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杨宪益先生与母亲和两个妹妹杨敏如、杨苡
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2009年逝于北京,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早年留学英国牛津大学,与英国才女戴乃迭相爱并结婚。归国后,夫妻二人主要从事翻译事业,译作众多,成就斐然,同为中国翻译界巨擘。杨戴二人一生遭遇坎坷无数,相爱相持直至离世。
有人说,杨宪益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了。
本文原载2012年6月22日《淮海晚报》。
杨宪益先生的家世
文 | 王泽强
来源 | 《淮海晚报》
杨宪益的祖父杨士燮、父亲杨毓璋都在淮安城出生长大,但户籍一直在泗州。按照传统习惯,杨宪益在天津出生长大,仍然算泗州人。“泗州杨氏”,祖居泗州梁集村(今属盱眙),自乾隆以降,名人辈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乾隆中期,青年农民杨果亭扛着一根扁担,离开梁集村,外出谋生。后来从军,因能征善战,功勋卓著,成为当时名将,官至江南松江中营参将,正三品,封武义都尉,揭开了这个家族百年兴盛历史的序幕。其子杨殿邦,即杨宪益的高祖,嘉庆十九年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曾任贵州按察史、山西布政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漕运总督等职,博学多才,能诗擅画,著有《菜香小圃馆课诗》《心太平居文集》等。
杨宪益的曾祖杨鸿弼,工诗善文,擅长书法,著有《枕善居诗集》,在袁世凯叔祖父袁甲三幕府中任职,受到器重,以军功获得江苏候补知府的资格,生八子:士燮、士普、士晨、士骧、士琦、士钧、士铨、士骢。其中士燮、士晟、士骧为进士,士琦、士铨为举人,时人称“五子登科”。
杨士骧中进士后,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来荣升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陆军部尚书,去世后谥“文敬”。
展开全文
杨士琦,清末民初曾任邮传部尚书、政事堂左丞(第一副总理)、轮船招商局董事长等要职,在袁世凯最信赖的“九才人”中名列第二,著有《杨尚书遗诗》。杨士晟曾在无锡、崇明等地任知县,勤政爱民,留下许多佳话,后任津路铁路南段总办、外务部驻苏州洋务交涉员兼苏州关监督。
杨士骢,民国时期多次担任国会议员,与袁世凯结为儿女亲家。杨士骢的儿子杨毓珣,袁世凯最喜爱的女儿袁静雪的丈夫,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又留学法国,曾任北洋政府陆军上将、军政部参谋长等职。
杨士燮,即杨宪益的祖父,甲午进士,曾公派赴日本考察学务,历任驻横滨总领事、山西平阳知府、浙江嘉兴知府、署杭州知府、浙江巡警道。有国际眼光;勤政爱民,官声颇好;擅长诗歌、书法,曾题《西湖来鹤亭联》“放鹤故应笑坡老;观花何必问逋仙”,今存。辛亥革命爆发后,弃官归隐,袁世凯请他出任参政院参政,给予丰厚俸禄,他坚持不就,在北京与梁启超等人缔结寒山诗社,以诗酒自娱。
四川总督吴棠,为报答杨殿邦的知遇之恩,把女儿吴述仙嫁给杨殿邦的长孙杨士燮为妻,又把侄女嫁给杨士琦为妻。杨士燮娶一妻一妾,共生八子:毓璋、毓瑊、毓珂、毓瑔、毓琇、毓莹、毓瑗、毓璪。杨士燮进士出身,饱读诗书,学问很好,颇有见识,认为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比知识才能更重要,因此特别重视对儿子的德行教育,曾告诫儿子们说:“唯德为能悠久,一切智慧魅力不足恃也。”他的八个儿子,个个学有所成。其中,三人担任外交官,四人在银行、铁路等部门担任要职,一个是香港摄影家,人称“杨氏八骏”:
杨毓璋,即杨宪益的父亲,15岁中秀才,后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经济学。历任赴日本钦差大臣随员、东三省盐务总局会办、天津电报局总办兼电话局局长、天津中国银行行长。杨毓璋年轻时风流潇洒,是个好玩的公子哥儿,唱京剧、玩飞镖、斗蟋蟀、抽雪茄、喝洋酒、吸鸦片,在日本留学时与日本艺伎热恋,写下很多情诗。后来改邪归正,从政经商,样样在行。娶三房妻妾:妻子李氏为淮安富家女子,生二女。二夫人叫徐燕若,南皮县一个秀才女儿,比杨毓璋小17岁,深得喜爱,七年夫妻,鹣鲽情深。杨毓璋教会她读书识字,从此她坚持读书看报。她生一子二女:杨宪益、杨敏如、杨静如。三夫人生一女。
老二杨毓瑊,字晴川,毕业京师译学馆,钦奖举人,以七品小京官分大理院。民国时期,任交通部参事、塞北关监督,后来进入中国、交通两银行担任高管,又继孙多森为中日实业公司专董。他擅长诗歌、书法,写过许多受到时人称赞的诗歌,曾为北京名伶谭英秀写了一副广为传诵的挽联:“此是何时,岂容有升平雅颂;君归大好,更当作供奉神仙。”
老三杨毓珂,嗣为士普后,江苏法政学堂毕业,盐务署佥事、河南试用同知、津浦铁路货捐局局长、中国航空公司驻天津事务所职员。
老四杨毓瑔,字星川,就读于京师译学馆,甲级法文毕业,钦奖举人,以七品小京官指分外务部任佥事,调驻法国大使馆秘书。民国后历任铁路银行要差、审计院核算官。
老五杨毓琇,字朗川,京师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纳粟为同知,任驻华盛顿大使馆官员。回国后,以功劳保荐知府。民国后,任汉粤川铁路宜夔程处处长及督办秘书长、河北省银行行长。妻子为著名学者沈曾植的独生女。杨士琦称赞杨毓琇的诗歌俊逸清新,几无一字无来历。
老六杨毓莹,字润川,出继为杨士琦长子,毕业于京师高等工业学校,以知府授两度担任驻纽约领事馆总领事,后调任北婆罗洲总领事。他精通中外音乐,能演奏许多中外名曲,听者为之倾倒。
老七杨毓瑗,曾任天津中国银行襄理、中国银行副总经理兼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总经理束云章的助理,抗日战争爆发后到甘肃天水中国银行分行工作。老八杨毓璪,为香港有名的摄影家兼电影制作人。
杨宪益家堂屋条案上曾有一幅杨毓璋的半身像,两边有一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赠的对联:“自非北海孔文举;谁识东莱太史慈。”联上还有“霁川世兄”字样。徐世昌与杨毓璋的叔祖杨士骧是同年,与杨士骧、杨士琦是私交很深的拜把子兄弟。
1919年冬天,时任天津中国银行行长的杨毓璋,因夜晚起床照料生病的杨宪益着凉,引起伤寒病复发去世,年仅48岁。杨毓璋留下了巨额存款、股份和房地产,这些财富让他的母亲、妻妾及孩子们,依然长期过着富足的生活,几个孩子都上天津最好的用英语教学的教会学校,学费当然是最昂贵的。杨宪益的三叔、七叔曾劝说杨宪益母亲拿出20多万大洋投资私盐生意,结果盐船沉没,血本无归。1941年,女婿罗沛霖向徐燕若借四万银元投资做生意,后来全部泡了汤。实际上,罗把这笔钱送给了重庆地下党用作活动经费了。1951年,杨宪益把祖传的首饰、金子、宝石等值钱东西变卖,得四万元(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捐赠、支持抗美援朝战争。直到1954年,大陆银行还有一笔数千元的账目属于杨维武(杨宪益原名),杨宪益不愿领取,徐燕若决定捐给国家。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