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路放》观后感?心花路放剧情深度解析_心花_大理_洱海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心花路放 心花 大理 洱海

本文目录

  • 《心花路放》观后感
  • 心花路放剧情深度解析
  • 有心花路放这个词语吗
  • 心花路放评价怎么样值得看吗

《心花路放》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心花路放》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花路放》观后感 篇1

耿浩和小雨在浪漫的梧桐客栈相遇,歌手遇见文艺女青年,擦出了浪漫的火花。

再打拼的过程中,耿浩放弃了歌手的梦想,卖起了音响

生活的不如意,让耿浩身上的戾气越来越严重

小雨发现两人之间的基础已经消失

离开了耿浩

戾气的耿浩,以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钱,小雨才离开自己

暴走下的耿浩,都想弄死小三

好朋友郝义发现了暴走下的耿浩

开始了疗伤之旅

阿凡达,非主流,拉拉,艳遇不成,反倒霉运不断

直到小雨和他说“过日子不仅是过日子”

才发现自己身上居然有那么中的戾气

放下了所有戾气,拾起了歌手的梦

重新踏上了征程

最感动的是有郝义这样的一个好朋友,为了安慰耿浩,宁愿把自己搬弯了,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值了。

《心花路放》观后感 篇2

没有人能比9零后更能体会周冬雨杀马特那段的了,现在看来真的要笑死,神还原了。在90年代前期出生的9零后上初中那会儿,全国刮起了一股非主流风。主要的传播途径是q群,qq空间。表现为青少年在服装发型配饰上追求色彩夸张,极度的标新立异,网络聊天采用“火星文”,汏槪??这祌,莪已弪记吥汰圊叻。在加之一点点伤感颓废的思想。那个时候能做一个非主流是一件很潮的事。而后,杀马特慢慢在非主流中衍生出来,是非主流走向极端的产物。杀马特的内心是极度绝望和厌世的。伴随这样的心,因此他们在外型上更夸张了几分,倾向哥特式的打扮,喜欢在身体各处打孔带环。他们也到处宣扬和鼓励自残,自杀的行为。所以,正当上课时,你有可能会瞥见你的`同学正在用圆规轻轻地在自己手臂上来回画横。这是对杀马特的向往但又不敢真正地绝望。

随着时间流逝,这股风很快就过去了,因为它不知从何来,也不知到哪去。只是过多追求了标新立异的外表,并没有实在的核心和长久的凝聚力,不如摇滚、嬉皮士还为了呐喊反对战争、反对种族歧视、反对社会不公等等。况且,这外型还真缺乏美感。

《心花路放》观后感 篇3

看到最后,其实很不明白耿浩心理的转变。明明之前听说康小雨结婚还在痛苦,为什么到了梧桐客栈又选择了原谅?导演在表达什么,要大家原谅?

看得出这一路是耿浩和郝义寻找或者说重新寻找爱情的路途。我看得懂郝义,却看不懂耿浩。因为当初的美好,而原谅现在的不堪?因为当初得到了救赎,所以原谅现在的背叛?

不明白。可能因为我自己感情不够成熟吧。

演技。徐峥足够油腻,黄渤足够颓废。尤其是黄渤的演技,开始他痛哭的那一场戏,真的,作为观众都跟着他痛,很心疼。在机场那场哭戏也是。

特别被圈粉的是袁泉。又酷又帅又可爱。唯一美中不足是后来知道她就是康小雨的时候,有点吃不消。就算后来耿浩失去了理想失去了当时吸引她的魅力,她也不该出轨啊……

整体来说还是蛮有趣的片子。

《心花路放》观后感 篇4

在电影《心花路放》未上映前,歌曲“去大理”就由郝云唱红:“是不是对生活不太满意,很久没有笑过又不知为何,既然不快乐又不喜欢这里,不如一路向着西去大理,也许爱情就在洱海边等着”而电影《心花路放》的主题和叙述视角正好契合了这首歌所表达的意蕴:所有故事的发生都指向了大理,所有费尽心思的铺叙都为了表达发生在大理的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国产喜剧片,宁浩是一个具有独特思维的导演。曾经一部《疯狂的石头》炸开了国产影坛的大门,影片利用多重叙述视角反复重现一个画面,在细微的差异中碰撞出喜剧效果。导演黄建新说,宁浩有非常出色的驾驭细节的能力,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和昆汀的黑色影片等各种当代流行的拼贴艺术方式运动得十分到位。在该片中,这种宁浩式的叙述方式自然有所体现。

影片分两条主线,一条以耿浩、郝义一路向着西去大理的公路片模式为视角,另一条则以康小雨在美丽的洱海边期待邂逅爱情的文艺片模式为视角。两条主线在慢慢靠拢,似乎在酝酿着一场浪漫的爱情故事。但当耿浩和康小雨在洱海边一家客栈不期而遇,共同在那面白墙上画下自己的名字时,时光突然流转,一个伪文艺青年和前妻的故事开始浮出水面:耿浩的四分之一人生的前半段在洱海边,是两颗孤独心灵的瞬间碰撞;四分之一人生的后半段则是在路上,是为了忘却前半段人生的失败。叙事讨巧,很好的诠释了面对阳光,背朝阴影的人生理论。

在小说《在路上》里,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解放,与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后在身心疲惫中信奉了东方禅宗。同样,在所有公路电影中展现的终极意义似乎也和哲学层次的“悟”联系一起:漫漫长途,历经人事,最后主人公超脱到另一面精神层次。在《心花路放》中,耿浩在经历一次无厘头的奇葩之旅后,突然悟到无论是阳光还是阴影,都是自己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宁浩将本该是结点的“前妻的故事”搬到观众面前,和本该是重头的公路戏组合一起,并最后借助耿浩的拳头宣扬了这种人生感悟!

但叙述的独具匠心依然掩盖不了电影本身的硬伤,抛开宁浩、黄渤、徐峥这支铁三角不说,单就电影本身而论,剧情单薄,说理空洞这一毛病显露无疑,而一直宣扬的笑点似乎也有挠胳肢窝之嫌。作为公路喜剧片,很难不拿来和其他公路片做比较,近年来最好的国产公路喜剧片无疑是《人在囧途》,虽然该片有抄袭《一路顺疯》的嫌疑,但和春运这一中国人口大迁徙的事件联系一起,一切都有了不同的意义,真实,才能引起共鸣。反观《心花路放》,西北小城一群嚷着一口东北味的街头混混、无厘头的“表白”、跳跃的剪辑衔接掩盖单薄的剧情......种种迹象表露,这种架空生活的喜剧,永远是一场闹剧而已!

相对于该片以公路为故事架构营造出的喜剧手段,我更倾向于认同《心花路放》所藏的另一种隐喻:一个伪文艺青年的爱情悲歌。大理,这座艳遇之都,耿浩与康小雨在这里相遇、相合,最后又在这里奔向各自的人生;这里,是阳光与阴影的分割点。无论是暧昧还是最终的婚姻,来过,又走过了,都不是自己曾经想的那样浪漫。下关风吹上关花,洱海月照苍山雪。在这里上演的一切,无关爱情,仅仅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心花路放剧情深度解析

二手音响商耿浩(黄渤饰)婚姻失败,他想用锤子爆小三(李晨饰)的头,却迟迟没有勇气,幸亏在剧组做制片的兄弟郝义(徐峥饰)及时发现自暴自弃的耿浩,他决定带着耿浩开启一段“治愈之旅”。于是一对好基友带着一只狗上路,邂逅三千公里的“桃花”。

“阿凡达女郎”(陶慧饰)、“杀马特”周丽娟(周冬雨饰)、“白富美”(张俪饰),各式各样的女人接连登场,耿浩一路艳遇一路疗伤。

时光倒转,5年前的此时,大龄文艺女青年(袁泉饰)因为听了一首流浪歌手耿浩的歌,毅然前往大理,在经历一连串奇葩遭遇之后,大家都放下了心里的“阴影”,找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

影视评价

在《心花路放》这部荒诞现实主义作品中,尽管表面上它有小镇、有阳光、有民谣、有背包客,有各种文艺青年钟爱的事物,但越往后看你会越发现,其实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讲的是人到中年的生命困惑,以及不得不“放下”的酸涩内心。

《心花路放》是一锅重口的麻辣烫,其实它是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辛辣可口的外衣,苦口良药的功效。

有心花路放这个词语吗

在汉语中,没有“心花路放”这个词语,正确的词语是:心花怒放。
心花怒放:读音为:xīnhuānùfàng。意思是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怒放:盛开。
成语出自清朝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只他这一番言语举动,便把个舅爷骗得心花怒放。”

心花路放评价怎么样值得看吗

豆瓣评分7.1,当年的票房达到了10亿+,就国产电影来说,其实倒是可以看看的。

《心花路放》其实并非只是通过无伤大雅的俗段子堆砌起一连串令人忍俊不禁的笑料,实际上,它还传达了一种态度,一种关于如何面对生活、面对现实、面对爱情的态度:正面去面对一切已然发生的阻碍,并以足够豁达的方式去坦然放手已然失去的东西。

而且徐峥和黄渤两位影帝的演技无可挑剔,不看确实是可惜了。尤其是黄渤,他几乎撑起了整部影片的一大半,叫人不得不叹服。机场电话那段表演,直接虐到内心深处,倘若表演有”真的演技“之说,那这就是真的演技。

这也再次有力的说明了一个道理:好的演员,永远都是好在用心,而非粉黛之下的颜值。

总是,算是一部值得看的公路喜剧片,毕竟除了喜剧,它还试图给你讲一点点道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