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前集体背“序”,青岛学子研学视频刷屏背后,旅行社两天做七份报价……_研学_青岛_同学们

滕王阁前集体背“序”,青岛学子研学视频刷屏背后,旅行社两天做七份报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好的教育始终是知行合一。近日,岛城高中学子组团在南昌滕王阁前集体背诵《滕王阁序》的视频,刷屏网络。这场背诵,只是该校学生研学江西的一小部分。在这个明媚的春天,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用眼力、腿力和脑力,亲身感受书本中的知识,成了不少中小学校的选择,因疫情而不得不摁下暂停键的研学旅游,重新火爆了起来,有旅行社工作人员两天做了七份报价,交通企业则瞄准市场推出了研学联盟。

青岛九中学子研学游期间在滕王阁前背诵《滕王阁序》。

研学游火爆 两天做出七份报价

“稍等,待会回复。”当记者拨打电话想要就研学市场进行采访时,港中旅国际(山东)旅行社有限公司研学教育事业部总监王周海回复道。几番被打断,最终记者和王周海的采访,约在了中午吃饭时间进行。说起近期研学教育市场的情况,王周海用“火热”总结。周末两天,他给不同学校做出了七份报价。“想要开展研学旅游,学校提出意向后,我们要根据学校的要求来设计相应产品,联系相关方面对接。”王周海告诉记者,这七份报价涵盖不同出行区域,有市内游也有省内游、国内游。“疫情过去后,研学游市场迅速回暖,大家都想将失去的时间抢回来。”王周海所在的研学教育事业部,就是该公司紧盯研学游市场而新改名不久的部门。研学游火热,不只是岛城,邻近地区也同样如此。4月10日下午,记者再次联系王周海时,他已赶到了潍坊,为当地学校次日即将开始的研学活动做准备。

展开全文

春暖花开,研学旅游市场火热。

研学游影响

交通企业迎来新契机

外出研学交通先行。研学游的火热,也给交通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原本,因疫情导致出行人数减少,车辆周转率不高。最近一段时间,城运控股交运西海岸公司的车辆明显忙碌起来。4月3日,该公司承担了西海岸新区某高中高一级部师生的扫墓、研学活动,安排23辆公交车全程服务。在参观完董家口港40万吨级码头后,整场研学活动才结束,此时已是下午4时。没几天,该公司又联合西海岸新区泊里小学,到党史馆开展研学游活动,出动5辆“大鼻子”校车承担运输保障任务。

同样忙碌的,还有城运控股交运胶州分公司。上月底,该公司承担了胶州市三里河小学400余名师生的红色研学游活动,调配10部校车保驾护航。今年以来,该公司在为乘车学生上学提供交通安全服务保障的同时,积极开拓市场、丰富服务内涵,不断加强与各中小学、幼儿园和研学基地的合作,拓展研学用车近250车次,为10000余名学生提供了交通保障。今年以来,随着市民出游需求的逐步恢复,交运集团依托校车资源优势,拓展中小学社会实践业务,发展定制研学游,一季度发送胶州九龙山研学游、城阳体育小镇研学游等累计330余车次,服务学生超过15000人。

也正是看到了研学游市场的火热,上周,交运集团成立青岛城运控股交运集团旅游联盟,与大珠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茶山文旅产业有限公司等7家合作单位完成了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未来将通过产业集聚强、质量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项目合作,放大集聚效应,为联盟的协作升级和发展壮大,提供更强更有力的支撑。

研学游传承

岛城研学旅行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好的教育始终是知行合一。研学游市场的火热,和我市教育部门的重视也密不可分。青岛市早在2010年就启动了“社会课堂”教育工程,并先后出台了《青岛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管理办法》《青岛市中小学生社会课堂管理办法》等文件,以高质量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展多彩思政课堂,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以“歌声、笑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关心、爱心、责任心,心心相印”为核心理念的阳光校园,推动了全市中小学“特色办学、精致管理、品质立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研学旅行教育走在国内前列,研学旅行教育已经成为青岛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一环。

青岛学子参加研学活动。

与此同时,推动研学实践活动发展,也是完善旅游产品供给体系的重要方向。青岛素有碧海蓝天、红瓦绿树的美誉,旅游资源丰富。近日落幕的省旅发大会,更是给城市旅游市场发展增添了新动力。记者调查发现,我市出台的《青岛市旅游品质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方案》在实施旅游业态创新行动中明确提出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研学旅游,高水平建设30处以上研学旅游基地,统筹利用海洋研学资源,努力建设海洋研学旅游首选目的地,研学旅游产业发展高地正逐渐形成。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徐美中

专家说法

让研学旅行 叫好又叫座

市政协常委、山东正航律师事务所主任李秋航表示,研学旅行工作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旅游,是激发旅游市场活力、促进传统旅游产业迭代升级的重要抓手。好的研学产品必须将专业教育知识、旅游资源和成熟的商业模式相结合。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研学旅行并非纯粹关注放松身心,而是讲究在万里路中读好万卷书,围绕研学旅行服务环节和研学产业链条,建立研学旅游标准体系,加强研学旅游流程规范化,提高市场信任度、美誉度。

此前,外地偶有研学游逐渐变成观光游的报道,主要是因为组织研学游的多是旅游公司,其擅长的是旅游服务,因此开发的研学产品与教育类内容关联度不大,缺少应有的教育内涵。有的机构打着“教育”的幌子,将学生们带到旅游景点,实质却仅仅停留在“到此一游”的层面,教育内涵和价值大大缺失。

李秋航建议,让研学游回归“教育+”本质,相关研学产品从开发到实施的全过程都要围绕教育展开。这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应兼具旅游和教育双重专业背景或从业背景。另外,要加大研学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强化人才的专业性。此外,还可以强化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它们可以为研学游的课程设计、研学地点的选择等提供更加专业、更有深度的指导,也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研学乐趣,拓展知识,甚至奠定未来的职业方向与追求。李秋航表示,提高研学旅行的水平和质量,关乎旅游产业、教育机构的发展,更关乎孩子眼界的开阔、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以及兴趣和潜能的激发。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徐美中)

更多新闻:

滕王阁前诵名篇 西安城里追盛唐

岛城多所高中组织春季研学 将课堂搬进名山大川

游客拍摄的9中学子集体诵读《滕王阁序》视频截图。

4月8日,一位游客在江西南昌偶遇正在进行游学活动的青岛9中学子,700余名学子在滕王阁前集体背诵《滕王阁序》,铿锵有力,朝气蓬勃。这位游客拍下现场视频发到网上,收获了大量点赞与评论。

近来,岛城刮起研学风,青岛9中、39中、68中等多所高中的学生在老师和学校组织安排下,挺进西部,体验黄河文化的粗犷与壮阔;行游山东,打卡临沂、曲阜,感悟红色革命精神,寻根孔孟文化古韵。作为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一种创新形式,研学正通过唤醒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意识与感受,帮助学生从新的角度看待世界。

青岛9中

滕王阁前700学子诵读千古名篇

赣江之畔,滕王阁前,青岛9中高一学生齐声诵读《滕王阁序》,这段视频一经发布,立刻火爆全网。

4月8日的滕王阁之旅,是9中学子江西研学的第一站。青岛9中高一级部主任陈运强表示:“让学生在课堂上背《滕王阁序》,他们体会不到那种场景。学校专门组织了这次活动,在滕王阁前,700多名学生齐声诵读这篇千古名篇,现场气势非常宏大,对于同学们来讲也是非常震撼的一件事。”青岛9中高一学生张恒睿说:“《滕王阁序》是高中学生必背的古文,学校给我们这个机会来到滕王阁,以后我只用背诵《滕王阁序》,就会想起研学活动的场景和气势。”

此次青岛9中学子的江西研学之旅历时6天,旅程涵盖海昏侯国遗址、滕王阁、井冈山、景德镇、婺源等地,每一站,学校都精心设计研学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精神,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青岛9中校长孙睿表示:“我们希望这种集体诵读,能帮助学生体会王勃当年创作这篇《滕王阁序》时的情怀,感受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回响,让孩子们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华文明的优秀和伟大,同时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青岛39中

母亲河畔唱响青春赞歌

4月4日,青岛39中高二学生开展了以“重温峥嵘岁月·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本次研学旅行目的地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和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延安。

追盛唐访名校

当日一早,39中学子们身着统一的校服,迈着整齐的步伐,踏上了前往古都西安的列车,开启了为期5天的红色研学之旅。高铁上,同学们认真思考研学任务,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小游戏,阅读经典书籍,将时间安排得充实有序。下午4时许,他们抵达了研学旅行的第一站——古城西安。

开营仪式上,青岛39中副校长刘军表示:“同学们在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过程中,能够内化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二5班马一铭同学表示:“研学可以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增加阅历,涵养德行。”

4月5日上午,39中学子探访了西安交通大学,参观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游玩了大唐不夜城。对话古今长安,他们感受到盛世繁华;走进名校,亲身体验西安交大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术氛围。午餐后,同学们乘车约一小时,抵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学生们了解了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感受到了兵马俑传递出的历史温度。在展厅里,学生们观察着“青铜之冠”铜车马,想象着秦始皇乘车行走天下的盛大场面,感受着秦帝国风云争霸的强大阵容。同学们在研学辅导员的带领下,聆听讲解,充分了解我国先秦时期高超的雕塑艺术和冶金艺术。

晚餐后,同学们在研学辅导员带领下,来到大唐不夜城,穿越古今,感受盛唐文化。同学们漫步在唐风街道上,了解大唐的历史演变、帝王故事及唐朝强盛的原因;通过“雁塔题名”的历史典故,感受雁塔文化。高二六班的吴迪同学说:“无论是学术氛围浓厚的西安交通大学、宏伟壮观的秦始皇陵,还是美轮美奂的大唐不夜城,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应该将研学旅程中的感悟运用到生活之中,为自己的人生及民族的梦想铺路奠基。”

观黄河抚文脉

领略了大唐风采,同学们又来到壶口瀑布追溯黄河的历史,在蓝天白云间感受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精彩纷呈。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了解了壶口瀑布的地质成因。主瀑布水势凶猛,声震如雷,从陡崖上倾注而泻,展现着“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黄河大合唱》诞生于历史风云中,是华夏儿女奋勇抗争的怒号,是母亲河振聋发聩的咆哮。波涛汹涌的黄河水面前,同学们唱起了排练多次的《黄河大合唱》。近500名学子高声合唱,气势恢宏。同学们还共同唱响青岛39中校歌《青春的力量》,在母亲河畔立下青春誓言。

39中学子在黄河壶口瀑布合影留念。

“一朝步入西安,一日读懂千年,延水悠悠,千年不断。曾经书本上似懂非懂的知识,在这里得到了最真实的感悟;曾经无限向往的人文景观,在这里让大家一览无遗。”青岛三十九中多位学子表示,研学给同学们带来的收获远远不只是知识。学生代表、高二3班学子付云天表示:“访高校、观秦俑、追盛唐,进枣园、敲腰鼓、看红秀、唱红歌,观黄河、抚文脉、登城墙、志四方!研学路上每个人都在享受着生命的过程,这段难忘的研学旅程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们记忆深处,定格成了永恒的风景。”

把山川大河带进课本,把知识融入一路风景。青岛三十九中副校长刘军表示:“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接受培训教育,而不只是坐在课堂里。”让学生在研学的旅途中真正收获文化知识,感悟中华大地千百年沉淀的文化历史,触摸祖国海纳百川的脉动与韵律,这些都是在课本中无法感受到的。

青岛68中

探寻红色印记 溯源圣贤文化

4月6日上午,青岛68中“探寻红色印记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活动暨研学旅行正式启动后,研学旅行团500余名学生乘车抵达临沂,走进中国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感悟革命先辈不畏困难的精神。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走进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68中研学学子在讲解员的介绍中,感悟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女性群体的伟大事迹。“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非常期待接下来的研学之旅。”高一11班学生曲金娣和李震邦说道。

从临沂到曲阜,从红色精神到传统文化,4月7日,青岛68中研学旅行团来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尼山圣境,探寻红色印记,寻根圣贤文化。在山环水抱的尼山圣境里,同学们身着古时学生服饰,瞻仰72米高的孔子圣像,礼拜先师、诵读经典,感受尊师重道之礼,接受传统文化礼仪的教化,同时也在琅琅诵读声中追忆圣贤思想,感悟先贤圣人的思想源流。步入大学堂,同学们惊叹于古建筑艺术的魅力,感受着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智慧。

68中学子在曲阜体验传统文化礼仪。

“这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视觉盛宴!”在《金声玉振》大型实景演出现场,同学们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一幕又一幕的精彩瞬间。启蒙开智、少年授读、君子加冠、大婚仪典、习礼修德、齐家治世……整场演出贯穿人的一生,将圣贤君子“由凡入圣”的过程演绎得淋漓尽致。(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