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柴继杰的介绍
- 如何有效提高英语阅读的速度
- 施一公对你说:如何快速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 如何评价施一公教授
- 柴继杰的科研方面
- 如何提高阅读速度英语
-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的评选名单
- 柴继杰的主要发表文章
- 柴继杰的工作经历
柴继杰的介绍
柴继杰实验室关注并研究在生物学及药学应用中的重要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主要通过蛋白晶体衍射的方法及一些生物、生化方面的手段阐述这些生物大分子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我们并不局限于已建立的研究框架,拟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其他研究小组合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开展一些联合研究项目。
如何有效提高英语阅读的速度
1.要写科研论文必须先养读英文文章习惯争取每30-60钟
刚始选择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主逐渐转读专业杂志
2.写科研论文重要逻辑
逻辑形自实验数据总体析必须先讨论套清晰思路按照思路做图(Figures)才能执笔
3.具体写作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subheading主框架始具体写作
第稿切忌追求每句完美更要追求词语华丽主要留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句逻辑关系、相邻两段逻辑关系写作全力赴尽能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短间内拿第稿要注意:句太
4.照葫芦画瓢
没写优秀科研论文都别习别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同些领域(包括我所结构物)内写作规律
5.第稿写完给自要超休息间始修改第二稿
修改逻辑主每句都要推敲abstract文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避免重复第二稿修改极关键再往改
6.第二稿修改主要注重具体字句改变整体逻辑
投稿前定要整体读遍别词句略作改记住:术期刊般具体语错误拒绝篇文章定逻辑混乱拒绝篇文章
套行效我所博士都教导我第博士柴继杰1999加入我普林斯顿实验室继杰英文阅读写作能力差我第建议每花半读英文报纸
难能贵:坚持经几努力2004继杰已经能写错grant proposal2006第篇独立科研论文发表《Molecular Cell》随相继《自》发表两篇、其流术期刊发表十篇论文写作能力始熟
发表论文件值高兴事情要明白:论文载体向同行宣告科研发现科领域交流重要工具所科研论文写作定要谨记于:用简单表达明白意思定要逻辑严谨其实文英文论文皆
施一公对你说:如何快速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施一公大师的博客内容总是每次读起来都有新的感悟,总结起来:“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是与同行交流、取得国际影响的必经之路。有些国内的科学家,实验做得很漂亮,但常常苦恼于论文的写作力不从心,成为国际交流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博主的亲身体验出发,给博士生、博士后、以及年轻的PI提供一个借鉴。文章最后做简短总结。
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都知道,那时我的英语不算好(英语四级考试仅为“良”),写作尤其糟糕。初到美国之时,对英文环境适应得很差,读一篇JBC的文章要五、六个小时,还常常不理解其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意思,心里压力极大。
很幸运,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时,1991年4月遇到了学兄和启蒙老师John Desjarlais。听了我的苦恼后,John告诉我,“Spend 45 minutes every day reading Washington Post, and you will be cruising with your written English in two years”(每天花45分钟读《华盛顿邮报》,两年后你的写作能力会得心应手)。这条建议正合我意 - 我原本就对新闻感兴趣!于是,我每天上午安排完第一批实验后,都会在十点左右花一小时的时间阅读《华盛顿邮报》,主要看A版(新闻版)。刚开始,我一个小时只能读两、三个短消息或一个长篇报道,中间还不得不经常查字典看生词。但不知不觉间,我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1992年老布什与克林顿竞选总统,我跟踪新闻,常常一个小时能读上几个版面的消息或四、五个长篇报道,有时还把刚看到的新闻绘声绘色地讲给师兄师姐听。
阅读直接提升了我的英文写作能力。看完一些新闻后,我常常产生动笔写自己感想的冲动。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中国游泳队取得了四金五银的好成绩,美国主要媒体纷纷指责这是中国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但没有任何检测的证据,完全凭美国运动员的感觉。此事让我很气愤,我生平第一次给《华盛顿邮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The Baltimore Sun)各写了一封信,评论报道的不公平。没想到两天后《巴尔的摩太阳报》居然原封不动的把我的信刊登在“读者来信”栏目,同事祝贺,我也洋洋得意。受到此事鼓励,我在此后三年多的日子里,常常动笔,有些文章发表在报刊上(大部分投稿石沉大海),也曾代表中国留学生写信向校方争取过中国学生的利益。有时还有意外的惊喜。9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今天出版的《巴尔的摩太阳报》上有我的评论文章!我急匆匆赶到街头买来5份报纸,果然,在A版的倒数第二页,以15x15厘米的篇幅发表了我一个多星期前寄给报社、本以为不会发表的一篇抨击吴宏达的文章。
以上是简述我个人英文写作提升的一段过程。但是,科研论文不同于读者来信,有其专业特点、甚至是固定格式。1994年,我第一次完整地写科研论文,感觉很差。好不容易写完的文章,连我自己都不愿意读第二遍;勉强修改之后,交给了老板Jeremy Berg。他拖了三周没看我的文章,我实在忍不住了、去催他,上午9点,Jeremy告诉我:今天看!11点,我去他办公室催,秘书拦住我,说Jeremy正在办理重要事务,两点前不得打扰。我心里惴惴,不知Jeremy在干什么。下午一点半,Jeremy急匆匆过来找我,拿了一叠纸, “This is the draft. Please let me know what you think. We can aim for a Science report.”(这是初稿,你看看如何,我们可以试试《科学》)我仔细一看,天啊!一共7页,四个多小时Jeremy已经把文章的整体写完了,只是缺少Method和 references。让我郁闷的是,他根本没有用我的初稿。
【其实,写文章贵在一气呵成。我也沿袭了Jeremy的风格。2006年10月,在我们处于劣势的激烈竞争中,有两个课题面临被 scoop的危险,我曾经两次、一晚上赶一篇文章。10月15日,傍晚8点左右开始写、通宵,第二天早晨10点完成一篇按照《细胞》杂志格式的论文,包括abstract, introduction, results, discussion,仔细阅读一遍后于下午4点半完成网上投稿。这篇文章最终发表在12月份《自然》的子刊《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电子版于11月10日发表)。另一篇,10月18日,晚6点开始写、通宵,第二天早晨8点完成,上午9点半完成投稿,最终发表在12月15日的《细胞》上。当然,能通宵完成一篇文章,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对文章整体的大概思路已经深思熟虑,所有的Figures都事先做好了。这些前期工作即使全身心投入也需要3-4天。】
从1994年自己写第一篇科研论文的艰难到现在写起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我总结出如下经验:
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我会在近期专门写一篇博客文章介绍一套行之有效的增强读专业杂志能力的办法。
2.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
3.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
4.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比如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 we performed …”,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former, but not the latter, hypothesis …”, “Despite recent progress, how … remains to be elucidated …” 等等。用两次以后,就逐渐学会灵活运用了。在向别人学习时,切忌抄袭。在美国一些机构,连续7个英文单词在一起和别人的完全一样,原则上就被认为抄袭(plagiarism)。
5.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学会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
6.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
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对所有的学生和博士后都会如此教导。我的第一个博士后是柴继杰,1999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继杰当时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差。我对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天花半小时读英文报纸”。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来了!经过几年的努力,2004年继杰已经能写出不错的grant proposal,2006年他的第一篇独立科研论文发表在《Molecular Cell》上,随后相继在《自然》发表两篇、在其它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十多篇论文。写作能力开始成熟。
发表论文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要明白:论文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向同行们宣告你的科研发现,是科学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论文写作时,一定要谨记于心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逻辑严谨!其实,中文和英文论文皆如此!
经验贴二:
常见的英文写作错误:
如何评价施一公教授
社会评价较高
首先来介绍一下施一公,196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在198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时获得国外多个学会和科学院院士。目前是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目前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
一,首先是杰出的生物学家
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等奖项。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较多的相关奖项,被国外多个科学院评委院士。当之无愧杰出的科学家。
二,充满爱国情怀
施一公院士在国外时已是国际上著名的生物学家,美国著名大学终身讲席教授。有很大的发展前途。但是他丝毫不顾及这些,放弃所有优厚的待遇,全身心回到祖国。投身清华大学的发展。他的归来大大增加了我国生物学方面的科研实力。可以看出施一公院士是一个充满爱国情怀的人,值得我们每个人敬仰。
三,优秀的导师
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同时继承了一些老师的优秀特质,大多学成归国。从事相关研究。同时学术精湛。许多重要蛋白的结果都是他以及他的学生解出来的。可谓桃李满天下。
四,充满社会责任感
施一公无论是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还是后来的西湖大学校长。告诫学生要有学术的学术的追求。将个体生命投到社会利益和公众价值当中去。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再到自己学成归国。可以看出施一公院士充满了社会责任感。不愧为我代楷模。
柴继杰的科研方面
find-me信号的产生和调控机制进行研究。前者存于正常细胞,保证这些非调亡的细胞不被错误吞噬;后者为调亡细胞所产生,是本实验室的另一个研究目标是吞噬细胞识别和吞噬调亡细胞的信号调控的分子机制。前人在线虫(C. elegans)的遗传学筛选工作中发现七个基因产物分别隶属于两条功能上冗余的信号转导系统参与了清除调亡细胞体过程。其中一条信号系统为CED-2/ced-5/CED-12/CED10,这条信号系统保守的存于哺乳类中,其同源信号系统为CrkII/Dock180/ELMO/RAC,我门将从蛋白三维结构的尺度研究这条信号系统的活化和调控机制。
如何提高阅读速度英语
1.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
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
2.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
逻辑的形成来自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
3.具体写作时,先按照思路(即Figures)写一个以subheading为主的框架,然后开始具体写作。
第一稿,切忌追求每一句话的完美,更不要追求词语的华丽,而主要留心逻辑(logic flow),注意前后句的逻辑关系、相邻两段的逻辑关系。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座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还要注意:一句话不可太长。
4.学会照葫芦画瓢。
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学习别人的文章要注意专业领域的不同,有些领域(包括我所在的结构生物学)有它内在的写作规律。
5.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
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但对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对abstract和正文中的关键语句要字斟句酌。学会用“Thesaurus”(同义词替换)以避免过多重复。第二稿的修改极为关键,再往后就不会大改了。
6.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
投稿前,一定要整体读一遍,对个别词句略作改动。记住:学术期刊一般不会因为具体的语法错误拒绝一篇文章,但一定会因为逻辑混乱而拒绝一篇文章。
这套方法行之有效,我对所有的学生和博士后都会如此教导。我的第一个博士后是柴继杰,1999年加入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继杰当时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很差。我对他的第一个建议就是,“每天花半小时读英文报纸”。
难能可贵的是:他坚持下来了!经过几年的努力,2004年继杰已经能写出不错的grant proposal,2006年他的第一篇独立科研论文发表在《Molecular Cell》上,随后相继在《自然》发表两篇、在其它一流学术期刊发表十多篇论文。写作能力开始成熟。
发表论文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要明白:论文只是一个载体,是为了向同行们宣告你的科研发现,是科学领域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科研论文写作时,一定要谨记于心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话表达最明白的意思,但一定要逻辑严谨!其实,中文和英文论文皆如此!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的评选名单
附件3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名单
(按推荐单位、姓氏笔划排序) 中国物理学会 王恩哥 金奎娟(女) 中国力学学会 黄风雷 孟庆国 中国光学学会 倪国强 中国声学学会 张仁和 中国化学会 严纯华 张德清 洪茂椿 裘式纶 中国天文学会 李向东 中国气象学会 王劲松(女、苗族) 张义军 胡秀清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 任建岳 中国地质学会 王玉华 王京彬 刘成林 杨经绥 中国地理学会 程国栋 蔡运龙 樊 杰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方 慧(满族) 曲寿利 张少华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钟 宏 中国古生物学会 万晓樵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 王东晓 张国范 中国海洋学会 陈建芳 高 抒 中国地震学会 李小军 徐锡伟 中国动物学会 王祖望 郑守仪(女) 胡锦矗 中国植物学会 曹晓风(女) 强 胜 中国昆虫学会 任 东 黄大卫 中国微生物学会 刘双江 张 霆 李若瑜(女)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何大澄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 王学臣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阎锡蕴(女) 中国遗传学会 吕 红(女) 李凤霞(女) 周钢桥 中国心理学会 沈德立 黄希庭 中国生态学学会 于贵瑞 傅伯杰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汪诚文 陈 进 柴发合 崔保山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陈亚宁 夏 军 中国感光学会 刘书强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 刘祥官 徐伟宣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蔡美峰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丁玉华 刘志平 张 伟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秦 川(女)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王宁练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 郝卫东 中国运筹学会 章祥荪 中国菌物学会 刘杏忠 中国晶体学会 柴继杰(满族)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 路长林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王益群 印建安 李德群 林尚扬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吴建会(满族) 欧阳明高 黄佳腾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陈 志 郭志强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应义斌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许世森 李光范(朝鲜族) 饶 宏 夏 清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元复兴 李崇坚 宓传龙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 李 云 宗敦峰 晏志勇 中国水利学会 王 超 张建云 钮新强 温续余 中国内燃机学会 阳树毅(瑶族) 苏万华 金东寒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金红光(朝鲜族)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 曾学军 中国制冷学会 王如竹 江 亿 中国真空学会 董振超 中国自动化学会 田 捷 李东旭(女) 陈翰馥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 尤 政 武惠忠 施一明 靳世久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方占军 臧二军 中国标准化协会 叶盛林 中国图学学会 张 强 中国电子学会 张 军 李启虎 周 济 段宝岩 中国通信学会 韦乐平 余少华 张 平 张智江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张桂平(女) 中国测绘学会 李建成 李英成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王立祥 夏桂华 崔维成 中国航海学会 贾大山 中国铁道学会 安国栋 张 梅 张曙光 康 熊 中国公路学会 石宝林 张劲泉 张喜刚 汪双杰 中国航空学会 介万奇 尹泽勇 武维新 唐长红 中国宇航学会 齐润东 祝学军(女) 樊士伟 中国兵工学会 杜志岐 杨绍卿 曹贺全 中国金属学会 王运敏 李 楠 周少雄 靳 伟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卢亚锋 石力开 杨 斌 中国稀土学会 张志宏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乔利杰 中国化工学会 李瑞亢 杨为民 曾本忠 谭天伟 中国核学会 徐 銤 龚 建 中国石油学会 王绪龙 周新源 袁发勇 隋 军 中国煤炭学会 刘炯天 胡千庭 殷作如 翟桂武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 姚兴佳 中国能源研究会 龙先进 中国硅酸盐学会 王继扬 杨 辉 姚 燕(女)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刘 辉 吕西林 肖绪文 缪昌文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黄大昉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 李嘉禄 汪少朋 俞建勇 蒋高明 中国造纸学会 邝仕均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 梁 涛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 汤 帜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韩恩厚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王 硕 刘 昕 孙宝国 中国粮油学会 吴子丹 中国烟草学会 李永平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 陈宗基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 宋宜纯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何正嘉 中国颗粒学会 卢春喜 中国照明学会 郝洛西(女) 潘建根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 林富生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夏 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邢福武 李延明 胡永红 中国电源学会 方卫中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 陈乐生 中国消防协会 林 松(女) 范平安 覃文清(女)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刘凯龙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钟义信 中国体视学学会 刘国权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 石来德 中国农学会 田淑芬(女) 任天志 刘 旭 陈 阜 梅旭荣 喻树迅 中国林学会 宋湛谦 张启翔 费本华 曹福亮 中国土壤学会 万洪富 张玉龙 杨林章 中国水产学会 王 武 王清印 陈雪忠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 沈建忠 康相涛 焦新安 童光志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 王 琦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吴孔明 张友军 张跃进 中国作物学会 何中虎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 黄茂芳 中国蚕学会 牟志美(女)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 崔 鹏 中国茶叶学会 杨亚军 中国草学会 王 堃 中华医学会 宁 光 纪立农 陈香美(女、朝鲜族) 郎景和(满族) 洪昭光 樊代明 中华中医药学会 仝小林 孙 涛 朱立国 杨明会 黄璐琦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王文健 陈可冀 萧 伟 黄光英(女) 中国药学会 匡海学 邵荣光 郭宗儒 中华护理学会 刘华平(女) 杨顺秋(女) 陈长英(女) 金静芬(女) 中国生理学会 王 韵(女) 中国解剖学会 徐群渊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樊瑜波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 王建枝(女) 中国营养学会 孙长颢 杨晓光 顾景范 中国药理学会 杜冠华 中国针灸学会 朱 兵 梁繁荣 中国防痨学会 马 玙(女)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 张福仁 沈建平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王焕林 赵旭东 蔡焯基 中国抗癌协会 朱正纲 陈志南 林东昕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张忠秋 中国毒理学会 马 璟(女、回族) 中国康复医学会 何成奇 励建安 唐 丹 中华预防医学会 王临虹(女) 王滨有 郑荣梁(回族) 金银龙 中国法医学会 丛 斌 中华口腔医学会 王松灵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陈 凡 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 吴贵生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于 丹 中国未来研究会 赵营波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 张 藜(女) 中国图书馆学会 吴 晞 杨玉麟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毛其智 李 迅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 刘则渊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刘玉峰 贾正国 谭祖全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 李 北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卞毓麟 李 欣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 康熙民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 马宗晋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 李 雪(女、回族)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 石永怡(女)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学会 王亨君(女) 中国流行色协会 朱 琳(女)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 张志强 中国土地学会 李万东 查宗祥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李 斌 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朱序弼 李智伟 徐一戎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 王会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段 进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 王建华 北京市科协 丁双六 邓 瑛 冯杰明(女) 刘存志 刘晓钟 华 炜(女) 朱 进 许 勇 闫 平 严登华 何方洋 吴季松(满族) 张 罗 张宏家 李本海 杜修力 杨立军 杨年华 杨勇平 苏建通 陈文柳(女) 屈宝香(女) 欧阳钟灿 郑大玮 赵进喜 赵春江 梁志杰 黄天祥 韩 平 雷平和 漆小瑾(女) 魏而巍 天津市科协 孔祥瑞 王 雁(女) 王延群 王静康(女) 冯世庆 司端运 母国光 孙德岭 张大宁 张伟平 张传友 张铁军 李忠献 杜胜利 苏 宜 韩振勇 河北省科协 任国栋 刘云飞(女) 刘建功 刘明生 吝章国 宋光耀 张书敏 张孟臣 张英泽 张祥宏 李卫胜(女) 谷子林 单保恩 武义青 胡万宁 胡春胜 赵治海 高瑞宏 景崇友 蒋春澜 韩立宪(女) 魏云祥 山西省科协 王礼田 王克智 王娟玲(女) 乔晓红 乔雄梧 吕晓云(女) 张文栋 张树勇 李思进 李钰生 杨新华 沈沛龙 范新民 柳 洁(女) 赵队家 寇林田 阎会平 黄庆学 内蒙古自治区科协 申利刚 刘长安 刘泽明 孙 炯 闫德仁 张和平 李保卫 阿拉坦松布尔(蒙古族) 庞 琢 姜洪福 特古斯(蒙古族) 郭 锋 辽宁省科协 于逢平 王越超 任永志 刘成雁(满族) 刘敬党 刘黎明 孙玉红(女) 朱蓓薇(女) 邢兆凯 吴玉厚 张世强 张恩和 李晓东 李耀祖 杨关林(锡伯族) 邹天来 周小珊(女) 尚 红(女) 罗俊生 徐兆东(满族) 贾贵起 郭启勇 黄国建 景希强 韩建荒 潘一山 吉林省科协 于化东 王立军 冯 江 刘淑莹(女) 朱俊义 张建秋 李 玉 李 骏 杨福合 邹广田 苗里宁 赵 华(女) 赵志魁 郭庆海 崔永吉(朝鲜族) 穆 钢 黑龙江省科协 卞红雨(女) 王 骐 王荣国 王晓红(女) 田家玮(女) 石志民 吴生富 张 斌 李良玉 李杰训 杨 野 杨传平 杨宝峰 陈继光(满族) 庞 达 姜 力 常 山 梁 鸣(女) 焦方义 韩端锋 上海市科协 丁文江 马大为 毛 颖 王拥军 刘昌胜 许 迅 吴欣之 张志愿 辛春华(女) 陆 卫 陈 楠(女) 陈代杰 陈芬儿 郁 竑 郑时龄 侯建文 姚诗煌 姚泉洪 娄维义 胡里清 夏四清 彭日荷 景益鹏 谭 琦(女) 江苏省科协 王子纯 王文虎 王志伟 叶 锋 叶建仁 刘 波 刘兆普 刘进军 吉沐祥 孙晓文 吴 敬(女) 吴海锁 时龙兴 李 萍(女) 杨惠林 沈洪兵 闵乃本 陆启兵 陈建荣 宓仲业 郑江文 施正荣 柏传志 段金廒 胡德霖 徐九华 殷凯生 莫风琴(女) 顾继礼 黄 和 黄 维 蒋 勇 裴冬生 魏少华 浙江省科协 孔建强 王文海 王如伟 冯晓宇 刘明放 江建军 严小军 何小勇 何光辉 张立彬 张利华(女) 张念慈 李兰娟(女) 杨红春 汪自强 邱建英 陈 梁 陈少勤 陈汉林 陈海啸 陈维虎 周熙文 姜翔鹤 赵国秋 唐 毅 益德清 黄东明 龚 勤(女) 程旺大 韩喜球(女) 楼 辉 潘劲松 安徽省科协 计国平(女) 包文新 刘 俊 刘文清 刘庆峰 朱恒银 吴成龙 吴满霞(女) 张良林 李 伟 杨良金 陆建辉 宛晓春 徐 宁 徐义流 曹云霞(女) 曹多志 彭 寿 焦发兆 程 桦 窦万波 魏建现 福建省科协 许旭明 吴新涛 应敏刚 杨江帆 陈元仲 陈玉村 陈立典 陈道炼 林占熺 范更华 侯伟生 夏宁邵 徐西鹏 翁伯琦 翁国星 常向真(女、回族) 黄金水 谢树森 江西省科协 江风益 江香梅(女) 何 明 吴希明 杨明桂 周健儿 姚素平(女) 洪 葵(女) 胡彬生 钱怀璞 黄路生 谢金水 雷晓燕 廖维林 山东省科协 丁书兵 王吉贵 王怀洪 王来明 刘志敏 刘季善 孙少军 孙永奎 朱孔来 吴树康(女) 应广东 张同波 张繁亮 李基恒 沈志强 邵 华 陈 权 陈晓阳 单国玲(女) 赵渤年 郝振刚 唐 波 袁洪刚 贾瑞宝 顾心怿 高艳国 鹿成洪 黄福昌 彭 伟(女) 谢俊霞(女) 韩金祥 潘云平(女) 河南省科协 卫修君 冯立杰 刘 昱(女) 刘静宇 吕子剑 宋宏伟 张广东 张许科 张治军 张新友 李大东 李会林 李红霞(女) 杨宗献 陈国平 陈性元 金新富 赵 亮 赵树英 袁 群 贾小波 贾朝京 郭天财 高丹盈 程敬亮 燕长海 湖北省科协 马 丁 马廉亭 王文力(女) 王玉泽 王石平(女) 刘耀林 孙蒙祥 朱 巍 何正国 余华强 李 杰 李 霆 杨百昌 汪在芹 周厚贵 柯卫东 胡文宝 赵修建 席刚明 傅连春 蒋 鸣 谢树成 潘东发 湖南省科协 王一棣 王建龙 卢芳云(女) 田红旗(女) 刘 权 刘永杰 刘清才 张振全 李 华 杨品红 肖 扬 邹学校 陈立云 周娇君(女) 易小刚 罗和安 郑健龙 胡建华 曹志强 梁通尧(苗族) 谌永毅(女) 廖怀章 广东省科协 万金泉 牛憨笨 王 丰 叶文才 刘 石 许大熊 邢 锋 吴清平 吴硕贤 寿伟春 张方秋 李民英 李康生 杨光华 苏 锵 邱显扬 陈 鸣 陈基镛 周岱翰 林浩然 郑 徳 郑建飞 侯凡凡(女) 钟南山 徐义刚 徐天平 高天明 黄永红(女) 黄惠根(女) 彭少麟 曾庆孝 曾益新 蔡彤旻 蔡泽祺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 邓家刚 卢飞龙 吕 智 李 锋 杨炳壮(壮族) 杨道华 邹节明 周怀营 周善义(瑶族) 郑明德 赵劲民 徐世宏 曾建民 廖 宏(壮族) 海南省科协 王庆煌 刘 丹(满族) 吴曼峰 张 寿 林 强 罗素兰(女) 施耀忠 符生苗 重庆市科协 方清万 刘 庆 刘作华 孙洪旗 张 勇 李 伟 李先广 李祖伟 周建庭 郑建宏 夏庆友 黄爱龙 彭瑶玲(女) 四川省科协 文 宗 王为民 王玉忠 王晓宇 邓克文 刘 庆 刘方柏 刘清友 孙朝晖 吴 宁 宋胜武 张 健 张永华(羌族) 张立实 杜 军 陈 光 陈志平 庞小峰 易桂喜(女) 胡 灿 徐锡惠 贾正贵 解培惠 潘光堂 魏 刚 魏晓峰 贵州省科协 石 明 石京山(侗族) 何志旭 宋宝安 宋建波 欧阳自远 范福平 侯国佐 胡建兴 胡瑞忠 云南省科协 王嘉积 宁 平 何 黎(女、彝族) 张永林 李开斌 陆 林 和顺荣(纳西族) 明大增 范泉水 郭振宇 崔秀明 盛 军(满族) 西藏自治区科协 扎西次仁(藏族) 尼玛卓玛(女、藏族) 杜 军 欧 珠(藏族) 禹代林 姬秋梅(女、藏族) 普布次仁(藏族) 蒋宗华(藏族) 陕西省科协 王争鸣 白晋涛 刘代志 吴开春 吴宝宁 李 跃 李思训 杨 悦 杨世民 杨拉道 屈撑囤 郑 刚 赵 钰 郭学军 高 颀 高贵生 黄玉美(女) 黄春长 谭永华 薛永武 甘肃省科协 冯 起 刘维民 宋尚有 张 继(女) 张新虎 汪万福 汪有奎 邹天福 周爱兰(女) 南志标 夏佳文 高俊峰 青海省科协 冉向民 乔世雄 张永成 官却扎西(藏族) 林大泽 徐安花(女) 郭竟世 黄素霞(女)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协 王锡琴(女) 刘声锋 宋新华 李 星 李克昌 李桂鹏 郭玉林 盛之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 于胜存 马 祁 石 泉 宋 燕(女、满族) 李南方(女) 陈 曦 陈新发 茹仙古丽·沙吾尔(女、维吾尔族) 高 兴 董有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 吕 新 张利莉(女) 李保成 赵图强 彭心宇 谭志环 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 马伟明 孔志印 王永良 王建新 王明孝 王明洋 王晓波 王维俊(女) 邓小刚 刘泽乾 刘晶儒(女) 吕世辉 吕家国 吕跃广 许爱强 余争平 张兵志 张志利 张建春 张维明 李 宁 李云庆 李决龙 李应红 李贤玉(女、朝鲜族) 李恒年 李素芝 汪 玉 肖华军 肖利华 苏定冯 邱志明 陈志杰 姚咏明 战晓苏 段雄林 胡晓峰 费爱国 卿 敏 徐永清 徐朝旭 殷仁方 贾 鑫 钱立志 笪良龙 黄民强 程 勇 韩雅玲(女) 裴雪涛 樊邦奎
柴继杰的主要发表文章
Zhiwei Huang, Sarah E. Sutton, Adam J. Wallenfang, Robert C. Orchard, Xiaojing Wu, Yingcai Feng, Jijie Chai*, and Neal M. Alto*.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GEF mimicry and host GTPase isoform selection by two bacterial type III effector families (*Co-corresponding authors). Nat. Struct. Mol & Biol., 2009 (in press). Jing Dong, Fangming Xiao, Fenxia Fan, Lichuan Gu, Huaixing Cang, Gregory B. Martin* and Jijie Chai*.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omplex between Pseudomonas effector AvrPtoB and the Pto tomato kinase reveals it has both a shared and a unique interface compared with AvrPto-Pto (*Co-corresponding authors), Plant Cell, 2009 (in press).
Structural basis for activation and inhibition of the secreted chlamydia protease CPAF. Cell Host & Microbe. 2008,4(6), 529-546. Zhiwei Huang, Yingcai Feng, Ding Chen, Xiaojing Wu, Siyang Huang, Xiaojun Wang, Xingguo Xiao, Wenhui Li, Niu Huang, Lichuan Gu, Guangming Zhong and Jijie Chai.
Maikke B. Ohlson, Zhiwei Huang, Neal M. Alto, Marie-Pierre Blanc, Jack E. Dixon, Chai J.*, and Samuel I. Mille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SifA indicate that interactions with SKIP, SseJ, and RhoA family GTPases induce endosomal tabulation (*Co-corresponding authors). Cell Host & Microbe. 2008, 4(5):434-46.
Zhou JM, Chai J. Plant pathogenic bacterial type III effectors subdue host responses. Curr Opin Microbiol. 2008 Apr; 11(2):179-85.
Xiang T, Zong N, Zou Y, Wu Y, Zhang J, Xing W, Li Y, Tang X, Zhu L, Chai J, Zhou JM. Pseudomonas syringae Effector AvrPto Blocks Innate Immunity by Targeting Receptor Kinases. Curr Biol. 2008 Jan 8; 18(1):74-80.
Chen L, Wang H, Zhang J, Gu L, Huang N, Zhou JM, Chai J.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catalytic mechanism of phosphothreonine lyase. Nat Struct Mol Biol. Nat Struct Mol Biol. 2008 Jan; 15(1):101-2.
Han Z, Xing X, Hu M, Zhang Y, Liu P, Chai J.Structural basis of EZH2 recognition by EED. Structure. 2007 Oct; 15(10):1306-15.
Xing W, Zou Y, Liu Q, Liu J, Luo X, Huang Q, Chen S, Zhu L, Bi R, Hao Q, Wu JW, Zhou JM, Chai J. The structural basis for activation of plant immunity by bacterial effector protein AvrPto. Nature. 2007 Sep 13; 449(7159):243-7.
Zhang J, Shao F, Li Y, Cui H, Chen L, Li H, Zou Y, Long C, Lan L, Chai J, Chen S, Tang X, Zhou JM. Cell Host & Microbe. 2007 May 17, 1(3):175-85.
Wang H, Yan Y, Liu L, Huang H, Shen Y, Chen L, Chen Y, Yang Q, Hao Q, Wang K, Chai J, Structural Basis for Modulation of Kv4 K+ Channels by Auxiliary KChIP Subunits. Nature Neuroscience, 2007 Jan; 10(1):32-9.
Zhang T, Sun Y, Tian E, Deng H, Zhang Y, Luo X, Cai Q, Wang H, Chai J, Zhang H. RNA-binding proteins SOP-2 and SOR-1 form a novel PcG-like complex in C. elegans. Development. 2006 Mar; 133(6):1023-33.
Han Z, Guo L, Wang H, Shen Y, Deng XW, Chai J. 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specific recognition of methylated histone H3 lysine 4 by the WD-40 protein WDR5. Mol. Cell 2006, 22(1):137-44.
Yan N, Wu JW, Chai J, Li W, Shi Y.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rICE inhibition by DIAP1 and removal of inhibition by Reaper, Hid and Grim. “Nat Struct Mol Biol. 2004 May;11(5):420-8. Epub 2004 Apr 25.”
Yan N, Chai J, Lee ES, Gu L, Liu Q, He J, Wu J-W, Kokel D, Li H, Hao Q, Xue .D, and Shi Y. Structure of the CED-4/CED-9 complex reveals insights into programmed cell death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Nature, 2005 Oct 6; 437(7060):831-7.
Chai J*, Yan N*, Huh JR, Wu JW, Li W, Hay BA, Shi Y. “Molecular mechanism of Reaper-Grim-Hid-mediated suppression of DIAP1-dependent Dronc ubiquitination.” Nat Struct Biol. 2003 Nov; 10(11):892-8. (*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 work ).
Yan N, Gu L, Kokel D, Chai J, Li W, Han A, Chen L, Xue D, Shi Y. Structural, bi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of CED-9 recognition by the proapoptotic proteins EGL-1 and CED-4. Mol Cell. 2004 15(6):999-1006.
Yan N, Wu JW, Chai J, Li W, Shi Y.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rICE inhibition by DIAP1 and removal of inhibition by Reaper, Hid and Grim. Nat Struct Mol Biol. 2004, 11(5):420-8.
Chai J, Wu JW, Yan N, Massagué J, Pavletich NP, Shi Y. Features of a Smad3 MH1-DNA complex. Roles of water and zinc in DNA binding. J Biol Chem. 2003, 278(22):20327-3.
Shiozaki EN, Chai J, Rigotti DJ, Riedl SJ, Li P, Srinivasula SM, Alnemri ES, Fairman R, Shi Y. Mechanism of XIAP-mediated inhibition of caspase-9. Mol Cell. 2003, 11(2):519.
Wang X, Yang C, Chai J, Shi Y, Xue D. Mechanisms of AIF-mediated apoptotic DNA degradation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Science. 2002 Nov 22; 298(5598):1587-92.
Wu JW, Krawitz AR, Chai J, Li W, Zhang F, Luo K, Shi Y. Structural mechanism of Smad4 recognition by the nuclear oncoprotein Ski: insights on Ski-mediated repression of TGF-beta signaling. Cell. 2002, 111(3):357-67.
Li W, Srinivasula SM, Chai J, Li P, Wu JW, Zhang Z, Alnemri ES, Shi Y.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pro-apoptotic function of mitochondrial serine protease HtrA2/Omi. Nat Struct Biol. 2002, 9(6):436.
Shiozaki EN, Chai J, Shi Y. Oligomerization and activation of caspase-9, induced by Apaf-1 CARD.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2, 99(7):4197-202.
Wu JW, Hu M, Chai J, Seoane J, Huse M, Li C, Rigotti DJ, Kyin S, Muir TW, Fairman R, Massagué J, Shi Y. Crystal structure of a phosphorylated Smad2. Recognition of phosphoserine by the MH2 domain and insights on Smad function in TGF-beta signaling. Mol Cell. 2001, 8(6):1277
Chai J, Wu Q, Shiozaki E, Srinivasula SM, Alnemri ES, Shi Y. “Crystal structure of a procaspase-7 zymogen: mechanisms of activation and substrate binding,” Cell 2001 Nov 2;107(3):399-407.
Wu JW, Cocina AE, Chai J, Hay BA, Shi Y. Structural analysis of a functional DIAP1 fragment bound to grim and hid peptides. Mol Cell. 2001, 8(1):95
Srinivasula SM, Hegde R, Saleh A, Datta P, Shiozaki E, Chai J, Lee RA, Robbins PD, Fernandes-Alnemri T, Shi Y, Alnemri ES. A conserved XIAP-interaction motif in caspase-9 and Smac/DIABLO regulates caspase activity and apoptosis. Nature. 2001 Mar 1; 410(6824):112-6.
Chai J, Shiozaki E, Srinivasula SM, Wu Q, Datta P, Alnemri ES, Shi Y. Structural basis of caspase-7 inhibition by XIAP. Cell. 2001 Mar 9; 104(5):769-80.
Wu G*, Chai J*, Suber TL, Wu JW, Du C, Wang X, Shi Y. “Structural basis of IAP recognition by Smac/DIABLO,” Nature 2000 Dec 21-28; 408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e work ).
Chai J , Du C, Wu JW, Kyin S, Wang X, Shi Y. Structural and biochemical basis of apoptotic activation by Smac/DIABLO. Nature. 2000 Aug 24; 406(6798):855-62.
柴继杰的工作经历
(1983-1999)
1983.09-1987.07 大连轻工业学院 学士
1987.09-1991.09 丹东鸭绿江造纸厂 助理工程师1991.09-1994.07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硕士
1994.09-1997.07 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 博士
1997.09-1999.08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博士后
1999.09-2004.07 普林斯顿大学 博士后
(2004-2009)
2004.07-2009.03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研究员
2009.03-至今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