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中秋节又称什么节
- 中秋节又叫什么节 十大别称介绍
- 中秋节又叫什么
- 中秋节又被称为什么节
中秋节又称什么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根据我国的历法,夏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
中秋节又叫什么节 十大别称介绍
中秋节又叫仲秋节、秋节、月夕节、玩月节、拜月节、八月会、追月节、团圆节。
1、仲秋节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2、秋节
根据节日时间,中秋节在秋季的八月十五,所以又叫“秋节”、“八月节”、“八月半”;
3、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因是夜月色倍明于常时;
4、玩月节
是日,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
5、拜月节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6、八月会
八月会亦称“调声节”。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海南省儋州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这天,种植男女青年汇集镇上,互赠香糕、月饼、花巾、彩扇、背心等。成群结队,川流过市。晚上拥出村口。到预定集合场地,进行规模盛大的调声对歌活动;
7、追月节
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如宁波、台州、舟山,这与方国珍占据温、台、明三州时,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袭击而改“正月十四为元宵、八月十六为中秋”有关。这天狂欢,被称为“追月”;
8、团圆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又叫什么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扩展资料: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又被称为什么节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1】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2】
中秋节是因月而生的,起源于对月亮的原始自然崇拜。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礼制。日与月这两大天体,如它们代表的’“阳”与“阴”那样,是古人关于世界的观念中相互对立而又能“致天下之和”的两极。日与月,还分别对应时间概念上的“日夜”,季节体系中的“春秋”,和空间方位上的“东西”。《礼记》中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而且祭日是在东郊,祭月则是西郊。
但祭祀日月是皇家礼制,是帝王借与“天”对话的专属权力来统治臣民的一种手段,普通百姓并无缘进入祭礼之中。民间有“秋报”,也就是在秋天禾谷成熟之季以丰收的果实来酬谢神灵,这种祭祀活动可以看作后来形成中秋节的一项元素。但直到汉魏时期,各种文献史料里都没有关于民间祭月习俗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岁时专著、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也并无中秋节的记载。以拜月赏月为中心习俗的那个中秋节,是在这之后的唐宋时期形成的。
关于月亮的叙事也发生着演变。始作于战国的《山海经》在《大荒西经》中提到了一位跟月亮有关的女性神:“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神话学家袁珂认为,这个生下了十二个小月亮还给他们洗澡的女神常羲,或者也叫常仪,在后来的神话演变之中,变成了后羿之妻、奔月的仙女嫦娥。
嫦娥奔月、悔偷灵药的故事,到了汉代日益完备,这或许与彼时原始观念的淡化、神仙方术的兴起有关,《淮南子》中这样写道:“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此处的姮娥,即为嫦娥。这个故事流传于民间,被添枝加叶,情节越来越生动完整。时至唐代,月亮的神话中又演绎出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的情节。
所以,今天的我们,在仰望秋夕的一轮圆月、讲述它的故事时,总离不开月亮上的这三位常驻居民:嫦娥偷食了不死灵药,飞升到了月亮上,住在广寒宫中,年复一年地忍受着与丈夫后羿分离的寂寞;那只用玉杵捣药的白兔,大概可以算是陪伴嫦娥的“宠物”;因触犯天条而贬谪月宫的吴刚,被罚砍断广寒宫外的那棵桂树,可桂树总是在快砍断时长出新的枝叶,于是吴刚的伐桂,便如同西绪弗斯搬运巨石一般,永无休止。
年年望月和讲故事的人不同,但月亮却总是那个映照着世间诸客往来归去的古老月亮。无怪乎诗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