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云网融合,SDN技术乘上“东数西算”东风_云网_网络_融合

文 | 章青

出品 | Tao财经

东数西算的新一轮大潮,已经翻涌了一年。

在这一轮历史机遇中,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在内的各大互联网和云计算厂商积极开始布局,移动、电信、联通三大网络运营商也深度参与其中,从东部到西部,从互联网到云计算再到产业的无数个角落,“东数西算”的参与者们共同推动着这一大潮翻涌向前。

从东部到西部,距离何止万里,东部产生的数据,如何才能在西部的算力上跑出价值?这就意味着数据与算力之间,需要一条云间高速架起跨区域数据桥梁,满足数据中心与各地区之间的通信需求。天驰网络,一个诞生于中国云计算洪荒纪元的SDN互联技术企业,其所作的工作就是以SDN技术、平台,帮助实现云和网的拉通,特别是为快速入云服务提供连接。

依托SDN,天驰网络稳步前行

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即软件定义网络,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Clean-Slate课题研究组提出的一种新型网络创新架构。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将网络设备的转发面与控制面板分离开来,从而实现了网络流量的灵活控制,使网络作为管道变得更加智能,为核心网络及应用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而这一理念产生的大背景是,传统的专用通信设备生产厂商通常从芯片、电路板的设计与集成做起,开发全套的专用硬件和专用软件。但在专用硬件模式之下,各厂商硬件互不兼容,厂商控制了设备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所有环节,对于使用者而言,就开始造成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运营商网络业务的发展规划往往受到设备厂商的制约;运营商要增加功能或提高性能时,通常需要等待设备厂商提供下一代的硬件产品,代价巨大且周期较长;通信设备的供应被大型的设备供应商所垄断,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技术和产品进入运营商网络,限制了运营商创新业务的开展。

SDN技术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状态,该技术的最大标签是“转控分离”,相当于为不同的硬件产品安装了一个“控制器”的大脑,对整个网络进行统一指挥,网络架构比传统分布式大幅精简。这种解耦合的开放理念,让更多“白盒”网络有了用武之地,各厂家设备可以摈弃门户之见,统一听从控制器口令,高效协同工作。

展开全文

2010年前后,这一技术开始风行国内,为数众多的SDN第三方开发商闻声而起,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北京天驰网络成立。

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软件厂商本身不具备大型的自有网络,设计的SDN控制器如果得不到大型运营商的支持,就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客户案例。因此,不少软件厂商发行SDN控制器不久后,就早早退出了SDN市场。

天弛网络作为国内重要的中立运营商,从一进入行业开始就以技术实力获得了运营商的青睐和支持,在众多优秀案例的支持下,10年时间内,天弛网络融合国内5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信网络、广电)专线资源,搭建完成一张覆盖全球超过300个数据中心节点的中立云网融合基础设施平台,共与150家以上的中立IDC和100家以上虚拟运营商对接,网内流量已达到百T级别。

同时,天弛网络与全球主流公私有云厂商(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京东云、百度云、Ucloud、AWS、微软云等)在国内北上广深杭和海外节点(新加坡,法兰克福,东京,纽约等)都已完成互联,提供最为领先的全方位云网融合解决方案。

当然,天驰网络能够获得如此优势,另一个关键原因就在于顺应了云计算的兴起与发展。

云网融合,恰逢东数西算

在设备厂商将SDN技术变为投标术语之后,SDN第三方供应商的生存情况开始转而向下;与此同时,2009年云计算元年之后,企业的网络需求被外界加速,他们迫切需要更灵活高效的服务模式。以往企业可以在内部搭建机房支撑网络的业务运行,但是快速更新的技术,逼迫硬件的更新,成本问题让企业从购买硬件转变成购买云服务,这就要求了网络服务者顺应客户需求不断作出升级。

在购买服务之时,企业们首先要考虑云服务的特性,是否够敏捷、是否满足弹性按需,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其次由于网络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出现,数量繁多且技术繁杂,企业需要的是从全局考虑的综合性服务提供商,能够整合复杂的底层技术,随时提供灵活高效的服务。

为满足客户需求,云服务厂商开始将目光转向了具有自动化能力的SDN技术,认为这一技术能够极大提升云产品的交付水准。具体做法上,首先,他们在云数据中心内部,大量使用SDN技术配合网络虚拟化,来实现大二层网络的部署和升级;而不同数据中心之间互联,他们也会用SDN来加持,SDN可以更好滴完成流量调度,并为大规模跨站点迁移提供支撑。

而在另一边,网络侧的SDN技术受到了同样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未来ICT大目标的重要技术基础之一。

因此,SDN厂商开始意识到,云网融合将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与计算将从相互独立逐步演进到融合贯通阶段,进而会出现以云网融合为代表的新发展,各类资源融合成一体化供给、一体化运营、一体化服务的体系,将会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且,云网融合并不是简单将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拼接得到的,而是需要通过技术变革,使两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最后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与联合创新,从而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安全的基石。

不过,从现状来看,当前的云网融合仍处于第一个阶段——协同阶段,云网基础设施层实现了简单的“对接”,业务自动化开通和加载初步达成,一站式云网订购也成为可能。

但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云网融合必将进入第二阶段——融合阶段,即逻辑架构和通用组件趋同,资源和能力产生“物理反应”,云网资源管理和调度在云网功能层、云网运营层将实现云网能力的统一发放和调度。

意识到这一趋势之后,不少网络厂商开始开始将精力集中于云网融合的方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天驰网络,其从2021年初就已着手开始研发新一代的AI智能网络控制平台。

在新一代平台研发成功之后不久,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连发下发通知,国内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张家口数据中心集群等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这意味着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这不仅为云计算厂商和运营商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也让顺应趋势开发下一代云网融合控制平台的企业,获得了新的广阔发展空间。

玄武平台为融合而生

云网融合向第二阶段发展的最大驱动力,自然是来自现实的需求。

以汽车领域全球最大供应商之一为例,其计划为某国际知名汽车品牌在中国大陆提供基于V2X车路协同服务底层支撑,但因国家信息安全合规性要求,数据不允许访问海外,因此在本地数据中心部署了核心业务系统,云上将使用AWS与海外总部保持一致,交付方必须使用虚实结合的技术为其终端客户提供服务。

但如果按照第一阶段的云网融合方式,中国电信集团科技委主任韦乐平所指出云网现“两张皮”问题将显露无疑:一是云网服务提供效率低,云网资源缺乏统一、灵活的能力提供和调度,云网产品和业务开通调整慢;二是云网业务发展成本高,云网独立建设、信息互不开放,相互调用接口不标准,难以形成云网整体视图;三是云网管理系统和部门独立,云网资源分域分专业管理,数据共享程度低,端到端管理难;四是云网安全保障挑战大,云和网各自存在众多系统,规模大、技术复杂,端到端云网安全保障挑战大。

显然,客户并不想要这样的一套解决方案。因此,项目承接方天驰网络采用了同一数据中心的实体机与云系统业务协同工作的网络方案,生产数据放在机房定制化机柜,围笼加固,通过一站式跳线上云的部署模式,实现了本地数据中心1ms直达AWS云端数据中心的链路传输;通过天弛SmartHand 完善的监控及管理机制,使得客户在后续运维、网络监控更为放心,节约了人力成本。

而这一方案的基础正是依托SDN技术而开发的玄武平台,据天驰网络介绍,该平台采用控制层面、转发层面分离架构,具备四大优势:其一,稳定的全程优质链路,实现全程100%骨干专网传输,保障网络稳定性和低延时,智能环路保证可提供更加可靠的SLA;灵活的多接入方式,CPE可以支持多重模式接入,通过灵活的接入模式,提升用网使用体验;其三,沉浸式管道可视化界面,可以通过平台对链路状态、流量、丢包、延迟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可视化管理;安全的智能运维,基于切片化网络技术从主动监控、智能下发、链路指标多个维度重新定义了网络的高可用性。

此外,独有的云专线可用于搭建用户本地数据中心与云上虚拟私有云之间高速、低时延、稳定安全的专属连接通道,打通云上VPC和用户数据中心的数据业务。用户可以通过云专线将用户侧的用户网络、数据中心、主机托管区连接至云上VPC专线连接,享受高性能、低延迟、安全专用的数据网络。

从结果来看,该方案有效的降低了将国外业务移植至国内平台,面临国家监管、云平台合规、本土化网络供应商管理等多维度挑战风险,以极高的效率完成了从规划、测试、到上线的全生命周期的交付。

实际上,玄武平台云网融合原理完全可以用到更为广阔的“东数西算”上。

同样是基于SDN技术,中国电信构建起了高带宽能力的数据中心互联专网网络,推出了“云间高速”。这一条“云间高速”将中国电信天翼云的资源池连为一体,为用户提供天翼云资源池在全网间的安全、高速、便捷的网络互联通道,让“东数西算”中不同地区的数据能够畅通无阻的奔驰在云间,实现数据之间的高速互访。

与之类似的还有中国联通构建的“云网一体”新战略,并面向国内市场发布7款云网一体产品;中国移动则制定创世界一流“力量大厦”新战略,系统打造以5G、算力网络、智慧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创新构建“连接+算力+能力”新型信息服务体系。

东数西算大潮为IT、CT产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样,深耕多年的SDN厂商也将迎来一波时代与技术红利。站在下一个十年的新起点,SDN厂商需要继续洞察需求,不断更新技术能力,紧跟云网融合的发展趋势,为东数西算工程的加速落地贡献专业力量,也为自身带来更加值得期待的前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