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冯太后简介(冯太后是谁)_太后_北魏_文帝

本文目录

  • 冯太后是谁
  • 北魏冯太后是李未央吗
  • 跪求冯太后一生的详细历史
  • 北魏冯太后的历史事实
  • 北魏冯太后的历史贡献
  • 冯太后的一生经历到底有多传奇她都有什么贡献
  • 介绍一下冯太后

冯太后是谁

冯太后(441年-490年10月17日),长乐郡信都县(今河北冀州)人,生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汉族。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魏文成帝拓跋浚皇后,魏献文帝拓跋弘嫡母,魏孝文帝元宏嫡祖母。
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辽西郡公冯朗之女。 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掖庭,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 (465年),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时值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权臣乙浑,依据祖制归政于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疑为冯太后所鸩杀。冯太后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二度临朝称制,扶持孝文帝十四年,成为北魏中期全面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太和十四年九月(490年10月17日),病逝于平城,葬于永固陵,累谥“文明太后“。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在龙门石窟修建古阳洞以纪念冯太后。
冯太后(442-490)北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祖弘、伯祖父跋为北燕国王。父朗降魏,任秦、雍二州刺史,因事被诛。乃没入宫。太安二年(456),文成帝立为皇后。和平六年(465),帝死,献文帝继位,尊为皇太后,临朝秉政。时以帝年幼,丞相乙浑谋叛,下令诛之。次年还政于帝。后因内宠李弈为帝所杀,深怨之。皇兴五年(471)献文帝传位于孝文帝,自称太上皇。延兴六年(476),毒死献文帝。称太皇太后,复临朝称制。重用李冲等汉族士人,推行改革:禁拓跋氏同姓为婚;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又整顿吏治。临朝十五年,卒后孝文帝始亲政。谥文明太皇太后。

北魏冯太后是李未央吗

是。

历史上的李未央是北魏冯太后,她出生北燕皇族,身份高贵,可惜后来国破家亡,还是娃娃的时候被没入宫中为奴,幸好被文成帝拓跋濬“一见钟情”,15岁就被册封皇后,24岁老公死了成了太后。

冯太后曾两次临时听政,掌管大权江山二十多年,为北魏王朝的政局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李未央介绍:

历史上的李未央长跟唐嫣差不多,可以说非常漂亮,这也是为什么作为北魏帝王,拓跋濬能“一见钟情”,并将其册封为皇后的原因。

公元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公元456年,册封为皇后;公元465年,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公元476年,献文帝去世后,拥立孙子拓跋宏即位,成为太皇太后;公元490年10月17日,病逝于平城,享年五十岁。

跪求冯太后一生的详细历史

冯太后(442-490年),名不详,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祖母,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后宫,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手铸金人,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 (465年),北魏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了权臣乙浑,后依据北魏祖制归政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薨,孝文帝元宏登基。冯太后二度临朝称制,厉行改革达十四年,尊为太皇太后;太和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四十九,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成文明皇后。

北魏冯太后的历史事实

一、历史贡献:
冯太后加入北魏管理层多年,以个人智慧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顺利交接,北魏太和改革前期是由冯太后实行的,她辅佐三代帝王,为北魏王朝的政局稳定做出重大贡献。
二、人物简介:
冯太后(442-490年),名不详,汉族,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献文帝拓跋弘的嫡母,孝文帝元宏(拓跋宏)的祖母。
北魏中期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并对孝文帝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长乐冯氏。北燕灭亡后,没入太武帝拓跋焘后宫,充为奴婢;正平二年(452年),选为文成帝的贵人;太安二年(456年),册封为皇后;和平六年 (465年),北魏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政局动荡,冯太后临朝听政,定策诛杀了权臣乙浑,后依据北魏祖制归政献文帝;延兴六年(476年),献文帝暴崩,时人称冯太后毒杀。冯太后二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尊为太皇太后;太和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四十九,葬于永固陵,谥号文成文明皇后。
三、人物评价:
冯太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主持北魏政权多年,其团队中主要是中书学毕业的士族大地主,对北魏国家封建化有一定作用。

北魏冯太后的历史贡献

  冯太后:8-49岁,名冯淑仪,罪臣冯朗之女,父死,她被罚入宫中为婢。幸得左昭仪冯姑的照顾、教育,冯淑仪成为天资聪颖,姿色绝佳,有见识,有才华的宫中佼佼者,被立为贵人,为文成帝所宠爱,又为常太后所眷顾,通过铸金人成功而立为皇后。文成帝病逝,冯太后以投火殉葬之举赢得朝野崇敬。使其在献文帝接位后,经历一番周折,终于诛杀了妄图篡位的丞相乙浑,临朝称制,威望日隆。孝文帝拓跋宏生,冯太后不得不还政于献文帝,专心抚育太子,但朝中大事仍要过问。
  献文帝与冯太后政见不合,受冯后挚肘,不得以18岁逊位,自为太上皇帝。孝文帝5岁登基,冯太后再次临朝称制。但是大臣拓跋子推等却挟献文帝与之对抗,杀了其宠信的中常侍李弈。冯太后为根除推行新政的阻力,毅然将献文帝及其亲信一网打尽。在经历长期、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冯后耳濡目染,对其性格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在统一中国北方的过程中,因连年征战,北魏国库空虚,大量难民流离失所,地方豪强乘机兼并土地,官吏贪腐成风。雄才大略的冯太后广开言路,重用人才,接受重臣李冲等建议,突破重重阻力,推行了班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三项改革,取得成功。北魏国力自此迅速增强,同时推动了鲜卑游牧文化走向先进的农耕文化,对促进民族融和方面,也作出了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冯太后应是最有作为的女政治家之一,为推动中国历史前进,起到了可贵的作用。
  冯太后具有远见卓识,善于识人用人,生杀决断,威严有加,但又胸襟广阔,有大丈夫气魄。她生活简朴,体恤下民。感情上大胆而丰富,她23岁守寡,先后宠爱过俊美的李弈和才华横溢的李冲。当然作为一个复杂性格的女性,为自己和冯氏利益,她也演绎了斩断哥哥冯熙的爱情,牺牲冯熙女儿等常人无法接纳的行为,而这些恰恰勾描出了这个两度临朝称制,纵横草原大漠之中,大魏国一代帝后的丰姿。

冯太后的一生经历到底有多传奇她都有什么贡献

冯太后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拓跋濬的皇后。冯太后的一生,经历了各种政治斗争,但是都依靠自己的独特的政治智慧化解了危机。作为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一生辅佐了三位帝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孝文帝拓跋宏。文成帝拓跋濬聪明敏达,在位期间息兵养民、诛杀奸臣、改革吏治、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可以说是一位明君,而且拓跋濬跟冯太后的关系特别好,两人相敬如宾,不过很可惜的是,拓跋濬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六岁就因病早逝。 下面就说一说冯太后一生究竟有多传奇:

一、为夫殉情,稳定朝局

拓跋濬死后,冯太后悲痛异常,在烧毁文成帝生前衣物时,竟然跳入了火中,幸亏大臣们将其救了出来,才保住了性命。拓跋濬死后的第二年,他的儿子拓跋弘继承了皇位,这就是北魏的献文帝,太原王乙浑觉得拓跋弘年纪小,就想篡位,结果被冯太后镇压,从此冯太后凭借其出人的胆识以及果敢的政治才干临朝听政。

二、急流勇退谓之知机

冯太后临朝听政十八个月后,北魏政局趋于稳定,冯太后就决定停止临朝听政,将政事交给拓跋弘来处理,自己专心养育拓跋弘的儿子拓跋宏。献文帝亲政后崇文重教,兴学轻赋 ,将北魏治理的井井有条,但是拓跋弘信奉黄老之道,就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拓跋宏,自己当起了太上皇。

三、毒杀皇帝、培育幼主

文成帝去世后,冯太后因为年纪尚轻,逐渐不甘寂寞,经常召见身体强壮的男性去皇宫服侍。时间久了就引起了献文帝的不满,就将冯太后的情人想办法处死了,这就惹恼了冯太后,怕献文帝将来对自己不利,就先一步毒杀了献文帝。献文帝死后,冯太后又开始了临朝听政,同时悉心教育自己的孙子,将拓跋宏培养的非常优秀,而拓跋宏也对冯太后极为孝顺。

你觉得冯太后一生经历有多传奇呢?欢迎留言讨论。

介绍一下冯太后

  •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之祖母

  • 冯太后(442~490),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属北燕皇族,汉人。14岁时被选为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妃子,后被册封为皇后。拓跋濬死后,冯氏操纵政权。北魏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在冯氏的指导和辅佐下,北魏孝文帝把“太和改制”推向高潮。
    冯太后,魏文成帝皇后,谥文成文明太后,长乐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人)人。477年至公元490年十四年间一系列改革的实际主持者。 冯太后本是官宦之女,因罪充公为奴。452年,被选为魏文成帝的贵人。456年被立为皇后。465年魏献文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太后临朝辅政,定策诛杀丞相乙浑,而后归政献文帝。476年冯太后因献文帝诛杀其宠臣,将献文帝毒死,再度临朝称制达十四年。490年去世,享年49岁。冯太后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展现出超强的政治手段。冯太后本是汉人,极力推行汉化。在两度摄政期间,将北魏的汉化推向巅峰。在她的影响下,北魏封建化进程加快。北魏孝文帝当政期间,冯太后在推动的汉化改革,如推行三长制、均田法、班禄制,建立了农业大国的雏型,革除了相当多朝政乱象和贵族圈地行为,政策影响力陆续扩及后续所有朝代,甚至直到今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