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哪些)_中国_文化遗产_物质

本文目录

  • 中国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哪些
  •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呢
  •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 中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有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1、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是一种用动物皮或纸板做剪影、用蜡烛或烈酒等光源照射、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演出中,艺术家在白背景上操纵戏剧人物,以当地流行的曲调、打击乐和弦乐伴奏,唱出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故事。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天水等农村地区,这种朴素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十分盛行,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中国剪纸

“中国剪纸”是用剪刀或小刀在纸上刻花纹、装饰生活或与其他民间活动相配合的一种民间艺术。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我国各民族社会生活中融为一体,是各种民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续不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现出社会认知、道德观念、实践体验、人生理想和审美趣味。中国剪纸在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古琴

琴声是最古老,最纯真的传统乐器。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时把它叫做“秦”。也有其它名称,如“四通”、“姚秦”。虽然伏羲、神农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相当悠久。古琴艺术在2008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1、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吴文康。

2、全聚德

全聚德,中华老字号,创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历经几代创业拼搏获得了长足发展。1999年1月,“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中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

3、苏绣

苏绣,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为江苏省苏州市民间传统美术。苏绣起源于苏州,是四大名绣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4、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2006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项目名录。2008年及2011年入选第二批及第三批扩展项目。

5、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呢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 、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南汇锣鼓书、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儿”;

纳西古乐、唐三彩、紫砂壶、木版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剪纸艺术、傩戏和傩戏面具、杨柳青年画、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昆曲。    

一、缂丝简介:

缂(kè,同:刻)丝(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二、全聚德简介:

全聚德,中华老字号,创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历经几代创业拼搏获得了长足发展。1999年1月,“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中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全聚德烤鸭肉质鲜美,适合许多人吃。

全聚德菜品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以独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为龙头,集“全鸭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于一体的全聚德菜系;

备受各国元首、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内外游客喜爱,被誉为“中华第一吃”。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鸭席”选为国宴。

三、苏绣简介:

苏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

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吴歌简介:

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民众的口头文学创作,发源于太湖流域,江南太湖流域一带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

吴歌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民间歌曲包括歌和谣两部分,歌一般说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一些俗曲之类,谣就是通常说的顺口溜。

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五、评弹简介:

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传统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中国网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百度百科缂丝

百度百科全聚德

百度百科苏绣

百度百科吴歌

百度百科评弹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合称“文化遗产“。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达39个。

1、昆曲

入选时间:2001年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

2、古琴艺术

入选时间:2003年

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入选时间:2005年

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

4、蒙古族长调民歌

入选时间:2005年

凝聚蒙古族人民智慧结晶的音乐艺术形式。

5、中国篆刻

入选时间:2009年

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

6、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开创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

7、中国书法

入选时间:2009年

持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

8、中国剪纸

入选时间:2009年

表达了广大民众的审美情趣。

9、中国传统木营造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反映中国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

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

11、端午节

入选时间:2009年

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

12、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

入选时间:2009年

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的民族民间艺术。

13、《格萨尔》史诗

入选时间:2009年

关于藏族古代民族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

14、侗族大歌

入选时间:2009年

传递一个民族的文化信息。

15、甘肃花儿

入选时间:2009年

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特殊价值。

16、新疆《玛纳斯》史诗

入选时间:2009年

中国三大史诗之一。

17、妈祖信俗

入选时间:2009年

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

18、蒙古族呼麦

入选时间:2009年

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

19、福建南音

入选时间:2009年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

20、热贡艺术

入选时间:2009年

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

21、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中国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

22、藏戏

入选时间:2009年

反映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23、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

24、宣纸传统制作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

25、西安鼓乐

入选时间:2009年

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

26、粤剧

入选时间:2009年

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

27、羌年

入选时间:2009年

羌族人民借以表达对所有生灵、祖国和祖先的尊重和崇拜。

28、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入选时间:2009年

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

29、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入选:2009年

集纺、染、织、绣于一体。

30、麦西热普

入选时间:2010年

是古代维吾尔先民祭祀、祈福、庆典活动的遗存和发展。

31、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入选时间:2010年

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代。

32、中国活字印刷术

入选时间:2010年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3、中医针灸

入选时间:2010年

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而达到保健和治疗。

34、京剧

入选时间:2010年

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

35、赫哲族说唱艺术伊玛堪

入选时间:2011年

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无乐器伴奏。

36、皮影戏

入选时间:2011年

皮质或纸质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唱腔表演故事。

37、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

入选时间:2012年

自公元10世纪开始就在闽南地区广泛传播。

38、珠算

入选时间:2013年

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39、二十四节气

入选时间:2016年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以上就是最新中国3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名族的精神文化,是我们不可推脱的责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这几大类。

民间文学:苗族古歌、布洛陀、遮帕麻和遮咪麻、牡帕密帕、刻道、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西施传说、济公传说、满族说部、河西宝卷、耿村民间故事、伍家沟民间故事、下堡坪民间故事、走马镇民间故事、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等。

传统音乐:蒙古族呼麦、河曲民歌、左权开花调、蒙古族长调歌、巢湖民歌等。

传统舞蹈:京西太平鼓、秧歌、井陉拉花、龙舞、狮舞等。

传统戏剧:昆曲、潮剧、弋阳腔、青阳腔、高腔、河北梆子等。

传技艺: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首彩陶烧制技艺、石湾陶塑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慢轮制陶技艺、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等。

曲艺:苏州评弹、扬州评话、福州评话、山东大鼓、山东琴书、河南坠子、绍兴莲花落等。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吴桥杂技、聊城杂技、天桥中幡、维吾尔族达瓦孜、抖空竹、宁德霍童线狮、线狮等。

传统美术:杨柳青木版年画、武强木版年画、漳州木版年画、桃花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等。

传统医药: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养生、藏医药等。

民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1、昆曲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古琴艺术
  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古琴艺术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也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2005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报送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4、蒙古族长调民歌
  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有记载。直至今日,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不同地域的风格。蒙古国和中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在表演和当代音乐创作中,长调都扮演着主要角色。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中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昆曲、古琴艺术、中国篆刻、中国书法、中国剪纸、云锦织造、桑蚕丝织、青瓷烧制、宣纸制作、粤剧、活字印刷、中医针灸、京剧、皮影戏、木偶戏、中国珠算。

孟姜女传说、梁祝传说、刘三姐歌谣、八达岭长城传说、王昭君传说、陕北民歌、赵氏孤儿传说、庄子传说、黑暗传、水鼓舞等。

截至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备受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正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与世界和平、人类和谐和共同繁荣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藉此翘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影响社会现实、维护民族文化统一性的基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浓浓中华之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

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民族认同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贯穿着一条抵御时间消蚀力、保持民族文化连续性的血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超越社会变迁、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简称非遗协会,其隶属于文化部,是一家以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己任的社会团体法人机构。
一、滩头年画。
滩头年画是湖南省宝庆(现在为邵阳市)隆回滩头镇汉族民间工艺品之一。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滩头年画的种类在最盛期达六十多种。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存二十余种。滩头年画多以祝福新年的喜庆的丰登,免除灾祸的古老民间习俗为题材,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精神寄托。
二、江永女书。
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风俗。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
三、南京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其历史可追溯至417年(东晋义熙十三年)在国都建康(今南京)设立专门管理织锦的官署,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历史。
如今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提花木机织造,这种靠人记忆编织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仍无法用现代机器来替代。
四、西安古乐。
西安古乐又称西安鼓乐、长安古乐、长安鼓乐等,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它完整地保留了唐宋宫廷音乐的风貌,庄重、肃穆、高雅。乐谱至今依然沿用古老的俗字谱(工尺谱系列)。
五、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音乐。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