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法兰克福学派是什么学派
-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是什么
-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是
- 法兰克福学派的介绍
- 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历史
-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历史、地理 定义、代表人物
法兰克福学派是什么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
个流派。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市而得名。这个流派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在
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究迫切的
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由具有进步倾向的费列克
斯·威尔发起并出资,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
所。刚开始,研究所由于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对各种不
同观点兼容并蓄,理论脱离实际,学院气太重,在理论上
并没有多大作为和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真正形成和发
展,则是在1930年霍克海默尔就任研究所所长之后。霍克
海默尔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抬头,
决定把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以研究“社会哲学”作为
研究所的中心任务,克服过去单纯研究哲学、忽视社会现
状的偏向。他主持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从不同学科领
域招揽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研究人员,如卜洛克、格罗斯
曼、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洛文塔尔等,先后被吸
收参加了该研究所工作。在希特勒上台前夕,研究所及其
主要成员几经周折,迁居美国,坚持对法西斯主义批判。
战后应西德政府之邀,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等人于
1949—1950年返回德国,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同实
证主义社会学展开论战,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
响。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论争中,法兰克福学派围绕社会
哲学著书立说,吸收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象学、人
格主义等资产阶级哲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
论”。该学派从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考察。其主要
理论论题,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
家”进行了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多数成员,是犹太人,亲身
经受过希特勒反动政权的迫害,对法西斯主义极端憎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侨居美国对法西斯主义进
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但除个别人之外,其主要代表
人物都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不是把法西斯主义
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把它看作“理性衰退”的
产物和“专横个性”的表现。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合著
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阐述了启蒙精神怎样“由于自身
的内在逻辑而转到了它的反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利
用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的操纵控制,主张通过对“工具理性
批判”来消除各种形式的异化。马尔库塞在《理性和革命》
一书中,把理性作为裁判一切的尺度,强调理性对现实的
否定作用,批判了实证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
但这种批判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不仅显得软弱无
力,甚至抹杀法西斯主义同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的区别,
把当时反对法西斯的苏联、美国同希特勒德国相提并论,
一律当作“独裁国家”加以抨击。从此该学派对马克思主
义开始表现出一种明显的离异倾向,并对人类前景存在
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
(二)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从心
理学角度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法兰克福学
派一些成员认为,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原理,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作了深刻分析,但对存在
如何决定意识,以及意识形态如何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
基础,却没有说明,因而具有“经济主义”和“机械决定论”
缺陷。为了“弥补”马克思主义这个“不足”,他们吸收弗洛
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某些观点,力图把社会学与心理学、理
性与非理性、历史唯物主义与心理结构理论、社会因素与
心理因素结合起来,对资本主义作更全面的批判。马尔库
塞的《爱欲与文明》一书,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
念,把“爱欲”本能看作人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
大弊害正是对于人的“爱欲压抑”。所以,人的解放最根本
的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也即“爱欲的解放”。“爱欲解放”
归根到底还是劳动解放,也就是消灭“异化劳动”,废除资
本主义制度。此外,弗罗姆在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更是著称
于世。他通过对人性和性格结构的分析,认为在社会历史
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作为经济基
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中间环节”,乃是联结二者的纽带,
从而可“填补”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空白”。该学
派这些重要人物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独到之见,是
值得重视的。但是,他们企图以此来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
克思主义的“综合”,通过“本能革命”、“心理改革”来消灭
资本主义异化,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三)考察了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后果,揭露了当代
资本主义对人民统治的特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当代
发达工业社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自动化发展,人
们的物质生活和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人们并没有摆
脱异化之苦,相反,“现实构成了一种更高的异化阶段”,
使“异化了的主体被其异化的存在所吞没”。物质生活的
改善是以人的革命精神丧失、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为
代价的。资本主义对人的统治不仅采取政治恐怖手段,而
且还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形成的“合理化”原则来阻止人民
参与政治,使工业社会成了“技术统治的极权社会”。在文
化方面,统治阶级竭力使精神产品“商品化”和“标准化”,
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控制人们“内心自
由”这块唯一的“私人天地”。当代一切标志文明的东西,
既是人们控制自然界而使自己获得解放的工具,同时又
是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的手段。压抑性的社会管理
技术性越强、越合理化,受管理的个人摆脱奴役状态就越
加困难。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全面统治下,无产
阶级已失去革命批判精神,同资本主义“一体化”了,解放
人类的任务只能由具有批判意识的青年知识分子来完
成。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剩余价值的
“独立来源”,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也就失去了意义。总之,
按照他们的观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革
命理论,都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资本主义新变化而
“过时”了。这种观点普遍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反
驳。
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批判精神,在理论方面也有一些值得
研究的合理见解。但它坚持抽象的人本主义立场,用弗洛
伊德主义去“改造”马克思主义,否定科学技术的革命意
义,反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却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的。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观点,反映了西方左翼知识分
子对当代资本主义统治的不满情绪,在60年代后半期曾
一度成为“新左派”运动的思想武器,使该学派一时名声
大振。然而,它的理论观点并不能给人们摆脱资本主义统
治指出任何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它的许多主要代表人
物都对青年学生和工人的造反行动持反对态度。所以,随
着“新左派”运动的退潮,法兰克福学派也就开始出现了
分化和瓦解。目前,它的后继者寥若晨星,整个学派很不
景气,可以说已是日渐走下坡路了。
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是什么
法兰克福学派
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
个流派。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市而得名。这个流派发端于本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在
俄国十月革命和欧洲工人运动影响下,为了研究迫切的
社会问题,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由具有进步倾向的费列克
斯·威尔发起并出资,在法兰克福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
所。刚开始,研究所由于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对各种不
同观点兼容并蓄,理论脱离实际,学院气太重,在理论上
并没有多大作为和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真正形成和发
展,则是在1930年霍克海默尔就任研究所所长之后。霍克
海默尔针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法西斯主义抬头,
决定把哲学和社会学结合起来,以研究“社会哲学”作为
研究所的中心任务,克服过去单纯研究哲学、忽视社会现
状的偏向。他主持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从不同学科领
域招揽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研究人员,如卜洛克、格罗斯
曼、阿道尔诺、马尔库塞、弗罗姆、洛文塔尔等,先后被吸
收参加了该研究所工作。在希特勒上台前夕,研究所及其
主要成员几经周折,迁居美国,坚持对法西斯主义批判。
战后应西德政府之邀,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等人于
1949—1950年返回德国,研究所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同实
证主义社会学展开论战,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
响。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论争中,法兰克福学派围绕社会
哲学著书立说,吸收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象学、人
格主义等资产阶级哲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
论”。该学派从哲学、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方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和考察。其主要
理论论题,大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
家”进行了批判。法兰克福学派多数成员,是犹太人,亲身
经受过希特勒反动政权的迫害,对法西斯主义极端憎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侨居美国对法西斯主义进
行了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但除个别人之外,其主要代表
人物都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不是把法西斯主义
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把它看作“理性衰退”的
产物和“专横个性”的表现。霍克海默尔和阿道尔诺合著
的《启蒙的辩证法》一书,阐述了启蒙精神怎样“由于自身
的内在逻辑而转到了它的反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利
用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的操纵控制,主张通过对“工具理性
批判”来消除各种形式的异化。马尔库塞在《理性和革命》
一书中,把理性作为裁判一切的尺度,强调理性对现实的
否定作用,批判了实证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
但这种批判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不仅显得软弱无
力,甚至抹杀法西斯主义同社会主义、自由主义的区别,
把当时反对法西斯的苏联、美国同希特勒德国相提并论,
一律当作“独裁国家”加以抨击。从此该学派对马克思主
义开始表现出一种明显的离异倾向,并对人类前景存在
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
(二)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从心
理学角度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法兰克福学
派一些成员认为,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原理,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作了深刻分析,但对存在
如何决定意识,以及意识形态如何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
基础,却没有说明,因而具有“经济主义”和“机械决定论”
缺陷。为了“弥补”马克思主义这个“不足”,他们吸收弗洛
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某些观点,力图把社会学与心理学、理
性与非理性、历史唯物主义与心理结构理论、社会因素与
心理因素结合起来,对资本主义作更全面的批判。马尔库
塞的《爱欲与文明》一书,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
念,把“爱欲”本能看作人的本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
大弊害正是对于人的“爱欲压抑”。所以,人的解放最根本
的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也即“爱欲的解放”。“爱欲解放”
归根到底还是劳动解放,也就是消灭“异化劳动”,废除资
本主义制度。此外,弗罗姆在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更是著称
于世。他通过对人性和性格结构的分析,认为在社会历史
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作为经济基
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中间环节”,乃是联结二者的纽带,
从而可“填补”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空白”。该学
派这些重要人物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独到之见,是
值得重视的。但是,他们企图以此来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
克思主义的“综合”,通过“本能革命”、“心理改革”来消灭
资本主义异化,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三)考察了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后果,揭露了当代
资本主义对人民统治的特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当代
发达工业社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自动化发展,人
们的物质生活和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人们并没有摆
脱异化之苦,相反,“现实构成了一种更高的异化阶段”,
使“异化了的主体被其异化的存在所吞没”。物质生活的
改善是以人的革命精神丧失、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为
代价的。资本主义对人的统治不仅采取政治恐怖手段,而
且还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形成的“合理化”原则来阻止人民
参与政治,使工业社会成了“技术统治的极权社会”。在文
化方面,统治阶级竭力使精神产品“商品化”和“标准化”,
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控制人们“内心自
由”这块唯一的“私人天地”。当代一切标志文明的东西,
既是人们控制自然界而使自己获得解放的工具,同时又
是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的手段。压抑性的社会管理
技术性越强、越合理化,受管理的个人摆脱奴役状态就越
加困难。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全面统治下,无产
阶级已失去革命批判精神,同资本主义“一体化”了,解放
人类的任务只能由具有批判意识的青年知识分子来完
成。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剩余价值的
“独立来源”,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也就失去了意义。总之,
按照他们的观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革
命理论,都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资本主义新变化而
“过时”了。这种观点普遍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反
驳。
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批判精神,在理论方面也有一些值得
研究的合理见解。但它坚持抽象的人本主义立场,用弗洛
伊德主义去“改造”马克思主义,否定科学技术的革命意
义,反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却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的。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观点,反映了西方左翼知识分
子对当代资本主义统治的不满情绪,在60年代后半期曾
一度成为“新左派”运动的思想武器,使该学派一时名声
大振。然而,它的理论观点并不能给人们摆脱资本主义统
治指出任何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它的许多主要代表人
物都对青年学生和工人的造反行动持反对态度。所以,随
着“新左派”运动的退潮,法兰克福学派也就开始出现了
分化和瓦解。目前,它的后继者寥若晨星,整个学派很不
景气,可以说已是日渐走下坡路了。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是
选D、霍克海默。
分析如下: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创建于1923年,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其主要的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弗洛姆(Erich Fromm)、瓦尔特·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人。
扩展资料: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本杰明
瓦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1892年7月15日-1940年9月27日),德国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家、哲学家。他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联系密切,并受到布莱希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Gershom Scholem 犹太神秘主义理论的影响。
本杰明著作等身,其中一篇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最广为人知。
阿多诺
狄奥多·阿多诺 (Theodor Ludwig Wiesengrund Adorno, 1903年9月11日-1969年8月6日),德国社会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哲学家、音乐家以及作曲家。
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之一,该学派的其他成员还包括了霍克海默 、本雅明 、马尔库塞、哈贝马斯 等人。他同时也担任过“电台计划”的音乐部主任。
在成为青年乐评以及业余社会学家之前,阿多诺本质上是个哲学思想家。外界给予他“社会哲学家”这个称号,是着重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关于社会批判的面向,其社会批判思想也让他自1945年起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取得显赫的学术地位。
阿多诺的学说主要受到马克斯·韦伯、卢卡契、本雅明的影响。阿多诺与霍克海默、马尔库塞等几位主要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一致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将能抑制或冻结那些能使其崩溃的力量,也就是说,可以将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的革命时刻已经过去了。
就如他在《否定的辩证法》(1966)一书中所述,哲学仍是有必要的,因为人们尚未对此一光景有所觉察。阿多诺认为,通过侵害革命意识的客观基础,通过冻结曾作为批判意识之基础的个人主义,资本主义已经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了。
阿多诺发现文化产业界缺乏内外批评,没有潜力。就他来看,人们都被文化界的媒体广告操纵。流行文化使得现代人很被动;唾手可得的快乐让人变得易于满足,温良恭顺,忽视现下的经济环境。各个文化产品虽然看来有别,但实际上还是同一模子刻出来的。
他写到:“大家都收到标准版消费品。但这些东西藏在‘味道控管和官方文化中的假个人主义’里面。” 这是假个体化及同质化现象。这种大型文化威胁到更具深度的艺术产业。
文化产业制造资本主义的供给需求,但这些都是假的。真正的需求具有自由、创造的精神,是真正快乐的。 也可以说,资本主义的问题就是让真假需求都在市场上,让我们是非不分。
法兰克福学派的介绍
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流派。创建于1923年,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T.W.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著作中。该学派的理论来源主要是:马克思关于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更直接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卢卡奇等人的理论继承者;同时,还受到了黑格尔、康德、弗洛伊德和浪漫主义等众多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的发展历史
纵观法兰克福学派发展的历史,可以粗略地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23年到1949年,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时期和早期。在此期间,法兰克福学派逐步发展和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开始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第二阶段是从1950年至1960年代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发展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进一步强调辩证的否定性和革命性,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大众传播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的文化批判理论在1960年代末席卷欧洲的学生和青年运动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阶段是从1970年代起,由于阿多诺、霍克海默和马尔库塞等人的相继去世,加上社会批判理论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之间存在严重分歧,法兰克福学派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哈贝马斯强调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批判理论同现代社会条件的不适应性,他开始致力于探讨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主张以交往行为理论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此时的哈贝马斯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的关系渐渐疏远,他的理论中吸收了大量其他的思想,他更多地是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家而活跃于国际学术界。虽然从整体上看,原先意义上的作为一个旗帜鲜明、队伍庞大的法兰克福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的影响却是长远的,由其揭橥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哲学、社会学、传播学及文化研究诸领域中仍被广泛重视和应用。
法兰克福学派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成员主要是一群有着犹太血统的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们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其思想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西方社会产生了久远而深刻的影响。法兰克福学派的名称来源于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该研究所创办于1923年。在最初的岁月里,研究所只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为宗旨的纯学术机构。直到1931年,霍克海默担任研究所所长之后,研究所才开始了以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霍克海默在题为《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就职演说中指出,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是建立一种社会哲学,它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实证性分析,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对象来揭示和阐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命运”,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这为法兰克福学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随着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和哈贝马斯等人的不断加入,法兰克福学派开始进入多产时期,并渐渐壮大、成熟起来。
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历史、地理 定义、代表人物
一、定义: 法兰克福学派是由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构成的学术团体,无论从代表人物的数量,还是从其成员理论建树的深度和广度来看,它都是20世纪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流派,是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现代西方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二、理论:(一)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家”进行了批判。除个别人之外,其主要代表人物都是以理性主义为理论出发点,不是把法西斯主义归因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而是把它看作“理性衰退”的
产物和“专横个性”的表现。(二)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法兰克福学派一些成员认为,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并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作了深刻分析,但对存在如何决定意识,以及意识形态如何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却没有说明,因而具有“经济主义”和“机械决定论”缺陷。为了“弥补”马克思主义这个“不足”,他们吸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某些观点,力图把社会学与心理学、理性与非理性、历史唯物主义与心理结构理论、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结合起来,对资本主义作更全面的批判。但是,他们企图以此来搞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通过“本能革命”、“心理改革”来消灭资本主义异化,是不能令人信服的。(三)考察了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后果,揭露了当代
资本主义对人民统治的特征。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自动化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人们并没有摆脱异化之苦,相反,“现实构成了一种更高的异化阶段”,使“异化了的主体被其异化的存在所吞没”。物质生活的改善是以人的革命精神丧失、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对人的统治不仅采取政治恐怖手段,而
且还利用科学技术进步形成的“合理化”原则来阻止人民参与政治,使工业社会成了“技术统治的极权社会”。在文化方面,统治阶级竭力使精神产品“商品化”和“标准化”,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控制人们“内心自
由”这块唯一的“私人天地”。当代一切标志文明的东西,既是人们控制自然界而使自己获得解放的工具,同时又 是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的手段。压抑性的社会管理技术性越强、越合理化,受管理的个人摆脱奴役状态就越加困难。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的全面统治下,无产阶级已失去革命批判精神,同资本主义“一体化”了,解放人类的任务只能由具有批判意识的青年知识分子来完
成。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来源”,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也就失去了意义。总之,按照他们的观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都因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资本主义新变化而“过时”了。这种观点普遍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反驳。
三、历史及代表人物:
一、兴起
1923年,正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以卢卡契、科尔施等人为代表的一批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重新反思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教训,并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德国的法兰克福大学内部建立起一个以研究马克思主义为宗旨的社会研究所。研究所创办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杂志,它的第一任所长由属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历史学家格律伯格(Carl Crunberg 1861-1940)担任。格律伯格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中持某种中立的态度,他对东方正统马克思主义和卢卡奇等西方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持同样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了西方和东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联结点,它所办的《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对东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文献一视同仁,既发表新发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文稿,发表伯恩施坦等人的文章,也发表卢卡奇和科尔施等人的文章。可以说,格律伯格担任所长时期,社会研究所的成员尚未形成我们今天所称谓的法兰克福学派。
1930年,霍克海默接替患病的格律伯格担任社会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以社会批判理论而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可以法兰克福学派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二、第一阶段(早期)
1930年至1949年的幻年间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时期和早期,从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活动地域来讲,这一时期主要是该学派的美国时期。霍克海默与格律伯格最大的不同点是他不把社会研究所及《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史文库》仅仅当作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交汇或对话的场所,而是为社会研究所的成员确定了明确的研究方向,这就是建立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的社会理论。霍克海默在就任所长时所做的题为《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任务》的演说中,明确提出,社会研究所的任务是建立一种社会哲学,它不满足于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经济学和历史学的实证性分析,而是以“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对象而揭示和阐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命运”,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总体性的哲学批判和社会学批判。由此,霍克海默一方面引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另一方面,他为这一研究引进和组织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本雅明等人(第一代理论家),这些人或是成为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的成员,或是成为研究所新创办的《社会研究杂志》的撰稿人,由此而构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强大阵营。然而,事隔不久,法西斯上台,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大多是持激进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犹太人,因而无法继续在德国活动。社会研究所被迫于1933年迁往美国,先后隶属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和伯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在此期间,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逐步发展和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
其间,霍克海默于1937年发表的《传统理论和批判理论》,明确把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概括为批判理论。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发表了许多阐述批判理论的重要著作,如霍克海默的《独裁主义国家》、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启蒙的辩证法》、弗洛姆的《逃避自由》、马尔库塞的《理性与革命》等。
三、第二阶段(中期,黄金时期)
1949年至60年代末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中期,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重新回到德国,在西德活动的时期,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鼎盛时期或黄金时代。1949年,应西德政府的邀请,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等人回国,重建社会研究所,二人分别担任研究所的正、副所长。不久,霍克海默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校长,后又赴美讲学,实际上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主要由阿多尔诺主持。这一时期,不仅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人(无论是回到德国还是留在美国)继续建构与发展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而且一批年轻的理论家,如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等人开始崛起,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理论家。在这一时期,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他们进一步强调辩证的否定性和革命性,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异化和现代社会的物化结构,特别是意识形态、技术理性、大众文化等异化的力量对人的束缚和统治,并制定了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革命战略。法兰克福学派的激进的文化批判理论在60年代末席卷欧洲的学生和青年造反运动中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霍克海默、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弗洛姆等主要代表人物已成为十分著名、十分有影响的社会思想家。代表法兰克福学派这一时期思想的主要著作有阿多尔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和《爱欲与文明》、哈贝马斯的《认识与兴趣》、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等等。
四、第三阶段(衰落时期)
从70年代起,法兰克福学派进入了自己的发展晚期,这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相继去世,学派开始走向解体的时期。60年代末席卷全欧洲的学生运动使法兰克福学派的声誉达到了顶峰,但此后法兰克福学派很快开始了衰落和解体的进程。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很多方面的。首先,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主要代表人物相继谢世,阿多尔诺于1969年去世,霍克海默于1973年去世,马尔库塞于1979年去世,弗洛姆于1980年去世。其次,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和施密特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由此导致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解体。施密特被视作法兰克福学派的正统继承人,他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70年代的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依旧有效,而哈贝马斯则强调法兰克福学派的传统批判理论同现代社会条件的不适应性,他开始致力于探讨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主张以交往理性来取代工具理性的核心地位,从而以交往行动理论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这些分歧反映在施密特的《论批判理论的思想》、《作为历史哲学的批判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交往与社会进化》等著作之中。理论上的分歧破坏了法兰克福学派成员间的合作。
1969年,哈贝马斯担任社会研究所的所长,但很快,由于同施密特之间关系的恶化,哈贝马斯曾于1971年退出社会研究所。1972年施密特开始担任研究所的所长。1983年哈贝马斯返回到法兰克福大学任教。虽然社会研究所还依然存在,但哈贝马斯等人更多地是作为单独的思想家而活跃于国际学术界,法兰克福学派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学派的历史基本上已经终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