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濞是刘邦的什么人?刘濞怎么读音是什么_吴王_刘邦_吴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刘濞 什么 吴王 刘邦 吴国

本文目录

  • 刘濞是刘邦的什么人
  • 刘濞怎么读音是什么
  • 史上对刘濞的评价如何:算是明君吗
  • 刘濞怎么读
  •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他为何要发起七王之乱最后他的结局如何
  • 西汉时吴王刘濞有何实力,为何敢发起七国之乱反大汉朝
  • 刘濞 的详细资料
  • 如何介绍吴王刘濞的
  • 刘濞和刘邦是什么关系
  • 吴王刘濞、晁错、袁益的故事梗概

刘濞是刘邦的什么人

刘濞(前215-前154),西汉诸侯王。沛县。刘邦侄。封吴王。他在封国内扩张势力。后来汉景帝采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刘濞以诛晁错为名,联合楚赵等国叛乱便在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

刘濞怎么读音是什么

刘濞的读音是liú bì。

刘濞(bì)(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54年),沛郡丰邑人,汉高祖刘邦之侄,代顷王刘仲之子,西汉宗室、诸侯王。公元前196年,满二十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英布反时,刘濞以骑将,随从刘邦破英布军。

在公元前154年,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

历史评价

刘邦:“若状有反相。” 

刘启:“吴王濞背德反义,诱受天下亡命罪人,乱天下币,称疾不朝二十余年。” 

司马迁:“吴王之王,由父省也。能薄赋敛,使其众,以擅山海利。逆乱之萌,自其子兴。争技发难,卒亡其本;亲越谋宗,竟以夷陨。晁错为国远虑,祸反近身。袁盎权说,初宠后辱。故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山海不以封。‘毋亲夷狄,以疏其属’,盖谓吴邪?‘毋为权首,反受其咎’,岂盎、错邪?”

史上对刘濞的评价如何:算是明君吗

刘濞出生于公元前216年,卒于公元前154年。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被封为沛候。刘濞在二十岁的时候跟随刘邦率兵讨伐英布,一举击破英布军队。当时,吴地会稽人没有勇猛的首领,刘邦担心强悍的会稽人会挑衅西汉政权,便封刘濞为吴王,管辖三郡五十三城。

刘濞画像

吴国十分富饶,刘濞管辖境内有矿山和盐资源。刘濞在社会上招纳了很多带罪人士来吴国挖矿和制盐。刘濞还规定,吴国的百姓不用交纳赋税,提高了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给吴国创造了更多的国家资产。

汉文帝时期,吴国太子刘濞进宫和太子刘启喝酒下棋。俩人为棋局相争时,刘贤十分轻佻狂傲,刘启拿起棋盘打死了刘贤。不久之后,刘濞对西汉朝廷产生了怨恨,逐渐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他以生病为由,不去拜见汉文帝,刘濞这一做法让汉文帝渐生怀疑。随后,吴国使者来拜见汉文帝,才为吴王解围脱困。刘濞认为时机还未成熟,于是暂且搁置了造反计划。

汉文帝时期奉行的无为而治,使很多藩国势力越发壮大。渐渐地,汉文帝感到了藩国的威胁,便开始削弱藩国势力。汉景帝时期,刘启听从晁错策略,削夺了藩国领土。公元前154年,刘濞联合楚国赵国等七国军队,以诛杀晁错为由,开始对抗西汉朝廷。随后,汉景帝派遣周亚夫前去讨伐,刘濞兵败被杀,吴国封地也被中央收回。

刘濞可以算是明主了

刘邦封任侄子刘濞担任吴国将领,以今天的地名来说,吴王刘濞的管辖范围是江苏扬州和苏州一带。刘濞善于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吴国经济。刘濞到了吴国之后,他知道“路”对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便在吴国修建了很多路。

刘濞剧照

刘濞知道吴国一带有很多丰富的矿产资源,利用海水资源可以发展造盐产业。刘濞从天下募集了很多逃亡人士来吴国挖矿和制盐。刘濞利用发达的海运和河运,开通了邗沟的支流,深入了造船业、铸钱业、盐业的发展。短短四十年,吴国经济水平发展势头迅猛,为吴国积累了很多物质财富。除此之外,刘濞以铸钱、制盐产业带动了纺织业和漆器等行业跨业式发展。刘濞为了提高吴国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刘濞规减免了百姓农业税,吴国百姓更以饱满积极地生产状态投入到生产中。除此之外,士兵们加入军队时,给予相等的金钱。刘濞经常去军队之中,安慰那些有才能的将领和士兵,给他们丰厚的物质奖赏。其它郡县的逃犯来到吴国后,刘濞会收留他们,不会将逃犯交出去。在《前汉纪景孝第九》中有提到,吴王刘濞的功绩:“有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刘濞凭借自己出色的治理能力,使吴国走上了民强之路,得到了吴国百姓的一致拥戴。

如今,扬州一带的百姓,一直将刘濞尊奉为财神。苏轼曾经也作过一首诗来赞美刘濞的功绩。

刘濞剧照

刘濞因讨伐西汉反臣英布有功,被刘邦授予吴王,管辖当今江苏一带。刘濞掌管三郡五十城,在当时而言,相当于统治了东南一带半壁江山。到了正式册封之时,汉高祖就有些后悔了,疑心颇重的刘邦认为刘濞有谋反的面相,担心他以后率兵起义。但是,此时诏书已经下好了,君王贵为天子,说出去的话根本不可以收回。刘邦在册封大会上,当着群臣的面来警示刘濞,让他不敢有造反起义之心。

刘濞是一位有谋略的人,到了吴国之后,刘濞采用了多种方式来发展吴国的经济。在刘濞的决策之下,吴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吴国财力状况已是富可敌国。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刘濞依然坚持本分,臣服于西汉朝廷,中央和藩国相处的十分友好。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年间,他们逐渐意识到藩国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危害性,便采取削藩制度。刘濞和汉文帝、汉景帝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刘濞联合赵国,楚国等七国发动对西汉政权的挑战,这次起义被称为“七国之乱”。吴王刘濞军队被西汉大将周亚夫所打败,在这次战争中,刘濞兵败自杀。

刘濞虽然被扣上了“反贼”的帽子,但是他对吴国作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除此之外,西汉财政支出,多亏吴国的铸钱、煮盐及冶铁这三大重要产业的支撑,才得以开启文景之治。

刘濞怎么读

刘濞的“濞”的读音是bì。

刘濞(前215年-前154年),沛郡丰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西汉宗室,汉高祖刘邦之侄,代顷王刘仲之子,西汉诸侯王,“七国之乱”的发起者。

刘濞性情极为剽悍勇猛且有野心。公元前196年,刘濞受封为沛侯,英布造反时,刘濞以骑将,随从刘邦破英布军。刘濞从军有功,汉高祖又顾及吴郡接壤东越等国,乃需选壮王镇之,公元前195年,刘邦惧怕江东人士不服他的皇权,故而封刘濞为吴王,都于沛,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

受封吴王:

刘濞是刘仲的儿子,刘邦曾立刘仲为代王。但匈奴围攻代地时,刘仲不能坚守,弃国辗转逃到洛阳,尔后前来归附刘邦。刘邦不忍动用刑罚,便贬他为合阳侯。他的儿子刘濞被封为沛侯。

公元前196年,英布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前去讨伐。二十一岁的刘濞以骑将身份随从刘邦,击破英布军,当时,荆王刘贾为英布所杀,且无后嗣。刘邦担心吴地会稽人轻佻强悍,没有勇猛雄壮的王来镇服他们不行。而自己的儿子还年幼,因此就立刘濞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他为何要发起七王之乱最后他的结局如何

公元前154年,汉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叛乱爆发,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起兵造反!当时,吴王刘濞拥兵三十万,挥师西进,声势十分浩大,引起了天下的震动。

刘邦采取的方法是分封同姓诸侯王,吴王刘濞的封地就是楚王韩信的旧封地。然而亲身经历过战国和秦朝的刘邦很清楚:无论是异性还是同姓,诸侯王就是诸侯王,都是统一的巨大威胁。

刘邦有八个儿子,分别是刘飞、刘英、刘如意、刘恒、刘晖、刘友、常陆和刘坚。这八个人中,只有一个有着圆满的结局,他就是幸运的中国皇帝刘恒。

而其他七个儿子,结局都不太好。他的长子刘飞在刘邦当了皇帝后,他最大的国家是齐国,刘飞成了齐王。后来,为了保命,刘飞把自己的土地让给了当时想杀他的吕雉的女儿鲁源公主。刘飞一直生活在恐惧中,不久后就死了。

汉景帝即位后,重用自己的老师晁错,推行“削藩”的策略,引起了诸侯王的们不满。楚王、赵王、胶西王先后被削去部分封地,吴王认为自己也在所难免,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派人拉拢、游说那些遭到削地的诸侯王。当刘濞接到朝廷削地的诏书后,这些诸侯王随即下令,在封国范围内征兵,“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

少子年十四,亦为士卒先。诸年上与寡人同,下与少子等,皆发!”一时之间,吴军人数达到二十多万,与此同时“南使闽、东越,闽、东越亦发兵从”。另一个大国楚国也发兵十万,与吴军会师,在刘濞的率领下西进。

不过汉高祖刘邦还活着的时候,刘濞没有勇气也没有实力造反,起码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才可能真的起兵造反。正因如此,刘邦觉得自己的侄子、吴王刘濞在几十年后会造反,但却无法在生前就处置刘濞。

西汉时吴王刘濞有何实力,为何敢发起七国之乱反大汉朝

吴王刘濞,汉高祖次兄、代顷王刘喜(刘仲)的儿子。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荆王刘贾命丧英布之手后,刘邦封刘濞为吴王,接手了刘贾的地盘。吴国的地盘实际上非常大,地跨现在苏皖浙闵赣多省。作为小宗旁支,刘濞实际上根本没有合法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因此,说刘濞从封王之初就有了异心,想要叛乱,个人觉得说不通。否则,齐藩剿灭诸吕的时候,他没有理由不横插一杠子。毕竟,那个时候的条件要比后来汉景帝在位时更加有利。至于刘邦发现刘濞脑后有反骨云云,就更加无稽了。

刘濞受封吴王之初,实际上还是比较安分的。恢复经济、保境安民,各方面搞得都很不错。由于吴国临海,刘濞利用地利,煮水为盐,为吴国积攒了丰厚的财富。同时,因为境内发现了铜山,刘濞又打发人开矿炼铜铸钱。一时间,吴国成为了汉初诸侯国中数一数二的“土豪”,说富可敌国也不为过。可能正是因为实力的大增,最终催生了刘濞的野心。有了可以与中央政权抗衡的经济实力,刘濞才有了发动“七国之乱”的底气。没有这一点,反叛无异于送死,刘濞不可能傻到去送死,不是吗?

剿灭诸吕的事情对刘濞可能也是一个触动。吕后去世之后,齐藩联合元老诛灭诸吕。最终,刘邦原本没有皇位继承资格的庶子汉文帝刘盈,居然跨过了嫡长房、庶长房成为了新任皇帝(嫡长房之后被齐藩和元老污蔑不是汉惠帝刘盈亲生,直接咔嚓了。之后,齐藩又被元老们借故给否决了)。这一事件,等于是公开宣布,皇位并不是理所当然归嫡长房或者庶长房的,是可以通过手段、甚至武力获得的。庶子可以,侄子为什么就不能呢?对于实力雄厚的刘濞而言,这不能不被视为一个触动。个人觉得,在剿灭诸吕之前,刘濞应当说还是没有野心的,也是比较安分的。即便有野心,也仅仅是限于想想而已。而汉文帝的最终胜出,让刘濞看到了武力夺权的希望。汉文帝在他人武力夺权之后捡漏都能成为皇帝,刘濞实力雄厚,为什么不能争一争呢?

此外,一个突发事件也催生了“七国之乱”。汉文帝在位期间,时任皇太子的汉景帝刘启因为一时口角,居然用棋盘砸死了刘濞的王太子。最终,因为汉景帝彼时的皇太子身份,这件事不了了之。试想,儿子被杀了,自己却只能认命,对于一个父亲而言意味着什么?只因为杀了儿子的人是皇帝的儿子,自己的儿子就这么白死了。要想改变这种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自己做皇帝。这对于本已有了非分之想的刘濞而言,无异于一剂催化剂。此后,刘濞加快了蓄积实力的步伐,反叛一触即发,只差一个时机。

汉景帝即位之后,听从晁错之言,大力削藩,正好给了刘濞反叛的口实。加上杀子之恨和野心的催动,刘濞最终纠集了楚国等六国,举起了“诛晁错、清君侧”的大旗,正式反叛,发动了著名的“七国之乱”。可惜,刘濞刚准备进入关中地区,就遇上了难缠的梁孝王刘武,被汉景帝的这位胞弟拖在梁国进退两难,给了汉景帝相对充裕的应对时间。之后,又遇上了名将周亚夫。毕竟是以一隅对抗全国之力,又失去了速战速决的先机。最终刘濞兵败,被东越王诱杀,一代枭雄刘濞的一生正式谢幕。

刘濞 的详细资料

刘濞(前216年-前154年),沛县(今江苏省)人,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刘仲的长子,刘邦封为吴王。 刘濞的起家是在高祖刘邦的时候,那时候年轻气盛,20岁以骑兵大破季布,成就一世英名。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大封同姓王,想想刘濞还姓刘,而且为“壮王“,于是就封了刘濞做吴王,封了以后就后悔了,因为他找了个算命的吴王算说:“此人看上去有反相“。刘邦没办法,金口玉言不可更改,于是摸着刘濞的背说:“大汉五十年后东南有乱,不会是你吧,天下都是姓刘的,请好自为之“。刘濞慌忙说:“不敢“。 可到了吴国以后,那个时候毕竟是蛮夷,吴楚一带民风彪悍,又素骄,所以养个儿子也没有教好,被当时还是太子的景帝用计给杀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让人家没后总归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虽然后来刘濞又生了几个,刘濞从此以后怀恨在心,便不再上朝,而且花言巧语骗过了文帝。然后开始靠山吃山,一方面发掘铜矿,自己铸造钱币(那个时候主要还是以铜为主,黄金反而不是主要的硬通货),另一方面煮海水变盐,又出口到中原,日渐殷实,这种经济才华是绝无仅有的,比起农耕来说钱是来的快多了。同时开始招募天下亡命之徒为他卖命。 在完成经济上的积累以后,便开始拉拢那些陆续开始被晁错削藩的藩王们,勾结匈奴,结成同盟,定下誓约,一同发兵。 当时以吴楚八十万之力,确实可以横扫中原,可怜的景帝吓得把晁错给杀了。没想到这下刘濞称帝的野心这下就是八匹马也拉不回来了,大军直逼睢阳,威胁函谷关,没想到被梁王拼命死挡住了,在久攻不下得情况下,有一位恒将军提出移师洛阳,攻下天下粮仓的机谋,跋扈的刘濞没有采纳,后来周亚夫断了他的粮草以后才醒悟过来,这个时候本来的联盟就很松散纷纷作鸟兽散,无奈之下退守吴地,结果被一群蛮夷献了。司马迁留下一个“「毋亲夷狄,以疏其属」,盖谓吴邪?“的感叹。 应该说刘濞一开始定下的政治和军事策略是对的,“诛晁错,清君侧“以及进军路线都是对的,但是后续策略却一直被皇帝给牵着,就是不懂得变通,一个“拖“字就拖死了自己。后方都没有搞定就贸然出兵,以为有几个钱就可以夺取天下,没想到被吴国人自己出卖了。想当年吴三桂反清,有点同样的道理,战争最怕持久战,打到中间就是人心向背的问题。 不过尽管如此,吴王刘濞也算是一代枭雄,被司马迁写入列传中,其他六王就没有这个福分了。

如何介绍吴王刘濞的

吴王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辈分最高、封地最广,辖有扬州、会稽、豫章等郡,都城在广陵(江苏扬州),广产盐铁,财力富足,早有觊觎帝位的野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军力的扩充和中央削藩政策的推行,暗中串通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印、胶东王雄渠、川王贤、济南王辟光,以诛晁错为借口,于汉景帝前三年(前154)正月,起兵发动叛乱。吴王刘濞亲自率吴军二十万人,从广陵出发,北渡淮河,会合楚兵,号称精兵五十万,要“匡正天下以安高庙”,锋芒直指长安。

梁国是文帝次子刘武的封地,辖四十余城,首当吴楚大军之冲。正月,棘壁(河南永城西北)一战梁军数万被歼,吴楚军乘胜西进,围攻梁都睢阳(河南商丘南)。

景帝初闻七国反时,为吴相袁盎所误,以为“急斩错以谢吴,吴可罢”,错杀了晁错。刘濞叛乱的目的是夺取皇位,岂是为一晁错。刘濞拒见汉使,围攻睢阳如故,景帝这才决心平叛,以周亚夫为太尉,率三十六将军击吴楚军,命郦寄、栾布率军击赵、齐,以宿将窦婴为大将军,率军屯荥阳以支援各方。

刘濞和刘邦是什么关系

侄子和叔叔的关系。
刘濞的父亲,是汉高祖刘邦的二哥刘仲。
刘濞(前215年-前154年),沛郡丰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西汉宗室,汉高祖刘邦之侄,代顷王刘仲之子,西汉诸侯王,“七国之乱”的发起者。
刘邦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汉朝开国皇帝。

吴王刘濞、晁错、袁益的故事梗概

刘濞,生于公元前216年,死于公元前154年。西汉诸侯王,汉高祖刘邦之侄,代顷王刘仲之子,景帝的堂叔。公元前195年,刘邦惧怕江东人士不服他的皇权,故而封刘濞为吴王,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广陵。汉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公元前154年,刘濞兵败身死,吴国也被朝廷撤销。
晁错,生于公元前200年-,死于公元前154年,是西汉文帝时的智囊人物,汉族,颍川(今河南禹县城南晁喜铺)人。汉文帝时,晁错因文才出众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师)、贤文学。在教导太子中受理深刻,辩才非凡,被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景帝)尊为“智囊”。汉景帝即位后,任他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因向景帝进言削藩,剥夺诸侯王的政治特权以巩固中央集权,损害了诸侯利益,故而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叛。景帝为了平息叛乱,采纳了袁盎计策,公元前154年腰斩晁错于东市。
袁盎,生于公元前200年,死于前150年。汉初楚国人,西汉大臣,个性刚直,喜欢直言劝谏,有才干,以胆识与见解为汉文帝所赏识。袁盎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强调等级名分、按“礼”行事,不能有僭越行为。为人敢言直谏,后因此触怒汉文帝,被调任陇西都尉,后迁徙做吴相。吴王叛乱后,晁错听闻消息,认定袁盎收受吴王刘濞的恩惠,必定知道其预谋,就与下属丞史商议,打算趁机打击袁盎,结果下属都不同意,就没有打击成。 袁盎得知消息后,非常惶恐,连夜求见窦婴,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请求面见景帝。袁盎见到汉景帝后,献策只要斩了晁错,赦免吴楚七国的罪行并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就可以兵不血刃地消除叛乱了,并请求出使吴国,汉景帝同意了。叛乱平定后,封为楚相。后因反对立梁王刘武为储君,遭到梁王忌恨,为刺客所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