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地区,不少村庄和姓氏都相传是明初从“小云南”等地迁来。
这一说法流传甚广,是真是假,众说纷纭。相对而言,明代的军户后裔因为有官方档案记录,可追溯性较强,而普通的民户,大都只有为数不多的口传信息,很难判断。
从明清至今,不少人都对一话题很感兴趣,上世纪三十年代修纂的《莱阳县志》在介绍当地姓氏时,甚至专门按照年代先后,将各姓分为唐宋故家、金元故家以及明清等。
《莱阳县志》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史料中记载过的官宦人物,比如唐代莱阳人谭长,官至广州司马,县志就将谭姓列为唐宋故家;在金代,有莱阳宫姓和盖姓入仕的记载,宫姓和盖姓就列入金元故家。
在《莱阳县志》当中,金元故家一共列举了大概二十个左右的家族。但实际上 ,元代之前莱阳的姓氏并不止此数。因为官方史料的缺乏,只能通过散落在其他方面的记载进行推断。
在金元之际,全真教颇为兴盛,与胶东也很有渊源,尤其是“全真七子”。在一些记载他们言行的书籍碑文中,可以找到若干与莱阳有关的地名和姓氏。下面就以玉阳子王处一(金代人)的见闻(《体玄真人显异录》,下文简称为书)为依据,介绍一下他提到的莱阳村庄和姓氏。
董姓是明清时期莱阳望族之一,不过那支董姓根据族谱记载,是明初从河北藁城迁来。但在王处一的见闻中,元代之前就已经有董姓人。
书载:“莱阳东南白坡庄有王进之妻董氏,患急弓风,屡召名医治之,弗效。经其半载,忽闻有王先生号体玄真人到白坡庵,进乘马引仆请师。”
也就是说,当时莱阳县城东南方向,有个叫做白坡庄的村子(现在没有这个地名,不知为何地),村民王进的妻子姓董,得了顽疾,很多名医都治不好,只能去请王处一。
从理论上说,王进为莱阳人无疑,他的妻子有从外地迎娶的可能。不过,金代的莱阳县,方圆数百里,古代人娶亲的距离通常不会太远,以此推断,董氏也很有可能是莱阳人,即元代之前,莱阳就有董姓。只不过资料有限,这支董姓人有何渊源?后人是否延续至今?分布在哪?这些都很难考证了。
王处一当时在莱阳东部活动较多,书中还记载:“师昔游莱阳东倪家庄,河东名曰呼石崖,有新创小庵一所,门人王志坚等居之。”也就是说,当时莱阳城的东边,有个村叫倪家庄,倪家庄沿河,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呼石崖。
展开全文
虽然上面这段话没有提及村民的姓氏,但从倪家庄这个名字来看,多半与倪姓人有关。如今,在莱阳城东,204国道附近有个倪家店村,为倪姓聚居村落,从地名和姓氏上来看,跟王处一去过的这个倪家庄有点像。不过,根据莱阳地名资料记载,倪家店为明代建村,该村倪姓也说古代是从南面的瓦马村迁来的。
瓦马为莱阳倪姓祖居地这一点,在很多资料中如县志、族谱都有提及。相传,瓦马倪姓后来因秤砣事件得罪官府,其子孙就散居胶东各地,如莱阳、海阳、乳山、文登、荣成等,自称为“秤砣倪”。结合王处一的见闻来看,有可能瓦马村在金代称作“倪家庄”,后来才改名。另外,瓦马村位于富水河边,而倪家店村不靠近大河,前者更符合史料中的描述。
王处一的见闻中,还提到“倪家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呼石崖”,这个名字跟现在莱阳市万第镇境内的护驾崖村有点相似,而护驾崖村也临近富水河,也位于瓦马的东面,应该不完全是巧合。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护驾崖村是一个梁姓聚居村落,不过根据《莱阳安定郡梁氏宗谱》记载,这里的梁姓与前岚子前村梁姓为同宗,先祖是明初才迁来。倘若王处一说的“呼石崖”就是护驾崖的话,当时的村里应另有其他姓氏。
除了刚才说的地方之外,王处一还到过莱阳东部一个叫做马曹庄的地方,现今亦不知为何处。书称:“师昔年尝至莱阳东马曹庄,有姜恍者颇闻师能疗疾病,敌寒暑,恨不得而见之,是日请至本居。”由此可见,马曹庄当时有姜姓人,名叫“姜恍”。姜姓为胶东典型的土著姓氏,元代之前在莱阳有分布不足为奇,在《元史》当中就记载有莱阳人姜彧,姜彧虽然出生在外地,但他的父亲姜椿则是土生土长的莱阳人,金末为了避乱才迁到济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