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带领美国夺冠后说了什么(郎平在女排11连胜夺冠后哭红了眼,当时发生了什么)_郎平_女排_美国
本文目录
- 郎平在女排11连胜夺冠后哭红了眼,当时发生了什么
- 郎平怎么评价夺冠
- 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心酸史,有哪些让你落泪的片段
-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郎平对女排精神的新解释有何深意
- 郎平带领美国对取得过奥运冠军吗
- 郎平的爱国之情表现在哪些方面
- 郎平好友曾任美国主帅,带队夺冠却拒唱国歌,后来怎样了
- 郎平带队一次又一次夺冠,少有人知道她付出多少心血,郎平到底有多铁
郎平在女排11连胜夺冠后哭红了眼,当时发生了什么
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女排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非常的不容易,因为在郎平接手中国女排的时候,当时的中国女排正处在一个青黄不接的状态,没有太多出色的球员,这也使得郎平的压力非常的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当时记者说了14个女排运动员,但是当时郎平立即回应说是16个女排运动员,因为有两名女排运动员的实力原因导致这次并没有这两位姑娘的发挥。这两位姑娘就叫杨涵玉,李盈莹。
郎平在球员时期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就,这也使得郎平在当时受到了很多的追捧,当然郎平也有这个实力得到大家的认可以及赞美。后来由于年纪越来越大,使得郎平退出了中国女排,不过好郎平并没有远离排球,而是从事了教练方面的工作。郎平得到了意大利俱乐部的邀请,所以后来郎平有一段时间在意大利从事排球方面的工作。
后来郎平接任了美国队排球主教练,这也使得当时的美国女排实力越来越出色,甚至当时给中国女排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一段时间郎平甚至也遭到了球迷的责骂。不过后来大家都变得越来越冷静,因为郎平当时是美国队的主教练,并不存在着任何的越界行为。后来中国队的成绩越来越糟糕,中国国家队也向郎平发出了邀请。
当时郎平其实在国外也得到了非常多的认可,而且当时郎平在国外所赚取的薪水远远要高于国内。但是当时郎平却依然选择回到国内执教。
郎平怎么评价夺冠
郎平怎么评价夺冠的呢
随着院线的全面复苏,《夺冠》终于在十一黄金周与观众们见面了。
关注这部作品的筒子们都知道,电影原名《中国女排》。
八十年代,
中国女排豪取81、85世界杯,82、86世锦赛以及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女排五连冠”。
千禧年后,
中国女排勇夺03、15、19世界杯以及04、16两届奥运会金牌,至此中国女排也正式成为了拥有十冠的“排球女王“。
而这部刚刚在双节上映的《夺冠》,正是记载了女排姑娘们三十年的夺冠之路。
这部影片当初要冲击的是贺岁档的“冠军”,
要“夺冠”的《夺冠》有两大杀手锏:高配置+好题材。
为何说配置高?
导演陈可辛,人送诨号“撸奖狂魔”,拿到手软的大小电影奖项足见其功力。
女主巩俐+男主黄渤,一位是“国际巩皇”,一位是“100亿影帝”,合体出镜的票房号召力也无需赘述。
于此同时,影片还力邀2016年女排夺冠阵容强势加盟,跨界助演。
毫不夸张的说,这套班子在文体二界都堪称顶配!
为何说题材好?
对于华语电影来讲,体育竞技类作品一直是短板。
乒乓球“无人能赢”,写了剧本恐怕没有戏剧冲突,悬念不够。
足球“无人能赢”,写了剧本恐怕也无人接盘,投资不够。
放眼各条体育战线,中国女排绝对是最完美的创作题材。
兴衰沉浮有噱头,集体个人故事多。这种绝佳题材扔在国外,恐怕续集都拍出五六部了。
纵观《夺冠》全片,陈可辛导演一共展现了三个关键的“女排时刻”。
片中第一个里程碑,即1981年日本女排世界杯,中国VS日本。
上世纪八十年代,彭昱畅饰演的小陈以陪球教练的身份,被借调到了位于福建漳州的中国女排训练基地。
在这里,他结识了女排姑娘们。而年龄最小的球手,正是郎平。
那时,改革开放则刚刚拉开序幕。那时整个中国都被打着落后的标签,体育也不外如此。
所以,女排的姑娘们想赢!
在第一个故事里,《夺冠》相当真实的反映了八十年代中国女排训练和比赛的经历。
当得知国外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演练战术的时候,教练直接下令把球网升高了15cm;
为了模拟大赛实战,女排对内直接协调国内最剽悍的江苏男排充当陪练;
全年无休是日常安排,带伤训练是家常便饭。
简单总结起来一句话:别人拼科技,我们拼命。
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女排姑娘们硬是在当年力克如日中天的日本女排,并在1981-1986年实现五连冠。
应该说80年代这几场大赛经历,绝对称得上是中国女排的高光时刻。
《夺冠》的导演陈可辛一直以“镜头写实+故事细腻”著称,而且尤擅典型人物的情感素描。
《甜蜜蜜》、《投名状》、《亲爱的》,虽然各个作品题材和类型差异极大,可是你会发现陈导的剧中人物都会和观众产生激烈的情感共鸣。
而老女排故事里最能调动观众情绪的,则一定是“铁榔头“郎平。
陈可辛非常讨巧的邀请到郎平的女儿白浪来饰演年轻时期的郎平。
可让他和郎平本人都没能想到的是,白浪在和吴刚、彭昱畅两位新老戏骨飙戏时竟然毫不怯场,还把球员时期“铁榔头“的霸气劲头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这段故事中,有一场郎平成功完成蹲举的戏份。
白浪在拍摄这个桥段时,训练动作和扔下杠铃之后的情感宣泄一气呵成,一条片子就达到了陈可辛的预期,当时整个剧组都被白浪的真实演技打动了。
引用老戏骨吴刚的评价:白浪把她妈妈的那种瞬间爆发的精神已经完全展现了银幕上了。
片中第二个里程碑,即2008年奥运会女排半决赛,中国VS美国。
关注女排的筒子们应该都记得,那年中国队输了。
输在了郎平带领的美国队手下。
当年因为这场比赛,郎平完全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2008年奥运会开在我们的家门口,全国人民都期待着女排姑娘们的完美表现。可这一切都被郎平和美国队击碎了。
一时之间,郎平饱受攻讦。
各种恶评接踵而至,一位体育教练显然背负了与其身份并不相符的骂名。
而在《夺冠》中,导演也如实的复刻了这段往事。
包括赛前中美两队教练的私下沟通,包括了郎平本人的心路历程。
这个段落在《夺冠》中相对简短,却完美的丰满了“郎平“在转型教练之后的人物角色。
不得不说,“巩皇“在片中的台词不多,可表现依然无可挑剔。
寡言少语却能气场全开,身临沙场依旧闲庭信步。纵观整个华语影坛,能把郎平教练这种磅礴气势拿捏到位的女演员,恐怕也就属巩俐了。
除了气场相似以外,巩俐对于“郎平“这个角色的细节拿捏也绝对到位。
郎平全身伤病众多,用片中的话说:她是60岁的心脏,80岁的骨骼。
因为手指有伤,所以郎平在布置战术时,小手指总是向上翘起显得有些僵硬。而这些细节都被巩俐展现的入木三分。
片中第三个里程碑,即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淘汰赛,中国VS巴西。
其实自2013年,郎平就开始担任中国女排的主教练。而刚一接任,郎平就力排众议,提出了三项大型改革方针。
一、扩大女排编制;
二、聘请海外教练;
三、打造不同阵容。
只要谈及改革,肯定会有人跳出来反对,肯定会受到外界的质疑。
而片中的郎平则是把这些都完完整整的经历了一遍。
即使到了里约奥运会前夕,依旧没有人看好女排的姑娘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她们首场比赛就会被淘汰,打道回府。
不过后面的故事,因为年代很近,影迷和体育迷们肯定记忆犹新。
女排姑娘们在险胜东道主巴西女排之后,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了奥运会女排的金牌。
在番茄看来,第三个女排故事是最为振奋人心的一场。16年女排原班人马集体出镜,真实还原了和巴西队的比赛经历。
不仅如此,惠若琪、张常宁、朱婷、丁霞等主力队员还将当时比赛的心路历程完整的呈现给了观众。
《夺冠》,豆瓣评分7.3,截至目前票房已经破五。
客观的讲,目前这部电影在网上的风评有着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方面,女排故事震撼人心且极具泪点。陈可辛导演选择以丰碑人物郎平为视角,在她的见证下,女排兴衰的三十年往事被徐徐拉开序幕。
可另一方面,有网友吐槽全片缺乏有效的情绪递进和情感共鸣,导演略显急迫的“炒旋律,熬鸡汤“引发不少影迷不满。
其实在番茄看来,陈可辛导演有自己说不出的苦衷。
在《夺冠》上映之前,更名、撤档、署名的风波一直都没断过。
但番茄愿意相信:如果没有外因的干扰,陈可辛导演或许会贡献出一部更有质感的体育电影。
即使是这样,《夺冠》依然称得上是国内体育题材的新高度。
因为“中国女排”在国人眼里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竞技队伍,而是一种引以为豪的强者精神。
最后要提一下,《夺冠》中有一个桥段把番茄看哭了。
在1981年中日女排对决中,当时的女排7号在那场比赛中因为发力不慎导致腰伤复发。
可当比赛进行到白热化时,主教练需要向郎平布置战术。
而这个时候,前一秒还俯卧在场边的女排7号,下一秒已经顶替郎平出战,坚韧的站到了赛场上。
这位女排7号,名叫陈招娣。
陈招娣出生于杭州西子湖,虽然名字起的软糯,可她的性子却是出了名坚韧。
在队里她有一个比“铁榔头“还响亮的绰号——独臂将军。
据郎平回忆,当时以陈招娣的腰伤情况,恐怕稍有不慎就会让整个职业生涯报销,更严重的话会直接瘫痪。
可为了赢,
陈招娣,还是毅然决然的站在了赛场上。
在电影后半段,巩俐有一句台词:我们为什么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
这句台词可能是郎平本人的原话,也可能是陈可辛导演的个人意志,可是番茄觉得说的一点没错。
另外,番茄想说:或许我们的内心可能不够强大,但是我们的内心足够坚定。
“中国女排”不是某一个人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而是集体力量的最好彰显。
在这个集体中,除了“铁榔头”郎平、“独臂将军”陈招娣,还有“铁姑娘”曹慧英、“怪球手”张蓉芳、“场上灵魂”孙晋芳、“钢铁将军”陈亚琼、“天安门城墙”周晓兰、“功勋主帅”陈忠和、“五冠教练”袁伟民、“小苹果”袁心玥、“常公主”张常宁、“北长城”颜妮、“MVP收割机”朱婷等等。
就是在中国女排几代人的拼搏下,才铸就并传承了这闪光、坚定、不朽的女排精神。
输赢不是比赛的全部,
但是女排要赢,中国要赢。
夺冠讲述了中国女排心酸史,有哪些让你落泪的片段
电影中,郎平带领的中国队击败美国队,这是另一个场景,坐在礼堂里的观众瞪着她,尽管这一段刚刚通过,但是我也看到在两个冠军头衔背后并不容易,如果说衔接是第一次,那么第二次就是在质疑和争议的情况下再次证明自己,当郎平成为教练时,她对已经被抛弃了很长时间的女子排球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但这也是一个问题。
电影如何表达这个问题它是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的训练方法,女子排球曾经是恶魔式的训练,要训练到死。而改良后的女子排球训练是一项大型的团体训练,不再是12人,而是100人,而且通过各种专业教练,提供了最科学的培训方法,此外影片中还有细节,这就是为什么打排球的细节,这确实凸显了一直以来女子排球队的争议。
不可否认的是,一旦女人打了排球,集体荣誉就更大了。但是现在的女排不再只是少数几个人,所以他们所拥有的是成为自己的更好的版本,以便他们能够在激烈的比赛中脱颖而出,为国家带来荣誉,就像电影中郎平和朱婷之间的对话一样。“你为了谁打排球”“为了爸爸妈妈”“那么你就犯了一个错误,你要做你自己。”
我在乎中国女排现在,即使你赢得了冠军,人们也永远不会走上街头,因为人们不在乎锦标赛,我感到退役运动员的孤独和无助,年轻的晨光的怀念以及对是非的遗憾,然后她说:“我在乎中国女排”的时候,眼里含着泪水,感觉就像这一次,就像一个孩子在守护着他的玩具,他并没有使用太多的演绎技巧,但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加坚定和固执。他正在捍卫自己的坚定信念,这种感觉非常含泪的。
“人生不是一定会赢,而是要努力去赢”,郎平对女排精神的新解释有何深意
这是因为郎平希望这些女排姑娘们能够努力的拼搏,千万不要对于得失心过于看重,这样才会使得自己有一个更加出色的发挥。因为你把金牌或者是奖牌看得太重的话,一定会影响你的心态平衡,如果一旦失败也不要把这件事情当回事,当然要把失败的经验总结一下,下一次千万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就一定可以让自己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郎平在球员时期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运动员,并且多次带领中国队获得冠军,郎平在当时也获得了非常多的人气以及知名度,不过后来郎平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使得郎平并不能够承担中国女排的重任。所以郎平后来选择退出中国国家队。但是这也让很多球迷感到非常的惋惜,因为郎平所展现出来的精神是很多球员都不具备的。
后来郎平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教练员,在自己最开始的时候是选择去意大利执教,不过后来郎平又到了美国队执教,并且带领美国队也拿到过奖牌。不得不说郎平带领美国队的时候,美国队的成绩其实是非常出色的,这也使得美国女排成为了中国女排最大的威胁。
而现在郎平已经回到了中国国家队执教,这也使得中国国家队有一个很大的提升,现在中国国家队的主要目标就是明年的东京奥运会,只要保证一个稳定的心态,相信这些中国女排的姑娘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郎平带领美国对取得过奥运冠军吗
没有。
2005年,郎平出任美国国家队的队长,目标就是帮助美国女排备战08年北京奥运会。
在北京奥运会上,郎平曾带领美国队,打败中国女排。在决赛中,郎平带领的美国队成功的打败中国女排,最终美国队史无前例的获得亚军,而中国队则获得第三名。
那个时候郎平一度被负面新闻所围绕,认为她在自相残杀,也有人说她卖国。那么郎平当年为何会远走美国执教,其实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
郎平的女儿在美国定居,女儿渐渐的长大了,缺少母亲的陪伴显然不妥。刚好美国国家队发出邀请,于是郎平自然选择去美国当主教练。
后来郎平和美国队的合同到期后,就回国执教,在此期间中国女排刚好处于衰落期,郎平临危受命帮助女排获得2016年奥运冠军。
扩展资料:
郎平凭借强劲而精确的扣杀而赢得“铁榔头”绰号。她身体素质好,弹跳力强,摸高可达3.17米,快攻变化多,网上技术突出,以四号位高点强攻著称,是中国女排的核心人物。
凭借在意大利联赛和美国读书,执教的经历,郎平身上更多地透露着国际化风范,一口流利的英语,潇洒自如的言谈举止,以及临场指挥时的睿智,淡定,郎平不仅是叱咤国际排坛中最亮眼的中国籍主帅,更是最抢眼的女性教练。
郎平的爱国之情表现在哪些方面
郎平的爱国情谊表现在无论何时国家需要她,她就会在,为了国家队,她始终把自己的个人利益放在后面。我主要从三点来说明郎平的爱国表现。第一,郎平临危受难,辞掉高新回国执教;第二,郎平再次辞掉美国的高薪回国;第三,中国女排输给日本之后,郎平跳槽回到国家队。
第一,郎平临危受难,辞掉高新回国执教。郎平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带领着中国女排征战世界各种赛事赢得了很多金牌,但是在80年代末郎平因为在赛场上频频受伤而退役。之后郎平去了美国深造学习排球教练的课程并在美国获得了绿卡,成为美国的职业教练,当时的年薪高达20万美元。在1996年的时候,中国的女排出于低迷的状态,郎平因为恩师袁伟民一句“祖国需要你”,就跟丈夫离婚,跟年幼的女儿分离回国执教,而当年国家给郎平的月薪是300元。
第二,郎平再次辞掉美国的高薪回国。2005年的时候,中国的女排迎来了高光时刻,郎平觉得很难有其他国家能够超越中国。而当时郎平的女儿已经12岁了,对郎平很生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女儿,郎平接受了美国的邀请回去执教。在2008年的时候,郎平带领美国对打败了中国队,郎平过不了心中的那道坎再次丢下女儿辞职回国了,但是郎平没有脸面回国家队,于是去了恒大。
第三,中国女排输给日本之后,郎平跳槽回到国家队。在2012年奥运会上,郎平受邀央视作为解说嘉宾解说中国女排和日本女排的赛事,但是所有的人都会觉得中国女排会赢,但是最后中国女排输了。郎平见此泣不成声,她的解说也没办法在进行下去,赛后郎平仍然没有回复情绪没办法接受采访。不久后郎平跳槽回到了国家队,并在2016年的时候带领国家队打败了日本队。
郎平好友曾任美国主帅,带队夺冠却拒唱国歌,后来怎样了
中国体坛出色的女性教练员不少,她们作风严谨,也能出成果,例如有“三大铁娘子”之称的周继红,郎平与李琰,她们分别在跳水,排球与短道速滑范畴获得了严重成就,为国度队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良人才,其中郎平与李琰更是享誉世界,名声在外。
李琰在十五届冬季奥运会上,李琰除在扮演赛中夺得一枚金牌外,还夺得两枚银牌,并发明1000米和1500米两项世界新纪录。退役后的她先后担任曾在斯洛伐克、奥天时、美国等地担任短道速滑教练,直到2006年都灵冬奥会完毕后被延聘回国担任短道速滑国度队总教练。
一开端担任主教练,不少队员对李琰抱有踌躇态度,以为李琰只是名头很响,并没有真本领。李琰接过美国短道速滑教鞭后,开端严厉依照本人的执教方式来执教美国短道速滑队的队员,大家都很心不甘愿,但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却猛然发现,本身的竞技水准,得到了大幅进步,从此之后,这些美国短道速滑国度队的队员们,开端对李琰敬重起来。
2006年夺冠之后,当李琰的弟子阿波罗站上讲台领奖的时分,导演特意将镜头切到了李琰,当一切齐声合唱美国国歌的时分,这位美国主帅却选择了缄默。面对质疑,李琰很直言的回复,“阿波罗夺冠我比谁都快乐,但我是中国人,我不会选择唱美国国歌,要唱,我也只会唱义勇军停止曲,每个人都有本人的民族任务感,国歌代表了故土,是让人百感交集的存在。”
她在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这个职位上,待了13年,直到2019年卸任,而13年的时间里,她培育出了王濛、周洋、武大靖等奥运冠军,率领中国短道速滑队夺得了10余枚奥运金牌,可谓中国短道速滑的一代教母。
看看李琰,再看看往常的很多体育健儿留洋海外,张本智和以击败中国队为荣,或许在他们的心里曾经没有了祖国的概念,很多体育健将留洋海外之外怒喷中国体育,也有人改了国籍,表示不愿回到国内,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像李琰这样的女子真的太少了,所以显得尤为可贵。
郎平带队一次又一次夺冠,少有人知道她付出多少心血,郎平到底有多铁
一部《夺冠》,点燃了国民的热血,让不少人都看到了中国女排骨子里的那股拼劲儿,这部电影无疑是国庆档的热门佳作。电影中,由巩俐饰演的铁血教练郎平,更是一次次感动了大家。不过,我们看到的始终是屏幕上那一幕幕的辉煌时刻,背后队员和教练所付出的心血,面对的困难,永远比电影要多、要艰巨。
尤其是教练郎平,在现实生活中,为了带领中国女排重回世界巅峰,牺牲了自己的家人、健康,全心投入到排球事业,电影固然感人,但是现实中的奋斗故事更加传奇。郎平在退役以后,放弃了国家安排的工作,选择出国留学,理由是不想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她不希望自己只是一个“世界冠军”,希望能够继续发光发热。她对待自己,就像对待一名年轻球员,一定要一直努力奋斗才行。
在她初到国外的时候,为了赚取学费和生活费,选择了去美国的排球队做助教,后来因为身体的旧伤需要治疗,高昂的医疗费用迫使她成为了美国的排球教练。然而这番内幕却是后来才被大家所知晓,直到电影上映前,她还被人骂作“卖国贼”。铁血的她,在训练场上有方法有态度,带领着美国队摘下了冠军的桂冠。于是,讨伐她的声音却来越多。
不过,她并没有理会这些声音,而是在需要钱的时候,选择赚钱,在国家需要她的时候,就选择回国担任教练。她先后三次回国,每一次都是中国女排的低迷时期,等到将她们送上巅峰,她又功成身退,从来不多说半句话,做的事却从来不比任何“爱国之人”少。她的所谓冷漠,实则上是一种无奈,这位铁血皇后的彪悍人生,不需要解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