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兵困铁笼山的主要内容100字?三国演义每章标题_司马_铁笼_演义

本文目录

  • 三国演义之兵困铁笼山的主要内容100字
  • 三国演义每章标题
  • 老版三国演义每集的题目是什么急
  • 司马昭兵困铁笼山最后怎么逃的
  • 三国演义里姜维兵困铁龙山是不是真的还是罗本杜撰的
  • 在铁笼山,为什么姜维能轻易杀死郭淮和徐质
  • 三国演义司马昭被姜维兵困在铁笼山,为什么蜀军不上山灭了司马昭
  • 司马昭被困铁笼山,为啥姜维能轻易杀死郭淮和徐质

三国演义之兵困铁笼山的主要内容100字

兵困铁笼山的主要内容如下:

姜维率兵将魏军困于铁笼山上,令弓弩手把住山口。他见铁笼山易守难攻,便断了魏军水道,待其水绝,不攻自破。魏兵因惧蜀军诸葛连弩之威,不敢下山突围,多有倒戈投降者。司马昭见军心涣散,于是呼天抢地,佯装跳崖自尽,魏军为之所感,皆愿与蜀军决一死战。

魏将郭淮为解司马昭之围,先派人诈降羌兵,尔后设计俘获羌王迷当;又以为其请功领赏为饵,令其去解铁笼山之围,扫灭蜀兵。羌王轻义反盟,一场惨烈厮杀,打败蜀军,解了司马昭之围。

内容简介

《三国演义》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每章标题

《三国演义》一共120章,列表如下:

1、

2、

3、

4、

5、

6、

扩展资料:

经典故事情节:

1、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

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

2、空城计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

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

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

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3、温酒斩华雄

温酒斩华雄讲的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故事。在汜水关前,各路诸侯豪杰大战华雄未果,袁术恐先锋孙坚立下头功不发粮草,以至孙文台兵败汜水关,大将祖茂被华雄所斩,之后袁绍问谁人可斩了华雄。

于是关羽主动请缨,但因为身份低微而受到袁术的耻笑,说:“一个小小的马弓手也敢口出狂言。”曹操觉得他是英雄,说:“此人长相非凡,旁人焉知其为马弓手?”

于是递给关羽温酒一杯说:“将军且饮了此杯以壮胆气”,关羽却道:“待我斩了华雄后再饮未迟!”于是拍刀上马顷刻提了华雄首级回营,此时酒且尚温!

4、三英战吕布

东汉末年,各诸侯带各路兵马讨伐董贼。董卓派华雄迎战,被关羽杀了。董卓听说华雄被杀,派吕布迎战。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

后来关羽、刘备也上阵,三个人把吕布围在当中,走马灯般的轮流厮杀,吕布毕竟难敌三人,渐渐觉得难以招架,拍马冲出了包围圈逃了。

5、千里走单骑

建安五年(公元 200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所俘,曹操礼遇甚厚,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降汉不降曹;为报曹操知遇之恩,他策马千万众之中,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

曹操更加喜爱关公,派关羽同乡张辽劝说,关羽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很好,但我受刘备厚恩,立誓生死与共,绝不能背叛于他。”曹操听罢也无可奈何。

以后关羽打听到刘备下落,拜书告辞曹操,从河南许昌出发,护送刘备的二位夫人,一起去寻刘备。

因无丞相(即曹操)文凭,沿途守关将领阻截关羽,关羽斩将闯关,在曹操辖境内,“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最后终于与刘备兄弟主臣相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老版三国演义每集的题目是什么急

第01集 桃园三结义

第02集 十常侍乱政

第03集 董卓霸京师

第04集 孟德献刀

第05集 三英战吕布

第06集 连环计

第07集 凤仪亭

第08集 三让徐州

第09集 孙策立业

第10集 辕门射戟

第11集 宛城之战

第12集 白门楼(上)

第13集 白门楼(下)

第14集 煮酒论英雄

第15集 袁曹起兵

第16集 关羽约三事

第17集 挂印封金

第18集 千里走单骑

第19集 古城相会

第20集 孙策之死

第21集 官渡之战(上)

第22集 官渡之战(下)

第23集 大破袁绍

第24集 跃马檀溪

第25集 刘备求贤

第26集 回马荐诸葛

第27集 三顾茅庐

第28集 火烧博望坡

第29集 携民渡江第30集 舌战群儒

第31集 智激周瑜

第32集 周瑜空设计

第33集 群英会

第34集 草船借箭

第35集 苦肉计

第36集 庞统献连环

第37集 横槊赋诗

第38集 诸葛祭风

第39集 火烧赤壁

第40集 智取南郡

第41集 力夺四郡

第42集 美人计

第43集 甘露寺

第44集 回荆州

第45集 三气周瑜

第46集 卧龙吊孝

第47集 割须弃袍

第48集 张松献图

第49集 刘备入川

第50集 凤雏落坡

第51集 义释严颜

第52集 夺占西川

第53集 单刀赴会

第54集 合肥会战

第55集 立嗣之争

第56集 定军山

第57集 巧取汉中

第58集 水淹七军

第59集 走麦城

第60集 曹操之死

第61集 曹丕篡权

第62集 兴兵伐吴

第63集 火烧连营

第64集 安居平五路

第65集 兵渡泸水

第66集 绝路问津

第67集 七擒孟获

第68集 出师北伐

第69集 收姜维

第70集 司马复出

第71集 空城退敌

第72集 司马取印

第73集 祁山斗智

第74集 诸葛妆神

第75集 六出祁山

第76集 火熄上方谷

第77集 秋风五丈原

第78集 诈病赚曹爽

第79集 吴宫干戈

第80集 兵困铁笼山

第81集 司马昭弑君

第82集 九伐中原

第83集 偷渡阴平

第84集 三分归晋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公元三世纪东汉末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由于各国后主过于无能而亡国。

蜀后主刘禅被钟、邓合军擒于成都,吴后主惧战而降,魏后主曹奂被迫移位于司马炎改年号为晋,从此天下皆归司马掌控。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丑化等等,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

《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幕后制作:

《红楼梦》拍摄完成后,中央电视台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将名著《三国演义》也搬上荧屏。1987年年中,电视工作者戴临风、阮若琳,历史学家刘世德、冯其庸,评书《三国演义》的监制袁枫和《红楼梦》的制片人任大惠召开了一个会议,定下了改编“三国”的方案。

但不久传出了福建电视台、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乃至日本影视界都预备拍“三国”的消息,央视于是中止了拍摄计划。由于种种原因,各家的拍摄工作都未能如期展开,央视重新启动了拍摄三国的计划。

1989年7月,王扶林被任命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总导演。1990年6月,“三国”领导小组成立。8月,剧本创作会议召开,编剧组成立。

剧组达成共识:充分尊重原作《三国演义》,同时参考《三国志》中有价值的史料,把120回的章回小说改编成80集的剧本(最终剪辑成84集),大的框架由群雄逐鹿、赤壁大战、三足鼎立、南征北战、三分归晋五部分组成。

截至1990年12月15日前,累计完成文学剧本中的76集,不久初稿全部完成。领导小组专门组织了一个剧本讨论小组,对剧本进行反复讨论,剧本经过数次易稿,最后定稿红皮书时,是1991年12月30日。实际上,《三国演义》的编剧们是和主创人员同时进驻,同时工作,修改剧本也和开机拍摄交叉进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演义

司马昭兵困铁笼山最后怎么逃的

司马昭败铁笼山后,山上缺水,只有一条路可通。姜维便派重兵把守,要将司马昭困死山上。司马昭被困在山上,断了水路,山上只有一泉,却有六千名兵将,水不够用,死者不计其数,尽弃在斗底峪峡谷。司马昭仰天长叹:“吾死于此也”,幸得王韬一计,上山拜泉,司马昭只好拜泉, 求上天赐魏军水喝。拜毕,泉水大量流出,人马才没有渴死,救了性命。
郭淮得知司马昭被困在铁笼山,便派人假降羌王,里应外合打败了羌兵。郭淮带羌王迷当去救司马昭。羌王到蜀营见姜维。混入羌兵中的魏兵乘机作乱,姜维慌忙逃走 ,连枪箭也来不及拿,身上只有一张弓。郭淮搭箭射去,姜维顺手接了箭回身一射,便将郭淮射下了马,郭淮回营后就死了。姜维败回汉中。司马昭也回了魏都。

三国演义里姜维兵困铁龙山是不是真的还是罗本杜撰的

不是真的,《三国演义》里有很多历史事件都是假的,有些直接取材于民间素材,所以《三国演义》里有很多事情都年代有误,有的甚至张冠李戴,比如《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是假的,而最早用空城计的却是曹操。

在铁笼山,为什么姜维能轻易杀死郭淮和徐质

首先要说一下,姜维杀死徐质和郭淮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所以这个问题按照演义来回答。其次这个问题并不准确,姜维杀死徐质和郭淮都不轻松,一个是用计才搞定,另一个则是姜维超水平发挥,才将他杀死。

下面我们首先看一下徐质和郭淮是怎么死的:

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秋,姜维率二十万大军北伐。徐质作为先锋和大都督司马昭一起前来迎战蜀军。蜀魏两军在董亭相遇以后,徐质率先出马,蜀军左先锋廖化、张翼上前迎战,都是几个回合就被杀败。

姜维见徐质武艺高强不能力取,于是假意在铁笼山后运粮,同时设下伏兵,想用计除掉他。司马昭果然中计,命徐质带了五千人马前来劫粮。结果徐质被伏兵杀败,好不容易奋力冲出重围,迎面又遇到了姜维。此时徐质人困马乏,来不及招架就被姜维一枪刺中战马摔倒在地,被蜀军乱刀砍死。

姜维用计杀死徐质以后,命蜀军假扮魏军混入了司马昭的大营,蜀军大队人马随后冲入,魏军大败,司马昭带着几千残军被蜀军铁笼山上。

镇守南安的郭淮得知司马昭被围以后,先用计杀败了姜维请来助战的羌军,然后说服羌王迷当帮助自己去战姜维。于是魏军在羌军掩护下混入蜀军大营,趁乱杀起来,蜀军因此大败。

姜维见形势危急,只得匆忙上马而走,郭淮在后紧紧追赶。姜维身边只有一副弓箭,而且箭在匆忙中还掉在了半路,根本没有还手之力。最后姜维还是接住郭淮射来的箭,然后反手射回,将郭淮射杀,这才脱险。

接着我们分析一下,姜维杀死徐质、郭淮到底容不容易。

虽然徐质面对姜维时,连一个回合都没走到就被杀死,看上姜维胜得很轻松。但是这一战徐质冲出蜀军包围时大战一场、体力损耗极大,而且知道中了计,心慌意乱的情况下和姜维交手,根本没能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考虑到董亭之战徐质轻松杀败了廖化和张翼。而廖化年轻时在关羽手下担任过先锋,在北伐时期又先后斩杀了秦良、郑伦两员魏将,张翼也曾经和王平联手击败过姜维,两人的武艺都不弱。所以徐质即使武艺不如姜维,那差距也不大,两个人真打起来鹿死谁手还不好说。至于其他蜀将,那就更没法和徐质相比了。

这也可以从姜维会在董亭之战以后,问计于夏侯霸,说“徐质勇甚,当以何策擒之”得到验证。如果姜维或者其他蜀将可以轻松击败徐质,他根本不需要这么麻烦,要用计来除掉徐质了。

至于杀死郭淮那就更不容易了。在演义中空手接箭的战例,总共也就这么一回,其他人都没办到过,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姜维当时如果一个错手,那么不被箭射伤,也早晚被郭淮追上杀死。只能说姜维胆大心细,败而不乱,而且武艺不错,运气也挺好,最后关头成功反杀,才得以顺利脱身。

所以姜维杀死徐质和郭淮其实都不轻松。

三国演义司马昭被姜维兵困在铁笼山,为什么蜀军不上山灭了司马昭

师马昭在山上占据地利,强攻对蜀军不利,铁笼山缺水,姜维想不战而屈人之兵,待魏军断水,他们自会投降;而且师马昭被围,魏国必会有援军,还可以以师马昭为诱饵,引魏军救援,蜀军可围点打援

司马昭被困铁笼山,为啥姜维能轻易杀死郭淮和徐质

背景:蜀汉延熙16年秋,姜维起兵20万,大兵出阳平关再度伐魏。这一次,发生了著名的兵困铁笼山的故事。司马昭,这个后来路人皆知的人物,也差一点毙命。为什么没有毙命呢?一个是因为山上发现泉水了,另一个是因为郭淮这个人物出现,赶来救援,而且是用计策来救的。这个计策就是郭淮使用了反间计,把姜维的援兵成功地策反了。

这里分析一下,姜维在这次出兵伐魏当中,为什么从一开始失败之后,又能成功,不过在成败关键之际,最后是被杀得大败而归,很悲哀。尽管如此,姜维还是一个人物,在如此惨败之际,还能空手接箭,反杀郭淮,真是一个人物。在这次出兵当中,前面是用计杀了徐质,后面是被郭淮用计策反迷当了,反而落得一个孤家寡人一样大败而归。总结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逆转呢?这里主要探讨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用计胜算的可能性,有多大?二是姜维不认识到自己可以用重金来勾结迷当,搞一个蜀汉与羌兵联盟,敌方也可以如此。

首先分析事情经过

这种结果说明,兵者,确是一种诡道也,而且是战机稍纵即逝,兵不贵久。这个教训犹在,南宋也发生了韩世忠大意困金兀术于黄天荡故事。

战争很残酷,不是敌人死,就是自己亡。这个时候,更要从失败当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使战争或者是战局发生惊天的逆转,取得成功。蜀汉延熙16年秋,姜维再次征伐魏国,而司马师闻之,问诸将,计将安出?谁可以前往呢?这个时候,徐质应声而出,他说愿意去。徐质以勇猛而著称,的确,打仗也需要这种勇猛,但不仅仅是勇猛。

勇猛,仅仅是一个为将之道的一个方面,更为主要的是一种大谋划,即计将安出?有何种策略可以胜算,而不是单凭一种匹夫之勇就可行的。不过,勇猛之人,有勇猛之人的好处,这种人可以打冲锋,打前站。

从这些角度上来讲,司马师的用人之道,也算不上是一种失败的,因为战争也很需要这种勇猛之人,从而在一开始之间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结果也是如此,证明这个徐质也不是泛泛之辈,一出场,就把廖化、张翼打败。姜维正面打不胜,就是用奇兵奇计策,来一个反败为胜制敌。反过来说,这个地方不行,那就换一个地方再来打一打,必有伏兵。原来的战争地点,据有关资料记载,是发生在一个叫董亭的地方。

其次为什么司马昭会中计,或者是徐质一定会来的,也一定会亡的。

因为徐质是先锋,一定会出场。再说姜维兵败移兵铁笼山下寨,以屯兵屯粮为长久之计,司马昭一定会派人过来,由此引发徐质抢劫粮食的故事。徐质这个兵力分散一半,在狭路相逢之下,勇而无力被杀。

徐质之死,很正常不过了。在战争当中,面对敌人的诱饵,能吃就吃,不能吃,就反被吃掉。而徐质一死,姜维立马伪装成魏兵来劫营了。这个时候,要注意,司马昭屯兵的地方,应该是在铁笼山的正前面,姜维的兵,是在铁笼山的后面。很有趣的是,他们都对铁笼山不熟。否则接下发生的司马昭这六千兵马被逼困在铁笼山,结局不是这样。

再次分析郭淮为何被杀。

司马昭被困铁笼山,而他大哥司马师是魏国执掌兵权的人,自然会发兵来救。他派出的是一个老将郭淮。在战争当中,最为重要的是获得信息情报,然后是怎么样想办法化不利为有利,化敌为友,出奇制胜。郭淮是老将知道援兵很重要,自己是一个援兵,需要解围司马昭;而羌兵迷当也是一个援兵,必须首先制服他们才行,才有胜算的可能。

在制服迷当之后,以羌族之兵夹杂魏国之兵,迅速地直击中军帐,很厉害,姜维没有料到这一手,结果,仓皇而逃,只拿了一把弓也没箭。结果郭淮一见,来一个将对将的追杀,这场戏实在是有点窝囊呀,这是对于郭淮来说,就是如此。在他功败垂成的时候,结果更出乎意料,在姜维空弓无箭拉空弓伪装射击响了十次之后,姜维空手接箭,反射郭淮应声倒下死了。这说明,在穷途末路之际,还是古人说得好,穷寇莫追。如果是这样,结果郭淮是大胜而归的。但是,为将者,最应该做的是派兵去追击,而不是自己以为能来去追击。

总结一下

司马昭兵困铁笼山这一出精彩故事,也引出一个用计无常、用计无穷之道。首先是姜维用计,计杀徐质;然后是郭淮用计,计杀姜维。尤为可笑的是,姜维用钱收买迷当这些羌族之兵来援助,焉不知对方也有这一手?这说明姜维这个信息情报工作做得不到位,不知道迷当之人,如果知道这个人是这样,不如杀之,不要这个援兵吧。

姜维既然在此前后扎寨了,那么也应该对这个铁笼山做一个调查,了解,不能因此粗心而大意。如果先前发现这里有山泉,再怎样,也要发展一个强攻为上消灭司马昭。原来的一些记录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有文字记录说徐质追杀姜维的时候,被困在铁笼山,像后来的司马昭一样,只不过发现有水后,用木箱木轨道运兵下山,所以安然无恙。真的是,在急切之中,有计策。而在这种急切之中,也没有办法发现拜地出泉水来求生的故事。

司马昭兵困铁笼山,可以与诸葛亮的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故事相比的。假使诸葛亮与姜维的计策更加周详一点,司马父子不在了,这个晋朝,也就没有了,魏国可能还就是曹操子孙的天下,不能被司马灭之。《三国演义》上说这是天意,其实,是一种人谋的不足之处。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正是如此。用计无穷,或者是计出无穷,也要被这个道约束,有这个道的支撑,这个计才能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