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现在惊人的相似(当今中国类似历史上哪个时期)_中国_明朝_比价
本文目录
- 当今中国类似历史上哪个时期
- 历史上有哪些惊人的相似
- 现在的中国和历史上哪个朝代最为相似
- 明朝,和宋朝,那个更接近现代, 明朝社会感觉跟千年前春秋战国一样
- 概括晚明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相似之处
- 清朝和明朝有哪些相同的巧合之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 现在的中国和哪个朝代最相似
- 中国明朝与现代对比
当今中国类似历史上哪个时期
政治上,明朝
经济上,西汉
文化上,唐朝
外交上,南宋
民族关系上,元朝
个各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分开比较
历史上有哪些惊人的相似
历史上有惊人的相似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唐朝末年,朱温专权,而且这两个人都是属于那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那种感觉,特别是这两个人都是封疆大吏,这一点在历史上真的是惊人的相似。
现在的中国和历史上哪个朝代最为相似
宋朝是个非常特殊的时代,我们的历史里最惨的一段乱世就是唐末的五代十国(抗战不算哈),比什么三国,南北朝都要惨的多,民族斗争,地域斗争,家族斗争都有,因此统一的宋开国是最强的,宋总结的乱世就是武将权力过大,因此又走上了文官优先的极端道路,宋更是作死改变了兵役制度,士兵职业化导致战斗力大减,由此成为第一个不是由于统治阶级矛盾而灭亡的朝代,宋相比其他朝代太怪异了,政治经济文化多领域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朝,和宋朝,那个更接近现代, 明朝社会感觉跟千年前春秋战国一样
是宋代。
宋代,开启了大规模的海上贸易,南宋甚至有百分之三十五的收入,都是海上贸易而来。
单纯说财力,南宋甚至比明代还强。要知道,明朝可是一统天下。
南宋,已经诞生了极为繁荣的商品经济,就是所谓资本主义的萌芽。同时,整个社会的气氛,比较和睦,所谓:与百姓同乐。
城市中,市民阶层开始出现。在江南,有很多近似现在工厂的大型的作坊。等等。
可惜,在元朝的攻击下,一切灰飞烟灭。而之后建立的明代,走向了更强的集/////权。
当然,同时,南宋和现在也是有巨大区别,比如,朱程理学,就是两宋开启的。但是,从整体上看,还是南宋比明代,社会氛围更好一些。
概括晚明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相似之处
从对中国明代史料的研究也可以看出,整个明代时期,白银价值一直比较昂贵。洪武八年(1375)制定金银钱钞之间的比价兑换体系时规定,1贯钞,折合成1千文铜钱、1两白银以及1/4两黄金,即金银比价是1: 4。洪武十八年(1385),金银比价变为一当五或一当六由是可知,永乐五年时,金银比价仍是l:5。永乐中期,金银之间的比价突然拉大,至永乐十一年(1413年)时,金银比已变成1:7.5。同时,“永乐十三年四月庚寅”条云:“交址布政司言:本境官盐乞定例召商,许以金银铜钱中纳。于是户部定议:金一两给盐三十引,银一两、铜钱二千五百文各给盐三引。从之。”据此可知,金银官方比价当时为l:10。需要说明的是,金银比价1:10出现的地区和时期并不是多,绝大部分时期内是维持在1:7或1:8左右的水平,大概一直要到隆万年间。应当注意的是,在这如此长的时期内,黄金和白银之间的比价是官价与市场是基本上一致的。金银之间的比价骤升,发生在崇祯朝时期。万历时期金银一当七八甚至一当五,至崇祯中变成一当十,而且江南地区的某些地方还存在一换十三的情况,以后还曾暂时回落到一换六的水平,大致至清初就维持在一换十三的价格水平。
由上述金银之间的比价变动情况来看,黄金是处于较为稳定的升值,银则相对贬值的状态。学者钱江搜集、整理了16—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变动情况(见表)。本来,整个明朝,黄金平均价格每两折合白银6两4钱7分,约等于宋元时代平均价格(10两3钱弱)的63%,最低曾达到折白银1两6钱7分。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海外白银大量流入后,中国明清两朝金银比价出现了一个明显变化趋势,16世纪30年代开始从1∶6左右逐渐上升,17世纪初基本上稳定在1∶7—8左右,30年代后上升至1∶10—13左右。即使中国市场黄金和白银之间的比价变成l:13,这一价格水平仍然要远远滞后于同时期欧洲金银比价。在1492年以前,东方中国和印度的金银比价还是1:5的时候,欧洲就已达到1:11或l:12。在欧洲频繁发现银矿后,从1519-1650年,金银比价从1:11变成1:15.5左右,仅中间短暂时期内保持在1:10.6。
而中国直到清中叶大概在乾隆时期金银比价才达到1:15的水平,即到18世纪中叶,中国金银比价已经基本上与欧洲拉平,甚或时有过之。日本、印度金银比价经历了与中国类似的过程,不过日本银矿资源丰富,印度与欧洲通商历史较早,因而其金银比价与欧洲拉平时间早于中国而已。
16—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表
年代 中国 日本 印度 英国 西班牙
1534 1∶6.363 — — 1∶11.50 1∶12
1568 1∶6.00 — — 1∶11.50 1∶12.12
1571 — 1∶7.37 — 1∶11.50 1∶12.12
1572 1∶8.00 — — 1∶11.50 1∶12.12
1575 — 1∶10.34 — 1∶11.50 1∶12.12
1580 1∶5.50 — — 1∶11.70 1∶12.12
1588 — 1∶9.15 — 1∶11.70 1∶12.12
1589 — 1∶11.06 — 1∶11.70 1∶12.12
1592 1∶5.50—7.00 1∶10.00 1∶9.00 1∶11.80 1∶12.12
1596 1∶7.50 — — 1∶11.90 1∶12.12
1604 1∶6.60—7.00 1∶10.99 — 1∶11.90 1∶12.12
1609 — 1∶12.19 — 1∶12.00 1∶13.13
1615 — 1∶11.38 — 1∶12.00 1∶13.13
1620 1∶8.00 1∶13.05 — 1∶12.50 1∶13.13
1622 1∶8.00 1∶14.00 — 1∶12.50 1∶13.13
1635 1∶10.00 — — 1∶13.00 1∶13.13
1637—40 1∶13.00 — — 1∶13.50 1:13.13—15.45
1660—69 1∶10.00以上 — 1∶16.16 1∶14.50 —
1671 1∶10.00以上 — 1∶16.025 1∶15.19 —
1675 1∶10.00以上 — 1∶17.224 1∶15.557 —
1677 1∶9.00 — 1∶14.131 1∶15.36 —
1700 1∶10.00以上 — 1∶14.46 1∶14.674 —
1709 1∶10.00以上 — 1∶15.157 1∶14.617 —
1714 1∶10.00以上 — 1∶13.184 1∶15.15 —
1719 1∶10.00以上 — 1∶12.759 1∶15.40 —
1721—30 1∶10.50 — — 1∶15.50 —
1731—40 1∶10.90 — — 1∶15.10 —
1741—50 1∶11.77—12.5 — — 1∶14.93 —
1751—60 1∶14.9 — — 1∶14.55 —
1761—70 1∶15.00 — — 1∶14.81 —
1771—80 1∶15.47 — — 1∶14.64 —
1781—90 1∶15.23 — — 1∶14.76 —
1791—1800 1∶15.40 — — 1∶15.42 —
资料来源:钱江《十六——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厦门,《南洋问题研究》,第81—91页,1988年第2期。
结论及比较分析
上述考察表明,如此巨量的白银流入,主要是中国通过海上贸易用商品交换而来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核心经济体,这种核心地位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水路)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中国的这种更大的、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中最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及中心地位表现为,其贸易保持着很大的顺差。这种贸易顺差主要基于它的丝绸和瓷器出口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另外它还出口黄金、银钱以及后来的茶叶。这些出口商品反过来使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终极秘窖”。世界白银流向中国,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保持着的出口顺差。
除了贸易顺差之外,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的金银比价一直低于外国金银市场的比价,欧洲国家白银的低价和中国的白银高价带来了套汇获利的机会。16、17世纪间,中国社会内部产生的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高了银价。受利益驱使,日本、欧洲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有14,000吨之多,是这一期间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
为什么中国需要这么多的货币?为何这么多货币没有像欧洲那样导致通胀?根本原因是中国有着很强的货币吸收能力。弗兰克的回答是,“货币支撑和制造着有效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刺激着供给”。但是,货币并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制造出有效需求,只有在已经具备生产能力,因此“有通过投资和提高生产效率来扩张生产能力的可能性”的地方,货币才能制造有效需求。弗兰克认为中国有这种能力。中国这种能力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水路)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中国的这种更大的、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中最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及中心地位表现为高额的贸易顺差。这主要基于它的丝绸、茶叶和瓷器出口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这些出口商品反过来使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终极秘窖”。
历史总有惊人相似的一幕。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加工制造业和对外贸易,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与晚明时期类似,出现了持续的巨量贸易顺差,外汇储备过多,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出现了严重的人民币套汇现象。晚明一直到19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这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当时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人均产出和收入与西欧相比并不逊色。在银本位制下,白银大量流入满足了国内货币需求,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促进了商业发展和农业、手工业的专业化生产,江南等地早期的工业化也藉此得到了发展。但遗憾的是,晚明政府从打击海上敌对势力等政治需要出发,对海外贸易严格限制,海外贸易远未能发挥其对市场开拓、专业化生产和资本形成的推动作用,使得晚明中国与工业革命失之交臂。
与晚明抑制外贸发展的做法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大力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发展对外贸易,实行“奖出限入”的倾斜政策,通过各种手段发展出口,对进口实行一定限制。这些倾斜政策加上劳动工资偏低,社会保障不健全,环保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等,都降低了出口企业成本,增强其价格竞争力。近年来,除传统的加工贸易外,高能耗、高污染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发展过快,化工、机械、汽车等行业出口迅速扩大,我国贸易顺差过快增长。更加糟糕的是,当前的巨额顺差是在人均收入很低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在中外历史上非常罕见。类似地,美国在1874年以后的90多年间,德国从1880年代到“一战”前夕以及1952年至今,日本从1981年到最近,对外贸易均长期顺差。这些国家在上述阶段经济较快增长、人均收入水平较高,储蓄相对投资过剩并不奇怪。当前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低,资本对劳动力的比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资本相对稀缺。此时消费和投资需求理应较大,更可能出现储蓄对投资的不足也即贸易逆差。而且晚明海外贸易顺差导致白银流入,在银本位制下直接增加了货币供给,促进资本形成和经济发展,且不存在外汇风险问题。目前我国外贸持续顺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扭曲导致的。当前外贸顺差过大加大通胀和资产价格波动压力,我国外汇资产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
从根本上说,晚明和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共同问题是,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影响了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历史教训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持续的贸易顺差的优劣,关键是贸易顺差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因素是否相适应。我国当前应当调整倾斜外贸政策,减少经济对外贸的依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增强内需,否则就没有理由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持乐观态度。
清朝和明朝有哪些相同的巧合之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专制王朝,一共有16位皇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全境的中央政权,统治者是满族人。这两个君主专制王朝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值得讨论。
第一个相同之处:都是打败异族以后获得政权 明朝打败了元朝蒙古族获得政权,清朝打败明朝汉族获得政权。
第二个相同之处:明朝清朝都有三位皇帝没有后代。明朝的建文帝、明武宗和明光宗三位皇帝没有子女;清朝的同治帝、光绪帝和宣统帝三位皇帝,同样在死后没有子嗣。
第三个相同之处:开国之初,皇权都受到过叔父的威胁明朝的建文帝被叔叔明成祖朱棣赶下来台,生死不明。大清立国之君顺治皇帝年幼的时候受制于叔叔多尔衮,其母孝庄也被传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孝庄为什么要下嫁多尔衮,孝庄和多尔衮的故事。
第四个相同之处:末代皇帝都遇上了皇帝无子兄弟相传的情况明熹宗有三男两女,无一长成,最终由自己的弟弟朱由检继位。同治帝是清朝第十代皇帝,1862~1875年在位,死时年仅19岁,无子女,其帝位只好传给了堂弟光绪。
现在的中国和哪个朝代最相似
新中国建立至今,已步入第66个年头了。在经历各种磨难和波折的进程中,中国始终保持着向前向上的趋势。当“中国梦”作为民族复兴的符号标记开始烙印在每个当代国人心上时,回头看看历史,不禁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璀璨光耀的中华文明,总有一些惊人相似的历史镜像,让我们忍不住感慨和思考。那些伟大时代的相同时期,究竟谁更像当今的中国;而今天的我们,又应该向前人学习借鉴哪些历史经验呢?
一、汉朝
汉武帝刘彻的时代(在位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汉朝第五代帝王,即位时距建国61年。
主要功绩:击灭匈奴、吞并朝鲜、收服南越,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军事功业辉煌。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彰六经,确立影响千年的儒家文化思想。首创年号制,奠定中国帝制规范。遣使出使西域,让中国传出了冶铁术、凿井术、丝绸制造、漆器制造等技术,西方(域)传入胡(黄)瓜 胡豆 胡麻 石榴胡萝卜 葡萄 汗血马 核桃 天马等。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开创丝绸之路的先河。加强中央集权,铁腕推行“推恩令”,实施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为开创盛世局面,打下坚实基础。
发展基础: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的政治成果。
历史借镜: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成果,同样为今天的中国打下了富国强兵的基础。外部强敌环视、果断应对,将中国的声音发送全世界。坚决推行改革、“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践、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小伙伴们,你们觉得像不像呢?
二、唐朝
唐中宗李显的时代(684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两度在位。),唐朝第四位帝王,即位时距建国66年。
主要功绩:拨乱反正,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发展基础:贞观之治的经济政治铺垫及武则天时代的发展成绩。
历史借镜:中央政权的不稳定,导致了本应快速上升的时期却错过了很多机会。太多的精力损耗在了政权更迭的斗争中,使盛唐不“盛”。但开放包容的心态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做好了过度。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团结、统一、稳定确实不是空洞的口号啊。
三、宋朝
宋仁宗赵祯的时代(1022年-1063年),宋朝第四位帝王,即位时距建国62年。
主要功绩:这是一个知人善用、善于纳谏时代,因而这个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出现庆历新政,由范仲淹十大政策揭开序目——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但反对势力庞大,难以推动,一年四个月后便宣布中止。虽然对于外敌紧逼态势的应对多以议和忍让为主,但毕竟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实现了社会经济重大发展,史称“仁宗盛治”。
发展基础:长期边患困扰和土地兼并愈演愈烈的状态,几乎没什么太好的基础可言。
历史借镜:文强武弱、国富却兵不强,会为经济繁荣的表象埋下深深地隐患。对外一味的忍辱退让,逐步将主动权交到了外敌的手中,在不远的将来就可尝到恶果。另外,由于中央政权的决心不足,无法为势头良好的改革提供坚实的支持,错失了变革图强的最好时机。以上这些,是否对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有所提示呢?
四、明朝
明宣宗朱瞻基的时代(1425年-1435年),明朝第五位帝王,即位时距建国58年。
主要功绩:铁腕改革——削藩,甚至不惜动用军队开战,借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统一政令、妥善治国打下坚实基础。改革臃肿低效、贪污成风的都察院,任用大批清廉刚直的官员出任御史,大力查处整顿吏治。使监察工作渗透到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以及外廷和内廷的所有领域;它的活动遍及民事、军事、财政和司法几个方面。在监督行政工作的运转和向皇帝进行政策进谏方面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工商业逐渐兴起发达,民间财富积累显著,史称“仁宣之治”。
发展基础:其祖父明成祖朱棣为仁宣之治开创了良好的条件。
历史借镜:中央纪委的变化可以说是当今中国的最大焦点之一。把推行改革、吏治整顿上升到国家发展、社会繁荣、民族复兴的高度来加以重视和推进,是否与前人有相似之处呢?我们是否也会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的自我完善而迎来“仁政盛世”呢?
五、清朝
清圣祖康熙的时代(1661年-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帝王,正式执掌政权时距建国51年。
主要功绩:捍卫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平定国内分裂反叛势力、驱逐外国势力稳定边疆安全、收复台湾实现国家统一。前期政治清明、名臣猛将辈出,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繁荣昌盛。重农治河、兴修水利,大力发展惠及农民的各项举措。重视文化教育,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消弭满汉分属的心理隔阂,团结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史称“康乾盛世”。
发展基础:继承顺治帝永不加赋、休养生息的安民政策成果。
历史借镜:今天的中国,国家正逐步富裕强盛,经济文化迅猛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但是,我们同样面临着复杂的内忧外患:民族分裂势力贼心不死、蠢蠢欲动;邻国步步紧逼,妄图蚕食我领土主权;台湾尚待回归、祖国仍未统一。各项改革亟待推进实施。究竟是客服重重困难,走向盛世,还是被困难所左右,与民族复兴失之交臂?是否有可借鉴之处呢?
中国明朝与现代对比
哎,哥们,你说的这个还真不好对比,我举一个例子来说吧。明朝的时候,咱们派人去朝鲜,派的是一个县级的八品官,咱的八品官还不愿意去,到了朝鲜,朝鲜的国王出城30里迎接,说一句:“大哥您来了!”可是现在,你看看韩国,什么都抢!咱们呢?
抗倭的时候,戚继光,打得小日本哭爹喊娘。80余战无败绩。李如松,四万大军,出兵朝鲜,平定小日本10余万大军,日本吹得神乎其神的,丰臣秀吉,小西行长,都是手下败将。那个时候,你见了任何的国家的人,都会自豪的说一句:“我是大明的子民!”可是现在,提起ZG,你心里是什么反应?菲律宾都挤兑你成什么样了?
明朝的时候,农民是世界上最富裕的,现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