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希12岁上中科大,公费留学后入籍美国,坦言:这里更适合我_天才_哈佛大学_学习

在拥有“伤仲永”典故的中国,神童虽然好,但很多人都秉持怀疑的态度。

原因无他,小时寥寥大未必佳的多,揠苗助长伤根基的多,光环等身沉迷失志的多。

真正能成名的天才,少之又少。

因为他们要将天才兑现,需要很多条件。

自身克制是其一,需要坚守本心。

家长克制是其二,勿揠苗助长。

社会克制是其三,少吹捧呼喊。

这需要低调,坚持,也需要睿智和远见,还有宽容的环境、

今天要介绍的天才少年,哈佛最年轻的正教授尹希博士,就是少年天才,在这三重克制下,最终成才的典范。

(伤仲永)

一:少年天才。

每一个天才在诞生的时候,起点貌似都差不多,因为天才真的是天生的,后天的家庭或许是助力,但一个没有天分的孩子,是当不得天才称呼的。

尹希也是如此,1983年12月出生的尹希,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诞生于河北保定一个书香门第的小尹希,父母都是中国地质大学的高材生,职业也是地质工程师。

高材生加工程师,还是一家人,就让这个家庭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估计胎教都是父母在讨论学术问题。

在这样的家庭出生,让少年尹希多了一份淡定,当别人孩子调皮捣蛋,玩过家家的时候,小尹希就拥有了专注的品质,每天都是静静的在家待着,用小小的脑袋,思考大大的问题。

展开全文

(专注特别重要)

这段时间的他,对于过家家,玩游戏一点兴趣没有,反而喜欢数学和物理这样晦涩的东西,可谓超凡脱俗。

超凡脱俗久了之后,仅仅二年级的时候,8岁的尹希居然能看懂微积分教科书了!

这就太天赋异禀了!

微积分可是高等数学概念,寻常人十多岁的时候才会接触,就连我这个大学生,因为学的文科,现在还是一窍不通。

一般家庭,看孩子学习如此小就学习这么高深的东西,必定会大肆宣传,说自己家孩子是天才。

可小尹希当父母却不是如此,反而特别的担忧!

在他们看来,天才虽然好,但太过早慧,如果布置,难免会“揠苗助长”。

于是,在一场家庭会议后,小尹希被要求,要打好基础再学习这样高深的知识,担忧的老母亲还将微积分的书给藏了起来,就拍小尹希看。

这下可苦了小尹希,为了能继续学习微积分,不得不跟老妈玩捉迷藏,打游击战运动战!

妈妈来了我老老实实学基础,妈妈一走,就愉快地学习微积分。

这游击战打多了,妈妈也疲惫啊,也反思啊?

因为小尹希的天赋真的太高了,超过了父母的想象!

(小伊希父母)

二:天赋奇高。

那么小尹希多天赋高到什么程度,答案是,年仅9岁半的他,就因为太过天才,被破格录取到了北京市第八中学智力超常实验班。

从名字可知,这是一个为了高智力儿童专门设置的班级,目的就是让天才们扎堆教育,不至于因为太过聪明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天才扎堆了,大家都是高智商小伙伴,按理说可以愉快地学习了,但问题又来了。

在天才班中,小尹希依旧是鹤立鸡群的那一个。

别人老老实实学习超越年岁的知识时,往往还有点吃力,需要认认真真学习,唯有这小尹希,学习得游刃有余。

不记笔记,不弄作业,老老实实坐着,乖乖听话,就是不太积极。

(毛病一点没有)

这就让老师郁闷了!

这可是少年天才班,自己也是天才班的老师,一等一高手,居然还治不了你个小屁娃?

一气之下,数学老师将小尹希的学习状况如实告诉了小尹希的母亲,说这孩子上课不记笔记,学习不认真。

身为母亲的人,最见不得孩子不成器,一气之下,小尹希遭遇了责问。

谁知,这个小大人却一点不害怕,二话不说,拿出纸笔,将老师讲过的题目还有知识点,在纸上推演了一遍,然后奶声奶气的会所:都已经记在了脑子里来,为何还要记笔记呢?

这话语,让母亲和老师都陷入了呆滞状态,原来他不是不好好学习,只是太过超常了。

嘚瑟,嘚瑟是天才的特权,更何况是一等一的天才,自那以后,小尹希在学校成了老师的宠儿,年纪最小的他,在智力超常实验班从不落后,反而成了第一名,考试分数只有满分,没有其他。

(上课的伊希)

三:12岁的大学生,23岁的博士生。

在经过智力超常实验班三年学习之后,12岁的小尹希参加了高考!

天才中的天才参加高考,当然也是游刃有余,即便只有12岁,小尹希依旧考出来572分的高分。

这分数,让他顺利地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成了著名的少年班成员,还是少年班中最小的哪一个学生。

中科大少年班,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地方,争议的由来就是,这少年班因为关注度高,任何一个失意的学生,都会被媒体广泛报道。

比如,上少年班成了和尚的,踏入社会生活不能自理的,得过神经病的,在少年班中也有不少!

这就让少年班保守非议,成了独苗助长的代名词!

(少年班)

但,小尹希不一样啊,真正的天才,人生都是不一样的。

中科大五年的学习生涯中,小尹希非常的克制自己,早上六点起床就去图书馆占位置,偌大的图书馆最早来到就是这个中学生年纪的孩子。

在图书馆的他,也不过是做样子而已,反而是常年跟物理系和数学系的学生一起讨论学习交流。

跟着一群比自己大好多岁的学长,小尹希从不胆怯,反而论述有理,让人刮目相看。

这一系列交流和学习的过程,还有大学期间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直接助力了他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不自傲,克己复礼,这样的小尹希,不成功都难。

进过数年学习,少年早慧的小尹希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可以参与啊科学研究了,与其在大学混日子,不如早点进入研究领域。

(天才的摇篮)

这份自信从何而来?且看看小尹希五年的大学生涯就懂了。

从12岁到17岁,青葱少年郎每年都拿奖学金,五年本科毕业后,小尹希申请了美国排名前十名的几所大学,希望去美国继续学习。

申请书送出去之后,收到的录取通知书也是纷至沓来。

所有的名校对于这样的天才,都是求贤若渴,为了表达诚意,给得待遇一个比一个优厚,不少大学都愿意提供全额的奖学金。

最后,幸运的哈佛大学获得了小尹希认可,成了他下一轮学习生涯的校园。

就这样,年仅十多岁的小尹希,拿着两万多美元的全额奖学金,前往哈佛攻读博士学位,成了同学中年龄最小的那一个人。

在哈佛攻读博士的时候,小尹希选择了理论物理专业。

进入哈佛之后的尹希依旧不改刻苦本色,凌晨四点的图书馆有他,太阳初升的校园有他。

整日都在学习研究的尹希,顺利通过哈佛博士考试,被授予物理学博士头衔,那一年的他, 年仅23岁。

23岁的物理学博士,这无疑是天赋惊人的体现!

(超级天才)

四:让哈佛破例的博士生。

物理学博士毕业后的23岁少年,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选择,干什么工作!

学以致用的尹希选择了理论物理研究工作,并顺利留在哈佛大学。

这顺利留在哈佛大学,可谓少有的破例,是属于天才的特权。

哈佛大学有规定,为了防止哈佛学术界的“近亲繁殖”现象,原则是不同意哈佛毕业的学生,留在哈佛继续博士后研究的,但太过优秀的尹希,让哈佛大学不忍割舍,为了能让他顺利留校,甚至改变了规则。

就这样,2008年,24岁的尹希博士,被哈佛大学邀请成了物理系助理。

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和研究生涯!

不知尹希博士,看着比自己还大的学生,做何感想?

上课之余,尹希博士还从事研究工作,课题主要是量子引力中的黑洞熵、弦论中的超对称束缚态。

这玩意我是不懂的,就不解释了,只能从后续的荣誉中知道,这研究成果应该是斐然的。

因为没多久后,尹希博士就因为在弦论中的研究,获得了国斯隆研究奖,并在年仅32岁的年纪(2015年),成了美国哈佛大学的正教授。

31岁,正教授,尹希博士打破了哈佛大学最年轻正教授的记录,尹希就这样顶着一头飘逸的长发,在秃顶为主的教授团队中,成了鹤立鸡群的存在。

(长发飘飘)

五:暂时不回国。

拥有一头飘逸的长发,还有正教授的头衔,尹希博士的名气越来越大了!

这也让他的名气传回了国内!

不少媒体在采访他的时候,都会忍不住问,是否有回国发展的打算,面对这意味,尹希博士却说:我暂时不想回国,因为哈佛大学有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一出办公室就可以互相交流。

说完这话之后,他又补充说:如果我回国,绝不会仅仅一个人回,而是带一支物理科学家小组回国。

从这句话可知,这个哈佛最年轻的博士,说尽了不回来的理由。

首先:学术氛围跟美国存在差距。

其次:国内的同行跟不上他的节奏。

最后:现在回国会耽误研究,不如在授课中,培养更多的华人物理学家,然后再跟他们一起回国效力。

从这个角度看,尹希博士或许是有远见有情怀的人。

研究理论物理,本就是远景科学,不比应用物理,能立马发挥作用,不如安心研究,在合适的时候回国,我们也只能希望这话是真的吧!

(谁知道咧)

尾声:文化、科技自信不求人。

不少人都曾说,这尹希博士,其实是一个言不由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需要祖国的时候祖国是母亲,不需要的时候,美国才是母亲。

这话或许有失偏颇,因为谁也说不清未来会如何,我们也不好以偏概全。

但是,看一个跟尹希博士有几乎同样经历的人,做派如何?或许就明白了什么是言行如一。

这个人就是中国物理学天才曹原。

一个14岁也进入了中科大少年班,毕业后,也年纪轻轻就成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的天才。

更让人惊叹的是,外号论文狂魔的曹原,还是一个学以致用的物理学家,凭借在石墨烯超导领域的研究,曹原博士惊艳了全世界,也引发无数外国大企业的窥伺,不少企业纷纷抛出橄榄枝,引诱曹原博士,却遭遇了他的断然拒绝。

(天才的宣言)

为何如此干脆地拒绝?

原来曹原早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的时候,就有机会加入美国美籍,可心系祖国,一心要回国的曹原博士,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留在美国,人生目标明确。那就是回国发展了为祖国建设发光发热。

回国后的曹原,还不忘学弟学妹们,提出了“海外交流”计划,希望有更多的学弟学妹们,跟自己一样,能出国学习交流,在回来报效祖国。

按照他的说法就是:我是中国人,只会为中国效力。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不需要一个尹希博士,需要的是千千万万个愿意留在中国,发展祖国的曹原博士,需要无数热血的爱国知识青年。

只要有他们在,就算国内的科技发展跟欧美还有差距,但这差距并非不可逾越的天堑,总有跨越的那一天。

杨振宁教授曾说:我们太过重视英语教育,却忽略了物理、化学,其实这些领域的知识启蒙,才是更重要的,因为国家需要更多物理化学人才。

制度自信是根基,文化自信是本源,这两者兼备,才有科技创新。

共勉,加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