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创新走向国际|苗绣“针”功夫 “绣”出幸福来_贵州_时尚_产品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中,贵州文旅市场稳步复苏,全省各地也纷纷推出了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在浓厚的新春氛围中,独具贵州文化特色的苗绣产品几乎处处可见,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自2021年始,贵州在苗绣产业化之路上积极展开多方探索。从政策层面来看,文旅、工商、妇联、民族宗教等各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指导并推动苗绣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从市场层面来看,苗绣产业协会成立,搭建产业平台,牵头组织相关企业形成聚合力量;从手艺传承来看,在政府及龙头企业的系统培训下,民间苗绣手工艺传承群体正在不断扩大;从文化角度来看,苗绣产业化的逐步形成,让更多贵州人在文化自信中充分体验到幸福感与获得感。

被誉为“蕴藏着人类上古文明密码的哲学之书”的古老苗绣,经过两年发展,在文旅市场和时尚行业中,展现出匠人匠心的“针”功夫,又在一双双巧手和一步步探索中,“绣”出了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双重幸福。

施秉舞水云台公司董事长龙禄颖(右)与北京设计师合作。 磨桂宾 摄(贵州图片库发)

2022年,来自台江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潘玉珍登上欧洲时尚秀场的照片又一次在网络走红。

这位年近八旬的绣娘是国际时尚舞台的常客。从2017年开始,她先后去过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走秀,还带着苗绣走出国门,在伦敦、巴黎等国际时尚之都的T台亮相。走出国门对潘玉珍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她早从2000年开始,就先后去过十多个国家参加展销会,将苗绣产品带到国外。

潘玉珍将传统苗绣与时尚服饰结合,得益于从事时尚行业的依文集团。从2004年起,北京依文集团董事长夏华深入贵州各地,对当地的手工艺进行挖掘、整理、创新、应用,18年来,拉动了贵州地区大批苗绣企业产品的销售,一次又一次地将中国民族品牌和传统手工艺呈现在国际舞台。在2021年12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暨多彩贵州苗绣系列活动中,夏华被授予贵州苗绣特殊贡献奖。

展开全文

第30届广州博览会贵州民族风尽显。 王炳真 摄(贵州图片库发)

苗绣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传统又时尚。在过去的10多年中,来自深山的苗绣被发掘出更多“时尚因子”,纹样被嵌入潮流服饰中,衍生出的文创产品也越发受人喜爱。

自20世纪80年代起,以贵州黔粹行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就开始专注于非遗产品的研发,苗绣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深耕多年,黔粹行以非遗元素为主的旅游商品多达上万件,2019年,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群众游行中,群众代表就身穿该公司设计的民族服装站上“多彩贵州”彩车,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眼前一亮。

30年来,贵州不仅涌现了黔粹行、黔艺宝等龙头企业,在相关政策的鼓励下,也有越来越多的文创企业加入苗绣创新运用的行列中。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在贵州山乡获得灵感的王丹青、饶勇夫妇,创立了文创品牌“王的手创”。该品牌以独特的现代设计,将苗绣、蜡染等传统工艺融入日常生活用品中,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公司以订单的形式与贵州的绣娘、染娘展开合作,目前已有1000多位绣娘、染娘通过手工基地受益。

贵州本土企业也在苗绣产品的创新上不断探索。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共同组织开展的“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出炉,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中,贵州有5例入选,其中就有从事苗绣产品开发的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的苗绣非遗工坊。该公司以“公司+苗绣产业基地+绣娘”为产业模式,开发了苗绣智能生产线,通过机绣+手绣提升产能,并将产品拓展到室内装饰产品等领域,在苗绣产业化路上作出了积极探索。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彭芳蓉

编辑/曹雯

二审/舒畅

三审/黄蔚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