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神奇全是“编”的
文/梁沃
春天是女人的节日。如果探春要去买姑娘们喜欢的东西,她一定要来岭南走一趟。因为这里有她喜欢的民间精巧玩儿。在广西土到极致就是“潮”,一定与她有某种心灵上的相通。纨绔子弟宝玉,遇到“海南巧哥”,那是怎样一番情景。
这不,三小姐探春又拿出积蓄,托“妇女之友”宝玉出门帮她带些东西,比如竹根挖的香盒,柳枝编的小篮子。薛蟠闻讯赶来,上次去江南做生意,听说岭南一带有很多民间宝贝,何不借助新航线平陆运河的快艇,一路向南?宝玉听了异常欢喜。往南去——暗合命中的某种定数,不宜与外人道。
在大观园有个叫莺儿的,和探春一样都是审美趣味极高的人,除了吃食衣物特别偏爱一些精巧手工。她在柳叶渚转一圈,顺手摘下编一只玲珑篮子,就让蕊官和黛玉喜欢的不得了,莺儿说回头再多做一些送给大家。
民间的小玩意在探春看来,是一种稀罕物。姐妹们整天写诗宴饮,可是荷塘、花园、竹林没有人整理。探春到赖大家看见小门小户的园子有收成,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是的宝钗也这么说:“天下没有无用之物”,只要利用得好,手中脚下树上池边的东西,都是稀罕物。
于是,薛蟠开始吆喝组团。宝玉、探春、钗黛响应,莺儿做方案。在这莺歌燕舞、丝若垂金的季节,一路南下。
游艇来到钦州市灵山县平南镇。眼前大片山坡竹林,青澜似海。下过一阵小雨,小竹林像刚刚洗过澡一般,青翠欲滴。竹林下的草地像铺了一条绿毯子。行至一个小山村,只见一家五口,正忙着一种名叫“篾肚篮”的编织。小姑娘还会几种材料混搭,形成不同图案,让考察团大开眼界。
听说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这家人里随众乡亲一起,大搞竹篮编织。他们凭手中所得供孩子们上学,为了学费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也是快乐的。选竹、砍竹、弃青、剖蔑、过剑门、造底、编织、缠口缠底,而剖篾、过剑门、造底这些都是技术活,非父辈们完成不可。
大观园的物件一样都不缺,而且都是高大上。但公子小姐们从来不知道这些东西,怎么来,怎么做,怎么做好。
展开全文
“猫窝”让非遗出圈
“姐妹们,给你们推荐新款,当菜篮子,盛装水果,猫窝狗窝,一个篮子满足多种需求!”一名女主播正向手机屏幕另一端的顾客介绍手中的芒编。在贫困年代,村里什么不多就竹子多,村民就地取材做些编织换些钱粮。这位女主播上学时,就曾把父亲和竹编技艺写在作文,梦想成为父亲那样出色的工匠。
两年前,有网友劝说“老板做猫窝吧”,她以为只是一句网络玩笑。当第一个竹编猫窝出现在直播间,短短两个小时就有几百多个预定。女主播刘霞冰如今成了“网络红人”。她相继推出猫包、猫咪隧道、宠物窝等宠物用品。现在已从当年的三五种发展到超千种。通过直播带货,日均销售平稳上升。“我们家乡镇盛产粉单竹,节间长而平,韧性极强,最适合编制竹器,”刘霞冰说要接过家里“非遗传承人”的担子,将手艺传下去。
大观园很多“宠物控”,编织用品也有不少。如果申报非遗传承人,莺儿可算一个。她的母亲曾被安排承包怡红院和蘅芜院的花木,如果没有家庭的传承、谁有这么大本事承接这么大的工程,虽然后来项目主体变更,一句“不懂的事可以问莺儿的娘”就知道这位母亲的厉害。
手工编织,不仅国人们喜欢用在生活方方面面;在西方国家也是女士们的生活高配。灵山的姑娘们经过多年积淀,创新了二百多个竹编系列,简约精美,生活实用兼具艺术欣赏。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十多个亿。灵山竹编已然是民间永久不衰的经济流脉。
博白被誉“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
桂东南阳光明媚,一路春色吸引他们走走停停。在博白县水鸣镇,遇见一个叫凤姐的。一根根藤条,此刻在她的十指间翻飞,多么熟悉的工序。插,拉,穿引,收紧,一只只精美的作品呈现在眼前。她编织的是名为“皇帝篮”的工艺品。
博白编织,可谓历史久矣。早在宋代,当地的编织闻名遐迩,这里的能工巧匠,取材天然植物,竹、芒、草、藤、木、水葫芦、玉米须、芭蕉叶无一不是指尖上的宝贝。清末年间,当地人外出求学、经商,常手提一种民间称为“竹手笼”,类似现代的旅行箱。直到新中国改革开放,博白芒编都是远行旅居、婚嫁仪式的重要用品。
宝钗身为皇商家族的一员,对凤姐的编织很感兴趣。但她们赶编“皇帝篮”,不是加急上呈皇帝宫室,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她开始学编织都是因为好玩,或送给村中姐妹,或赚得几个零花钱。当地孩子们耳濡目染,从小通过这些小物件了解家乡风物,学得一门技术和手艺。更多的时候,她和她的姐妹们编织的精品,跨过邕江、销往大江南北。
黄连将,一位来自革命老区的大学生,毕业后慕名来到博白、接触芒编。十多年间,她从一名普通编织工人,到创办公司自己当老板,成为编织行业纳税大户。这位“壮乡巧娘” ,从村口把藤编篮子卖到60多个国家,还和村民一起上了新闻联播。
宝钗说以前都是我们上央视,现在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薛蟠直接打包快递。他大把大把的进货,一是讨好“女神”林黛玉,上次家乡特产让她流了很多泪水。她要让她回到潇湘馆就被这些精巧民间玩意儿堵在门口。
莺儿看出小姐的心事。她接过母亲的手艺,已然很娴熟、精湛,她不仅会用柳条编花篮,还是一等一的文案高手。就是她第一次石破天惊向世人亮出“金玉良缘”提法。为企业牵线,让文企联姻,是她的强项。抢占江南市场,为大观园的“巧姐”创立一个品牌,不是虚言。
而宝玉此行,对两个人感兴趣。
一个是“博白巧哥”。爷爷和父亲都是编织能手,对第三代孩子“言传身教”是家族传承的既定科目。莫不是小时候抓周抓竹盒笔筒子,莫承振自小就喜欢这门手艺!自1976年开始从事编织工艺厂管理至今,他先后获得国家授予的产品专利权30多个。工艺厂在1997年获得自营出口贸易资格。至今已有50多年的外贸出口历史。走进他的公司,各式各样的芒竹编织品琳琅满目。古朴吊灯,精美篮子,别致箱包,辅之金属、塑料、纸绳、布艺,具有鲜明的岭南特色。很多动物形状的编织艺术品,具有乡土特色,深受海外市场的欢迎。就像凤姐说的“出口世界各地,订单常年都有”。
轻舟又过万重山,穿越琼州海峡,一路来到海南岛。宝玉心情莫明地兴奋起来。一幅泛黄外的、在外漂泊多年的《清代黎族风俗图》,里面展示的女子手工活,是不是有似曾相识之感?
他们慕名找到“东坡笠”传承人。子承父业,名声在外。冯增超40年如一日钻研编织“东坡笠”,煅就了炉火纯青的东坡笠非遗项目技艺。
斗笠是江湖侠客“标配”
东坡笠,用竹篾、藤条、芭蕉叶、葵叶、笠油,260多片竹篾,50多道工序,纷繁复杂的过程,经手工精心制作。一个酷似小金字塔、美观大方、防漏耐用的东坡笠才得以闻世。被送至博鳌论坛会场,亮相世界博览会,多次被作为舞蹈道具登上艺术节。
高手在民间,这是艺术的故乡。像一些隐藏在底层的水草。不显山,不露水。自自然然,历经时间的积淀,不骄不逸,率性本真地生长。原来这才是艺术的源头。
宝玉拿起一顶戴到头上,黛玉在一旁掩嘴笑。想起那年宝玉雨夜去潇湘馆,也是戴了一顶斗笠,披了一件蓑衣。黛玉问:“哪儿来的渔翁啊?”俩人深情对视,想起“渔翁鱼婆”一说,不由得会心一笑。
宝玉千里追随,除了考察岭南编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苏东坡曾被流放海南。如果宝玉的偶像是苏东坡,曹雪芹就是苏东坡的铁粉。东坡有词“敛黛含颦喜又瞋”;曹雪芹就将黛玉名与字“黛颦”融于一体,并不惜笔墨引用化用东坡诗句。
黛玉想起苏东坡的诗句,竟莫名地落下泪来。如果先生还在,必沐浴在一片竹林,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不可居无竹”“门前万竿竹”“疏疏帘外竹”“风来竹自啸”,嗜竹如命的苏东坡,醉倒岭南竹林,再不愿北归。
当地人说在海南,苏东坡和黎族同胞亲如一家,并留下“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欢同”千古名句。黎族人民为了缅怀他不分季节制作“东坡鞋”,“东坡笠”、也叫“红军笠”,因为斗争岁月,黎族人民编织送给红色娘子军,支持革命而得名。
作为官二代、富三代,宝玉一定沉浸于这样的故事。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青箬笠绿蓑衣,成了中国古代隐士或失意客的标配。这些不正是他精神世界的密码吗?贾宝玉的庄子境界“自适其适”建立在封建贵族之上,一旦大厦倾倒,贾宝玉失去生活保障,还能顺从本心生活吗。鲁迅先生的“娜拉”出走后,经济上不独立,最后还是要回来。所以大观园的公子小姐们必须学会一门技术。而此刻,“竹艺”则是宝玉和“潇湘妃子”林黛玉的首选。
以莺儿的巧手、善思和审美,大观园被抄,女孩们被遣散,开办一个诸如灵山竹编、博白芒编、海南东坡笠文化创意园。以她的机灵劲和通透,加强两省三地联盟。为企业代言,为文创赋能。完全可以成为新时代女性创业的领头雁。
而东坡的民族观,岭南的红色娘子军,直播带货,纳税大户。有形无形刺激探春的神经。想想“天子为大”的封建社会,想想为自由而争的女子。想想深藏高阁的大观园人参。百年家族除了手艺的传承,还要兼具理想追求和价值体现。探春不是循规蹈矩的人,她敢于革除弊制,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她就曾在大观园里大张旗鼓地推行承包责任制。花木修理,果树养护,稻田种植,家禽饲养,逐一实行大包干。她致力于大观园改革就是一次实战演练。岭南一行,涨知识、开眼界。俗要俗得雅,雅要雅得俗。如何艺术再造,互融互补。以她的个性和抱负,“带刺玫瑰”“铿锵玫瑰”。日后远嫁海外成为王妃,必定独当一面,走一条富民强邦、融合发展之路。而这一切都不是编的。
博白芒编、灵山竹编。一个个小山庄,指尖上的民族。百转千回,百折不挠,在传承中发扬光大。姑娘小伙《胡编乱造》搬上微电影;感人的创业故事荣登央视《品牌强国之路》。弹指一挥间,畅销全球。这一切也不是编的。
而这一切又实实在在离不开“编”。编织祖辈留下的手艺,编织优秀的传统文化。编织乡愁,编织生活,编织神奇。我们的人生何以离得开一个“编”。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万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