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中,被解除职务的莫德尔,为什么仅用4个月晋升为元帅?德国陆军元帅莫德尔为什么鲜为人知,没有隆美尔名气大_德尔_德军_装甲师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莫德尔 德尔 德军 装甲师

本文目录

  • 苏德战争中,被解除职务的莫德尔,为什么仅用4个月晋升为元帅
  • 德国陆军元帅莫德尔为什么鲜为人知,没有隆美尔名气大
  • 苏德战场,莫德尔是17个装甲师中5个无经验之一,凭啥成战神
  • 莫德尔为什么下达一战争史上奇特命令,“部队就地解散”
  • 莫德尔元帅为什么被称为德国的防御大师和救火队长
  • 防御大师莫德尔,大败苏联名将朱可夫,为何却名气很小
  • 莫德尔的人物经历
  • 沃尔特·莫德尔被誉为坚不可摧的元帅,他最终结局怎样

苏德战争中,被解除职务的莫德尔,为什么仅用4个月晋升为元帅

如果说苏德战场上苏联一方最出名的战将是谁,那一定是朱可夫,他像“救火队员”一样奔波于各个城市,解除危机、化险为夷;如果说德国一方有谁也能堪当大任的,一定是莫德尔,尤其是战争后期,他几乎可以称之为“东线司令官”了。

1943年7月,库尔斯克会战失败后,莫德尔带领部队后撤200公里,尽管给苏军造成47万人的损失,但第9集团军也损失了10万人。此时面对苏军的凌厉攻势,德军的防线千疮百孔,莫德尔只得违令一退再退。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一纸命令,他被解职了。

反观这段历史,莫德尔尽管一路撤退,但基本保证了防线平移后撤,没有给苏军穿插、围歼的机会,从战术角度讲,是合理、完美的。然而,德军最高统帅部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撤退是轻率的,甚至是违抗命令,自行其是,于是解他的职务,转入预备役。

11月5日,莫德尔回到了德累斯顿的家,终于可以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了。但他一直耿耿于怀的是,“预备役指挥官”在德军传统里,意味着“已经退休了”,对于好战的莫德尔,不能不说是一种折磨,整天度日如年。

3个月的“假期”,让赋闲在家的莫德尔极不适应,关注着东线战局成为他每天的“必修课”,他渴望战争。机会来了,苏军发动了解除列宁格勒围困的战役,北方集团军群承受巨大压力,部队要求撤退,遭到德军统帅部的拒绝,并由莫德尔接替指挥。

赶赴前线的莫德尔,依然是骂骂咧咧、粗话连篇,他命令禁止撤退,坚守防线。对于“新来乍到”的指挥官,北方集团军群的将领们既不服气,又在感情上不愿接受他,但莫德尔似乎不在意这些,不断地在各部队奔走,并组织反冲锋。

在他的严令下,德军的战斗素养被激发了出来,发疯似地进行抵抗,将苏军的攻势阻滞下来,形成僵持。但莫德尔十分清楚,现在这一切都是暂时的,苏军更犀利的攻势还在后面,如果提出撤退,他可能会被再次解除职务,该怎么办?

“狡猾的”莫德尔想到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他解释到,部队后撤,与苏军脱离接触,然后集中兵力突然反击,不但可以恢复战线,还能歼灭对手有生力量。这个想法得到最高统帅部的同意,并且很欣赏这种“进攻性的策略”。

其实,这是莫德尔为撤退找的“托辞”。他的真正目的还是将“破损的”德军带到相对安全的地方,保存仅有的力量。于是,20万人的部队开始后撤,为体现进攻,他多次命令主动出击,尽管损失1万人,但拯救了整个北方集团军群。

莫德尔得到官兵们认可,晋升为陆军元帅。

1944年3月,北方集团军群从极端不利的战局中摆脱出来,莫德尔功不可没,他成为德军中最年轻的陆军元帅,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最高峰。从上校到元帅,莫德尔用了6年,尽管晋升时间不是最快的,但获取元帅衔是顺理成章的。

北方刚刚“消停下来”,南方又出现了大的危机。苏军4个方面军200多万人的部队,突破了乌克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的防线,2个集团军群中66个师被击溃,10个师被围歼,被完全驱逐出苏联领土,德军在东线面临着全线崩溃。

德军统帅部将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曼施坦因等人,变相解除了他的职务,并将两个集团军群分别改为南、北乌克兰集团军群,莫德尔接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这样的任命,预示着德国国防军“容克军团”彻底失宠。

莫德尔到任后,立刻着手解救被苏军围困的第1装甲集团军,经过14天的努力,20万德军冲出包围圈,并与接应部队相互配合,经过260公里的长途行军,脱离了危险。这件事成为朱可夫日后遭到批判的内容之一。

1944年6月,随着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成功,解放欧洲的战役打响。在东线的苏军也在积蓄力量后,开始向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了反攻。此时的德军可谓是江河日下,中央集团军群只有不到60万人,却要防守着长达1000多公里的战线。

苏军24000门大炮进行了2小时的炮火准备,166个师分三路突击,将7万德军围了起来,原定8天完成的任务,提前了4天。德军最高统帅部又指示莫德尔接替中央集团军群指挥,一个人指挥两个集团军群,这在德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然而,莫德尔的防御战术,在朱可夫面前不灵了。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莫德尔深知中央集团军群很难大有作为,他要做的就是撤退,保存实力,直至到达苏军补给的极限位置,并在撤退中,以“攻对攻”的战术,迟缓苏军的追击。当他曾经的老部队第9集团军被围困时,莫德尔竭尽所能地派兵支援。

但在苏军全方位的打击下,增援部队只解救出1万多官兵,也就是说第9集团军已经不复存在了。面对苏军的进攻,莫德尔依然采取“弹性防御”战术,一旦有苏军突入,就会以攻对攻的反冲锋,打乱对手追击节奏,从而加强战线防御。

可是,经过多次交锋,朱可夫已经吸取了经验教训,他不再进行战术侦察,直接发起全面进攻,“弹性防御”失去了“弹性”,并且对其身后的道路或者退路进行破坏性轰炸,迟滞德军撤退的速度,从而完成包围、歼灭的任务。

现在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机动性比苏军差了很远。莫德尔不得不面对一次次包围、突围、再包围的局面,短短35天撤退700公里,28个师被击溃,伤亡54万人。德军最高统帅部命令进攻,莫德尔也不予理会,指挥部队逐次撤退,缩短防线。

事后看,莫德尔的做法是正确的。中央集团军群撤出苏联国土,在波兰华沙附近建立了新防线。当然,苏军也到达了他们发起战役的极限,急需后勤的补充。于是,双方的搏杀暂时告一段落,都在为下一次进攻或防守而准备。

8月17日,莫德尔被紧急调往法国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原来自“7.20事件”后,一批参与谋反的德军将领被解决,其中就包括原西线总司令。他虽然对这项任命毫无准备,但却反映了德国高层对他信任。这让莫德尔很受用,并且跃跃欲试。

从苏德战争后期来看,莫德尔总是出现在德军最危急的时刻,他就像朱可夫一样,成为“救火队员”。尽管他粗话连篇、粗鲁的毛病饱受德军官兵们的争议,但有他在,混乱的局面能得到控制,活下去的希望更大,是人们不争的事实。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德国陆军元帅莫德尔为什么鲜为人知,没有隆美尔名气大

我们对比一下纳粹三大名将,就会发现莫德尔比起来他们,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纳粹三大名将分别是古德里安、曼施坦因和隆美尔,古德里安率先发明了“闪电战”战术,为德国前期横扫欧洲打下了基础。在法国战役和苏德战争前期,古德里安率领装甲部队一路势如破竹,成为了法国战役和苏德战争前期非常突出的一位将领。曼施坦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战略家,他制定了曼施坦因计划,让德国军队绕开了马其诺防线,直接攻入了法国的腹地,为德国赢得法国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苏德战争前中期,曼施坦因通过他出色的指挥天赋多次力挽狂澜,帮助德国重新扭转战场的主动权。隆美尔成名于法国战役,在法国战役期间,隆美尔带领的第七装甲师被称为“魔鬼之师”。在北非战争前中期,隆美尔依靠着实力弱小的德意联军,多次击败占据优势的英国军队,获得了“沙漠之狐”的绰号。从纳粹三大名将的生平中可以发现,三大名将都对德国早期的侵略战争立下了极大地功劳,三大名将成名的时间也都比较早。

莫德尔属于一位大器晚成的将领,他成名于二战中后期,成名时间比较晚,成为了莫德尔无法进入纳粹三大名将行列的重要因素。在莫德尔成名的时候,德国已经开始节节败退,因此莫德尔取得的战绩不如纳粹三大名将更加辉煌。不过莫德尔能够在德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取得不错的战绩,也是莫德尔军事才能的重要体现。

在阿登战役时期,莫德尔将他的指挥天赋发挥的十分全面,然而德国的硬实力问题限制了莫德尔的发挥。在阿登战役失败之后,莫德尔一直想要通过战死沙场来弥补自己的错误,在盟军攻入鲁尔工业区,德国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莫德尔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一个军人的角度来看,莫德尔是一个负责人的军人,只是他“生不逢时”,没能像纳粹三大名将那样出名。

苏德战场,莫德尔是17个装甲师中5个无经验之一,凭啥成战神

1940年11月,“好战分子”莫德尔在经历了波兰、法国战役后,并随着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被“无限期”延迟,他越来越不想在部队机关担任参谋长工作,更希望能够亲自带兵打仗,尤其是他长期以来十分看好的装甲部队。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德国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的“关照”下,莫德尔中将终于有幸担任,有“柏林熊”之称的第3装甲师师长。尽管人们都表示反对和怀疑,但他不以为然,并大胆改革、创新,将装甲部队的效能发挥到极致,赢得了军方信赖。

于是,莫德尔的第3装甲师,成为关键战场上的“基石”。

莫德尔尽管戴着一片单片眼镜,一副“斯文人”的做派,但常常粗话连篇、脾气暴躁,让人难以接近;尽管他是一位优秀的陆军将领,但对装甲部队在未来战场的核心地位尤为推崇,并对如何使用装甲部队有自己独特的心得。

担任装甲师师长后,莫德尔开始将自己的战术理论,彻底地贯彻到这支“王牌部队”上。虽然反对和质疑,让改革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有总司令“保驾护航”,对第3装甲师的颠覆性改造,在他的叫骂声和严苛的训练中,比较顺畅地进行着。

莫德尔改革最大的成果,就是打乱过去兵种独立、各行其是的不合理编制,建立战斗群模式。比方说,在以往的战斗中,坦克部队如果需要炮兵支援时,必须经过炮兵主管的同意才行。同时,轻型、中型坦克分属管理,作战效能低下。

战斗群,就是打乱建制,将轻型、中型坦克以及火炮分队、跟随步兵等,合成一个个“可大可小”的综合性突击集群。通过群长的统一指挥,形成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集体。这种战斗群模式,是德军在战场上很实用的战时编制。

莫德尔的新战术理论,在当时的德国没有几个将领能有这样的远见卓识。通过训练和演习,第3装甲师的官兵们对这种“可以随意编组”的战斗群,已经是得心应手、轻车熟路了。火力比过去增加几倍,突防能力大步增强。

德军最高统帅部对他的改革十分欣赏和认可。当决定组建非洲远征军时,以该师的第5装甲团为班底,扩建成第5轻型装甲师,成为隆美尔非洲军团中第一支主力王牌师。可见,莫德尔的改革对提高德国装甲部队整体实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苏德战争爆发,第3装甲师成为古德里安最信赖的部队。

被军方高层赞赏,对莫德尔来说,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能被上级认可自然是一件好事,但训练、磨合好的部队被抽走,在感情上让他有些舍不得。好在军方能够及时地将“缺口”补充到位,他只得无奈地骂骂咧咧,更加卖力地训练新部队。

“骂归骂、牢骚归牢骚”,莫德尔似乎一直在忍着。原来,他从陆军总参谋部的一班朋友那里,打听到德国将进攻苏联的“最高机密”,这让“坏脾气”的莫德尔说什么都要忍,省得节外生枝,取消自己的参战资格。

1941年4月,第3装甲师划归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的第24摩托化军,开始秘密在波兰边境上集结。这让“好战”的莫德尔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他看来,战争没有什么正义与非正义,战斗是军人的天职,他要创造属于军人的辉煌。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德国近千架飞机深入苏联腹地,对其后方的空军基地进行毁灭性打击,9小时内1200架苏军飞机被击毁在地面上,瞬间丧失了重要的制空权。300多万德军分三路向苏联发起了进攻。

莫德尔将全师分成4个战斗群,快速向纵深挺进,战斗群显示了火力强劲,突防能力强的优势,被打蒙的苏军毫无招架之力。仅3天,第3装甲师就深入苏联境内165公里,完成目标任务的一半,尽管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但德军势不可挡。

第3装甲师的快速推进,让古德里安非常高兴,对莫德尔大加赞扬,许诺为其请功。受到鼓舞的莫德尔,不顾部队疲惫继续前进,他对部下说:“部队有困难,对手更困难,不能失去战机,必须推进”。到了第12天,他们推进了600公里。

斯摩棱斯克战役,攻防兼备的第3装甲师。

很显然,第3装甲师和整个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推进的太快了,步兵跟不上装甲师的推进速度,更不要说行动缓慢的后勤部队了。此时,清醒过来的苏军,抓住机会,组织一千多辆坦克,向德军发起反击,莫德尔也被迫转入防御。

莫德尔迅速抽调70辆坦克、几个步兵连和反坦克炮组成一个战斗群,在飞机的掩护下,参加对苏军的反冲锋,一天战斗下来,草原上留下了800多辆苏军坦克残骸,尽管第24摩托化军击退了苏军的反击,但第3装甲师也损失21辆坦克。

在古德里安的要求下,莫德尔再次将所属部队分成三个战斗群,既要阻挡铁木辛哥的援兵,又要防止包围圈中苏军突围。第3装甲师与苏军展开了惨烈的“缠斗”,全师只剩50辆坦克,弹药只有0.5个基数,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他继续推进。

战斗群战术再次发挥了“可大可小”的优势,莫德尔重新组织成一个装甲攻击群,突然折向东南,苏军防线瞬间崩塌,第3装甲师攻击前进,完成了对苏军的包围。2个月的斯摩棱斯克战役,德军造成苏军损失76万人,俘虏就达66万人。

苏德战争初期,造成苏军“不堪一击”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在于:一是,苏军没有做好应战准备。苏联在战前边境上,摆出的是进攻态势,在其后方并没有大纵深的防御工事,遇到突袭时,政工干部的越权指挥加剧了部队的混乱;

二是,战术陈旧,指挥僵化。苏军的反击战术,首先是3分钟火力急袭,然后是短暂停顿,接着是密集的步兵组成“人海”,没有空军、炮火的掩护,高喊着“乌拉”的口号反复冲击,在德军的火力压制下,尸横遍野、损失惨重。

更为重要的是,一线指挥员战术素养低。对德军的装甲集群缺乏作战经验,更缺乏有效的武器。说白了,苏军对新武器的诞生缺乏研究。更要命的是,指挥员不知所措,如西南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在撤退与坚持之间,犹豫不决,导致失利。

不管怎么说,尽管在苏德战场上的17个装甲师中,莫德尔是5个从来没有指挥过装甲师的其中之一,可谓“菜鸟”;但其辉煌的战绩,不仅让反对他的人大吃一惊,而且其卓越的装甲战斗群战术,让他一步登天,成为令人佩服的“战神”。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莫德尔为什么下达一战争史上奇特命令,“部队就地解散”

1944年9月,蒙哥马利准备大显身手的“市场花园行动”,让防御大师——莫德尔打回了“原形”,从此“乖乖的”跟在美军后面,不敢“逞能多事”了。莫德尔再次证明了自己卓越的防御水平,成为盟军将领们公认的“极难对付的对手”。

然而,随着盟军大踏步抵近“齐格菲防线”,德军统帅部对将帅们的一再撤退,彻底地失去了耐心,决定亲自指挥。接下来的一系列败仗,让莫德尔对胜利越来越不抱希望,对未来越来越悲观,最终走上一条“不归路”,令人唏嘘不已。

这还要从莫德尔反对阿登战役说起。

按照德军统帅部的计划,拟用30个师编成2个装甲集团军,在阿登地区再一次实施突袭,攻占安特卫普,从而将北段的盟军一网打尽。莫德尔和龙德施泰德均反对这个计划,“这是什么鬼东西,根本站不住脚”。

首先,后续实力不行。西线德军一连串的失败,已经元气大伤,精锐士兵也基本消耗殆尽,指望“东拼西凑”的20万人,根本不可能冲破盟军的“铜墙铁壁”。更忌惮的是,德军根本预备队或后续部队跟进。说白了,就是“一锤子买卖”。

其次,在西线不可能再有反击的实力。莫德尔使出浑身解数,粉碎了盟军的“市场花园行动”,并赢得了许特根森林大捷,让盟军付出了伤亡13万人的代价,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德军也损失了4万多人,勉强稳定下来的西线根本无兵可派。

最为关键的是,新组建的部队大都是新招募的“青年团”,和45岁以上的警察部队,装甲部队的官兵只有5个小时的训练时间,战斗实力可想而知。发动阿登战役,除了牺牲仅有的有生力量外,毫无意义可言。尤其是大敌当前,应以稳定“齐格菲防线”为根本。

莫德尔三番五次地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均遭到拒绝。12月16日,西线德军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开始了,莫德尔指挥的38个师在390公里的战线发起了攻击,战役的突然性确实给美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3天伤亡15000人,7000被俘。

随着天气好转,清醒过来的盟军开始源源不断地向阿登地区增援。尤其在巴斯托涅,双方进行了一场混战,这是莫德尔和巴顿的第一次交锋,但他无法阻止巴顿前进的步伐。更何况,盟军在两翼展开强大攻势,B集团军群有被包围的危险。

他不得不再次施展善于撤退的本事,指挥各部队退回到出发阵地,但重装备和12万人“丢在”了阿登地区。再次领教了某人“瞎指挥”的惨痛后果,更今人失望的是,这种“瞎指挥”一直延续到最后。

“齐格菲防线”拦不住盟军,莫德尔失去战场自主权。

1945年2月,退回到“齐格菲防线”的德军,名义上还有73个师,但实际人数不到盟军的1/3,火炮、飞机更是无法抗衡。更让莫德尔为难的是,B集团军群经过长期艰苦的战斗,已经疲惫不堪,还要防守着200公里的防线。

此时的盟军,却不给莫德尔调整的时间。“齐格菲防线”的攻势开始了,铺天盖地的轰炸机对德军阵地狂轰乱炸,脆弱的防线顿时被撕开一个大口子,仅以伤亡97人的代价,就突破了德国吹嘘的“天堑”。

更让莫德尔绝望的是,德军统帅部宣布因为燃料紧缺,不能再为B集团军群提供增援部队了,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只能用少得可怜的兵力坚守着防线。然而,刚刚集结好的装甲战斗群,也被盟军空军发现摧毁了。

就在莫德尔忙于应付的时候,莱茵河上的雷马根大桥被盟军轻易占领,预示着德国在西线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失去了作用,鲁尔区完全暴露在盟军的打击下。大桥的失守引发了国内一片慌乱,德军统帅部更是迁怒于莫德尔和老帅龙德施泰德。

于是,龙德施泰德被解除了职务。按理说,应该由莫德尔接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却由空军元帅凯塞林担任总指挥。这一人事任命,说明了莫德尔已经“失宠”,德国高层对这位经常“不听话”的防御专家,也彻底失望了。

甚至有了让其“自生自灭”的想法,莫德尔心灰意冷。

“暴脾气”的莫德尔根本不把新上任的凯塞林放在眼里,对他的“指手画脚”十分反感:“不会接受一个不了解西线情况的人来指挥!”但是,德军统帅部的命令,他还是要听的,将最后一点“生力军”用在了夺取雷马根大桥上。

但站稳脚跟的盟军,没有给其任何机会。双方在激烈的争夺中,B集团军群本就虚弱的战斗力也消耗跆尽,无功而返。让莫德尔担心的是,盟军从两翼向鲁尔区包抄过来,有围歼其部队的企图,他提议将部队撤回德国本土,但遭到了拒绝。

25万德军被包围在鲁尔区,成了盟军的“囊中之物”,莫德尔就这样被“抛弃”了。尽管他多次组织突围,但都于事无补。他的脾气越来越暴躁,酗酒成为他暂时逃避现实的“麻醉剂”。醒来后,依然是让他心灰意冷的战局。

“包围圈”越来越小,莫德尔也失去了跟上级的联系,他现在要做的是“料理后事”。军人的执拗,让他放弃了乘飞机突围的想法,他要与部队在一起。莫德尔签署完“部队就地解散”的命令后,在一处偏僻的森林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看来,

一是,对德军统帅部很失望。莫德尔戎马一生,经历过军事生涯的辉煌,也因粗鲁的性格饱受争议,但在德军统帅部的“关照”和信任下,实现了人生的最大目标。没有想到,在德国最危险的时候,因不满某人的瞎指挥,而被抛弃,他很失望。

二是,怕没有“善终”。从二战爆发起一路征战,在苏联犯下的滔天罪行,战后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尤其是保卢斯投降后在苏联的遭遇,是他不能接受的。当然隆美尔、克鲁格元帅对他的影响也很大,“自我解决”的想法越来越重。

更重要的是,作为有个性的军人,“投降”一词,无疑是奇耻大辱,与其“苟且偷生”的活着,遭人唾骂,不如战死沙场,或自我了断,这是一个军人最后的尊严和气节。更何况,元帅军衔对莫德尔来说,是很在意的,他不能玷污它。

抛开正义与非正义,“防御大师”莫德尔貌不惊人、粗话连篇,他不像曼斯坦因那样才华横溢,也没有隆美尔那样声名远扬,更没有龙德施泰德的显赫资历,却被对手称之为:“一个极其难缠的对手”,也算是送给莫德尔的最高荣誉了。

孙子说过:“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意思是,善于打仗的人获胜,既没有可以赞美的先见之明,也没有人夸他用兵神勇。他的获胜在于举措得当,没有错误。这句话用在莫德尔身上,还是比较贴切的。

大家怎么看?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莫德尔元帅为什么被称为德国的防御大师和救火队长

二战期间,德军可以说将星闪耀,比如曼斯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是德国二战期间的三大名将,他们的威名可以说闪耀二战和全世界,但是这个中间还有人没有他这样闪耀,但是也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个人就是二战德军知名的防御大师,莫德尔元帅。

在二战期间,莫德尔元帅逊色于德国二战三大名将,因为他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他指挥的1944年12月的阿登攻势中击败盟军,要盟军西线的攻势差点溃退,虽然最终德军还是失败了,莫德尔元帅也在杜伊斯堡自杀,最终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知道莫德尔元帅最开始时候他在巴巴罗萨计划中为古德里安冲锋陷阵,可以说开始的时候他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并没有急于立功。

我们知道金子总是有闪亮的时候,莫德尔等到了机会,1941年1月至3月期间斯大林对莫德尔防御区进行进攻,每次出兵在50万以上,虽然,苏联对于人海战术可以说是百试不爽,但是到了莫德尔这里就哑火了,苏联数次进攻都给莫德尔元帅打退。

我们知道朱可夫元帅一生中鲜有败绩,但是在这一次他发动“火星作战”导致自己惨败,莫德尔以少胜多,成就了自己打败了苏军。

莫德尔成名之战是在勒热夫战役中,这一战德军以少胜多,因为那个时候苏军在勒热夫战役中出兵近200万大军对战莫德尔26万德国第九集团军,那个第九集团军全军军心不稳,士气低下,军备不足,可以说对击败苏军他们没有任何把握,但是谁也想不到在莫德尔元帅的指挥下居然击败了200万苏联红军,从而为德军守住了东线战场。

莫德尔这次关键性的胜利可以说在为德国续命啊,因为那个时候一旦东线战场溃退可以说德国纳粹必败,希特勒在听到消息后十分激动的称他为“东线救星”可以说这一次胜利对德国太关键了。

还有二战末期1944年9月17日盟军发动市场花园行动,这次行动盟军派出最大规模空降兵发动奇袭,但是无奈德军在荷兰等地部署了大量的防空炮,导致盟军空降兵大量死亡,最终在这一战盟军付出了接近20000人伤亡的代价,而德军仅有接近10000人伤亡的代价,可以说盟军伤亡惨重,这一战后盟军在也没发动大规模的空降兵作战行动,可以说这一战以蒙哥马利为首的盟军败给了莫德尔元帅。

1945年德军的败局已定,因为那个时候战争情况十分槽糕,莫德尔已经给盟军逼得没办法了,而这个时候莫德尔也知道了败局已定,解散军队他独自一人在森林中自尽,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我们知道莫德尔接连连给德军带来了胜利,但是德国最高统帅希特勒接连昏招要莫德尔的胜利果实都白白浪费掉,曲终人散莫德尔虽然最后选择了自杀,但是他依旧是十分要人尊重的将军。

防御大师莫德尔,大败苏联名将朱可夫,为何却名气很小

二战给人类造成的伤害在当时是巨大的,在今天它的影响同样不小。战争的前期,德国和日本占据的优势非常明显,在各自所占领的地盘上可以说是几乎没有了对手。但是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德国的将领是出了名的厉害,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他们非常善于进攻,配合着闪电战术,拿下了很多地方,但今天要说的则是一个善于防守的将领,他就是莫德尔。

莫德尔的名气自然比不上那三个最为出名的将领,但是他的本事却是不能小看的。他在一战中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在凡尔登打响的那场战役中,莫德尔立下了非常显赫的功劳,多次受到了希特勒的褒奖,在很多非常重要的战争中,莫德尔作为先头部队,冲在最前线,利用各种先进的战术,让对方付出很是惨痛的代价,他的杰出军事才华是连对手都很敬佩的。

希特勒撕毁了和苏联的协议,出动部队进攻苏联,莫德尔再一次作为先锋部队,承担了打头阵的重任。莫德尔接受命令,从西南方向开始进攻苏联的军队,在战争还没有开始的时候,莫德尔就不断告诫自己的手下,要以最快的速度打败对方,不要给对方回神儿的机会,要第一时间内消灭对方,他的队伍犹如杀进了羊群里的狼,肆无忌惮地收割着苏联军人的性命,在战争前期取得的成效让每一个人都是万分吃惊的。

莫德尔组织的进攻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更令人难忘的是他组织的防御战争,面对一百多万苏联的部队,他毫不畏惧,运用各种各样战略阻击苏联的部队,苏联的部队有六十多万人都死在他的手里,在这一次战争以后,莫德尔获得了很大的名声,为了能够打败他,苏联派出了朱可夫,想要一举打败他,但是没想到那么有本事的朱可夫也没能赢过他,这位苏联的将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失败,这也给莫德尔带来了很高的名声。后来德国渐渐走上了下坡路,但是莫德尔还是非常忠诚于德国,在盟军组织实施的空中花园计划中,莫德尔再一次发挥了自己高超的水平,对盟军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在和苏联的作战中,他还曾有过用二十六万人打败对方二百多万人的辉煌战绩。

莫德尔的人物经历

莫德尔1891年1月24日出生于一个德国中产阶级家庭,1909年加入德意志帝国军队。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曾在凡尔登战役中负伤。一战后继续在德军中服役,历任步兵团长、陆军总参谋部训练局参谋、第4军参谋长。 在巴巴罗萨行动中,第3装甲师被分配至由海因茨·古德里安指挥的德国第2装甲集团中之第24装甲军。行动于1941年6月22日展开,古德里安敦促他的装甲师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这对莫德尔颇为适合,直至7月4日,由他领导的装甲集团先遣人员已经到达第聂伯河,因打开了一个缺口而令他获得了骑士铁十字勋章。但是,强渡第聂伯河是另一回事,由于红军准备保卫河岸防线。第3装甲师的先锋被苏联第21军团赶回对岸,直到7月10日,德军才有能力渡河。此行动中,莫德尔获得了更多的部队支援,他指挥的部队被改编分成3组:1支强大的步兵部队将渡河,建立1个桥头堡,1支机动装甲集群将穿过桥头堡,并继续前进,和1支火力支援群包括其几乎所有的火炮。该计划进行得非常成功,并几乎没有任何伤亡。接着的2个星期是艰苦战斗,以掩护装甲集群的侧翼,在此期间,他被分配到第1骑兵师与第3装甲师组成1个“莫德尔战斗群”,然后攻击并击溃在罗斯拉夫尔附近集结的大量苏联军队。
斯摩棱斯克陷落后,希特勒下令改变进攻方向,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向南进入乌克兰。其目的是包围在基辅的苏联军队,因此需要在缺乏支援下前进275公里(172英里),第3装甲师将再次成为先锋。1941年8月24日至9月14日莫德尔向苏联西南方面军发动闪电进攻,他告诫部下,速度就是一切。当第3装甲师在罗克费特沙与南方集团军的第16装甲师会师时,包围圈终于形成。虽然他需要数天来消除一切抵抗,基辅附近的包围圈已被封锁。
在整个巴巴罗萨行动的初期,莫德尔通过他的个人努力,按古德里安的要求实现快速的前进步伐。他已经承受了大量风险,在1个地点上第3装甲师只有10辆坦克作战;但他的胆略和应变技巧(对手的战术无能),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此后不久莫德尔被晋升为装甲部队司令(中将),并指挥德国第41装甲军,该军参加了台风行动以进攻莫斯科。这次进攻于1941年9月30日开始,莫德尔于战斗中在1月14日来到了自己新的司令部。
该军属于由格奥尔格-汉斯·莱因哈特的第3装甲集团的一部分,当时所处位于莫斯科西北160公里(100英里)的加里宁。当地是1条漫长而脆弱的补给线的终点(莫德尔是在10月28日被晋升,并需要2个星期的时间前往加里宁),寒冷的天气已开始阻碍了德军的前进。不过士气仍然很高,他的到来不久后开始最终向莫斯科前进。莫德尔是位精力充沛的将领,他旋风式的走访战线和劝告他的部队作出更大的努力;他还不理会礼节和指挥结构,和一般其参谋人员尾随在他之后离开。12月5日,第41装甲军的第6装甲师已达到Iohnca,距离克里姆林宫只有35公里(22英里)。在那里,进攻被迫停止,因为冬季-按照俄罗斯的标准来讲相对温和-阻止了进攻。气温下降至零下20℃,武器和车辆被冰块卡住,并使德国人被迫停止进攻行动。
正如德国人作出这一决定,苏联加里宁方面军、苏联西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发起了102万人苏联红军参加的声势浩大的反击,旨在迫使中央集团军从莫斯科以西附近撤走。特别强劲的攻击是针对第3装甲集团军,一些部队更渗透入市内。在3个星期的混乱而野蛮的战斗中,莱因哈特令他的部队摆脱潜在的包围威胁及撤回落至拉马河防线。由于负责指挥撤退,莫德尔的苛刻,几乎以粗暴的领导作风恐吓威胁以感染德军的队伍。有几次,他在1个拥挤的十字路口以1支手枪恢复了秩序,但从来没有成为溃退。
在此期间,莫德尔注意到,苏联的攻击使用的人海战术和战术配合欠佳,往往最成功的是在德军使用重点防守据点,而不是在1条连续的战线上。此外,苏联的后勤供应仍不足以支持快速机动的战斗;因此,即使有空隙形成,但并不会自动意味着危机。因此,他命令部下自行展开,利用部队对苏联在火炮方面的优势,组织一些小型的战斗群以进行突破。他的战术是成功的,但代价昂贵(至1941年年底,第6装甲师只能纠集1,000人,其中包括所有前线、支援和参谋人员)。他在其整个职业生涯将继续倡导类似的战术。 莫德尔在1942年1月接掌第9集团军的指挥权,当时它占领热勒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一线的突出部。
在前线,莫德尔尝试稳住局势。他的防御方式奠基于以下的原则: 确保情报是最新的,根据前线的情况和侦察来制定战术,而不是根据来自后方的命令。 连续不间断的防线,在战线最前方布置哨兵,主要的兵力摆在后方。 战术为阻挡敌人的突破。将坦克集团军群打散成个别的坦克,并用坦克支援步兵作战,,而不是将坦克集合成1个矛头以发起进攻。 将火力集中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军将火炮分散使用,这使得战线上任何一点都不能在火力上取得优势。莫德尔将火炮集中在一些需要执行任务的营,这些营统一由师或是军的指挥官指挥,让这些营的火力能相互协调。 多层静态防线。为阻止敌人进犯,希特勒禁止他的部队修建多层防线,他认为这样做就会使士兵放弃现有的防线并向后撤;莫德尔不理会这种不利于战局的命令而是建立多层防御线。 因着这些战术,在1942年1月8日到1943年3月22日间,莫德尔的热勒夫—瑟切夫卡—维亚济马一线的防区相当稳固。在这段时间,苏军对他的防区发动了总共4次五十万人到一百四十万人红军参加的大规模的进攻战役,都被莫德尔麾下的部队击溃,并付出了一共622,664人阵亡的代价,其中火星行动,由苏联元帅格奥尔吉·朱可夫所领导的攻势遭到失败,这也是这位被宣传为无敌的苏联元帅一生中所遇到最惨痛的失败。这让莫德尔获得了“防御之狮”的美名。
在1943年3月,第9军团自热泽夫突出部撤离,做为缩短战线以节省兵力计划的一部分。在撤退行动开始前几个星期,德军展开大规模清剿游击队的行动,大约有3,000名苏联人被杀。撤退行动进行了2个星期,期间只承受了少量伤亡:大约撤出300,000人、100辆坦克、400门火炮。在撤退的路上,莫德尔驱逐男性的苏联人,污染井水,并将20余座的村镇夷为平地。莫德尔在同月获得宝剑骑士铁十字勋章,而第9集团军总部迁至奥廖尔。 在1943年2月19日—3月15日的哈尔科夫防御战役的德军进攻部分获胜但因春季融雪而停止时,德国元帅曼斯坦因和克鲁格主张在融雪季节结束、地面恢复干燥而苏军尚未准备好时继续发动进攻,以进一步缩短防线,其他人,包括海因茨·古德里安,均认为这场进攻是多余的,他们认为在击败苏军前,德军应等苏军先发动进攻。莫德尔亦对进攻表示怀疑,他指出当面的苏军(中央方面军)已建筑了大量的防线,在兵力、坦克及火炮上对他的部队都占有2比1的优势。他认为必须等到增援来到后再发起进攻,特别是豹式坦克和斐迪南式自行火炮。
由于莫德尔的陈述相当正确,因此该战役是否要发起又变得不明确。事实上莫德尔希望借由这样,拖延德军发起进攻的时间,直到苏军展开进攻,到时他就能依照在热泽夫的经验来重创苏军,然而希特勒仍决定在1943年7月5日发动库尔斯克战役。
莫德尔的进攻很快的被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挡下,莫德尔的部队甚至连苏军的战术防御地辐都未能突破。同时与他交锋的中央方面军正酝酿着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奥廖尔进攻战役。
7月12日,苏军大规模的反攻开始了,苏军将其命名为奥廖尔进攻战役,由中央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及西方面军左翼部队联手执行。在这场战役中,莫德尔除了担任第9集团军的司令外,短暂兼任了第2装甲军团的司令(1943年8月6日至1943年8月14日,由伦杜利克接任)。苏军原先期待他们可以在2天之内到达奥廖尔,并将德军分割为3个部分。然而,苏军在3个星期后才抵达该地,而德军已完成撤退。第9集团军和第2装甲集团军在整个7月付出了83,000人的伤亡,但成功重创苏军的3个方面军,并缩短防线,避免被歼灭的命运,他的名誉也因这次的成功得以保住。 经历在奥廖尔的失败后,莫德尔在9月底被免职。
但被免职不代表希特勒对他已失去信心,在1944年1月29日,他被任命为德国北方集团军司令。在2个星期前,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波罗的海第2方面军及沃尔霍夫方面军发动列宁格勒-大诺夫哥罗德攻势。德国第18军团下属的3个军中的2个已被粉碎,并协同武装亲卫队第3装甲军防卫纳尔瓦。
上一任的北方集团军司令格奥尔格·冯·屈希勒尔,要求其部队撤至位于爱沙尼亚的豹防线上,这是1条半完成的防线。莫德尔制止这种行动,同时他开始宣传“箭与盾”策略,就是在面对进攻时暂时撤退,用防御消耗对方战力,等到增援抵达后发动反击以重新占领防线,这样不但能削弱敌人战力,亦能稳住防线。这策略赢得希特勒的支持,莫德尔利用这机会将部队撤至豹防线。
到了3月,部队已撤退完成,部队的战力仍相当完整,莫德尔依照箭与盾的策略发动反击,付出了10,000–12,000人的伤亡却没有收复失地,然而这也让莫德尔有时间将部队安全撤至防线而不被尾随的苏军追上。这些攻击亦可给希特勒1个交代,说明自己已执行他所同意的策略而不是违抗他。
1944年3月1日,莫德尔被提拔为陆军元帅,他从上校升到元帅只花了6年的时间。 1944年3月30日,莫德尔被任命为德国北乌克兰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由于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重压,正在撤退。莫德尔取代了曼施坦因元帅,其已经失去希特勒的宠信;莫德尔反对曼施坦因的战术及与其配合的军官,当那些军官表示反对时,莫德尔就剥夺他们所管理的装甲师。
正当莫德尔同其所下辖的军官争论该使用何种方法防御时,莫德尔在1944年6月28日被任命为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其因苏军的244万人苏联红军参加的白俄罗斯进攻战役而面临被粉碎的命运,苏军在白俄罗斯展开进攻。第9集团军(莫德尔以前领导过的部队)以及第4集团军已掉入苏军的陷阱里,而苏军也已逼近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尽管局势对德军如此的不利,莫德尔相信他仍然可以守住明斯克,但前提是第4军团必须突破出苏军的包围并回到后方,而增援的部队也是必须的。增援部队必须由因拉直而缩短的前线取得,因如果前线缩短的话,就不需要那么多的部队防守,剩下的部队就可以增援其他地段,而要拉直前线,位于突出部的部队就必须撤退。然而希特勒禁止第4集团军突围,也禁止其他部队撤退,因此莫德尔的计划并没有实现。
明斯克在1944年7月3日被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以及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攻占,此时莫德尔仍希望可以在明斯克西面重建防线,他开始从北方集团军群和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中抽调部队以增援中央集团军群。然而德军的运输能力不足以承担这一工作,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以及巴拉诺维奇在7月12日被苏军攻占。同时,乌克兰第1方面军发动利沃夫-桑多梅日进攻战役以驱逐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尝试以莫德尔的战术守住位于利沃夫东面的防线,不过当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被击溃后,第1装甲集团军在欠缺支援的情形下不得不后撤。莫德尔获得希特勒允许提供4个装甲师进行支援,且苏军力量耗尽后,在波兰首都华沙郊区挡住苏军的进攻,这允许德军能腾出手来镇压非共产主义的华沙起义。 1944年8月17日,由于在重建东部战线的战功,莫德尔获希特勒颁授宝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同时,他被派往西线,取代冯·克鲁格出任B集团军和德国西欧战区总司令。当时诺曼底的战线经过近2个月的激烈战斗下崩溃,美国第3军团开向塞纳河,集团军在法莱兹口袋中有被全歼的危险。
莫德尔的第1个命令是守卫法莱兹,这没有令人意外。不过,他很快就改变了主意,说服希特勒授权立即把德国第7集团军和艾伯巴赫装甲集群撤走-而这是冯·克鲁格因政治影响力有限,而未能做到的。因此,他能够救出大部份的单位,尽管丢弃了几乎所有的坦克和重型物资。当希特勒要求坚守巴黎时,莫德尔回答他可以这样做,但前提是给予另外200,000人和几个装甲师的增援-一些人形容他的行为幼稚,和其他人认为他为人精明。援军没有到达,和巴黎在1944年8月25日被解放。同时,莫德尔把部队撤至德国边境。
到9月初,莫德尔感到要同时兼任B集团军和西欧战区总司令的职务变得越来越困难,尤其是面对盟军的空中优势和自己偏爱巡视前线。因此,他很高兴地在该月份把西欧战区总司令的职务交给格特·冯·龙德施泰特。他保留B集团军的指挥权,后直至集团军最后在1945年4月解散。 诺曼底战线崩溃后,莫德尔把他的总部建立在荷兰安恒附近的欧斯纳贝克,在那里他开始了重建B集团军的巨大任务。1944年8月,冯·克鲁格自杀后,莫德尔被授与西欧战区指挥权,直至18天后他被解除职务和格特·冯·龙德施泰特再次被任命为西欧战区司令。
1944年9月17日,他的午餐,被英军第1空降师的空降行动:市场花园行动粗暴地打断了,当时盟军正进行试图攻占在莱茵河下游、默兹河和瓦尔河的桥梁。莫德尔最初认为,它们试图俘虏他和他的参谋人员,但进攻行动的规模很快令他放下这一观点。
当莫德尔了解盟军的真正目的后,他下令武装亲卫队第2装甲军积极行动起来。该军,包括在诺曼底战役后整编中的武装亲卫队第9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盟军一直忽视了他们的情报:当时仍严重缺编,它们包括一些老将组成的部队和后撤下来的轻装伞兵。武装亲卫队第9装甲师在安恒对抗英军,而武装亲卫队第10装甲师则南下保卫奈梅亨大桥。
莫德尔认为,这种情况代表的不只是一个威胁,而且也是一个反击机会,并可能把盟军赶出荷兰南部。为此,他禁止武装亲卫队将军威廉·毕屈克和武装亲卫队中将亨氏·哈梅尔,分别指挥武装亲卫队第2装甲军和第10装甲师破坏奈梅亨大桥。随了这一战术的异常错误外,莫德尔被认为进行了一场杰出的战斗,并使盟军遭受严重的失败。安恒大桥被守着及第1空降师被击溃,令盟军年底前在莱茵河获得一个立足点的希望未能实现。
莫德尔原本在经历诺曼底战役后已失去了的信心,但安恒的胜利令他重新恢复。从9月至12月,他又令另1支盟军处于停顿状态,这一次是在许特根森林和亚琛,由奥马尔·布莱德雷指挥的美国第12集团军。虽然他比在安恒时少干预部队的日常运作,但还能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减缓了盟军的进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充分利用“西墙”的防御工事,这被盟军称之为齐格菲防线。
许特根森林令美国第1军团付出33,000人阵亡及受伤的代价,这包括了战斗和非战斗损失;德军共伤亡12,000至16,000人之间。亚琛最终在1944年10月22日陷落,亦令美国第9军团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第9军团只能推进至鲁尔河,并没有设法越过河流或从德国人手中夺取其大坝的控制权。夺取许特根森林的代价是非常高昂,它被盟军称为“第一级的失败”,同时对莫德尔给予特殊的赞誉。 随着市场花园行动的结束,希特勒决定,德国人应该在西部发动攻势,这将令西方盟国措手不及。他心中的目标是要分割盟军战线和攻占安特卫普。这次行动,代号为守望莱茵,将迫使英国和美国人要接受停战,使德国能集中兵力对付苏联。
莫德尔以及所有参与的其他指挥官,相信该想法在缺乏资源的1944年是无法实现的。与此同时,他和冯·伦德施泰特认为,从诺曼底撤退以来,一种纯粹防守的态势,只能延缓德国的失败,而不是阻止它的发生。因此,他筹划了秋雾行动,这是1个不那么雄心勃勃的计划,并没有试图越过默兹河,但仍然会对盟军造成严重的挫折。而冯·伦德施泰特在西线司令部已经制定了1个类似的计划和2位元帅把他们的计划相结合而提出1项共同的“小方案”给希特勒。但被拒绝,及以攻占安特卫普的“大方案”代替。
在这次行动中,他指挥武装亲卫队第6装甲军团、第5装甲军团和第7军团,其中包括12个装甲和装甲掷弹兵师,它们是第三帝国最后的战略预备队。尽管他有所顾虑,仍然以他一贯的能量全身心投入任务,同打击他任何可能会发现的失败主义。1名参谋人员曾抱怨缺乏资源,他便对这位参谋人员说:“如果你需要什么,从美国人拿吧”。他仍然清楚地知道双方的行动意义,及其最有可能的结果。当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海德特上校,奉命率领1个空投作为行动的一部分时,说只有不超过百分之10的成功机会,他回答说:“哦,那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尝试,因为整个攻势只有不超过百分之10的成功机会。这是必须做的,因为这是最后剩下,以有利的形势结束战争的进攻机会了。”
这次行动在1944年12月16日实施和获得了初步成功,但它缺乏空中掩护和经验丰富的步兵,和最关键的燃料。武装亲卫队第6装甲军团遇到了顽强抵抗,虽然第5装甲军团深深地突入盟军的防线,但莫德尔无法利用这次突破。德军未能攻占重要的道路交界处巴斯托聂;再加上恶劣的天气和无法通行的地形,这使得德军的纵队,拥堵战线前面的道路上。由于缺乏燃料和弹药,进攻在12月25日已陷于停顿,并于1月8日被宣布取消。 “守望莱茵”行动的失败,标志着莫德尔与希特勒特殊关系的结束,他在1945年1月21日发布命令,规定B集团军所有部队此后向他亲自负责。禁止撤回到莱茵河地区,并指示集团军不能放弃任何一寸土地。
到3月中旬,莫德尔已被迫回到鲁尔地区,当时他未能摧毁在雷马根跨越莱茵河的大桥,桥上的炸药已被2名来自西里西亚,被迫应征入伍成为德军的2名波兰工兵拆除。亚历山大·特娜碧军士,是1名波兰裔美国人,冒着强烈炮火下领导著队友渡过桥梁,为此他被授予杰出服役十字勋章。
1945年4月1日,B集团军被美国第1和第9军团包围在鲁尔地区。希特勒的反应是宣布鲁尔地区是1个要塞,拒绝投降或突围(如同斯大林格勒一样),他同时下令把该区的工业摧毁,以防止它们落入盟军手中。而莫德尔却无视于这些命令。
1945年4月15日,盟军已把包围圈分割成2个部份,指挥美国第18空降军的马修·李奇微少将,敦促莫德尔投降,不然就放弃他士兵的生命了。得到的答复是莫德尔,仍然会忠于对希特勒的誓言和他作为元帅的荣誉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但是,他没有坚持继续战斗,而是下令集团军解散。最年老和最年轻的士兵被复员,其余的选项投降或自行试图突围。事实上,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做:第5装甲军团已经放下武器,在包围圈内的指挥和通信已几乎瓦解。 4月20日,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谴责B集团军为叛徒,标志着莫德尔与崩溃中的纳粹政权之间的关系最终破裂。 1955年,他的儿子汉斯-格奥尔格·莫德尔(Hansgeorg Model,1927年-)得到莫德尔旧参谋的指引,找到其遗体并迁葬至许特根森林附近Vossenack镇的1个德军公墓。汉斯-格奥尔格·莫德尔于1944年底至1945年在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Grossdeutschland-Division Panzergrenadier-Division Groß Deutschland)担任参谋。在德国联邦国防军成立后加入,以准将身分退伍。

沃尔特·莫德尔被誉为坚不可摧的元帅,他最终结局怎样

二战时期一说到德军中著名的将领,很多人都会想到曼施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等等,这些将领在战场上高超的智慧艺术,加上独具一格的人格魅力,不仅仅赢得自己人的尊重,同样也赢得了敌人的尊重,除了隆美尔遭遇悲剧命运外,其他二位后来都活了下来,并且得到了应有的认可,但以上三位在德军中进攻是比较突出的。

但在德军统帅中,还有一位将领,十分擅长防守,甚至于在战局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通常被当作救火队长,那儿有危险就挪到哪儿去,也因此常常能化解占据上的困窘,而这个人就是德军著名的元帅莫德尔。

沃尔特·莫德尔是二战时期德军内的后起之秀,他任元帅已经是二战末期,在刚刚当上元帅的时候,他就受命担任了南方集团军司令,当时这个集团军在苏军的进攻下已经节节败退,而莫德尔的到来很快为德军建立了一条牢固的封锁线,将苏军的进攻挡住,并在6月的时候接替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的指挥职务,并遏制了苏军的攻势,也因此被希特勒授予了橡树叶双剑钻石勋章

作为救火队长,莫德尔也不是第一次被忽然拉起来重用,早在这一年之前,莫德尔就曾经大放异彩,波兰战役中,由于他率领的部队大胆穿插,仅仅以死伤不到2000人的代价,就俘获了波兰军5万多人,由此莫德尔也第一次进入到希特勒的视野中,基辅战役莫德尔配合南方集团军,包围了苏军60多万人马,并迫使苏军投降。

然而莫德尔在很长时间内坐冷板凳,也是因为自身脾气的关系,有时候甚至还会在作战讨论中和希特勒发生争吵,但有些时候不得不说莫德尔的战略战术通常都非常现实,但也因此立功反而得不到任何奖励,后来在莫斯科战役中,莫德尔临危受命担任第九集团军司令,不仅突破了苏军的包围,反而还歼灭了苏军第29集团军。

在东线战场上,莫德尔率领的第九集团军,甚至还击败了朱可夫率领的7个集团军,这场战争中,德军损失不到四万,而苏军损失则超过26万,其中好包括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虽然在战争后期,莫德尔得到了希特勒的重用,但是却难以挽回战争的颓势,就在战争失败前,希特勒下令莫德尔毁掉所有工厂的命令,但莫德尔并没有执行,随后他选择了自尽,结束了这一生的命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