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房企崩塌负债9000亿(偿债“高峰”再袭,房企又陷艰难时刻!如何拯救楼市)_资金_负债_亿元

本文目录

  • 偿债“高峰”再袭,房企又陷艰难时刻!如何拯救楼市
  • 又一房企“崩盘”,8天市值暴跌1839亿,楼市泡沫或被戳破,有可能吗
  • 绿地集团负债9000亿,曾经最厉害的房企到底怎么了
  • 那一些一瞬间倒塌的品牌是怎么了
  • 重磅!防烂尾“新举措”来了,多家银行已执行
  • 碧桂园总负债12600亿,三四线城市抛售,大家会“救”碧桂园吗

偿债“高峰”再袭,房企又陷艰难时刻!如何拯救楼市

楼市的行情其实很难单方面拯救回来,甚至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注定会出现债务违约的现象。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众多房地产开发商的债务压力本身就比较大,这个行业的资金杠杆也非常高。当房地产行情在短时间内戛然而止的时候,很多房地产开发商的楼盘根本就卖不出去,这就意味着这些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现金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个千亿级别的房地产企业甚至连10亿美元的债务都还不了,这就意味着很多房地产企业注定会走向破产重组的命运,很多地方的房价也会继续下跌。

很多房地产企业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

在进入7月份以后,因为众多房地产企业本身的债务即将到期,如果不能融到相应的资金的话,很多房地产企业将会出现债务违约的风险。在此之后,有些房地产企业可能会把自己的优质资产变卖出去,有些房地产企业可能会寻求破产重组。不管是通过何种方式,在整个下半年里,越来越多的楼盘可能会出现烂尾的风险,所以购房者的态度也比较谨慎。

楼市的行情很难直接拯救过来。

因为很多房地产企业本身的负债规模已经达到了数千亿元,有些大型的房地产企业的债务规模已经达到了上万亿元。这是非常夸张的概念,在没有办法短时间内偿还所有的欠款的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办法指望楼市行情迅速恢复过来。在这种情况之下,除非市场上突然出现大量资金,不然这些房地产企业的命运基本上已经固定下来了,这也意味着普通人的生活将会因此而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

总的来说,因为债务本身存在一定的周期规律,当我们看到过去20年的房地产行情如此辉煌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做好今后为此买单的准备。

又一房企“崩盘”,8天市值暴跌1839亿,楼市泡沫或被戳破,有可能吗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十年里,富人数量最多的两大行业,即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直到现在,大家都说互联网泡沫还没有破灭,因为仔细看,以苹果、亚马逊、微软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市值已经向2万亿美元的方向迈进。在中国,腾讯和阿里巴巴也接近5万亿元。我记得雷军曾经说过:“只要踩对风口,猪就能飞上天。”除了互联网,房地产行业也是创造财富的风口

北京及其周边城市的房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这一次,引人注目的不是房价的上涨,而是房价的下跌。据相关媒体报道,著名房地产大亨V称:在北京附近的城市香河地产,房地产价格一度达到每平方米25000元的最高点,近五年来,价格已下跌近70%,至每平方米8000元。不仅如此,这个楼盘还推出了买房赠免费车位的活动。此外,全额购买有特别折扣,购买价格将降至每平方米7300元。这个楼盘的房价已经跌到了“谷底”,很多刚刚需要的买家都说“幸好那年没买房”。17年,香河地区房价“风一吹就涨”,特别是香河新城规划敲定后,很多开发商都在投资土地,包括龙湖、万科、华夏幸福等领先的房地产企业。

然而,这一轮价格飙升在2017年6月戛然而止。同月,廊坊正式出台限购政策。政策出台后,香河房地产市场积累的资本泡沫迅速破裂。房子需求少的时候,房价自然会跌。目前香河的价格已经降到每平米不到一万元。不仅香河,燕郊也是。前不久,一位房主发来消息,“燕郊房免费”,条件是贷款剩余部分由受款人偿还。原因是买家在高点买了房,越还清贷款越觉得亏,没办法。

房地产企业事故频发。从万达负债4000亿到华夏幸福倒闭,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市场越来越难做了。3月6日,在美国,市值超过4000亿元的科控股公司再次暴跌。这是柯控股公司连续8天的暴跌.8个交易日跌幅超过31%,市值蒸发1839亿元。很多投资者都在分析这家公司失败的原因,但最准确,或者说最精准的原因是空壳公司估值过高,泡沫太大。我们来看看房产中介业务的规模。2019年,壳牌商品房成交53.2万套,二手房成交60.7万套。现在壳牌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牢牢立足于互联网房地产交易平台,但在浮华的背后,也有很多担忧。

2017年和2018年,壳牌的净利润约为5亿美元。2019年,壳牌增长迅速,年利润21.84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仅第一季度炮弹就损失12.3亿元。这种情况直到第三季度才逐渐好转,转亏为盈。有人说贝壳是互联网和房地产的最佳结合,这体现在贝壳的市场价值上。今年年初,贝壳的市值一直保持在6000亿元左右。放眼中国,只有恒大汽车、比亚迪、美的集团等巨头才能达到4000亿元的市值。很多小公司根本不是贝壳的对手。

但3月份壳股突然暴跌,短短8个交易日市值暴跌1800亿元。经过这段时间,空壳股票价格基本稳定,目前市值约4000亿元。也是在3月6日,壳牌的股票发生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当天下跌了10%,但晚上收盘时奇迹般地弥补了10%,当天整体跌幅不到0.5%,这让很多人开始对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望而却步。

现在有权威人士指出,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都存在很大的泡沫,从这些公司的市值就可以看出来。以贝类为例,利润只有十几亿。如果投入a股市场,市值可能不到500亿。现在很多专家都担心2000年的互联网和房地产泡沫会重演,当时网易的股价直接跌至每股0.10美元。

当我们看到8天内炮弹蒸发1800亿,很多人都在想炮弹会不会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而消失。其实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成员都知道自己的问题,主要是自身发展不稳定造成的。在空壳上市前夕,彭永东曾表示,空壳上市和后期发展都比较困难。事实上,科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市值已经严重缩水。

随着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房地产行业的“红利期”已经比以前差很多,现在互联网行业也处于饱和状态。因此,兼顾两者的“房地产+互联网”新运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困难和障碍。

绿地集团负债9000亿,曾经最厉害的房企到底怎么了

最简单的一个原因就是违规销售,无限制的扩张,这是最不科学的一件事,总想的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日子,这样的一家企业早晚是要顶不住的,只要是资金断裂,扩张再多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根本不会有什么改变的,绿地集团后续的一个管理就出现了混乱,没有一个好好的目标,或者说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这就是下场,事情太着急了不是一件好的事情的。

一开始这家企业在销售,设计方面做得还是非常不错的,因为人家一开始的管理观念真的是非常的不错的,但是后来由于急功近利真的太不好了。有句话说的太对了,就是欲速则不达。无限制的扩张不考虑一个后果,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失败的选择,所以说这就是一种不好的观念。

如今的绿地已经开始走了下坡路,现在表面上负债这么多,估计实际要比这种情况多很多的,这就是管理经营不善的结果,扩张之前一定要好好的考虑自己的一些实力情况,只要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去做一些事情,以及对待自己的员工负责任。绿地走到今天这样的结果就是没有好好的把握自己的资金力量。

再就是后来的一些管理理念,如果存在违规销售即便是再好的一些东西也是不会被认可的,有时候真的是做好一家企业也是不容易的,绿地要是在后期能够加强自己的管理这就是最好的一种选择,不过现在好像是大家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了,因为之前好多不好的事情都聚集在一起了,再好的印象也会慢慢地退出了大家的视野。

所一说一家企业的管理关键就是资金不能断裂,在就是有着很好的管理方案,这就是事实。也是必要条件!

那一些一瞬间倒塌的品牌是怎么了

2018年,碧桂园没钱了。说实话,房企的负债都不低,负债率也都很高,尤其在2018年,房企的日子都不好过,钱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借到了,所以本来就存在的债务问题,又明明白白摆在每个房企面前。碧桂园有9000亿的债务,而且资产负债率将近90%,以前可能没有什么,但在2018年,这就有什么了。

重磅!防烂尾“新举措”来了,多家银行已执行

近日,“青岛要求所有楼盘封顶后银行再发放按揭贷款”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

主要内容就是楼盘封顶后,购房者申请的贷款才开始发放、开发商才能收到购房全款,购房者的房贷也是从楼盘封顶后才开始还,此举对购房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诚意是有的,速度也还可以,青岛多家银行已经开始执行了!

为何青岛要针对开发商,直指“楼盘封顶”呢?我们西安目前是什么情况?会跟进吗?

坦白讲,青岛这次执行的政策对购房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购房者买房的保障性更强了,对刺激市场是有积极作用的;不过对于房企来说肯定不是好事,三条红线之下,可用的资金捉襟见肘,而盖房需要沉淀的资金更多,压力更大。

有关部门表示:“加强资金监管利于购房客户,防止买到烂尾楼;另一方面资金的严格监管,对本不富裕、三道红线压顶的开发商资金运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可以滚动开发,而现在封顶发放按揭对自有资金要求极高,房企的分化也会越来越严重,资金相对充裕和融资便利的企业只是相对优势,但很多中小企业或者融资渠道窄的企业拿地热情会减少。”

虽然青岛这一新政极具参考意义,也成为首个在此类制度上做出创新和突破的城市!但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个政策似乎早已出现过...

没错!时间追溯到2006年的通知来看,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早已发布了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很多地方没有实施。

此轮各地大范围烂尾项目爆出,将银行过早放款再次推到幕前!

基于此,商业银行只能对购买主体结构已封顶住房的个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也再次被提及重申。

过去,部分房企本质上用的都是基本一样的模式, “前期融资—开发贷—销售回款”的链条环环相扣。

得益于银行在过去其实也处于扩张中,向房地产市场投放了杠杆,地产商融资环境相对宽松,回款速度也快,“资金错配”的游戏玩得很溜。

于此,高负债模式之下,中国房企的负债总额从2000年的1.9万亿到2020年飙升到85.7万亿,增长超85倍!

| 2016年提出了“房住不炒”;

| 2017年房地产行业从此不如监管从严的周期;

| 2020年“三道红线”出炉,正式瞄准整顿房地产金融;

| 2021年政策调控高压到极限;

资金链条两头受阻,然后就是大家看到的,华夏幸福、泰禾、恒大等等房企接连暴雷。

说到底,当初三道红线让房企降负债,无疑是正确的。主要是想控制金融风险,怕房企负债越滚越高,哪天突然还不上债就麻烦了。

但结果也没想到这降杠杆,降很急,房子卖不动了,没有回款,现金流崩塌,很多房企一下就暴雷了。到现在雷依旧没有排完。

而事实上,突然一下子出现集体“缺钱”的现象,本质上就是因为房地产的游戏规则突然发生了变化。

游戏规则改变的太快了,突如而来的信贷收紧,打得房企一个措手不及。

尤其是那些以“高周转”为生房企,更加无法适应这种玩法,在土拍中也早已不见了身影......

那西安是啥情况呢?

实际上,西安在2021年就发布了“新规”,根据项目开发进度,开发商可按规定比例支取预售款。

可以变相强迫房企提高工程进度,防止开发商随意挪用资金,最终避免烂尾楼的产生。

当然这对于房企的资金要求就更高了。

根据《西安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市建发【2021】28号)第二十一条,商品房预售资金按照商品房开发项目建设进度核拨。

完成主体结构验收前,累计申请使用资金额度不得超过重点监管资金总额的50%;完成竣工验收前,累计申请使用资金额度不得超过重点监管资金总额的95%;

完成竣工验收备案前,累计申请使用资金额度不得超过重点监管资金总额的99%;完成不动产首次登记后,可以申请提取剩余1%的重点监管资金;

7层以上(不含7层)的建筑,增加建设层数达三分之一节点、建设层数达三分之二节点,累计申请使用资金额度分别不得超过重点监管资金总额的20%和35%。

相信大家最大的疑问还是:为啥有不少的项目在主体封顶之后才烂尾的?

让咱们考虑,就差最后一哆嗦,怎么突然就不干了呢?

要知道,房子在拿到预售证之前,几乎都是总包在往里垫资。等到三分之一的楼层盖起来了,房子可以预售,开发商再用预售的房款分期支付总包的工程款,但远远不够!

于是开发商就会催促总包加快施工进度,一口气干到封顶,监管资金的50%就可以拿来用了。

可对于毛坯房来说,主体封顶只相当于完成了工程总量的50%,如果是精装房的话,只有40%,像后面的电梯、门窗、外墙保温、水电、地暖、机电安装,还有装修、通风、园林绿化等,那些才是真正烧钱的地方。

如果房子卖得不好,或者挪用的资金收不回来,项目就有烂尾的风险,这就是答案。

回到当下来看,虽然现在回暖之路进展异常艰难,对房企来说是一次洗牌,更是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规则是偏向保护购房者的,对房企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

碧桂园总负债12600亿,三四线城市抛售,大家会“救”碧桂园吗

2019年可以说是能载入房地产史册的年份。从大环境看,在十几年的房地产暴涨周期中,2019年下半年在中央“房住不炒”的深入指挥贯彻下,全国楼市降温显著,有数据统计,除了深圳有2%的房价涨幅外,其余城市皆稳中有降。其中青岛更是达到了15%的跌幅。房地产进入下行通道,其中又以三四线楼市更为显著。


其次从调控次数看,据统计,2019年全国累计调控次数达到了620次左右,创下了 历史 新高,往前推两年,2017年250次左右、2018年400次左右,而2019年的调控次数几乎快是前两年的总和了,2019年破产的房企达到600多家。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房地产深陷寒冬迷雾,其中最负盛名的碧桂园也难于幸免,2020年交易量更是下跌一半。


碧桂园负债12600亿


3月16日下午,观点地产机构旗下观点指数研究院连续第十二年发布“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碧桂园摘得“2020中国房地产卓越100榜”TOP1。如此一个房地产企业龙头老大,表面看来风光无限,可最近被曝出负债12600亿,要知道碧桂园的总资产也仅有约14000亿,负债率已经快要达到100%。


房地产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流动大,负债高。像普通人找银行房贷一百万,利息也要几十上百万,房企更是几千万上亿的贷款,利息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一旦手里囤得房卖不出去,还不上银行贷款,资金链断裂就会寸步难行,面临破产。


碧桂园的困境


碧桂园作为大型房企现状尚且如此,可想而知中小型房企的处境只会更糟,想要走出困境,加快手里的房子出售是最快最直接的方法。


站在房企角度,降价促销是一个好手段,可大家也知道,房产降价的幅度有限,一方面是地方不允许降,房地产市场为了维护秩序,并不允许开发商私自降价扰乱市场,降得越多,风险越大。


站在购房者角度,目前不少新闻都在报道楼市回暖,但是价格并未上升,这是一个好征兆,兴许是中国人“买涨不买跌”的心理,当房价开始下跌,大多人还是以持币观望为主,所以目前来看,迟到的小阳春也并未完全到来,房企成交额依旧有局限。

碧桂园三四线城市抛售


一二线由于经济、基建、人口的支撑,想要挤出房地产泡沫并非易事。因而,房地产的良性发展,挤出房地产泡沫必将从三四线开始。大型房企撤出三四线城市的新闻从未停止过,虽然没有完全撤离,但是频繁地进行规模性促销实际是在抢夺现金流,意味着嗅觉灵敏的大型房企已近捕捉到一些危险的气息。那些房价过万,却没有人口优势的小城市,房价中隐匿着巨大的风险。

一方面随着三四线棚改和城市化进程进入尾期,单凭百姓的收入购房基本不可能,月薪三四千的三四线和过万的房价,永远达不到平衡点,三四线有价无市现象严重。


另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影响,成交寥寥,房企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回收资金,碧桂园如此高的负债率更要尽快想办法回收资金,本就在“抛弃”计划中的三四线城市一定是首选,既能最保险的全身而退,又能收回资金,但是购房者买不买账就不好说了。


购房者能救碧桂园吗


关于此我还是从两方面分析,对于刚需来说,买房正是在计划中的,还是考虑买大房企的房子,更为保险,毕竟售后保证也有处可寻,且此次疫情这些大房企做出的贡献也是需要被大家铭记的。对于炒房客来说,别说买碧桂园的房产,投资三四线楼市,基本已经无利可图了。从去年开始,就陆续有炒房客告诉我,如今卖房真的难,除非你降到底,打破自己的底线才能成交。


不管如何,希望疫情早日结束,一切生活能回归原位,房价能早日回归正常水平,民众苦高房价久矣!网友们,你会买碧桂园的房子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