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被俘后被司马昭封为什么(司马昭为什么没有除掉刘禅,反而封其为“安乐公”)_司马_蜀汉_投降
本文目录
- 司马昭为什么没有除掉刘禅,反而封其为“安乐公”
- 刘禅投降曹魏后怎样度过余生的他的遭遇为何让人潸然泪下呢
- 三国演义中,刘禅被俘后被司马昭封为什么官位
- 为什么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而孙皓投降却被封为归命侯呢
- 司马昭在蜀汉后主刘禅投降以后,为什么不直接杀了他
- 蜀汉后主刘禅投降之后,为何会受到司马昭的优待
- 刘禅投降之后为什么还被封为安乐公司马昭为何不杀他
- 三国演义中刘禅被俘后被司马懿封为什么
- 刘禅被司马昭封为什么
司马昭为什么没有除掉刘禅,反而封其为“安乐公”
扶不起的阿斗是对刘禅最正确的描述,刘禅是一名庸主在刘备的口中已经得到了体现,刘备在托孤的时候说道:“可以辅,你就辅之,不可以辅你就取而代之”。由此可知刘禅身上确实没有刘备所能欣赏到的一国君主的才华。
由此确实看着可惜,可惜刘备的子孙确实不如曹操的子孙,真是难望其项背。
在诸葛亮在的时候,蜀汉的政权全部归诸葛亮所节制,刘禅对诸葛亮也是畏惧三分,不敢太过的为非作歹,只是保持一个君主的糊涂吃吃喝喝而已。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估计是被诸葛亮管束太严,所以居然产生了不想太优待诸葛亮葬礼的想法,但民意强大,刘禅也只能接受。
诸葛亮死后,蒋宛费祎执政,都还能厘清朝政,让小人如黄皓之流上不了台面,朝政也算清明,但是在两人死后,姜维只顾打仗,也管不了这许多的朝政,朝政变得彻底昏庸不堪,信任阉人,吃喝享乐更是没有了顾忌。
等到司马昭派遣的邓艾,钟会大军一到,刘禅却信任阉人的鬼话请了一个跳大神的以为能驱除魏军 但是不管用,眼看着不管用就再无战斗的勇气,更无以身殉国的勇气,听别人一句话就放下手头还可以一战的军队,以及还能抵挡的城池,更有蜀汉的四处军队都还有一战之力,国君却先投降了。
来到曹魏之后,一次司马昭想故意试探一下刘禅有无大志,便派人找了蜀乐蜀舞,令刘禅君臣观看,蜀汉的臣子都看的泣不成声,只有刘禅看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蜀汉的臣子名叫郤正就叫出刘禅来告诉他,如果司马昭问你应该哭泣,并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汉,无日不思念。但是刘禅回答出来了,却流不下眼泪来。
而司马昭也知道这是郤正告诉他的话。刘禅更是说此间乐不思蜀。
引得司马昭哈哈大笑,从此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并封安乐公。
刘禅投降曹魏后怎样度过余生的他的遭遇为何让人潸然泪下呢
投降后的刘禅,完全过上了“退休”生活!
公元263年,司马昭分三路大军进攻蜀国,其中邓艾绕开姜维的防守,偷渡阴平,攻克绵竹,兵临成都,使刘禅猝不及防,索性投降了曹魏,蜀国宣告灭亡。
让人想不到的是,他投降后,完全过上了“退休”生活。
刘禅投降初,因蜀中产生蜀将姜维挑拨钟会意图谋反的变故,司马昭不得不把刘禅押往到了洛阳。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为了稳定蜀汉的局势,并没有及时收押刘禅,而是借助了刘禅作为一国之君在汉中的威望,震慑了各部军队以及蜀汉各官员,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蜀汉的稳定。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将军姜维一直对蜀汉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一心想着复国。
当时,姜维告诉刘禅,暂且隐忍一段时日,不久就可以复国。为此,姜维假意投靠了钟会,想利用钟会和邓艾都想争夺功劳的机会,挑拨他们两人的矛盾,以便除掉邓艾,使钟会在蜀汉一人独大,到时候司马昭必定对钟会心存疑虑,而率军进驻长安。到时姜维再告诉钟会:司马昭此举是怀疑了你钟会将军,一旦主子有疑虑,不久臣下肯定被杀。而钟会也觉得姜维分析的有道理,于是决定谋反。只可惜因为走漏了消息,姜维和钟会最终都战死了。
经过姜维和钟会的此次叛乱,司马昭于是觉得刘禅在蜀汉会有诸多不便,肯定还会有一些贼心不死的人想着为蜀汉复国。因此,司马昭派人将刘禅以及蜀汉的重要官员都押解回了洛阳,如此一来,刘禅就在洛阳被严加看管,再也没有翻身的余地了。
刘禅被押至洛阳后受到严密的监视,虽说被封为“安乐公”,但是因为生活在狭小范围内,日常只能深居简出。
被押解到洛阳之后,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公”,而蜀汉太子也被封为奉车都尉,蜀国大小官员皆有封赏。司马昭也没有杀刘禅,而且对于刘禅日常生活的提供,司马昭也未曾少给。刘禅算是过着锦衣玉食、美人相伴的生活。
虽说不像当皇帝时那么威风,但是也生活得自在,还可以歌舞升平。而刘禅也更是善于为人,遇事小心翼翼,遇人更是谦卑,在司马昭面前更是唯唯诺诺。司马昭看到刘禅也是个胸无大志之人,为人的确诚实。 特别令司马昭高兴的是,刘禅的手下曾多次想建议刘禅复国,却都遭到刘禅拒绝,司马昭这才对刘禅彻底放下了心,没有杀害他。 司马昭怀疑刘禅,故意试探他,刘禅却说“乐不思蜀”,司马昭最终没有杀刘禅。
虽然说刘禅在蜀汉为人中肯,唯唯诺诺,但毕竟是蜀汉的皇帝。司马昭年事已高,因担心自己死后刘禅再次谋反,所以司马昭经常派人去试探刘禅。有一天,司马昭因确实对刘禅放心不下,于是宴请百官,想试探一下刘禅的想法。
宴会上,司马昭故意让舞女们跳蜀地舞蹈,旧蜀国的官员们看了之后,一个个都泪流满面,可是刘禅却不动声色。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安乐公思蜀否?”刘禅答日:“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时,刘禅身边的部下却正建议他如果下次司马昭再问及此事,应该回答:“吾亲人的坟墓皆在蜀地,无一日不思念。”
三国演义中,刘禅被俘后被司马昭封为什么官位
刘禅投降封为安乐公的原因是通过采取怀柔优待的政策,给予刘禅较高的待遇,从而满足统战需要
为什么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而孙皓投降却被封为归命侯呢
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大举伐蜀,刘禅于是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敌。姜维率众将钟会十余万大军挡在剑阁,但邓艾却偷渡阴平直奔成都。最终,蜀汉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蜀汉灭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
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东吴来说,天纪四年(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众所周知,“公侯伯子男”,刘禅的安乐公在爵位上明显高于孙皓的归命侯。那么,问题来了,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为何孙皓投降后却被封为归命侯?
首先,在魏蜀吴三国中,同样是亡国之君,蜀汉后主刘禅和东吴孙皓,在西晋和司马氏的待遇却明显不同,也即前者是公爵,后者是侯爵。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方面,根据《三国志》、《晋书》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63年8月,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公元263年11月,蜀汉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一统的序幕。在此背景下,虽然司马氏消灭了蜀汉,但是,东吴依然是一个强劲的对手。
由此,对于司马氏来说,厚待蜀汉后主刘禅,将其封为安乐公,有助于分化和瓦解东吴的抵抗。换而言之,司马氏将蜀汉后主刘禅封为安乐公,不仅是为了笼络原蜀汉地区的将士,也是做给东吴看得,其潜台词就是如果主动投降的话,之后的待遇是不会差的。
不过,等到公元280年,也即西晋正式消灭东吴的时候,已经终结了魏蜀吴三国时代了。因此,在对待东吴亡国之君孙皓上,司马炎完全没有必须厚待的必要性了。在此基础上,孙皓只有被封为归命侯,而没有像刘禅一样被封为公爵。
另一方面,就蜀汉来说,刘备作为汉室后裔,在曹丕篡汉自立后,也选择称帝。由此,蜀汉是和曹魏平起平坐的势力,至少在名义上,蜀汉和曹魏都将自己视为正统。
与此相对应的是,就孙权建立的东吴,一度臣服于曹魏。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孙权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对于孙权和东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曹魏的臣子,并且,就孙权来说,其称帝也是不够名正言顺的。
司马昭在蜀汉后主刘禅投降以后,为什么不直接杀了他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后三个国家呈三足鼎立之势,经过多年的征战,蜀汉最先灭亡。当时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前去攻打蜀国,姜维奋力抵抗,但是后来刘禅在兵临城下的时候,听从谯周的话决定投降。
所以姜维只能投降被俘虏,而刘禅作为亡国之君也到了魏国。魏国这个时候司马昭已经手握大权,可以说是实际上的掌权人。刘禅投降之后,司马昭将他封为安乐公,而且刘禅最后是得以善终的。那么司马昭为什么不杀刘禅呢?
第一个原因是刘禅特别识时务,“乐不思蜀”,没有任何威胁。司马昭曾经在言语中试探过刘禅,在宴会上看着歌舞,但是刘禅不但不伤心,反而很快乐。司马昭就问他想不想念蜀国,刘禅却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
刘禅的确是安于现状,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无所事事,而且乐在其中。司马昭给他赐下来美食美女,华丽的衣服之类的,刘禅都照单全收,完全没有谋反的心思。既然是这样,司马昭也不介意养着他。
后世关于刘禅的这句“乐不思蜀”有很多种揣测,但不可否认的是,刘禅的这句话的确让司马昭放下了戒心,没有杀他,这也是刘禅得以善终的原因。这时候的刘禅已经对司马昭没有任何威胁,而且从哪方面来说,杀了刘禅都是徒增骂名,没有什么意义。
第二个原因是可以用来敲打震慑那些蜀汉的臣子。蜀汉灭亡以后,蜀汉的一部分大臣也到了晋朝这边,有些人还是不死心有复国的愿望的。所以在刘禅回答司马昭的问题后,郤正就让刘禅说思念蜀国,不过被司马昭识破了。
让刘禅活着,而且是这样一点也不思念故国地活着,就可以敲打那些蜀臣。你们的君主都是这样胸无大志的,你们还有什么反心和不满?而且刘禅如果这样平安地活着,那些蜀臣也就不会有什么别的心思了,会逐渐安定下来。
第三个原因是收买人心。当时蜀汉虽然已经灭亡了,但是东吴还在。司马昭这样做也是为东吴做了一个榜样,在后来司马炎派人攻打东吴的时候,孙皓也同样出来投降了。就连孙皓自己都说到了刘禅,有刘禅的例子在先,亡国之君只要投降还是有活路可以走的。
但若是司马昭杀死了刘禅,那么东吴的最后一任君主孙皓觉得即便是投降也是死路一条,说不定就会血战到底。那么即使吴军最后还是被晋军打败,最后也会因为东吴的拼死抵抗而损失一部分兵力。
第四个原因,不杀亡国之君是自古以来约定俗成的道理,这样是为了给自己的儿孙留一条后路。毕竟这些人都知道,朝代兴衰更迭是必然的,难保有一天自己的儿孙不会面临这样的情况,所以不杀亡国之君是大家心照不宣的道理。
第五个原因,当司马昭派钟会、邓艾携大军前去攻打的时候,刘禅在兵临城下的时候就决定投降,并没有给司马昭造成特别大的损失。试想,如果蜀汉的兵马拼死抵抗过后,被打败才想到要投降,魏国的军队也损失惨重,司马昭肯定不会那么容易就接受刘禅的投降。
综上来说,司马昭不杀刘禅,一方便是刘禅本身的原因,够听话且胸无大志;另一方面就是政治原因,刘禅好好活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足够说明很多问题。所以司马昭才没有杀刘禅,而刘禅也得以善终。
蜀汉后主刘禅投降之后,为何会受到司马昭的优待
蜀国投降后,以刘禅为主首的蜀国君臣全部东迁到洛阳。司马昭不仅没杀刘禅,还优待俘虏,封其为安乐公,其他蜀国大臣也能安享晚年。
1、杀刘禅,后果很严重
刘禅是主动投降,司马昭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果刘禅全力抵抗,魏国没那么轻易得手,可以说是刘禅成就了司马昭“灭蜀之功”。
杀了刘禅,吴国会怎么想?吴国一看,刘禅主动投降都被杀了,必然会拼到最后,给司马昭灭吴增加不少难度。刘禅毕竟统治蜀国数十年,枝繁叶茂,在蜀国一带有广泛的影响力。此时,蜀国已经成了司马昭的地盘,如果杀了刘禅,必然造成动荡。刘禅的追随者以及粉丝会与司马昭死磕到底,司马昭将会防不胜防。
2、优待刘禅,好处多多
刘禅是蜀国的一个象征,优待他,可以笼络蜀国上下的民意。
司马昭如何对待刘禅,东吴那边是时刻关注。如果优待刘禅,肯定会对东吴产生作用,从心理上瓦解对方的抵抗意志,为将来收降吴国做好准备。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早就想篡魏国大位。魏国君臣也十分关心司马昭是如何对待刘禅,不杀刘禅,魏国的政权能够更加安稳地过渡。
当时东汉末年,对待亡国之君还算比较客气。不仅仅刘禅,刘协也被妥善安置,这是由当时的舆论以及传统决定的。将来的历史会铭记亡国之君的下场。也直接影响到司马昭的名声。
3、没有杀刘禅的必要性
灭了蜀国,司马昭已经可以睥睨天下,而刘禅成了刀俎上的鱼肉。在影响力上,已经威胁不到司马懿。
刘禅是一位大智若愚的君王,用自己的智慧瞒过了司马昭的猜忌。刘禅的乐不思蜀逗得司马昭哈哈大笑,大笑之后司马昭根本不会留意刘禅。
投降前的刘禅,已经做好思想准备,下半辈子只想安度晚年,并没有复国之志。
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威胁的刘禅,司马昭不杀反而能为自己博得不少好处。
刘禅投降之后为什么还被封为安乐公司马昭为何不杀他
01、刘禅的性格让司马昭很放心
说起刘禅,很多人都是他是“扶不起的阿斗”,特别是在投降之后,刘禅在司马昭面前表现的也是非常的昏庸无能,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应该就是“乐不思蜀”了。当司马昭看到这样子的场景时,自然也就放松了对刘禅的戒心。此时的司马昭也是明白,眼前的刘禅压根就没有任何的野心,同时他的存在也不会对自己以及自己的政权造成威胁,所以司马昭才会放他一马。
02、那些对刘禅忠心的部下已经不存在了。
刘禅虽然没有太大的野心,但是毕竟是一国之君,他是很多人心中的旗帜,所以如果刘禅被这些人掌握的话,那依旧还是会发生一些叛乱的,到时候就会威胁到司马昭的统治。只不过当刘禅来到洛阳的时候,蜀地也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姜维使出了诈降之计,挑拨钟会除掉邓艾,可最终姜维也是死于乱军之中。这样一来整个蜀军就失去了统帅,在这场变乱之中,很多对蜀汉政权特别忠心的人也是遭到了屠杀,再加上刘禅又来到了洛阳,所以即便是有少部分人想要复国的,可最终也是无法做到的,所以这样一来司马昭也就很放心了。
03、司马昭可以利用刘禅对东吴进行宣传。
刘禅虽然已经投降了,可对于此时的司马昭来说,还有一个东吴没有解决。刘禅虽然是一个昏庸无能之人,但是在投降之后司马昭对他却特别的好,而且还把他封为了安乐公。司马昭这么做,其实也是做个样子给东吴集团的人来看,这么说就等于在告诉东吴的人,只要能够投降,那你们后半辈子依旧是可以享受到荣华富贵的。当然如果司马昭直接杀了刘禅,那么东吴集团的人肯定就不敢投降了,反而会拼死一战。
三国演义中刘禅被俘后被司马懿封为什么
《三国演义》中刘禅被俘后被司马懿封为:宣皇帝。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治变动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刘禅被司马昭封为什么
刘禅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刘禅(207年-271年),男,汉族,即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
刘禅早年生于荆州,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为太子。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战争。后期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国力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和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
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思。西晋末年,汉赵刘渊称帝,追谥刘禅为汉朝孝怀皇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