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盒舞的意义(《花腰新娘》讲的是什么)_彝族_舞蹈_海菜

本文目录

  • 《花腰新娘》讲的是什么
  • 杨丽萍的云南印象的曲子有哪些在哪里下载这些曲子
  • 舞蹈课观后感
  • ~花腰新娘的影评
  • 彝族海菜腔的传承意义
  • 彝族舞曲是琵琶几级曲子

《花腰新娘》讲的是什么

《花腰新娘》剧情简介

风光绮丽的云之南,生活着世代崇龙舞龙的花腰彝族。它有一个古老的族规,新娘成婚,最少三年才能落居夫家,从小没了阿妈,是赶马帮的阿爸用马奶养大的凤美,有着花一样的美丽,山一样的野性,她嫁给闻名四乡的舞龙高手阿龙的那天晚上,却不顾族规,闹着要进洞房,将英俊憨厚的阿龙搞得乱了手脚。

省里要举行舞龙大赛了,阿龙心有不甘地当上了女子舞龙队的教练,而自己未过门的老婆凤美用尽各种花招往舞龙队里钻,弄得阿龙更是一筹莫展、洋相百出。凤美强行当上了舞龙队的队员,不久又担当重任舞起了龙头,并且屡屡冲破阿龙陈旧的舞龙抬式,让姑娘们在纵情宣泄个性中将龙舞得眼花缭乱。

阿龙脸面扫尽,与凤美闹翻。更让阿龙难以容忍的是,凤美的同寨同学,小镇上开酒吧的小老板阿聪,心中一直暗恋着凤美,他开着一辆红色的皮卡车,拉着凤美及舞龙队的女孩子们四处兜风,还当着阿龙的面与风美跳起了激情撩人的“烟盒舞”;甚至,还背地里拉着凤美及12个姑娘去他的酒吧门前表演女子舞龙,为推销啤酒做广告。

阿龙气急败坏地将终身定情物“花腰带”退还凤美,按风俗,退“花腰带”就是退婚,凤美大惊,绝望而去。大赛就在眼前,阿龙后悔莫及,没有了心上人,也失去了姑娘们的尊重和信任,他感悟到了什么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酒醉后的他回到寨子,为发泄心中的郁闷,他手持龙头跳上房子挨着房子的一片片屋顶,酒醉中的一连串眼花瞭乱,惊心动魄的醉舞龙,让众人刮目相看,惊叹不已,也让凤美重新认识了阿龙的男人气概。大赛开始了,凤美带领十二个姑娘将一条彩色的龙舞得天旋地转,她们的青春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扩展资料:

一、影片介绍

《花腰新娘》(Huayao Bride In Shangri-La)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云南红河影业有限公司2005年出品的爱情喜剧电影,由章家瑞导演,孟家宗、袁大举编剧,张静初、印小天等主演。

该片讲述敢于打破旧俗的花腰彝族新娘凤美,为了加入新郎阿龙带领的女子舞龙队,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和误会的故事。影片获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二、角色介绍

(一)凤美(张静初 饰)

一个野性难驯的花腰彝族女孩,她从小没了阿妈,由赶马帮的阿爸用马奶喂大,个性活泼奔放,敢作敢为,有着水一样的纯真美丽。

(二)阿龙(印小天 饰)

一个质朴憨厚的花腰彝族青年,他英俊而豪爽,很有进取心,一心一意爱着凤美,但又有些因循守旧,不敢越家族规矩半步。

(三)小七妹(何文超 饰)

一个温婉老实的花腰彝族女孩,她内向羞怯、不太爱说话,因为成婚已满三年而不得不时常帮夫家干活,表现得逆来顺受。

(四)阿玉(王艺霖 饰)

一个率真大胆的花腰彝女孩,开朗热情,敢于抵御传统,在舞龙队的训练生活中带来不少欢乐,然而也有着自己的烦恼。

(五)依玛(赵家艺 饰)

一个娟秀细腻的花腰彝族姑娘,从城里回来的她美丽而善打扮,似乎对舞龙队教练阿龙怀着别样的好感,因此一度有些忌妒凤美。

(六)阿聪(崔哲铭 饰)

一个机敏幽默的花腰彝青年,他不仅舞姿潇洒,而且心思活络,想法开风气之先,但有着生意人免不了的铜臭,难以理解舞龙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花腰新娘

杨丽萍的云南印象的曲子有哪些在哪里下载这些曲子

  中文名称:云南映象
  资源类型:RMVB
  专辑歌手:杨丽萍等
  地区:大陆
  语言:普通话
  简介:
  内容概述
  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是一台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她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再创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在歌舞集中,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的碰撞,将带给您一种特定的“云南映象”。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首次出任大型歌舞集总编导及艺术总监,并领衔主演。
  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元素。
  云南各民族民间着装的生活原型。
  62面鼓的鼓风、鼓韵。120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面具。
  《云南映象》中的道具、牛头、玛尼石、转经筒等全是真的70%的演员系云南的少数民族。
  亦真亦幻的舞台、灯光及立体画面效果。
  序 Prelude
  混沌初开 Born of the Earth
  “天地混沌的时候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四周漆黑一片,敲一下,东边亮了,再敲一下,西边亮了……”——绿春县牛孔乡“神鼓”歌谣。
  第一场太阳
  云南鼓的传说和种类堪称中国之最。鼓在云南,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而是民族的一种崇拜、一种图腾。它或象征母体,或形似女阴。云南的鼓从材料上分,有皮鼓、石鼓、铜鼓、木鼓;从归属的民族上分,又有太阳鼓、芒鼓、热巴鼓、大背鼓等等。
  云南佤族的木鼓分“公鼓”、“母鼓”,配成一对;要砍树制鼓,先要举行祭祀仪式。佤族人说,木鼓的花纹是无法画完的、歌也是无法唱完的,舞也是无法跳完的……
  太阳鼓(西双版纳州基诺族)
  鼓舞反映出云南远古先民的生殖崇拜。鼓槌、鼓面很有男女生殖的形似特征,打鼓更具明显的交合象征意味。
  太阳鼓,是基诺族最神圣的器物,传说洪荒年代基诺族的祖先阿麦腰白造了一只太阳鼓,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灾难,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太阳鼓只有节日才能敲,太阳鼓舞是基诺族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太阳鼓的正面似一轮太阳,鼓身插有17根木管,象征太阳的光芒,基诺人在除夕敲鼓,据说能带来吉祥。
  芒鼓(建水县哈尼族) Manggu Drum
  哈尼族的舞蹈大多与芒有关。鼓声是人们向“摩米”(即天神)对话的道具,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兴旺的青草。芒舞是哈尼族在传统的“昂玛吐”节上表演的祭祀性喜庆舞蹈。
  唯建水龙岔河一带独有。芒鼓舞有清山净寨、驱邪避鬼、祈求丰收之意。
  铜芒(沧源县佤族) Bronze Gong
  佤族对芒锣如对木鼓、铜鼓一样尊崇和喜爱。但木鼓、铜鼓既是乐器又是通天的“神器”,而芒锣则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铜镲舞
  流行于西双版纳州哈尼族爱尼支系的一种舞蹈。先民们用两片铜镲相撞发出的洪亮声音来与神灵沟通。
  象脚鼓(德宏州景颇族) Elephant-foot Drum
  因形似大象的腿故名象脚鼓,演奏时用糯米饭粘在鼓面中心调试音的效果,象脚鼓流行于德宏、西双版纳、临沧及云南周边的东南亚各国。群众说:“象脚鼓一响,脚杆就痒”。《象脚鼓舞》是傣族在喜庆佳节或是迎接远方来的客人时表达美好祝福的一种民间舞蹈。
  神鼓(绿春县牛孔乡彝族) Divine Drum
  “神鼓”流传于云南绿春一带,当地人叫“热波比”。现在,绿春县牛孔乡只有一个妇女能打这种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繁衍、祈求丰收、婚丧嫁娶等内容。
  打鼓前要“祭鼓”。打“神鼓”庆贺生育的唱词是:“刚生下来的娃娃,听不见,看不见,话也不会说;敲一下,耳朵就听见了;再敲一下,眼睛就看见了……”。
  第二场Scene Two
  土地Earth
  月光Moonlight
  (独舞表演杨丽萍)
  Solo Dance by Yang Liping
  “你是一条婀娜的蛇,蜿蜒在银色的月河。闪亮的身驱舞动着舌,夜晚的星空唱着
  歌……”
  杨丽萍一直以为女人就如同月光一样有形和无形,她用抽象和变形的肢体语言表现了她的情感和月光的圣洁,在舞蹈中我们会看到舞蹈家是怎样张开她那想象的翅膀。
  花腰歌舞
  (石屏县花腰彝) Song & Dance of Huayao Tribe
  彝族人有句俗话:“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有脚不能跳,俏也无人要”。“海菜腔”发源于云南石屏异龙湖一带,彝家姑娘在湖中捕鱼时,一边划船,一边唱歌,歌声就象水中随波浪起伏的海菜,因而叫“海菜腔”,“海菜腔”极其优美、复杂、动听,是滇南“四大腔”(“海菜腔”、“山悠腔”、“四腔”、“五山腔”)中最难学、最难唱的民歌。舞者们唱三拍,跳二拍,手击一拍,在原生、经典舞蹈中堪称一绝。生活在石屏县哨冲、龙朋、龙武一带的花腰彝,小姑娘从11、2岁就开始学做针线,绣花、缝衣服,一套衣服要做4、5年,最后就穿着这套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衣服出嫁,不会绣花缝衣的姑娘嫁不出去。演员们穿的衣服就是她们亲手缝制的。
  烟盒舞 Yanhe Dance
  烟盒舞是云南石屏、建水、峨山、通海一带彝族尼苏支系(俗称“三道红彝”)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活动。以传统的装烟丝盒为道具,左右手各持一面,以手指弹响作节拍,舞蹈形式有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舞蹈随着清脆悦耳的烟盒节拍,铿锵的四弦声、笛子声翩翩而起,善舞者,套路形象生动,妙趣无穷。夜晚,彝族男女青年围在篝火边,弹着四弦,唱着“海菜腔”等曲子;之后,男女青年在“正弦”的伴奏下,开始斗“蹄壳”(鞋子),互相用脚去碰对方的脚,进行试探;聚会的高潮是跳一种摹仿各种动物交尾、男女青年身体亲密接触的舞蹈,有“扭麻花”、“蜻蜒点水”、“鸽子渡食”、“蚂蚁走路”、“银瓶倒水”、“鹭鸶拿鱼”、“虾蚂虫扭腰”等;接着小伙子开始“抢姑娘”,到密林中幽会……。“踩谷种”、“踩茨菇”等,则为反映农耕的舞蹈,彝族人极为喜爱烟盒舞,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腿杆就发痒”。
  歌词:“噻,噻,噻哩洛噻哩洛噻洛哩噻……晒着晒着石屏乾腌菜呀,晒着晒着石屏芥兰菜,采着鲜花是唱呀唱歌来……”。
  女儿国 Kingdom of Women
  (新平县花腰傣)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
  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么,老老小小就在拢一堆了;有个女人在着么,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
  苦荞不苦么吃得呢,槟榔不苦么嚼得呢,女人不苦么咋个得?女人不去吃苦么——日子过不甜呢。
  天上不有(个)女人在着么,天就不会亮了;地下不有(个)女人在着么,地就不长草了;男人不有(个)女人陪着么,男人就要生病了;山里不有(个)女人在着么,山里就不会有人了。
  打歌 Dage Dance
  打歌(跳土风舞)是云南很多民族的青年男女交友择偶的最常见的方式。“蚂蝗叮着鹭鸶脚,生生死死扯不脱”,姑娘们又喜欢又害羞。豪爽的彝族人说:“为人不跳乐,白在世上活”;“有嘴不会唱;有脚不会跳,俏也无人要”;他们还有许多生动的说法:“太阳出山来打歌,踏平草地跳平坡;汗水不湿羊皮褂,阿哥阿妹莫歇脚”;“打歌打到太阳落,只见黄灰不见脚,打起了黄灰做得药”……
  有歌为证:“采花来来采呀采花来,一家一个采呀采花来,阿娃花下说给你呀,好是好玩呢,就是害呀害羞羞……”;“想是想来挂是挂,不想不挂咋在着……”;“想你不能搭你去,爱你不能搭你在,就象小鸡么吃了针穿线,牵肠挂肚挂心肝,啊苏噻呢么哟嘿……”
  第三场 Scene Three
  家园 Homeland
  云南的先民信奉“万物有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树有树神,石有石神;几乎每个寨子都有寨神树、密枝林,每个民族每年都有祭祀自然、山神、水神、寨神、树神的活动。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使得自然生态得以保护。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如今,生态的严重破坏们已向我们敲起了警钟……
  第四场 Scene Four
  火祭 Fire
  甩发舞 Hair Dance
  佤族妇女大部份披长发,甩发是从佤族妇女发式特点及生活动作中,经过提炼发展成为具有佤族特色的民间技巧动作。甩发可以表现内心的强烈感情,可以表现力量,头发的摆动也可以象征熊熊大火。
  葫芦笙舞 Gourd Pipe Dance
  云南的拉祜、僳僳、佤、纳西、苗、瑶等少数民族,都有葫芦神话。拉祜族传说:远古时发洪水,有兄妹二人躲入葫芦逃过浩劫;洪水退后,两人繁衍了后代。云南沧源佤族传说葫芦是创造人的母体,葫芦笙是祖先的声音。1958年出土的2千多年前的云南开化铜鼓文物上,就有4人跳葫芦笙舞的侧面图像。一首民歌唱道:“岩子路上弹三弦,茅草尖上吹芦笙;翻过九十九座山,还要跳歌到天明。”
  纹身 Tattoo
  纹身是最直接的人体装饰艺术。云南纹身最早要追溯到中石器时代。纹身最初的目的是不让死者阴魂认出自己;有的原始民族把本氏族的图腾崇拜物纹在人身上,喻义神物附体会给人予力量;原始人后来才感到纹身是一种美。
  面具舞 Mask Dance
  面具舞是中国古代举行驱鬼逐疫的祭仪。云南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有面具舞图象。先民们戴着面具吓唬魔鬼,驱逐病疫,祈求人畜平安。面具舞发展为傩戏,至今一直遗存在云贵川等省的部分地区。
  东巴舞(丽江县纳西族) Dongba Dance
  在东巴祭祀仪式中,有一类是为了超度亡灵。原始东巴教认为,人的躯壳死了,人的灵魂没有死;这样就必须由东巴跳舞祭祀,超渡亡灵,沿着“神路图”升入天堂。
  牛头舞 Bullheads Dance
  牛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在古代崇拜的动物。云南古代民族也特别崇拜牛,在云南沧源崖画有10个点有不少原始人手持牛头的图像,沧源崖画第一地点2区右下方岩壁上有一组舞蹈
  图象。这组舞蹈中,持牛头者是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又是祭祀舞蹈的领舞人,只有此人用线条画出身体,而其他4人都是用颜料涂满身体。牛头象征着力量和财富。
  涅磐 Touching the Soul
  第五场 Scene Five
  朝圣 Pilgrimage
  朝拜神山是信仰藏传佛都的少数民族对自然崇拜的体现,朝圣者跋涉在路上,转经筒始终陪伴着他们,他们一次次用身体丈量着道路,一次次地亲吻着大地。尽管风吹日晒,尽管雨雪交加,他们心中却燃烧着熊熊大火,最后,他们走向神山,真走向理想的天国。
  藏族舞 Tibetan Dances
  大量地选用了藏文化的许多舞蹈元素去表现人性之美。服饰以藏族牧区的袍服为主,肥大、宽敞,以黑、红、黄三个基调为主,白天脱去一袖或二袖,束于腰间,以适应“作息一袭衣”的气候特点。农村妇女多穿一件色彩艳丽的内衫,外罩宽大氆氇坎肩,歌舞时舞动双袖,飘洒多姿。藏族人常佩戴护身符盒,戴镶珊瑚、宝石的戒指,这样可以吉祥如意。
  玛尼石 Praying Stone
  据专家研究,与西藏古老的白石崇拜、生肖崇拜的习俗有关,宗教的发展又赋予它们多种意义。玛尼石上刻有六字箴言,有的还刻有佛经、咒语及佛像,是藏民族供奉的圣物。玛尼石面有的涂以红、蓝、黄、白等天然颜料,多年不会褪色,这种群众性石刻艺术,体现出非凡的造型能力。
  转经筒
  筒上刻有经文和有象征意义的图案(一般刻六字箴言)。筒内置有经文一卷,大型转经筒置于祭坛两侧,微型转经筒为藏民诵经时所用,边诵边转动以达到诵经时身、口、意完美一致之境界。
  童谣:群峰之中有一座金色的山,金色的山里有一个金色的湖,金色的湖上有一棵金色的树,金色的树上有一只金色的鸟,金色的鸟唱着一支吉祥的歌……
  尾声 Epilogue
  雀之灵 Spirit of Peacck
  傣族把象征爱情的孔雀叫太阳鸟,孔雀就是他们崇拜的图腾。
  杨丽萍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孔雀形态的舞蹈语言,《雀之灵》寄托了她对圣洁、宁静世界的向往。在《云南映象》尾声中杨丽萍第一次把她的独舞和群舞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并结合了新颖的舞蹈编排队型及声、光、效,使整段舞蹈充满着恬静的灵性及和谐的生命意识。
  艺术总监、总编导:杨丽萍
  云南大理白族人。1971年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她主演的大型民族舞剧《孔雀公主》曾荣获云南省1979年调演表演一等奖。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的独舞《雀之灵》是她的成名作,曾荣获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表演第一名。1990年在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闭幕式中,她主演大型舞蹈《雀之灵》。1992年5月她成为大陆第一位赴台湾的舞蹈家。1993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上她创作、表演的双人舞《两棵树》获一等奖。199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同年12月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她导演并主演的电影《太阳鸟》获得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她出访世界许多国家进行艺术交流,相继在新加坡、菲律宾、美国、加拿大、台湾、日本等国家或地区举办专场舞蹈晚会。菲律宾国家民间舞蹈协会赠予她终生会员。杨丽萍酷爱舞蹈艺术在舞蹈上独辟蹊径,自成风格。
  杨丽萍出于对舞蹈的热爱和与生俱来的民族特质,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深入云南各地采风,甑选了具有云南典型代表的音乐舞蹈元素,花了十五个月的时间精心排演,用独到的视角和想象力倾心构架这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并用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去展示《云南映象》这一崭新的舞台艺术创作风格。
  下载地址:
  http://lib.verycd.com/2006/08/06/0000114186.html

舞蹈课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舞蹈课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舞蹈课观后感 篇1

虽说我没有跳舞的天分,但自幼就很喜欢欣赏各种风格迥异的舞蹈。柔美轻灵的舞姿让我心怀舒坦,顿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境;奔放劲爆的跃动引发我的无限激情,尽享力量与征服的快感;哀婉缠绵的舞蹈带我去体会心灵深处的悲戚与惆怅,在丰富的情感世界里自由徜徉。在我看来,舞蹈就是人类情感交流的丰富细腻的另一种方式。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人肯定会喜爱舞蹈,因为优美的舞蹈所展示的真善美感总是能于无形之中滋润人的心灵,使其不断地茁壮成长。 尽管如此,我也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舞蹈欣赏者,对那些专业的舞蹈知识知之甚少。尤其是我国丰富多样的民族舞蹈,我往往只能单纯地欣赏那奇特的服饰,各异的动作和漂亮的姑娘帅气的小伙子们,而那深远的文化内涵却是万万欣赏不来的。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幸运的是这个学期我选到了民族舞蹈鉴赏课,可以稍稍揭开民族舞蹈那条美丽而神秘的面纱,窥探一下其里层的魅力了。

真的十分庆幸,我遇到了一个十分出色的老师。在他的鉴赏课上没有照本宣科的传统惯例,有的是轻松诙谐的课堂氛围;呈现的不都是常被束之高阁,晦涩难懂的文化巨作,更多是老师身边的艺人们的亲自表演;我们所能欣赏到的也不只是舞蹈本身,而是从各个民族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历史渊源入手,体会每个民族的舞蹈特色。而且在上课的同时,我们还能欣赏到老师的即兴专业表演,聆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感受文化艺人们的感性生活。这样的文化课堂贴切生活,妙趣横生,拉近了老师与学生、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使文化鉴赏课不流于形式与空洞。这门课真的使我收获颇丰。

在课堂上我们了解了很多从前鲜有关注的几个民族的文化。我觉得老师说得很对,要欣赏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舞蹈,首当其冲的就是了解他们的文化。从他们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入手,去感悟每一个动作,每一声歌唱,每一个眼神所表达的内涵、透露的情感。不然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永远都只能是看看热闹。 比如说,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有着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引吭高歌,在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这些都是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里开阔的视野,天然纯净的环境,热情奔放的民风,无一不和藏族舞蹈豪迈粗犷,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风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也在藏族)的几张图片,看到那蓝的深邃的天穹,那白的纯洁的云朵,那清澈见底的湖水,那大片的随风而动的金帆时,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真是这样。是这样奇特的风景造就了藏族舞蹈的大气磅礴,激情似火吧! 给我印象特别深的还有傣族的舞蹈。它轻灵飘动,隽永秀丽,几乎每一个细节都不容错过,都是美的展现。傣族人多生活在风景迤逦的西双版纳,在那片绿洲上,憨态可掬的大象,意趣横生的吊桥,绚丽多彩的织布以及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小油伞都令我心驰神往。傣族人生性温柔,勤劳勇敢。所以他们的舞蹈大多婀娜多姿,节奏缓慢,充满内在力量。最具代表性,最为国人了解的莫过于傣族 “孔雀舞”了。虽然我没看懂杨丽萍老师的《雀之灵》表达的是什么,但傣族舞蹈的柔美俏丽,变幻多姿,以及“三道弯”的倩影却是展示得淋漓尽致了。此外,我们还观看了傣族的重大节日泼水节的盛况,那热烈喜庆的场景深深地感染了我。我不得不想,有机会的话,我一定要去那边看看,融入他们中间,在一片欢乐声中把祝福送给别人,同时接收别人的祝福。并且要亲眼目睹传说中有轻功技能的孔雀王之舞。

另外一个让我深有所感的民族是彝族。彝族舞蹈多来源于劳作,充满力量。彝族舞蹈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每个支系都有不同的舞蹈,甚至同一支系,因居住地不同,舞蹈也就不一样。彝族不仅能歌善舞,而且热情好客。老师给我们讲彝族姑娘们敬酒时的豪迈劲,想想都觉得盛情难却。彝族“大三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每逢“火把节“,人们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围着篝火弹起“大三弦“,载歌载舞,纵情高歌。火把犹如繁星降地,又似火龙飞舞,令人眼花缭乱。整个节日人山人海,气氛异常热烈欢快。比较著名的是“烟盒舞”,舞者手执烟盒起舞。舞蹈分为“正弦”和“负弦”,当地有“是人不跳弦,白活几十年”的说法。可见舞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啊!

几年前,一部在全国引起阵阵热潮的电视剧《大长今》让国人对朝鲜族有了更为详尽的了解。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的朝鲜族,勤劳朴实,能歌善舞。他们自古从事农耕劳动,酷爱大自然;喜爱白鹤,把白鹤当做长寿、幸福的象征。民族性格与审美观直接体现在的歌舞中,便有了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独特风韵。朝鲜族传统舞蹈种类繁多、风采各异,在民间流传的就有“扇子舞”、“纱绢舞”、“农乐舞”、“假面舞”、“长鼓舞”、“钗舞”、“剑舞”、“拍打舞”等十多种。在舞蹈艺术家们的下,许多民间传统舞蹈被整理创作优秀节目,在中国广为传播。可以在舞蹈《顶水舞》、《淘米舞》、《喜悦》、《长白瀑布》等节目中,看到身穿小巧短衣、下着拖地长裙、襟垂飘带的朝鲜族姑娘们翩然起舞的优美形象,在宛若鹤群展翅的舞姿中蕴藉着生生不息的朝鲜民族精神。

这学期的民族舞蹈鉴赏课上,老师用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雅俗共赏的节目表演,使我不仅加深了对舞蹈的理解,还了解了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对其他民族的认同感也进一步加深了。由衷地感觉到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家庭,相亲相爱,其乐融融,每个成员都各具特色。真心地为我们中华民族自豪!

舞蹈课观后感 篇2

在一开始的时候,我由于忘记了选课,无奈之下只好选了现代舞与剧场舞蹈这门课。话虽如此,我也对这门课抱着强烈的期望,因此,在一开始,我也打算认真地去对待它。刚刚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我对什么是现代舞,什么是剧场舞蹈基本上没有一点儿认识,以为上课的时候只是老师做动作,我们跟着学,仅此而已。但是,上了课之后才发现,老师基本上不交什么固定的动作。我们所学的,是要靠自己去感受,靠身体去表达的。另外,这门课要求我们一定要能放得开,跳的时候专注着自身的动作,不要去想着别人的看法。这一点,正是我一开始很难做到的。不过,在一些同学的带头下,我知道了,2也是可以变成艺术。放开去跳,这样子,人也能变得自信好多!

我感觉,现代舞这门课是一个充满了自由的艺术课程。而且,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练习之后,我逐渐意识到,这门课也是充满了乐趣的。同样的基本动作,只要用不同的感情、 不同的方式去做,就能得到不一样的表达效果。我们的课程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一个人先摆一个动作,再一个人一个人加进新的动作。这个环节充满了创造性,在这个环节中,我的各种灵感被激发了,于是便想出了许多特别的造型,因此也得到了同学们的笑声,而在这时,我的自我成就感也产生了。

我们的课程中间还穿插了两节爵士舞课。虽然每一次练习完都觉得疲累,但是我却很喜欢。教我们爵士舞的老师很酷,她所教授的舞蹈也很酷。我很喜欢这样子的舞蹈,只可惜只有短短的两节课,并不能好好的体验,所以我心里有个计划,放寒暑假的时候继续把舞蹈学习下去。

总而言之,我觉得从这门课中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以后不管是表演,还是演讲,我都能在众人的目光中保持自己的风度了。

舞蹈课观后感 篇3

今天的第一堂舞蹈课,陈老师让我们先做了自我介绍相互有个初步的了解。陈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有点幽默搞笑。陈老师说自己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老师,结果一节课下来果然如此。在这堂课里陈老师不仅给我们讲了舞蹈创编更多的是给我们讲了如何做人。由此可见,陈老师是一个很注重生活的人。我感觉这个确实很重要,讲的很有道理。陈老师说作为我们的幼儿舞蹈创编老师感到很是荣幸。陈老师还讲到了如何做一个好老师。一个受学生尊重的好老师。作为老师首先得先尊重学生,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的话那学生也没必要尊重老师哦。尊重是双方的!

一个精彩的舞蹈或舞剧,常常有仲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而这内涵的精髓必然闪银着舞蹈家那智慧的’光辉。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是音乐、舞蹈、文学、雕塑和建筑,盖莫能外。只是过种反映更多地打上了艺术家的烙印,渗透更多的同类文献。

正艺术——包括舞蹈在内,都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认识现实、反映现实的特殊形式。据艺术史学家考证,所有的艺术门类中,舞蹈是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舞蹈作为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它的源头来自哪里呢?在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有过各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舞蹈艺术正是在这些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活了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该怎样去做人做事。

每一个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都渴望着成功,而且很多有志之士为了心中的梦想,付出了很多,然而得到的却很少,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你不能说他们不够努力,不够勤劳,可为什么偏偏落得个一事无成的结局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从表面上看,做人做事似乎很简单,有谁不会呢?其实不然,比如说你当一名教师,你的主观愿望是当好教师,但事实上却不受学生欢迎;你去做生意,你的主观愿望是赚大钱,可偏偏就赔了本。抛开这些表层现象,去发掘问题的症结,你就会发现做人做事的确是一门很难掌握的学问。

可以这么说,做人做事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学问,单从任何一个方面入手研究,都不可能窥其全貌。要掌握这门学问,抓住其本质,就必须对现实生活加以提炼总结,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来,人们才能有章可循,而不至于迷然无绪。

读懂一个字诀,受用你一生!

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将不会感到自己的孤独……

陈老师要求他的学生要做到“诚实、严谨、快乐、感恩。”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舞蹈课观后感 篇4

舞蹈是一门极需要富有感染力的一门艺术,也是从古至今人们表达情感,追求艺术感的一门学问。

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有本族最独特,最悠久的舞蹈,就像是本族的一种象征一样,充满着独特的民族韵味。

像藏族的《康定情歌》,传达了一种韵味尤存的热情洋溢的之感。一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生活的乐观之态,都可以从舞蹈中找到。大方的舞蹈动作,热情的感情色彩,结合藏族的浓厚风俗,塑造成了一种对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对爱情充满了无限向往。

一门艺术源于古代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古代思想家周敦颐为后人留下的一篇巨作《爱莲说》,后人结合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圣洁高雅的个性,创造了一个极富有美感的舞蹈。《爱莲说》,舞者用柔传达了莲花所有刚强的一面。柔和的音乐节奏,舞台中央,用柔软的动作诠释莲花,亦远亦近,似柔实刚,恰似一朵池中莲花,娇羞典雅,高贵圣洁。

民间舞《一片绿叶》相比前两者而言,感情色彩相对更加浓厚,更加复杂。舞者结合神韵,气息的运用,表现了一片树叶从充满生机到凋零萧瑟的自然规律。舞者运用一把恰似绿叶的扇子,在舞台中央旋转时,将“落叶”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内心凄凉,通过气息的恰当运用,传达给观众,是一种极致,艺术感油然而生。

总而言之,舞蹈是一门追求音乐节奏,感情积淀,身姿柔和,传达感情的艺术。

~花腰新娘的影评

 花腰新娘的影评:
《花腰新娘》力求通过讲述一个美丽、新奇、好看、动人的故事来实现其商业价值,并以较高的艺术文化品位完成主流娱乐大片的使命。
  张静初:彝族版的野蛮女友 花腰族(彝族的一支,又叫尼苏人)女子凤美(张静初饰)生就一股野性难驯,喝着马奶长大的她,有着山一样奔放的个性和水一样纯净的灵性。她性感实足,但绝不艳俗,她敢爱敢恨,敢做敢为。她虽为偏僻山寨的农家女子,却敢领时尚新
潮之先,带领十二个青春靓丽的花腰族少女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及个性自由的张扬。女主人公凤美的这种独特个性的设计,必将为观众带来逆向性视觉影像的审美体验及情感愉悦的撞击。青年演员张静初近年来由于在顾长卫导演的影片《孔雀》中的出色表演而崭露锋芒,相信她对本片的出演,必将有淋漓尽致的发挥及耀眼的光彩。
  张静初VS印小天:醉舞龙 阿龙(印小天饰),英俊而憨厚,善良却有些因循守旧,不敢越家族家规半步,他与凤美的对手戏必将好戏连台,爆料百出,尤其是最后与凤美分手后,酒醉跳上屋顶的一场扣人心弦的醉舞龙方显出阿龙的英雄本色,这场戏是影片的高潮戏。因此,我们特邀一流的动作设计师加以编排设计,相信它带给观众的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视觉盛宴。国内新人印小天因在赵宝刚导演的影片《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饰演韩丁,成为当红小生而人气飙生。
  张静初VS 崔哲铭:性感烟盒舞 阿聪(崔哲铭饰),潇洒而机智,在领时尚之先方面与凤美有着共同点,但由于是生意人,免不了有着铜臭气。他和凤美的高潮戏是一场性感十足的“烟盒舞”。“烟盒舞”是彝族青年男女表达性爱的一种舞蹈。我们特请一流舞蹈名家,在原有基础上再加工改造,使之在影片中更加眩目,极富性感和美感。阿聪的机智幽默为他在表演上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现代摇滚VS 传统海菜腔:海菜腔是彝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一种古老情歌,我们采用MTV式风格拍摄,拟请日本前卫音乐人精心打造,赋以新的另类元素。相信,随着影片的成功上映,新的海菜腔也会随之流行起来,成为都市的一种新时尚。
  总之,张静初——凤美、印小天——阿龙、崔哲铭——阿聪,一凤二龙的人物关系,精彩纷呈的故事情节,12个花腰族美少女的女子舞龙,MTV的海菜腔情歌,性感的烟盒舞,古老的民风民俗,绮丽的山水风光必将构成电影《花腰新娘》的观影奇观。
“龙”是中华文化的图腾,这种图腾延续了几千年,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早已成为一种全球华人潜意识的共识。这就是影片《花腰新娘》的主流意识背景。
  另一方面,从女子舞龙这一基本故事构架的阐释意义,又隐含着个人(从女性意识)对集本无意识的逆向诉求,它承载着以女性意识为主体向男权社会挑战的信号,从这个角度出发,“龙”在某种意义上又是父权,集权的一种符号指向,“龙”是复杂的,多侧面的,

就像原始图腾是多种动物的组成,马头,蛇身,鸡爪……,这就是影片所要寻求的逆向性视觉元素,一种颠覆性的叙事策略,轰动一时的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给了我们某种召示和启迪,而现实生活中的花腰族(彝族的一支)古老的民风民俗,以及自古以来的以女性为主体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个社会形态中还残存着母系社会的影子),以女子舞龙为奇观的地域文化风情,恰恰承载了我们影片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
  当然,我们影片的总体包装,首先还在于它极具时尚性,12个美女舞龙,又是着花腰族服饰,还有云南奇异的自然人文景观,构成了影片丰富的观赏性元素,并且极具“另类”感的人物及人物关系,在奇特而惊心动魄的故事叙事中,必将给人以一种震撼。
  时尚、反讽、幽默等后现代元素是该片不同于其它主流电影的独特所在,它的叙事风格是动感的,跳跃性的,非常规的,由海菜腔而演绎的MTV式片头片尾,富有性感的烟盒舞于片中的穿插以及贯穿始终的女子舞龙都构成了该片在视听语言上的强烈冲击力。影像的营造基本上是唯美主义的,画面异常透明和洁净,就像岩井俊二的《情书》及《四月物语》,一股山泉般的清新流淌于观赏者的愉悦中。故事的发生地虽然是远在云南乡村的偏僻之隅,但呈现于观众眼中的却是一种现代的时尚和青春的靓丽。
  我们要做到好看,耐看,看的时候过瘾,看了以后还会回味无穷,让人思索,遐想。总之,影片《花腰新娘》必定是一部有着新的电影叙事语言,极具冲击力的影像奇观,富有后现代时尚潮流读解的新类型新样式的主流电影。

彝族海菜腔的传承意义

作为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传统艺术形式,海菜腔在特定的生态、社会文化中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在彝族发展史、文化史、道德价值观、艺术思维方式及彝汉文化交融等课题的研究上有重要的价值。对以海菜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歌进行系统发掘、抢救和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和音乐史的研究,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菜腔所依存的男女交际习俗吃火草烟的消亡及其他文化娱乐形式的传入,海菜腔的歌唱渐趋式微,现已鲜有能完整歌唱成套海菜腔的“曲子师傅”、“曲子老板”(均为对著名歌手的尊称),年轻一辈中也少有海菜腔的爱好者,其传承面临严重危机,亟待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彝族海菜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之一,增强综合国力呼唤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此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的保障。由于海菜腔的娱乐性和群众参与性很强,歌手们曾经几次进京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人演出,她们高亢委婉的曲调,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弘扬民族文化事业,需要具备文化的眼光。文化的最高价值不是同一性,而是它的独特性。中国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以及大型音诗画《花腰放歌》中,海菜腔都占有一定的比例。海菜腔走出了大山,走出了云南,在国外演出时被称为“天籁”之音。现在懂得唱海菜腔的人越来越少了,若想领略海菜腔的魅力,倒是可以去观看《云南映象》,每晚20:00在云南艺术剧院演出。《云南映象》的彝族海菜腔,取材自云南石屏县的花腰彝族,演员都是从村寨里找来的,歌声、舞蹈都非常正宗。云南人民用自己甜美的歌声歌唱着自己的家乡,同时也在向世界证明:云南是歌的天堂,是我国民族音乐的宝藏之一。因此,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生态环境中,人们正是以坚持文化的独特性方式来坚持自己的民族精神,来担负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了让世界了解红河民族文化,红河人一直在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开发,海菜腔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美声”唱法,它不仅是彝家人的绝唱,也是原生态歌舞的传承。如今,石屏县异龙湖的异龙镇、龙朋镇等各乡村文化站都有海菜腔演唱组,县里每年还举办一次民族民间“海菜腔烟盒舞”比赛,让海菜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已经认识到自己本土的民族文化宝贵的价值,所以保护和发扬传承就成了首要的任务。
“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处处有。”这是石屏县明清两代文人辈出的真实写照。丰富的文化遗产,秀丽的自然风光,得天独厚的资源,造就出了被称为天籁之音的石屏彝族海菜腔。海菜腔作为彝族文化中的一份子,几百年来传承不断,去年六月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此可见海莱腔在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价值和地位。
总之,海菜腔作为彝汉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晶,显示出了独特的个性和成熟的美,从而成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我们要把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当代的再创作相结合,通过创新使之有活力,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才能使海菜腔得到真正的保存与发展。我们真心期望这震撼人心的天籁之音——海菜腔传承不断,成为世界文化的奇葩。

彝族舞曲是琵琶几级曲子

《彝族舞曲》在中央音乐学院的书上是琵琶5级的曲子,在其他机构组织的考级中定级会有所不同,最高是8级的曲子。
彝族舞曲:王惠然1965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取材于云南彝族《海菜腔》、《烟盒舞》。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被改编成古筝、三弦、扬琴、阮独奏曲及管弦乐曲。殷飚将它改编成吉它独奏曲,1987年参加在珠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吉它艺术节中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扬,成为一首在吉它界中颇有影响的吉它名曲。
乐曲结构:
【一】景色如画 自由地、慢起渐快
【二】姑娘漫舞 优美地
【三】阿哥欢舞 欢快的、慢起渐快
【四】群舞 粗犷、热烈地
【五】双人舞 流畅地
【六】独舞与群舞 粗壮地
【七】互诉衷情 倾诉地、较自由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