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技新闻有哪些(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是如何评选出来的)_量子_火星_科学家

本文目录

  • 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是如何评选出来的
  • 7则科技新闻
  • 搜集反应国家科技进步的新闻,5条
  • 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结果揭晓,都有哪些科技产品入选
  • 2018年十大国际科技新闻解读
  • 「2021年终盘点」科技有哪些突破及进展
  • 科学新闻有哪些

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这是如何评选出来的

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出来的。

这项评选活动已经举办了28次,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选科技新闻的目的就是为了普及科技知识,让民众更好的了解我国的科技进步程度,这次评选的十大科技新闻中有三条是关于航天航空的、三条是关于生物科技的、两条是关于电子科技方面的还有一条是关于工业制造的,下面就一起来看一看在2021年发生在我国的十大科技新闻都有哪些:

一、航空航天领域

航空航天领域的新闻中涉及到了火星探测任务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开启长期驻扎模式、嫦娥五号样品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涉及到了太空、月球、火星,2021年可以说是太空元年,在这一年中不仅取得了我国自己的月壤,而且在航天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

二、生物科技领域

生物科技领域主要涉及到了通过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驯化、植物到动物基因转移被证实。这些都是我国在生物科技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突破。

三、电子科技领域

电子科技领域主要集中在量子方面,稀土离子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及1小时光存储、凭打破“量子霸权”的超算应用摘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400万亿电子伏特 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

四、制造业领域

在制造业领域主要研发成功-271℃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为我国形成低温产业群奠定了基础。

你知道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吗?欢迎留言讨论。

7则科技新闻

一、雇用大学生做“纳粹毒气”试验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在一家企业支持下,以每小时15美元的报酬,雇用大学生做三氯硝基甲烷对人体影响的实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曾使用三氯硝基甲烷做为毒气向人体释放。高剂量的三氯硝基甲烷可以使人体神经系统受到损害甚至能致人死亡。通过一个星期的试验,科学家认为,三氯硝基甲烷应该是一种杀虫剂,而不能被用于制造催泪武器。
二、研究人员感受动物粪便
在美国,每年约有15亿吨的肥料是动物产生的,其中90%是牛粪。动物排泄物中的弧形杆菌和沙门氏菌等可使儿童肾功能衰竭,使人患上腹泻等疾病,因此,在农民用动物粪便为农作物施肥的同时,也给蔬菜等农作物安全带来了危害。为此,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食品安全中心的研究人员试图开发一种新技术,以抑制动物粪便中的有害细菌。试验中,研究人员不得不反复接触十分难闻的气味,并使用各种化学物进行杀灭病菌试验。
三、“物种进化论”和“智能设计”论进入小学
中学生还要不要学习达尔文的“物种进化论”?今年秋天,美国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一直对此争论不休。
在美国,是否应将达尔文进化论视为科学理论的争议由来已久。1925年,美国一名教师因在课堂上公开讲述进化论而遭到逮捕并被罚款,80年后,这场关于“究竟是谁创造了世界”的争论涉及到美国十多个州。今年8月,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裁定,给该州的小学教师教授“进化论”以及“智能设计”等理论的权利。
四、类人猿在10年到20年内可能灭绝
哈佛大学科学家通过对收集到的类人猿尿液分析发现,类人猿的繁殖能力在近10年里大大降低。科学家为此提出警告:现在是人类应该关注类人猿的时候了,因为有的雌性类人猿生育周期变得很长。
为全面调查类人猿的现存数量,哈佛大学科学家在热带雨林里进行了艰苦调研后指出: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与人类分享97%的基因。它们主要生活在树上,森林的破坏对它们有很大影响。目前由于森林大肆遭到砍伐,类人猿栖息地被严重破坏。在过去20年间,随着印度尼西亚森林的快速消失,超过80%的类人猿栖息地已被破坏,在过去10年中类人猿减少了大约50%。照此下去,类人猿很有可能在10年到20年内灭绝。
五、美国宇航局研发出高科技皮肤
美国宇航局今年开发出一种可供机器人感觉外界环境、并做出反应的覆盖物———人造皮肤,这一覆盖物被称为“高科技皮肤”。它包含1000多个红外传感器,可检测到物体并将信息传送到机器人的“大脑”。“大脑”对信息进行分析,在几毫秒之内做出反应。未来高科技皮肤有可能拥有密度更高的传感器,使机器人对外界的感知灵敏度更高。“高科技皮肤”对于执行太空探险计划十分有用,因为太空探险计划既需要人,也需要机器人。
六、自费科学探险盛行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改变传统的度假方式,愿意自费用3000美元去进行为期一周的科学探险活动。这些科学志愿者通常进行挖掘土壤样本、分析环境污染等工作,他们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公众对地球环境的关注以及对科学的兴趣。
七、精子库工作者受到关注
20世纪60年代,美、英、法和印度等国均先后建立了人类精子库。精子库是将精子冷冻贮存在液氮罐内,使其在零下196摄氏度的低温下冬眠。一旦复温后,精子即可恢复生命机能。管理精子库的人即精子库工作者,他们不仅要为精子捐献者保密,而且要对接受精子捐献者负责。2005年,精子库工作者成为公众一个新的关注点。
八、火山学家被公众尊重
25年前,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圣海伦火山猛烈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致使57人死亡,其中就有火山学家约翰斯顿,他当时正在火山顶部近距离地监视着周围的动静。约翰斯顿用无线电发出了最后警报,并最终英勇献身。
2005年3月,圣海伦火山再次喷发,富有经验的火山学家及时发出警报。他们对火山研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唤起了公众对他们的极大尊重。
九、核武器科学家面临困境
核武器就是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产生的巨大能量,形成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今年,世界各国关于核武器的争论一直未曾停息。核武器给人类带来了危害,受到人们的质疑,核武器科学家也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十、海滩污染调查工作繁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到海边度假成为一种时尚,但是,海洋和海滩已不堪承受越来越多的海边度假者带来的环境污染。于是,一批海滩污染调查者随之涌现。
2005年,海滩污染调查者的工作十分繁重。比如要调查沙滩中的细菌究竟超标了多少,海水自己到底可以“消化”多少污染物质等。

搜集反应国家科技进步的新闻,5条

  • 2016年度卫星导航定位科学技术奖在成都颁发

  • 统筹部署 扎实构建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中国气象局  2016年09月30日 07:00

  • 国家林业局:2020年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55%

    新浪财经  2016年09月25日 06:02

  • 广西实施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推动形成新格局

    广西新闻网  15小时前

  • 新能源汽车 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浙江科技新闻网  2016年09月30日 09:59

  • 中科院纳米能源园区怀柔开建

    网易新闻  2016年09月30日 00:02

  • “武汉造”芯片荣膺卫星导航定位科技奖一等奖

    中国日报  2016年09月30日 18:36

  •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暨发射火箭模型在河南鲁山落成

    中国新闻网河南新闻  2016年09月30日 12:00

你也可以找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等其他科技进步方面的新闻。

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结果揭晓,都有哪些科技产品入选

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结果揭晓,都有哪些科技产品入选?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1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投票评比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公布。圣功“探火”、中国空间站、二氧化碳到木薯淀粉的从头合成等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全世界第一个“自身拷贝”活物智能机器人问世、核反应向“打火”迈进一大步等成果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在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在我国初次火星检测每日任务获得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打开有些人长期性停留时期”“嫦娥五号试品关键科学研究成果依次出炉”等三项中国航空航天行业关键成果入选,呈现宇宙空间中的中国影子。

“在我国完成二氧化碳到木薯淀粉的从头合成”“在我国精英团队凭摆脱‘量子霸权’的超级计算机运用夺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我国科学家观察到至今最大动能光量子”“异源四倍体野生稻迅速从头开始训化得到新突破”等重要科技进展也与此同时入选,展现了中国生物学家完成独创性提升、摆脱技术性垄断性的成果。

此次评比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举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筹办。该项本年度评比迄今已举行了28次,使群众进一步掌握世界各国科技发展趋势的动态性,对普及化科技进步具有了主动功效。今后我国对于科研的投入应该会加大力度,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建设的新高度。

2018年十大国际科技新闻解读

基因剪刀

使用CRISPR基因调控技术直接操纵细胞基因组,研究人员将老鼠的皮肤细胞变成了诱导多能干细胞。

曲面加速光束

美国和以色列科研团队实现了光束轨迹偏移。此实验可用于模拟广义相对论现象。

幽灵粒子

来自太空的一个高能中微子横穿南极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科学家认为其来源可能是耀变体。

探访“贝努”

人类探测器首次探访小行星“贝努”,发现其岩石外表下暗藏着水留下的踪迹——羟基。

跃迁

100多年前,科学家首次在氢原子内观察到其最基本跃迁,如今在反氢原子内实现并观察到这一跃迁。

科技 创新发现,改变着地球上的生活并改变着我们对现实的看法。2018年的十大国际 科技 新闻,再次向我们证明了人类思维的深刻和创造能力的无穷:石墨烯旋转特定角度可变超导体、精确定位“幽灵粒子”起源、首次造访小行星并发现水……如果你还没有了解这些最新的科学进展,现在是时候了。这些成果正在为无数科学家提供灵感,带领他们继续突破人类能力的极限。

1 49量子位超导测试芯片交付

又一家 科技 企业接近实现“量子霸权”目标。

英特尔公司今年宣布,已成功设计、制造并交付49量子位超导测试芯片“Tangle Lake”,这一名字源于阿拉斯加湖泊,意指这些量子位需在极冷温度等条件下工作,其将使研究人员能评估和改进纠错技术,并模拟一些计算问题。

计算界“新秀”——量子计算潜力巨大,当前最好的超级计算机需数月或数年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药物开发、金融建模、气候预报等,未来的量子计算机有望在较短时间内解决。

“量子霸权”被认为是量子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奇点。“量子霸权”指量子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超过传统计算机,实现对于传统计算机的“霸权”。有观点认为,超过50(左右)量子位后,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将一骑绝尘,令传统计算机望洋兴叹。目前,“量子霸权”已引英特尔、IBM和谷歌等巨头竞折腰。IBM去年底宣布成功研制出一款50量子位处理器原型;谷歌也计划很快推出49量子位产品。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目前量子计算仍处于初期阶段。业内人士估计,量子计算离解决工程规模问题或许还有5—7年;而要想具有商业实用价值,可能需要100万甚至更多量子位。

“实现霸权”的量子计算机将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且拭目以待。

2 弯曲空间内首次实现激光束加速

这是曲面加速光束的第一次演示,操作却很简单,通过向白炽灯泡壳内发射激光得以实现。

美国和以色列物理学家团队今年实现了光束轨迹偏移。此前,科学家已经证实光束可以在平坦表面上被加速,加速度使其沿着弯曲而不是直线的轨迹行进。新研究发现,被加速的光束也并非沿着测地线(又称大地线或短程线,可定义为空间中两点的局域最短或最长路径)移动,而是发生了偏移。

平面加速光束的轨迹,完全由光束宽度决定,而新研究表明,曲面加速光束的轨迹,由光束宽度和表面曲率共同决定。

这个看似“莫名奇妙”的实验,其实是突破性的,它拥有各种各样的潜在应用,其中之一就是模拟广义相对论现象,以进一步研究诸如引力透镜效应、爱因斯坦环、引力蓝移或红移等现象。此外,它还能提供一种新技术,用于控制血管、微通道和其他弯曲环境中的纳米颗粒。

这仅仅是个开始,这个联合团队现已着手研究光线在极薄的弯曲膜中传播的可能性。

3 两层石墨烯旋叠可变超导体

根据1957年的超导电性理论,某些材料能够以零电阻导电。然而,许多材料表现出所谓的非常规超导电性,无法用该理论解释。

今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发现,当两层石墨烯以1.1度的“魔角”旋转叠加在一起时,可模拟被称为铜酸盐的铜基材料的超导行为。也就是说,研究团队在两层石墨烯中发现了新的电子态,其可以简单实现绝缘体到超导体的转变。

这种“神奇角度”石墨烯除了会形成超导态,还会形成另一种电子态。在同时发表的第二篇论文中,团队展示了交叠的双层石墨烯系统会出现一种新的绝缘态——莫特绝缘体态。

两个系统可以通过改变旋转角度和电场来轻易调整。这意味着,该成果将提供一个全新的二维平台,以供科学家们理解曾长期困扰物理学界的高温超导电性的起源问题,并打开了一扇研究非常规超导体的大门,同时也为全新电学性能的开拓和工程化铺平道路。

这一发现轰动业界,被称为石墨烯超导的重大进展。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传说中毙稿率高达90%的《自然》杂志上连发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年仅22岁,他就是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曹原。

4 “基因剪刀”首次让皮肤细胞变身干细胞

2006年,格莱斯顿研究所的山中伸弥,用4种被称为转录因子的关键蛋白处理普通的皮肤细胞,制造出了诱导多能干细胞,标志着未成熟的细胞能够发展成所有类型的细胞。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格莱斯顿团队不使用转录因子,而是通过向细胞添加化学品混合物,制造出了诱导多能干细胞。

而在2018年的研究中,格莱斯顿团队提供了制造诱导多能干细胞的第三种方法——使用CRISPR基因调控技术,直接操纵细胞的基因组,将老鼠的皮肤细胞变成了诱导多能干细胞。新方法不仅有助于科学家更方便地获得重要的细胞,也能进一步了解细胞的重编程过程。

其实,诱导多能干细胞就像胚胎干细胞一样具备分化成多种细胞的潜力,可用于修复受损的组织和器官。而“基因剪刀”则能精确查找一串代码在基因组中的位置,进行删除或修改。

现在的新方法与之前的截然不同,可帮助人类更简单快捷地制造出诱导多能干细胞,未来也能将皮肤细胞直接重编程为心脏细胞或脑细胞等,它为治疗多种疾病提供了巨大助力。

5 科学家首次精确定位“幽灵粒子”起源

2017年9月,来自太空的一个高能中微子横穿南极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一石激起千层浪,科学家争相为其追本溯源。今年7月,数十个科研团队在《自然》《科学》杂志撰文称,这个“落入凡间的精灵”可能源自一个距地球约37.8亿光年的耀变体(Blazar)。耀变体是由星系中央的巨大黑洞吸积大量物质而产生的剧烈天文现象。

科学家称,产生中微子的耀变体可帮助解决天文学的一个百年谜团:不时拜访地球的宇宙射线从何而来?

宇宙射线是由宇宙中的“爆发事件”抛射出的带电粒子(主要是质子),是自然界中能量最高的粒子。100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希望找到其源头,但通过对其行进路径进行反向追踪不可能做到,因为在抵达地球前,其飞行路径已被地球磁场严重扭转。

但无论宇宙射线起源何处,有“幽灵粒子”之称的高能中微子都很可能与其“相依相伴”。中微子几乎没有质量,并可以保持稳定不变,这使其成为研究宇宙射线的极佳“信使”。中微子给科学家指出了一条穿越迷雾的路,不过,关键是要在它们抵达地球时捕捉到它们。

主要科学目标是借助中微子寻找高能宇宙射线起源的“冰立方”天文台此次立下大功。如果结果正确,那么,这个耀变体可能是宇宙射线首个“验明正身”的来源。

6 火星极地冰盖下存在液态水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至少在目前,当人们寻找地外生命时,这仍是圭臬。

2015年,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告诉我们,红色星球的沟壑,很可能是高浓度咸水流经所产生的,这是火星存在流动液态水“迄今最强有力证据”。但还不是实证。

直到今年,意大利科学家报告在火星上首度发现了一个地下盐水湖,这座湖位于火星南极冰盖之下,直径约20千米。研究人员称,这是火星首次发现持久水体存在的痕迹,解决了关于红色星球是否存在液态水的旷日持久的争论。

这处水体的发现,不仅仅是增加了人们对火星上存在生命的期待。

从长远角度来看,火星虽然温度不太好、大气不太足,但也不会像一些奇葩的星球那样完全不可改造,且火星与我们距离适当,表面积也与地球的陆地面积相当,当人类考虑到移民外星球时,火星经常是第一选择。现在,液态水的发现使这种情况变得更加可能。

从近处来说,这对科学家利用冰盖解读火星气候变化 历史 十分关键,是未来数年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科学目标,同时,它也将是本世纪人类登陆火星前,基地建设的最重要资源。

7 反氢内基准能量跃迁首次实现

物理学中最大的谜团之一就是:反物质去哪儿了?

物理定律表明,宇宙大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应该创造了等量物质和反物质。等量物质和反物质相遇,就会“同归于尽”,但大爆炸之后到现在,宇宙仍充满由物质组成的各种天体。既然物质还在,那反物质去哪儿了?

氢原子最简单,所以反物质研究由反氢原子开始。

100多年前,科学家首次在氢原子内观察到其最基本、最重要的跃迁——莱曼-α(Lyman-alpha)跃迁,即当氢原子的一个电子从低轨道转移到高轨道时,会发出一系列紫外线辐射。

8月22日,加拿大和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学家在《自然》杂志撰文称,他们首次在反氢原子内实现并观察到了莱曼-α跃迁,向冷却和操纵反氢原子迈近了一步,有望开辟反物质科学的新时代。

操控反氢原子有何意义?从理论上来说,500克反物质产生的破坏比世界上最大的氢弹威力都要大,虽然科学家已能制造并抓获反物质,但其存在时间太短,且代价太过昂贵。反物质如能操控,将能成为人类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8 科学家造出全新光物质形式

光学行为能“弯曲”物理规则吗?

光子作为几乎没有质量的基本粒子,是一种“超然”的存在——如果你把两束激光相对,光子只会连个招呼都不打,互相穿过。但在2013年,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联合团队,让光子相互作用产生一种物质形式,人们不知道它是什么,都说这就像一个真实版的“光剑”——光束之间会彼此推拉产生对抗。

2018年,仍然是这个团队在《科学》上发表论文,宣布他们实现了三个光子之间相互作用,即粘在一起形成了此前未被观察过的一种全新光子物质。

研究人员发现,利用弱激光照射,它们不是作为单个、随机分离的光子通过致密的超冷铷原子云,而是成对或者三个光子结合在一起——这表明在光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结合后的光子,实际上得到了电子质量的一部分,这些有质量的光粒子传播速度变慢,比没有相互作用的常规光子速度慢10万倍。

这个团队的“主业”,其实是量子计算机的研究。他们的实验结果告诉人们,光子确实可以相互吸引或者彼此缠绕;并且,如果它们可以其他方式相互作用,那么未来一定会被用于超快的量子计算以及由光组成的复杂晶体中。

9 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小行星“贝努”

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类所有的追寻,都只不过是回答这三大“天问”的尝试。

我从哪里来?也就是生命如何起源的?传说约45亿年前,太阳系刚刚形成,地球还是一颗充满熔岩的星球,恍如地狱。突然,一颗不知“乡关何处”的小行星“误入藕花深处”,闯入太阳系,与地球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撞击。这次撞击引发的“蝴蝶效应”可能带来了有机物和水,为地球提供了孕育生命的关键条件。

小行星是约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遗留下来的碎片。有科学家认为,对小行星样本进行原子级分析有望为上述假说提供重要证据。于是,2016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肩负重要使命的“源光谱释义资源安全风化层辨认探测器”(OSIRIS-Rex)朝小行星“贝努”(Bennu)整装出发了。

12月10日,NASA兴奋地宣布,OSIRIS-Rex发现小行星的岩石外表下暗藏着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的羟基的踪迹,这使直径500米的“贝努”具有孕育生命的潜力,或许也蕴藏着关于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

2023年,探测器会将这些物质的样本送回地球,届时,科学家将获得与太阳系 历史 和演化有关的宝贵资料,帮助人类进一步认识地球的过往与未来、更好地洞悉生命的起源。

10 嫦娥四号探访月背

12月8日2时23分,中国的嫦娥四号乘坐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将于明年1月进行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如果成功,它将实现人类 历史 上首次在月球背面投放着陆器和月球车;同时也将实现国际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测控和中继通信。

谁不曾仰望苍穹星海,渴望穷尽宇宙的奥秘?月球这颗陪伴了地球40多亿年的邻居,自古以来就寄托了国人团圆和满之愿景,国人也因此对它多了一份感性。

但正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指出的:“涛之起也,随月升衰。”由于引力的潮汐锁定效应,月球只有一面朝着地球,从未有人见过月球背面,这给其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且因为月球本身的阻隔,任何飞行器到达月球背面区域后会失去通信能力。

面对如此神秘的月之背,中国在今年5月成功发射了“鹊桥”中继卫星,为嫦娥四号探测器与地面测控站之间搭建了一座传输信号与数据的桥梁。

嫦娥四号此次背负着勘探艾特肯盆地——冯·卡门陨石坑的重要使命,该陨石坑被认为是月球最古老的撞击特征。而此次前所未有的太空探秘旅程,将为人类了解月球、地球、太阳系的演化提供第一手数据和线索。

它也为太空 探索 注入了新的激情与活力。欧洲空间局(ESA)相关人员称,嫦娥四号着陆器和月球车预计会对月球的组成和 历史 产生新的认知,将是解开月球奥秘的一个里程碑。

《科学》杂志称嫦娥系列任务“雄心勃勃”,是伟大的先锋工程。(张梦然 刘 霞)

「2021年终盘点」科技有哪些突破及进展

2021年在节日的气氛中和Omicron变种病毒的阴影下即将过去。回顾这一年来 科技 领域发展情况,人类有哪些科学技术取得突破和进展?

以下是我们从过去这一年里重要且颇受读者喜爱的 科技 新闻中选出的十篇文章,依发表时间顺序做一个简要回顾。

新证据为恐龙灭绝原因调查结案

关于导致恐龙灭绝原因的说法以前有几种,比如一系列的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地球等全球性灾难事件。2月24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新研究,终于给这项调查结了案。

这份研究说,从目前为止收集的所有证据来看,可以断定恐龙的灭绝是6,6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上地球导致的。研究估计,在撞击后长达20年间,地球上75%的生物逐渐饿死、灭绝,其中包括恐龙。

新研究揭庞贝城居民真正死因

公元79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Vesuvius)喷发,导致庞贝城内约2,000人遇难。在后来挖掘的庞贝城(Pompeii)遗址看到,很多人死亡时还保持着日常生活的姿势。这让这场灾难显得很神秘,说明这些人在意外的状态下,而且是很短的时间内全部遇难。

3月2日发表于《自然》(Nature)子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一份研究揭示,庞贝城的居民是在仅17分钟时间之内,被浓密的火山灰呛死,而不是像以前猜测的被岩浆“活埋”,或是被高温空气烫死。

量子纠缠走向宏观:“测不准原理”被打破

以前科学家只在微观世界中观测到量子纠缠现象——两个粒子隔空保持同步的神奇状态。5月7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在宏观尺度上也观测到这种现象,并发现它打破了量子力学上经典的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又译作不确定性原理)。

研究人员使用两面只有10微米左右的铝制鼓面,用微波光子使它们的鼓膜振动,发现它们能够保持量子纠缠的同步状态。以前的研究受限于“测不准原理”,无法对纠缠的物体进行精确测量,只能通过推测得到估计值,而这份研究第一次打破了这个原理,对纠缠状态下的物体进行了测量。

火星地表存在超常数量放射性元素

基于火星上固定式探测器洞察号(InSight)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7月23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期刊的一份研究揭示,火星地壳层辐射性比以前所知的强得多。研究者表示,火星地壳层所含的核放射性元素是以前通过卫星探测值的13 20倍。

这项研究发现与美国等离子物理学家约翰‧勃兰登堡(John Brandenburg)提出的理论相符。勃兰登堡2015年展示的研究称,有证据显示,火星上在远古时期曾发生过巨大的核爆炸。其规模之大,完全有可能彻底改变火星的气候环境,导致火星变成现在荒芜的样子。

植物并非逐渐“进化” 两次突变间隔2.5亿年

按照进化论,地球上的植物是逐步地从苔藓那样最简单的植物发展到陆地植物、再到会开花的植物,复杂度不断增加。可是由斯坦福大学引领的一项研究发现,地球上植物的发展出现了两次跳跃,之间间隔长达2.5亿年。这么长的时期内,植物并没有“进化”的动作。这份研究9月17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期刊。

研究人员描绘在泥盆纪(Devonian)初期,即距今大约4.2亿年 3.6亿年前的时期,陆地上的植物经历了第一波繁荣潮。当时地球陆地上没有树木,只有草丛,能长到20英尺高、形似树墩的菌类植物可能是当时最高的植物。这之后,植物的发展停滞了。直到白垩纪(Cretaceous)晚期,即距今1亿年 6,600万年前,地球上突然出现了大量会开花的复杂植物,生态环境才比较接近现在人们看到的样子。

太阳系内发现一个分隔带

10月15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子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份研究发现,大约在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太阳周围浓厚的尘埃盘内有一圈明显空隙。这终于能解释为什么来自太阳系的陨石总是明显地来自两个地带——正是这圈空隙把太阳系分成了距离太阳远近不同的外围和内围两块地界。

地球上发现的陨石里面,一类来自较靠近太阳的区域,另一类则来自距离太阳较远的区域。这份研究发现,在太阳系形成初期,距离太阳较远区域的磁场却强过距离太阳较近的区域。这意味着,太阳系外围区域行星的吸积能力比内围的行星更强。木星这颗巨大的气体行星就位于太阳系的外围区域。

地球处于一个巨大磁场隧道中

12月10日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的一份研究发现,我们所在的地球和整个太阳系,位于一个巨大的磁场隧道里面。这个隧道长度大约是一千光年。

研究人员发现,这个隧道有一定弧度。带电粒子和磁场组成了一条条又长又细的像绳索一样的结构,充斥在隧道内。研究特别提到,原来以为不相干的两个大型天体结构——“北银极支”(North Polar Spur)和“扇区”(Fan Region)原来都是这个隧道的一部分,平行地位于地球的两侧。

370万年前至少有两种史前人类

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1974年科学家发现的一具远古时期人类的骨骸(后被命名为Lucy)是唯一一种远古时期的人类。然而12月1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的一份研究,对几个原以为是熊留下的脚印化石重新分析后发现,它们其实是史前人类留下的,而且与Lucy不是同一种人。这些脚印来自的年代与Lucy生活的年代类似。

这项发现意味着,370万年前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不只一种。研究者表示,从化石遗址上的各种线索来看,那个地区在那段史前时期有着完整的非洲自然环境,不仅至少有两种人,还有鸟类、羚羊、鬣狗等各种动物。

地球上半数水资源或来自太阳风

11月29日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期刊的一份研究发现,原来太阳风内带电的粒子遇到太空尘埃会变成水!这项发现终于解开了科学家以前对于地球上水的来源这个谜团。

科学家以前只知道坠入地球的陨石为地球带来了水分,可是陨石水分内所含的重水的比例比地球上的高。研究人员计算显示,如果把来自尘埃辐射产生的水资源和来自陨石的水资源按照50:50的比例混合,所得到的水资源内氘和氢同位素的比例,正好和地球上的水相同。由此,研究人员认为地球上至少一半的水来自太阳风与尘埃的互动。

NASA探测器首次进入太阳大气层

美国宇航局(NASA)发出的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每次飞掠太阳都距离太阳更近一些,今年第十次飞掠太阳,也是第一次进入了太阳的大气层。探测器发回了首次在日冕层“伪流”内穿梭的 视频 ,NASA称这犹如飞进“风暴之眼”。这一次,NASA也发现日冕层的表面不是光滑的球面,而是凹凸不平,有很多皱折。

科学新闻有哪些

1、5G技术

5G技术带来的不仅是通信速度上的飞跃,更是应用内容的扩大,是6G、7G的起点。5G网构建理念的变化,给通信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冲击,未来通信技术的难题已经不能仅仅依靠自身技术进步加以解决,而必须依靠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方法,满足人类新的通信技术变革的需要。

此外,5G技术的应用还给社会管理带来较大冲击,各国有必要更新法律法规,应对和解决因5G网普及带来的网络安全等新的社会问题。

2、3D打印

3D打印在精密仪器领域的应用更快、更现实,如目前已经可以打印出航空发动机喷嘴等。而打印人体器官,前提是必须彻底搞清细胞和组织的机理,这需要在生物学上取得较大突破之后。

3、新型发动机

未来的风力发电、电动汽车、电动飞机和高速火车,均需要更加先进的电机和驱动。使用铁、铜和永磁稀土材料制造出来的发动机,会为这些新的技术产品得以更新换代奠定基础。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赵华也指出,汽车动力系统正由内燃机向着48伏混合动力、插电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快速发展。由于内燃机具备经济、高效和寿命长等特点,因此仍将是移动动力系统的主要动力来源。为应对环保要求,科研人员加快了零排放内燃机研制进程。

4、抗癌细胞

每个人的机体里均有抗癌细胞,癌症之所以发生,是这种抗癌T细胞怠工或能力薄弱造成的。如果最终找到激活这种抗癌细胞能力的方法,癌症完全可以自愈。目前她的团队对抗癌细胞的研究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5、能源存储

当前能源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不是寻找或增加能源,而是攻克节能和储能的难题。目前能源存储的主要形态是核燃料和油气,储电的成本仍然很高。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正在取代化石能源,将成为人类主要能量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这些重大科技领域问题,听听专家怎么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