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币的形状(有哪些古钱币)_钱币_外圆内方_铜钱

本文目录

  • 有哪些古钱币
  • 为什么古代的铜钱是外圆内方的
  • 中国古代的钱币的形状
  • 古代钱币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外圆内方的形状的
  • 古代铜钱为什么都是内方外圆的形状

有哪些古钱币

中国古钱币

海贝、玉贝、骨贝、五铢、金、银、青铜贝、龟贝,刀币、铜钱…我国钱币有数千年的流通历史,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都是相当可观的;同样,对纵跨数千年的钱币要进行详细分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只能从几个方面对它作一个大致的分类。从材质上看,我国货币中有金、银、铜、铁、锡、铅等。当然也应包括先秦曾使用过的海贝、石贝、骨贝、珠、玉、龟壳等和宋代最早出现的纸币“交子”。从形状上看,有刀削状,主要指齐、燕刀化;农铲状,主要指周和三晋布钱;壁环状,主要指秦代圜钱;贝状,指楚的蚁鼻钱;版状,指楚的“郢爱”;饼状,指楚的“陈爱”。从秦行半两钱到清末,这两干多年间所用的铸币基本上是形圆孔方,到清末时又出现了机制铜元,圆形钱币中间的方孔消失了。从钱文上看,我国古代钱币有汉、辽、西夏、满、蒙、突厥、回纥、吐蕃、女真等我国境内诸民族的文字。其中历代钱币中的汉字包括真、草、行、隶、篆各种书体,还有不少钱文出自著名书法家的手笔,如欧阳询的八分书(开元通宝),宋徽宗的瘦金体(大观通宝、崇宁通宝),党怀英的玉箸篆(泰和重宝)等等。从用途上看,钱币除了用于贸易往来以外,往往还有其它用途,主要有厌胜钱、佩钱、洗儿钱、撒帐钱、宫钱、供养钱等等。厌胜钱具有避凶趋吉的含义,相当于一种护身符,又称压胜钱。佩钱作佩戴之用,一般有各种花纹、吉语、人名、官名等。洗儿钱是用于祝贺人生育子女时的馈赠钱。撒帐钱是在婚礼上分发的赏钱。宫钱是皇宫内每逢节日庆典时用作装饰、赏赐用的特制钱。供养钱是指寺观内用作供品的钱币,一般藏于佛像腹中或悬于佛龛之旁。

为什么古代的铜钱是外圆内方的

1.有象征意义.天圆地方,是古人的宇宙观.外柔内刚是为人的道理.同时方圆还象征着规矩

2 .方孔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两边的钱文安排在方孔的左右.。有对称美感。

3  铸成后还要作一定的加工等。方孔用方形细木棍插入,可以使钱固定不动。

4  易于携带,可以用一根细绳串起来,不像现在的硬币一样容易丢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安全。“盘缠“一词的来源此

   “盘缠”是指如今说的旅费。但是,旅费为什么又“盘”又“缠”呢?盘绕、缠绕是近义词,钱同盘绕、缠绕在今日当然毫无关系,不过,古代却有某种必然联系呢!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有出戏叫《十五贯》,即涉及十五串钱的一个案子。古时不要说没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巡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5  有做人的道理在其中,铜钱为外圆内方,做人也需要如此,做事圆滑,但内心保持方正。

中国古钱币“外圆内方“形制源于礼器玉琮

中国古代钱币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最初的分工。当产品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易。《诗经》所记载的“抱布贸丝”、“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况。有了交易,就会产生货币。从商代中晚期出现铜贝开始,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直至延续到清末的制钱。钱币贯穿于中国古代的悠久历史长河,并体现出文化在发展中所具有的连续性、阶段性及承继性,并全方位地承载和涵盖了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继了礼器玉琮的观念,表现为圆形方孔。其中蕴含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是古代阴阳八卦学说的具体体现。这种“外圆内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对中国古人的处事原则、行为规范,乃至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风水习俗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单位上,早期铸有面值,属称量货币,以釿、寽、铢、两等为单位,如秦半两、汉五铢。唐代铸开元通宝钱,规定每十枚开元钱重一两,每一枚开元钱称为一钱,则十钱为一两,这就是重量单位“钱”的由来。至此重量单位不再称铢、絫,而称钱、两,这是中国衡法改为十进位的关键,俗称的“半斤八两”之说逐渐失去其原初的意思。唐代货币不但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反而使中国的重量以货币为名称,钱币直接影响了度量衡单位及十进位的实行。

图饰上,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而专为文字。钱币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谓大篆,秦以后是小篆,莽泉使用的是垂针篆,刘宋孝建钱是薤叶书,北周布泉则是玉筋篆,这些都是小篆的变体。六朝以后多用隶楷,蜀汉直百五铢的直百两字是隶书,这是中国钱币上最早出现的隶书。唐代开元通宝钱使用的也是隶书,即所谓八分书,相传是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宋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表现在钱文书法上,更是丰富多彩: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各种书体全有。每种钱币一般至少有两种书体,甚至有三种,称为对钱。钱文书法中有苏东坡的“东坡体”、宋徽宗的御书“瘦金体”。一部钱币史所呈现的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书法史。除汉字外,少数民族政权铸造的钱币上还有佉卢文、龟兹文、粟特文、回鹘文、突厥文、契丹文、八思巴文、察合台文、满文等,一部钱币史又是一部少数民族古文字大全。

技术上,先秦使用范铸,早期为泥范,基本是一钱一范。后来使用陶范、石范及金属范,六朝时期开始采用叠铸技术。到唐朝时发展为翻砂浇铸。从汉代五铢钱开始,加铸外郭,此项技术的采用,便于保护钱文,减少磨损,明显较同时期欧洲的铸钱技术先进。纸币的使用则促进了造纸技术和雕版印刷术的改进和发展。无论是铸造铜钱还是印刷纸币,因为要满足社会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当时最成熟的技术;而从防私铸及防伪造考虑,所采用的又必定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因此,可以说一部钱币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造纸史和印刷史的发展历程。

无论是从形制、单位、图饰、还是铸造或印刷技术上,乃至对外文化交流上,钱币都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钱币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社会产生重大变革或发生重要事件的产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钱币的铸造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同时也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重要的影响。每一种钱币总是在继承原有钱币的基础上而有所发展,既有历史的延续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一部钱币史所串联的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中国钱币博物馆 

王永生)

中国古代的钱币的形状

中国古钱币的品种非常丰富,不同的质地和形状是钱币文化的基本要素。
因为是钱币,所以它们的形状也就要中规中矩,原始货币中的贝币、布币和刀币分别源于海贝、生产工具的铲和刀;圆形钱有圆孔、方孔和无孔三类,但时代性都极强;各时代的纸币,其版式也非常规范;就是金币中的金版、马蹄金、麟趾金、金饼等,也只有大小之分,而没有太大的形态之别。

古代钱币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外圆内方的形状的

  一般认为是从秦始皇统一货币开始,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废止了战国后期各国形状不一的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开始在全国通行。
  可以说“秦半两”奠定“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圆形方孔”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贯穿中国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

古代铜钱为什么都是内方外圆的形状

钱,是特殊商品,用于物物交换。最早的钱是贝壳,这点大家都知道。随着人类发展,用于物物交换的“钱”也必然跟着发展。这就需要至少满足两个需求了。

第一个是,便以携带和储藏。这就要求“钱”要不怕摔,不怕藏,能承受得住各种极端环境的考验,便于流通。

第二个是,随着国家和政权的确立,要承载起相应的功能,代表国家权威和文化等。

正是因有这两大需求,最终铜,这种蕴藏丰富的金属,便成为了制造钱币的首选。金银都存储少。只能承担起大宗货物交换。

既然铜钱被选中,代表官方权威,国家意志,那么制造钱币时,也就一定要体现出国家政权所赋予的外在审美观,和内在的文化传承。

其一、天圆地方

皆知,中国文化中,有一个天圆地方的概念。因此,在钱币上也就要体现出来,故而古代的铜钱几乎都是圆形,即符合携带方便,安全的要求,也体现出了“天圆”这个概念。

而中间是一个方孔,则代表着“地方”,同时也便于用绳线串联起来等。

其二、君子外圆内方

这点是从天圆地方引申而来的,是古代礼仪和做人修养的提醒,是“德”的表现。一个人的处世啊,说辞啥的可以圆滑,耍滑头,以不伤彼此和气为目的,但内心却要坚定,要有棱角,即有底线,正邪分明,不可含糊。

比如孔子就说过:君子可欺以其方。即,为人处世太过刚正,容易被人利用。

钱财属于“利”,所谓君子重义轻利。所以,钱币也就跟着外圆内方了,体现出这种文化内涵。同时,由于古代是农耕文明,是以农为本,自然这种内涵,也就符合国家需要。

大致正是因这两点,古代的钱币,无不是外圆内方。即有携带和储藏方便,同时也体现出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特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