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也风流_长孙_皇后_林下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皇后 风流 长孙 皇后 林下

皇后要是不分流那能当上皇后吗?历史上风流皇后不少,但既会写诗,又风流的还不多见,唐太宗皇后长孙氏算一位。不信吗?且看她的《春游曲》,这是一首开唐代女子诗风的佳作。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在赏析这首诗之前,先介绍一下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少好读书,有贤名。有句话说,成功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为他默默付出的伟大的女人。长孙皇后就是这样一个女人的典型。她不仅在关键时刻帮助李世民登上帝位,而且善于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

展开全文

《春游曲》当作于长孙氏为皇后期间。贞观(626年—649年)初的某年春,年纪不过三十左右的长孙皇后在皇家林园——上苑游玩,写下了这首抒发春游欢乐心情的诗作。

春日景致最惹眼的莫过桃红柳绿。此时的长孙皇后正值韶华之年,自然喜爱桃红之色。首句“上苑桃花朝日明”之“明”字,颇显作者遣词用字的工夫。作者不直言桃花之红,而强调其明,马上就会让读者联想起《诗经·国风·周南·桃夭》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日明媚的阳光照在大片的桃林之上,桃花确实是红,但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基于“红”之上的明,红已经退居其次,那是亮光闪烁,那是“灼灼”逼人!所以,这个“明”字更能让人感受到万物复苏的一派生机。“兰闺艳妾动春情”,是说身居“兰闺”的“艳妾”,一走进苑林,就被鲜艳的桃花撩拨得心潮荡漾。兰闺: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因女子居室多置兰花,故称。“艳妾”:是作者谦称。“艳”,既指姿色,又指装扮,或许还可以理解为长孙皇后此时心花怒放的极佳心情。可以想见,长孙皇后在宫女的簇拥下,莅临上林苑,满苑桃花明艳,立即唤起了大唐皇后那颗烂漫的少女之心,她再也拿捏不住一个贵夫人的端庄稳重,也像身边的宫女一样“轻佻”起来。

颈联“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连用两个比喻,让人看到了长孙皇后骨子里的高贵。泉井上初绽的桃花粉嘟嘟的,怎么会那么好看?那一定是偷了“艳妾”我的面色;亭台飞檐边刚刚抽条的柳枝纤细柔漫,那必定是学了“艳妾”我行走时曼妙的身姿。“偷”与“学”是拟人手法,也照应了上句的“艳”,使“艳”的内涵更丰富。可见这位大唐皇后不仅艳比桃花、身材窈窕,而且“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颔联“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描写作者在上林苑中视觉和听觉的悠然享受。千枝吐绿,万花竞绽,蝶儿迷恋而流连忘返,流莺钟情而展喉啼鸣。“来去”和“长短”不仅对仗极工,而且都是一语双关。“来去”二字既是说蝶,又是指人,更可以说成是长孙皇后花间穿行如蝶;“长短”二字明写柳枝繁多,暗指娇莺长啼短鸣,犹言长孙皇后欢笑如莺。作者以美人喻美景,以美景衬美人,既突出了景之美,更突出了人之美。

尾联“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以问答形式含而不露地夸赞了作者的风流高雅:不必向远处打听这林下之人是谁,她出众的风韵情致早已闻名。“林下”、“风流”二词,见《世说新语·贤媛》:“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王夫人即东晋才女谢道韫,被时人誉为“有林下风气”。后因称女子态度闲雅、举止大方为林下之风。长孙皇后以谢道韫自许,不是骄矜是自信。这种骨子里的骄傲及其表现方法,颇耐人寻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