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_秦王_太子_秦国

荆轲,卫国(位于今天河南北部的小诸侯国)人,他的祖上是齐国人,后来搬迁到卫国。

荆轲喜欢读书和击剑,尤其剑术高超,抱负极高,自以为怀有王佐之才。奈何其时已是战国最末期,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就二十多年的时间,怀揣王策,游走侯国,出将入相的时代(如苏秦、张仪等)已不再。荆轲曾经用兴国之术劝说卫元君(卫国灭亡前倒数第二个国君),未被采用。

不能成就一番功业那就游走天下,四海为家倒也落得潇洒自在。

荆轲游历经过榆次,拜访剑术高手盖聂,和他研究剑道。盖聂突然怒目圆睁瞪着荆轲,荆轲一愣,随即起身出门。宾客说把他叫回来,盖聂却说:“过去我和人论剑,凡是不和我心意的,我都用眼瞪他们。他应该是离开了,还怎敢留在此地!”宾客回报,荆轲先生已经离开了榆次,盖聂说:“应该是离开了,我刚才用眼把他震慑住了。”

荆轲游历邯郸,拜访剑术名家鲁句践,二人举剑比划较量招数,在防守反击还是双杀上争执起来。鲁句践面露怒色,呵斥道:“这招数,你懂不懂剑法!”荆轲默然,匆忙离去,再也不见鲁句践。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切磋技艺,为的是精进剑术,一招不合,乃怒乃斥,荆轲瞧不上他们。

荆轲到达燕国,有两个人常常和他在一起,一个是杀狗的屠户,一个是弹奏筑的演奏家高渐离。荆轲天天和他俩厮混在街头酒肆,酒酣耳热之际,高渐离弹筑,荆轲拍打着酒桌,高声唱和,一曲唱罢相对而乐。既而,乐极而泣,如怨如诉,旁若无人。

荆轲虽然浪迹于街头巷末,游于引车卖浆者中,但是他的性情沉稳不浮浪,喜爱读书,常言前朝兴亡事;游历过的诸侯国,结交的都是贤能、豪杰和德高望重的人。燕国的处士田光先生知道他不是平庸之辈,对他非常友好。

荆轲来到燕国不久,作为人质在秦国的太子丹逃回燕国。说来好笑。太子丹曾经在赵国做人质,而秦王嬴政生长在赵国,小时候的嬴政和丹曾是快乐的玩伴。嬴政被立为秦王,丹又到秦国做人质时,秦王对太子丹不怎么友善,故而太子丹怨恨秦王逃回本国,立誓要报这羞辱之恨。太子丹就请他的老师鞠武谋划这件事。

鞠武再拜回答说:“秦国地大物博,兵精粮足;沃野连片,山河险峻,又兼秦王常怀狼子野心,只要秦王愿意,长城以南,易水以北,就未必属于韩赵魏了。太子殿下奈何因为受到凌辱之故,却要捋虎须、拔虎毛?”

丹说:“既然这样如何才能消除我心头之恨呢?”鞠武望向窗外的一方碧空,缓缓说道“慢慢谋划吧”。

不久,秦将樊於期得罪秦王被灭族,只身逃到燕国,因为怨恨秦王太子丹接纳了他。太子师鞠武立即劝谏太子:“太子接纳樊於期灾祸离燕国不远了。激怒于暴秦,犹如把肉放在饿虎面前。请把樊将军遣入匈奴,再联合另外五国,或许能躲过这一场大灾难!”太子觉得老师的办法太过缓慢。鞠武长须飘飘,目光坚定:“迁就一人而不顾国家安危,是增添秦的怨恨加速灾难来临。况且,猛鸷般凶猛的秦国对燕发泄怒气,结果还用得着说吗?”顿了顿,鞠武才说,“我们燕国有位沉稳善谋的田光先生,您可以和他谈谈。”

犹如抓住救命稻草的太子,见到田光先生,立即恭迎上前,退行引路,长跪而拜。“先生,燕、秦两国势不两立,请先生指教!”田光说:“太子啊,壮年骐骥日行千里,待其老了徒然望路兴叹。犹如田光,好汉难提当年勇啊。不过,我的好朋友荆轲或许能够帮到您。”太子问“先生能帮我引荐荆轲先生吗?”“当然。”说完,小步疾出。

展开全文

送田光到门口,丹又拜,“先生,我们谈论的是国家大事,请务要保守秘密啊!”田光俯下身子回拜,朗声笑道“当然。”

弯腰驼背的田光急急忙忙去见荆轲:“燕国上下都知道你我最相善。太子闻听田光壮年的盛名,委托我国家大事,却不知道我年老力弱无以承受重托。所以,我向太子举荐了您,希望您到宫里去拜访太子。”荆轲问:“请问什么事?”田光说“辞别太子时,他再三告诉我‘国家大事,千万不可泄露’,太子不相信我啊。受人所托却不被信任,决不是节义侠行。请您马上去拜访太子,告诉他我田光已死,再也不能泄密了。”说罢,自刎而死。

荆轲去拜见太子告诉他这一切。太子看望田光,跪地膝行,伏尸痛哭,泪作倾盆雨,“田先生以死明心,却非丹本意啊!”

荆轲坐定,太子离开座位稽首再拜:“田先生举荐您,这是上天保佑我大燕国。贪婪的秦王,不吞尽天下的土地欲壑难平。眼下,韩国已被平定,楚、赵面临险境,马上就威胁到燕国了。即使举全燕国之力也无法阻挡秦国的铁骑。如果有真正的勇士,利用秦王的贪婪,携带重金出使秦国,一定能实现我的愿望。”荆轲面露疑惑,“怎么样?”

“如果能劫持秦王,让他放弃被侵占的侯国土地,是上策;不然,就杀死他。再利用秦国内外有乱,君臣相疑的机会,六国得以合纵,一定能攻破秦国。这是我自大的愿望。”

沉默了很久,荆轲才说:“这真是国之大事,只是我能力有限,实在难以完成重托。”太子上前再拜,再三请求。空气仿佛凝结,太子热望的眼神,田先生以命保举,激荡着士义的心胸。荆轲慨然说:“好吧,我接受了。”

太子于是把荆轲尊为上卿,让他住在最好的房舍,每天拜访。美酒佳肴,奇珍异宝,美女香车,任凭荆轲使用。

过了许久,太子仍不见荆轲有行动的意思。当此时,秦将王翦已经攻破赵国,俘虏赵王,秦军前锋抵至燕国南部边界。惊恐之中的太子,试着询问荆轲:“秦军早晚要度过易水,攻占燕国,即使我想长久侍奉足下,也无法办到了。”

荆轲回答说:“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准备行动了。只是目前赴秦也见不到秦王。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头颅,连同燕国督亢的地图一起献给秦王,他一定会很高兴见我。”太子很为难,他不愿意伤害走投无路之际投奔自己的樊於期。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私自去见樊於期:“秦王以重金悬赏樊将军头颅,您打算怎么办?”

“於期正为此发愁。”樊於期仰天长叹,泪流满面。

荆轲说:“我有办法为将军报仇雪恨,希望能得到将军的首级进献给秦王,趁机会我左手抓住他,右手利刃刺胸。这样,将军之仇可报,燕国被凌辱之愧可消。将军意下如何?”樊於期说:“我痛心疾首的事今日得以解决,死而无憾!”说罢,自刎而死。

太子抚尸痛哭,极其悲伤。无奈之下,只好把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盛装封好。

原先太子曾经遍求天下,花一百金购得赵国徐夫人的匕首,锋利无比,又命工匠用毒药浸泡。用人来实验,只要刺伤流一丝丝血,人没有不立刻丧命的。太子又为荆轲安排了一个副手叫秦舞阳,燕国有名的勇士,十三岁时曾经杀过人,别人都不敢用正眼瞧他。

荆轲还在等一个需要同去的人,他的行装也已备好。看到荆轲他们仍未动身,太子担心荆轲反悔,又请求说“时候不早了,先生何时出发?要不,叫秦舞阳先行一步?”荆轲一听怒了,呵斥太子:“太子,这话怎么说的。怀揣一把匕首,只身进入诡谲莫测的秦国,不是儿戏。为了不辱使命,我在等候一位重要人物。如今太子觉得我在拖延时间,我请求即刻出发。”

易水河畔,太子和宾客白衣白帽。几案上牺牲俱备,荆轲端起酒三祭路神,太子奉上饯行酒,荆轲一饮而尽。于时,高渐离弹筑,彭彭铮铮,声入云霄。荆轲高歌附和,沉郁高亢,宾客们泪水涟涟。荆轲跨前一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反,”转身向着西方,目光如炬,“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歌声激越高昂,在风中回荡。宾客怒目圆睁,毛发直竖。

残阳映水,弱柳扶风。

荆轲揖拜太子,凛然登上车,在暮色中逶迤远去,隐约传来“嘚”“嘚”的马蹄声。直到空气中消失了所有的声响,这一片白依然伫立在风中,久久不去。

到得秦国,荆轲立即带着千金及珍奇异宝拜见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说明来意。

蒙嘉禀明秦王:“我大秦威震天下,燕王拜服,愿意燕国为臣民,作为秦的一个郡县,按岁纳贡,只求能够奉守先王的宗庙。燕国斩杀樊於期,将其首级和督亢的地图分装匣中,派遣使臣奉上,请大王定夺。”

咸阳宫一派肃穆。秦王端坐殿上,头戴通天冠,身着玄衣纁裳。九位迎宾官由宫门而至大殿恭敬延礼。

荆轲手捧首级木匣,秦舞阳手捧督亢地图匣,一前一后进入大殿。偌大的宫殿鸦雀无声,百官分列左右,秦王居九级高台,俯视大殿。秦舞阳脸色苍白,两腿颤抖。百官窃窃私语起来。

荆轲神色镇静,回头看秦舞阳,向秦王谢罪:“北方蛮夷之地的乡野村夫,未见过天子,故而恐惧发抖,请大王恕罪。还请大王稍微宽恕他,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秦王冷笑,对荆轲说:“把舞阳手中的地图拿上来。”舞阳打开图匣,荆轲接过图轴,双手捧过头,恭敬地呈给秦王。秦王说打开督亢地图,荆轲拉开图轴一端,缓缓打开。秦王聚睛图上。卷轴尽头,赫然一把匕首,荆轲抓过匕首,一手紧紧拉住秦王宽大的袍袖,照准胸部刺去。秦王大惊腾地跳起躲开,急忙抽拔腰中佩剑,剑太长,惶急之中无法拔出来,只得用剑鞘格挡。秦王绕着柱子跑,荆轲挥舞匕首追赶。

百官大惊失措,慌作一团。秦法规定,文武百官不准携带尺寸兵刃上殿,负责保护的侍卫在殿下没有君王的命令不准上殿。慌乱中来不及召唤侍卫,大臣们只得空手同荆轲搏斗,侍医夏无且用药囊掷击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无计可施时,才有人大喊“大王背剑!”秦王拔出剑,击杀荆轲,劈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受伤倒地,把匕首掷向秦王,击中了柱子。秦王继续击刺荆轲,又击中八剑。荆轲知道无法完成太子重托,靠着柱子大笑,箕坐着骂道:“大事之所以不成,原打算活捉你,让你立下约契归还被侵占的诸侯土地。”左右纷纷上前杀死了荆轲。

秦王不舒服了好大一会,盛怒之下,诏令王翦发兵讨伐燕国,十月份攻克燕国的蓟城。燕王、太子率领精兵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继续追击燕王。代王嘉给燕王喜写信,说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秦军才对燕王紧追不舍,如果能杀了太子献给秦王,他一定能侥幸地保有社稷。其时,太子丹藏匿在衍水河中,燕王派人杀了太子,想献给秦王。秦军继续攻打燕王,五年后俘虏了燕王喜,灭了燕国。

第二年,秦统一了六国。

剑术名家鲁句践听说荆轲刺杀秦王的事情,曾说过:“太可惜了,荆轲不讲究剑术以致失利!我太不了解这个人,从前我呵斥他的时候,他一定认为我和他并非同道中人!”

受人之托便慷慨赴命,万千危难中虽死犹不悔,传唱了一曲为知己者死的颂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