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明出舱后感叹太漂亮了(北京晚报评论:不怕牺牲才是太空最美的风景)_航天员_中国_射电望远镜

本文目录

  • 北京晚报评论:不怕牺牲才是太空最美的风景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出舱画面绝美!但为什么没看到太空中的星星
  • 现在的年轻人,都要上天了
  • 刘伯明出舱后感叹太漂亮了,聂海胜说了什么
  •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次出舱,直呼天空太美了,为他们的超美点赞
  • 航天员回地球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 刘伯明出舱感叹蓝色地球太美,航天员能够出仓意味着什么
  • 一个东北小伙,藏身贵州22年,做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北京晚报评论:不怕牺牲才是太空最美的风景

探索 太空既要严谨科学

更需要无畏的牺牲精神

  7月4日14时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这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后,中国航天员再次实施的空间出舱活动,也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的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刘伯明走出舱外的一刻,发出了“这外面太漂亮了”的感叹。在地球上的我们,通过出舱航天员随身携带的摄像机传回的画面,也被深深震撼。但最美的风景不只是浩瀚深邃的太空,还有中国航天员勇敢走出舱门的身影。

   探索 太空需要严谨的科学精神,更需要无畏的牺牲精神。这是刘伯明的第二次出舱,2008年刘伯明第一次出舱的惊险经历,近日也成为网络热搜。当时刘伯明准备出舱,突遇舱门无法打开。情急之下,刘伯明把一根撬棍递给翟志刚,两人利用杠杆原理艰难地撬开了舱门。就在两人准备出舱时,轨道舱中又突然响起火灾警报。面对紧急情况,三位航天员决定改变出舱程序,先展示国旗。刘伯明回忆,“我们执行任务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出舱,那么最具代表的,就是把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证明我们来到了太空”,“当时展示五星红旗,就是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没有人不珍惜生命。将生死置之度外,需要非凡的勇气。刘伯明们的勇气得益于平时近乎严苛的身体和心理的训练,也离不开对所有参与研制的科研人员的信任,但最重要的,是航天员深知肩负的使命,带着国家的重托、人民的期望。这在他们的选择和应对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航天人能靠自己的努力冲击世界之巅,带给国人骄傲和自豪,离不开这种敢于拼命的劲头、无惧牺牲的精神。也正是一个个勇士的奋不顾身,配以天地间大力协同、舱内外密切配合,才能圆满完成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任务,为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重要基础。他们是太空里的铺路者,是上天打地基的先行者。

  航天人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其实是“两弹一星”工程就已经种下的基因。几十年间,不断有新人加入航天队伍,但航天人的基因未变,精神如一。当年,两弹元勋邓稼先为了找到失败原因,不顾危险抵达现场,不由分说捡起核弹弹片,遭受过量核辐射;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在飞机即将失事时,选择和警卫员拥抱在一起,保护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中国第一位飞天的杨利伟,在火箭上升和飞船下落阶段,也曾经经历了生死考验。

  感谢他们的勇敢,感谢他们的奉献。太空是多么美丽,但他们勇于 探索 太空的身影,才是太空里最美的风景。

(原标题:不怕牺牲才是太空最美的风景)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贾亮

流程 刘伟利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出舱画面绝美!但为什么没看到太空中的星星

前不久,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两人顺利完成了出舱任务。这次出舱共耗时7小时,为中国的航天史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当刘伯明出舱时,看到舱外壮观的太空景色,不由发出赞叹,这外面的景色也太漂亮了。我们也能跟随刘伯明的视角从全景相机中看到太空波澜壮阔的景象。

细心的观众可能发现,当刘伯明出舱时,太阳光照射到空间站十分刺眼。这是由于在太空中,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太阳光是直射到空间站的,所以航天员要穿上能够防辐射的航空服。

我们在太空中可以看到地球波澜壮阔的景象。其余的背景都是一片黑暗,既然在如此黑暗的环境里,为什么却看不到闪闪发光的星星?

在地球上,我们仰望天空,时常可以看到漫天繁星。那是因为大气层的存在,但是到了太空中,太阳光的照射没有经过大气层。光线不会散射开来,所以我们看到的太空背景是黑色的。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相机的曝光设置问题,当太阳光照射到空间站上,空间站周围会变得无比明亮,这个时候需要控制相机的进光量,才能看到漫天的星星。我们从全景摄像机的视角看的话,是很难看到星星的。

如果想要拍摄星光璀璨的景象,也是可以的,只需要提高相机的进光量,同时也要增加曝光时间,我们就可以看到漫天繁星的景象了。但是这样的话,会导致空间站和航天员周围的画面出现过曝的问题,以观众的直播视角来看,画面过白,导致失去画面信息了。

现在的年轻人,都要上天了


“哇!这外面太漂亮了 ”航天员刘伯明出舱后不禁发出了感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昨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通过全景观赏到的地球实在是美得无与伦比,看到航天员们在征服星辰大海的路上如此威武,小A不免感慨万千,就在宇航员们感受浩瀚宇宙之时,身在“地球”的我们,还在讨论着内卷与躺平......


内卷和躺平

小A大致解释一下内卷和躺平,内卷本来是一个 社会 学术语,原来是指 社会 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在用于指内部竞争十分激烈;躺平可以用字面意思来理解,引申一下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放弃奋斗而选择安逸。


面对年轻人的现状与种种情绪,我们往深处想想,其实这些反对“内卷”、信奉“躺平”的年轻人也并非完全是咸鱼心态。


当我们在说躺平的时候,只是想说可能最近我的状态有点累,要短暂休息一下。我们这代的焦虑来源变得更多了,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传奇事迹,身边谁谁谁坐拥无数家产人生赢家等等,给自己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其实,为了眼前的生活也好,为了诗和远方也好,能心安理得躺平的人少之又少。无论内卷还是躺平,最终反映的也是当代年轻人体面外表下的焦虑,以及对这个世界的小小抗议。更多时候,我们也是一边喊着躺平,一边小心翼翼地前进。


毕竟,“躺平”更多是部分年轻人对于当下发展状态的一种“自嘲”,真正选择躺平的毕竟是少数,奋斗才是大多数青年人的真正选择。


脚踏实地,无畏向前

小A近几日看到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强基计划报名条件,不免感慨“上天”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选拔的人才都是优秀且拔尖的。不少年轻人都想要“上天”,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时候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无畏向前。对于“上天”或者其他有意义且不易的事,无论是内卷还是躺平,都是很难办,我们只能无畏向前,用实力说话。


内卷不等同于发展,造成的结果不是良性的,躺平也是不可取的,会使发展停滞不前。不管是内卷还是躺平,都没有办法让我们到达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

我们青年人应该无畏向前,就像无畏Pro14一样,实力全开超能打,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踏上那片属于我们的征途,领略到星辰大海。



无畏Pro14采用OLED HDR显示屏,展现出10亿色彩奇迹。2.8K尽现细节,16:10直面视野,细腻到令人惊叹,带来颠覆想象的色彩新视界,让我们这些青年们和无畏Pro14一样,实力全开超能打!


刘伯明出舱后感叹太漂亮了,聂海胜说了什么

刘伯明出舱后感叹太漂亮了,聂海胜则温馨提示:“慢点,不要着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7月4日8时11分,航天员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

截至11时02分,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已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已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续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组装等作业。期间,在舱内的航天员聂海胜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舱内航天员:操作控制机械臂

两名航天员出舱过程中,舱内航天员需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但在有航天员站在机械臂上的时候,舱内航天员可以更直观的对机械臂位置进行观察,更能与舱外航天员进行直接交流。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选训室主任王焰磊表示:那么这个时候呢,因为我们地面的监控手段是有限的,所以需要舱内的航天员和舱外的航天员之间通过话音沟通,包括舱内的航天员通过仿真软件和他看到的图像,进行一些判断来进行操控。另外,由航天员自主操作机械臂,在安全性上也有更好的保障。

以上内容参考 环球网-刚刚,刘伯明出舱后感叹太漂亮了!聂海胜则说……网友:可爱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首次出舱,直呼天空太美了,为他们的超美点赞

时隔13年,中国航天员再次执行出舱任务。7月4日上午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协同配合,正在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两名中国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均已出舱。
神舟十二号,简称“神十二”,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十二艘飞船,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2021年6月17日15时5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
聂海胜,男,汉族,籍贯湖北枣阳,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于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司令部领航主任。

1998年1月入选为我国首批航天员。2003年9月,入选神舟五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05年10月,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08年5月,入选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2年3月,入选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担任指令长,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2014年6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2019年12月入选神州十二飞行任务乘组,担任指令长。 聂海胜的妻子聂捷琳是江西南昌人,原是当地一家部队医院的护士。两人经人介绍认识。两年后,他们喜结良缘,婚后的生活稳稳当当、踏踏实实,一派幸福景象。
刘伯明,1966年9月出生,籍贯黑龙江依安,中共党员,硕士学位。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中队长。

1998年1月,刘伯明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备份乘组。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航天功勋奖章”。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2021年6月16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宣布,刘伯明入选。妻子张瑶也在航天城内工作,平时的工作是管理、整理资料,我很理解丈夫,这次丈夫能够成功当选,她也为他高兴,也为他感到骄傲和自豪,希望丈夫顺利完成任务、载誉归来。
汤洪波,男,汉族,籍贯湖南湘潭,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75年10月出生,1995年9月入伍,199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师某团大队长。安全飞行1159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6年5月,入选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备份航天员。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乘组。

夏宜在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服工程室工作,她参与了这次任务舱内工作服的研制过程。“航天员在我心中,航天员的安全在我手中。这是航天员中心科研人员对航天员的庄严承诺,也是我最真挚的祝福。”夏宜说。她一直给予汤洪波支持和鼓励。来到航天员大队后,大量的学习训练使得汤洪波没空照顾家庭,夏宜独自一人边工作边带孩子,从不给他拖后腿。

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探索 太空是人类的共同追求。 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从一人到多人,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轨道舱到太空漫步的 历史 性突破。中国的飞天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那一刻,全世界的华夏儿女都激动不已。我爱我的祖国,我的祖国河山如画,我爱祖国的人民,祖国的人民勤劳,勇敢。我爱我们的航天员,我们的航天员彰显着辉煌雄壮的民族魂。 为我们的航天员点赞!为我们的伟大的祖国点赞!!为默默奉献的航天工作者点赞!!

航天员回地球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神十三航天员翟志刚出舱后说的话

翟志刚:感觉非常良好,向祖国和人民报告,我们圆满完成飞行任务。

神十三航天员王亚平出舱后说的话

王亚平:此刻,我们已经回到了我们祖国的怀抱,真的是很开心,很开心,所以给大家报个平安,同时,我想给我的女儿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

神十三航天员叶光富出舱后说的话

叶光富:首次出行就长达半年之久,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就在此刻,我也实现了飞天梦想,可以自豪的向祖国报到。

在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任务中,航天员刘伯明一声“这外面太漂亮了”的感叹刷屏了。

地球上的人们几乎是第一时间从电视里听到这句话,与航天员一起分享喜悦,这种“信息同步”离不开我国中继卫星系统的支撑。

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心地面站工程师罗军告诉记者,从2008年翟志刚的我已出舱,感觉良好,到2021年刘伯明的这外面太漂亮’。

中继卫星系统每次都能记录下航天员出舱时的第一声赞叹,每次都能将中国人在太空中的身影第一时间传回。

刘伯明出舱感叹蓝色地球太美,航天员能够出仓意味着什么

  在2021年7月4日上午,神舟12三名航天员协同配合准备进行中国空间站首次出舱活动,刘伯明在当天8:26左右出舱,并且搭成机械臂进行了大范围转移。

  航天员刘伯明出舱后回来用地道的东北话表示“哇,这外面太漂亮了!”网友们在看到航天员刘伯明的出舱直播之后,纷纷表示想要看同款的风景。航天员刘伯明出舱之后,另一名航天员汤洪波也进行了出舱,并且借助扶手进行了舱外爬行。

  其实在2008年9月25号,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当中,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就是翟志刚。而在翟志刚出舱时,就遇到了一个生死决策。在9月27日,翟志刚打开了飞船舱门,被突然听到轨道舱里响起了急促的警报,轨道舱火灾。当时只手在返回舱里的景海鹏一面检查着系统,一面与刘伯明判断排除障碍,同时让地面发出了报告。

  虽然刘伯明没有搞清楚到底是哪里出了状况,但最后他做了一个决定。刘伯明告诉翟志刚任务继续,即便着火时间也来不及就不管了。于是原定翟志刚出舱后,应该先把固定在舱外的一件空间科学实验样品取回的计划进行了调整。直接将国旗地了出去,通过电视信号让全世界的观众见证了这面由科技人员绣制而成的五星红旗在太空中飘扬。

  值得庆幸的事,这次的火灾警报只是一次误报。三名宇航员回来后让大家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想法,准备如果真的回不来,就把这舞动国旗的画面当做最后的永别。

  而这次刘伯明和方洪波的再次出舱活动,也让很多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宇航员需要执行出舱任务,经常出舱活动有何意义?这一问题在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得到了回应。

  首先,航天员出舱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虽然这次王天岩出舱活动更加复杂,操作要求也更高,范围更广。但通过这次活动,也同样验证了空间站全新的出舱活动支持系统,考核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功能性能。还要检验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最重要的是为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而且为了这次出舱活动,宇航员以及宇航工作人员。都为此做了大量的练习,并且这次的出舱活动也充满着危险。可能一个不小心就会飘荡在空中,所以这也极其考验了宇航员们的心态。

一个东北小伙,藏身贵州22年,做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哇,这外边儿太漂亮了!”

7月4日,中国空间站航天员刘伯明,首次出舱时,不禁发出感慨。



在浩瀚的星空间,宇航员站立于巨大的机械臂上与地球遥相辉映,跟随着手中的摄像机,曾经神秘的宇宙轻而易举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然而,对于头顶苍穹的 探索 ,中国人从未停止追寻的脚步。

2017年8月22日,贵州“中国天眼”基地捕捉到一段特殊的信号,经过鉴定,这是一颗未被发现认证的脉冲星,这是“天眼”自建成以来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

有人欢欣鼓舞,有人信心倍增,但也有人在默默地想念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

此时,他已经病危。

1945年,南仁东出生在吉林辽源。

他在家中排行老二,父亲是当地矿务局的工程师。有一个知识分子的父亲,南仁东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上学期间,南仁东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他超强的记忆力以及独特的解题方法,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通常情况下,别的同学一道题只会列出一种解题方法,而南仁东总会一道题罗列出多种解答方法。

学习对他而言,不是照本宣科的功课,更像是一块可以无限 探索 的宝地,充满了挑战和趣味

而东北黑土地的滋养,也让南仁东的性格中带着天生的自由与浪漫。

他热爱文学、喜欢画画,闲暇的时候,最喜欢看星星。

在辽源有座龙首山,南仁东上小学时就喜欢到山上去看星星,那时他总会幻想,在南半球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的,上了高中后,《每月一星》杂志成了他的必读刊物。

即使到了高三,他也是期期必看,从书中知道了许多天文知识。

在他高考那年,美国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阿雷西博球面射电望远镜,口径为305米,震惊了世界天文学界。

在此之前,英国已经拥有口径76米的洛弗尔射电望远镜,澳大利亚有口径64米的亚帕克斯射电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作为“人类天文学第三时代”的观天“法宝”,能更加精准地捕获未知的宇宙信息。

小南仁东看后不禁发问,中国什么时候也能建一个呢?

谁也没想到,多年以后,他竟真的为中国造了一个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而现在,他还是一名为录取通知书而苦恼的“准毕业生”。

那一年,南仁东以平均分98.6(百分制)、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录取,但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原本南仁东报考了清华建筑系,最终的考分高出建筑系50多分,但他却被调剂到无线电专业。这让南仁东备受打击。

父亲知道后训斥了他一顿,“ 国家少了一个建筑师,多一个无线电科学家,不是更好吗?

于是,在命运的安排下,南仁东踏上了南下的火车,进入了清华无线电专业。

1968年11月,南仁东毕业了,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无线电厂。

他被分到了包装车间,放下行李后,南仁东就去包装车间转了转。看完了车间的大体运作后,他径直来到厂长办公室。目的很简单,换工作。

对于一个从小就喜欢钻研新事物、接受挑战的人,南仁东无法容忍让自己去搞包装。

在据理力争之下,他被改分到无线电组装车间去做“小金工”。这回南仁东可高兴了,因为在这里可以学到各种金属加工技术,足以满足他那溢出的 探索 欲。

南仁东虽然外表看起来不靠谱,但干起活来却一丝不苟,而且他聪明、爱琢磨、学得快,车、铣、刨、磨、钻等技术,他很快就全都熟练掌握了。

学完了金工,南仁东就“惦记”起其他车间的技术,钳、铆、电、焊等,他每样都想学。于是一有空,他就总往其他车间跑。

1969年,厂里接到任务,研发便携式小型收音机。作为厂里的高材生和“名人”,领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南仁东。

经过商议,由四人组成研发小组,南仁东有制图功底,负责收音机实体设计。经过反复测算推演,他先设计出收音机的实体造型,然后再给出模具各部位的具体数据。

这是一个繁琐而细致的活儿,但在南仁东的手下很快就完成了。

模具设计出来后,需要进行注塑测试,厂长提前给研发小组打了“预防针”,一次不成功,就总结经验再尝试。

但谁也没想到,测试一次就通过了,而这要归功于南仁东画的那张准确无误的设计图,在测试现场连七级模具师傅,都自叹不如。



南仁东“一试成名”,后来,凡是南仁东设计绘制的模具,都可以免测试,直接生产。

而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研发小组遇到了许多困难,也都靠着南仁东的一双巧手解决了。这都得益于南仁东平日里的“偷师”。

最终,南仁东研发的收音机定名为“向阳”牌收音机,销量惊人,成为了全国著名品牌,而他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研究生考试也在其列。

南仁东本不想去参加考试,但是在妻子郭家珍的坚持下,他一边白天上班搞研究,一边晚上复习。



次年,他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天文物理专业录取了。

顺利毕业后,南仁东又继续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而随着对天文学不断深入地学习,南仁东更加坚信中国需要建设自己的射电望远镜的想法。

1967年,英国人贝尔通过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一段有规律的电波,经过她与导师的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新型天体——脉冲星,引起了巨大轰动。

贝尔的导师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1974年,泰勒和赫尔斯因通过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两颗相互旋绕的双星系统,经过研究确认这是一对“脉冲双星”,再次震惊世界。

而此时的中国却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天文发现,中国天文学正渐渐与世界拉开距离。

这是因为中国人不够聪明吗?还是因为我们缺少时机运气?

都不是,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让南仁东十分痛惜,直到他发现了一个可以改变现状的机会。

1993年9月,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召开。大会提出组织各国共同建设,新一代功能超强的大射电望远镜的计划。

南仁东知道后,很是兴奋,“ 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参与。

如果能把建设大射电望远镜项目引进到中国,不仅能解决中国缺少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窘状,还能促进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一举两得。

说干就干,南仁东立马撰写《“FAST”项目建议书》,并开始着手寻找候选台址。

在偌大的中国,想要选出最适合的台址,并不是一件易事。

南仁东最终将目标锁定在贵州,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就通过遥感技术确认了三百多个符合条件的洼地。

这些洼地都处于偏远地带, 汽车 根本无法进入,只能依靠步行,南仁东坚持每一个洼地都要亲自现场考察和评估,以防错过最佳台址。

于是,已经50多岁的南仁东,开始带领团队在深山老林间穿行。

勘测洼地是一项体力活,山路难走,贵州多阴雨,解放鞋、柴刀、拐棍是他们的常用装备。南仁东是整个队伍中岁数最大的,他经常在快爬到凼顶时,气喘吁吁地拿出速效救心丸含在嘴中。

有一次选址的过程中,团队中途遇到暴雨,南仁东不慎滑落下去,还好有几棵树拦住了他,没有发生生命危险。

即使路途艰险,前路漫漫,南仁东依然固执地穿梭在贵州的洼地中,直到他遇到了大窝凼。

一晃12年已经过去,南仁东就像一个老父亲一般倾尽全力,付出的是汗水,更是心血。

而看着多年来一路伴随着他的学生和同事,南仁东在心里默默地下定决心,FAST只准成功,不许失败。

然而,2006年的夏天,国际评委会最终决定了大射电望远镜的落成地是澳洲和南非,中国落选了。

南仁东哭了,但是他没有认输。

别人不给我们建,那我们就自己来。

2008年,FAST项目终于立项批复了,那一年,南仁东63岁。

从此,南仁东就像“长”在了基地一样,每时每刻都在研究FAST的建造,事无巨细。

然而,项目没进行多久,他就遭遇了一大难题,要建造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需要依靠索网的柔性伸缩调整反射面,进行定位和追踪信号。


但是,索网的抗疲劳度不够,这就意味着整个计划可能会功亏一篑。

南仁东当即决定从基础材料实验做起,从单丝组成单股,再从多股组成整索,一步步做实验,一层层查问题,失败了,找原因,再继续。

在反反复复的失败中,钢丝断裂了无数次,人人感到心灰意冷,但南仁东总会不厌其烦地到现场仔细观察断裂口和断裂位置。

最后,南仁东发现造成断裂的根源在于锚固结构,于是,根据他的要求改进了索制品的锚固结构,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结构,索网疲劳问题迎刃而解。

这前后共经历了两年多时间,南仁东的脚步遍布全国,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2013年12月31日,FAST工程圈梁合龙,南仁东第一个爬上了圈梁,像个男孩一样高兴地奔跑。



这是专属于南仁东的时刻,曾经所有的磨难都在这一刻被兴奋和激动所替代,而此时,南仁东的身体却每况愈下。

他总是会咳嗽不止、呼吸困难、疼痛难忍 . . .

他被诊断为肺癌晚期。

可进行了第一次化疗后三个月,他就又返回了贵州工地,因为他知道,基地离不开他。

2016年9月25日,历经22年,FAST终于落成启用。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终于建成了,它被称为“中国天眼”,国之重器。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转动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口径后增加到350米,但是它不能转动,德国在波恩建造的可转动抛物面射电望远镜口径仅有100米。



不论如何对比,“中国天眼”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这意味,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将一跃进入世界前列,我们用了22年时间,造出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望远镜,从此,中国天文研究再不用看别人的眼色。

竣工庆典,大窝凼基地上,万人沸腾,所有人都在为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欢呼雀跃。

等到宾客离场,南仁东留了下来,他在FSAT观测系统前,看星星看到了深夜。

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FSAT基地。

2017年9月15日,一生热爱钻研,从不放弃的南仁东终是被癌症“打败”了,直到去世,他也没能知道天眼追踪到脉冲星的消息。

南仁东天性自由浪漫,却背负着责任和理想走进深山十几年,为“中国天眼”项目花费22个寒暑,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南仁东被叫做“中国天才”,他却自称:我不是天才,只是个战术型的老工人。

都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望得更远,而南仁东用他那并不高大却足够坚定的身躯筑起一道高墙,让更多人有机会去仰望星空。

南仁东离开了,天上多了一颗“南仁东星”。

南仁东离开了,中华大地上多了一个“中国天眼”。

南仁东离开了,而他热爱钻研、执着 探索 、高尚奉献的精神却影响了一代人。

只是,他走得太早,我们还来不及说句“感谢”。

谢谢您!南老,您辛苦了,一路走好

. END .

【文| 多儿】

【| 改改】


关注@鬼谷子思维 ,更多精彩人物传奇:

捐款160亿,子女都肉疼,他回:你们钱都够花了,要那么多干啥?

湖北40岁农民画家一幅画卖130万,当初喊他“废物”的人都改口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