好的结果,但新冠病毒比SARS病毒更狡猾,目前国外疫情的形势就证明了这一点,这个结果需要疫情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
从中国此次抗疫成绩可以看出,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公共卫生的干预成功控制病毒传播。在2003年我们面对非典疫情时,很多地方都进行人群隔离,公共场所消毒,佩戴口罩,讲手卫生,避免聚集和集会。
2、人类免疫力提高,可以和病毒共存
新冠病毒的毒力可能逐渐减弱。就像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流感病毒,起初威力无比,全球三分之一的人被感染,死亡率超过2.5%。但时间是最好的疫苗!十年后,流感并没有消失,但是其死亡率不到0.1%,病毒和人类几乎和平相处了!
就像流感病毒一样成为一种季节性疾病,但是由于人类防御意识的提高,医疗质量的保障,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自身免疫力提高,病毒的杀伤力可能不会这么强,引起肺炎或死亡的机率缩小。
3、疫苗研制成功,特效药上市
很多时候,一个疫苗的研发比一个新药的研发更加困难!因为面临太多不确定因素!当然,比尔盖茨以及各国包括我国的科学家都在为疫苗研发争分夺秒地和病毒赛跑!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冠疫苗有望在18个月内研发出来,这就意味着在此期间我们还要面临巨大威胁,而且特效药的上市过程也会非常漫长,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生产上市都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依靠疫苗和特效药消灭新冠病毒时间将会很长。
总结
因此,不管新冠病毒最后以什么方式结束,我们都不能掉以轻心,只有团结一心,积极防控,才能尽快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国外疫情形势严峻,我国自然也难以放松防控,目前最主要的防疫任务就是防控国外输入病例,唯有全球民众联手,我们才能尽快最终夺取抗击疫情的胜利。
世卫将南非新发现毒株命名为Omicron,此名字有什么意义
前段时间在南非发现的B.1.1.529新型变异毒株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Omicron奥密克戎,现在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毒株的命名全部采用的是希腊字母命名,避免某些人将这些变异病毒某些国家挂钩起来,也是为了避免对某些国家造成污名化,毕竟“西班牙流感”已经让西班牙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将最近发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命名为Omicron奥密克戎,也是体现了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规则。
虽然说Omicron奥密克戎是南非首先报告的,但是现在的相关数据证明了这一种命名为Omicron奥密克戎的变异毒株很有可能并不是在南非最先发现的,其他的地区很有可能是没有及时上报或者是检测的时候没有检测出来。荷兰相关部门宣布在南非报告首例Omicron奥密克戎病例之前,欧洲就已经出现了这种变异毒株,并且病例也没有旅游史,所以这两例在11月19号跟11月23号发现的病例中,很有可能就是本地病例。
Omicron奥密克戎目前的研究表明其具有前四个比较受关注的新冠变异毒株的特征,有Alpha阿尔法、Beta贝塔、Gamma伽玛、Delta德尔塔的重要氨基酸突变位点,还有细胞受体亲和力和病毒复制能力的突变位点,这样的变异特征,引起各国相关组织的关注。
为了防范Omicron奥密克戎的进一步扩散,各国各个地区也纷纷发出措施,我们也应该尽量减少前往高风险地区,做好个人防护。
新冠命名是怎么样的
新型冠状病毒被命名为“COVID-19”。
2020年2月11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在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记者会上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COVID-19”,其中“Co”代表“冠状病毒”,“Vi”为“病毒”,“D”为“疾病”。至此,在中国引发大规模肺炎疫情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有了正式名字。
扩展资料
2015年起,当年5月8日,经过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共同磋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新人类传染病命名的最佳实践》(以下简称《最佳实践》),“目的是尽量减少疾病名称对贸易、旅行、旅游业或动物福利的不必要负面影响,并避免对任何文化、社会、国家、地区、专业或民族群体造成侵犯。”
《最佳实践》指出,疾病名称可以包括疾病症状方面的通用描述性术语,比如呼吸道疾病、神经综合征、水样腹泻等;在足够可靠的情况下,应当包括疾病表现、受影响人群、疾病严重性、季节性特征等更为具体的描述性术语。
比如进行性、青少年、严重、冬季等;当已知引起疾病的病原体时,那么该病原体就应当被纳入疾病名称,如冠状病毒、流感病毒、沙门氏菌等。
同时,疾病名称应尽量简短并且容易发音,例如H7N9(一种禽流感)、rabies(狂犬病)、malaria(疟疾)等类似的命名。
《最佳实践》还规定,在疾病名称中应当避免使用包括地理方位,如中东呼吸综合征、西班牙流感、裂谷热;人名,如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病、恰加斯氏病。
动物或食物种群,如猪流感、禽流感、猴痘等;涉及到文化、人口、工业或职业的内容,如军人、护士等;以及有可能引起过度恐慌的术语,如不明、致命、流行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