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井冈山书法作品(当代中国第一诗人大理潘正伟作品《西江月·革命圣地井冈山》艺术特点是什么)_井冈山_西江月_岿然不动

本文目录

  • 当代中国第一诗人大理潘正伟作品《西江月·革命圣地井冈山》艺术特点是什么
  • 《毛泽东诗词》鉴赏(八)    西江月/井冈山

当代中国第一诗人大理潘正伟作品《西江月·革命圣地井冈山》艺术特点是什么

西江月·井冈山
【作者】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赏析
这首词毛泽东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词上阕写战斗场面,下阕写战斗经过。全词采用描写与叙述的方法,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炼,极富艺术感染力。
【并冈山】在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位于罗霄山脉中段。一九二七年十月,毛主席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并冈山,介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交。北麓是宁冈的茅坪,南麓是遂川的黄堌,两地相距九十里。东麓是永新的拿山,西麓是酃县的水口,两地相距八十里。四周……共计五百五十里。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山上要隘,都筑了工事。医院、被服厂、军械处、各团留守处,均在这里。”(毛主席:《井冈山的斗争》)
【山下旌旗在望】山下我军的战旗均在视线之内。“旌旗”,旗帜的通称。“旌”(管糟)古代一种族子。
【山头鼓角相闻】各山头的号声响成一片。“鼓角”,指鼓号。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任凭敌人重重包国“进剿”,我却岿然屹立。“岿然”,高峻地耸立着。
【早已森严壁垒】毛主席教导我们;“不打无准备之,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森严壁垒”,指阵容严整和防御工事的周密牢固而不可侵犯。
【更加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成为坚固的城堡。毛主席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在毛主席描写的这次战斗中,全山军民发挥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红军凭黄洋界天险,奋力抵抗,赤卫队、暴动队等群众武装与红军井肩作战;妇女会、儿童团也积极参战。黄洋界上一片红旗,井冈山头全民皆兵,奋力打击敌人。
【黄洋界上炮声隆】毛主席曾写道:“八月三日湘军吴尚部,赣军王军部,共四团,乘我军在桂东失败欲归来尚未归来之际,会合猛攻我井冈山。我军不足一营,凭黄洋界天险(宁冈登井冈山之路)激战一昼夜将敌击退敌死伤甚大。是役保存了我们最后根据地,且使敌胆为寒,不敢轻视共军,为边界名战之一。”(《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这首词就是颂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报道敌军宵遁】传来了敌人仓惶溃退、星夜逃跑的胜利消息。

《毛泽东诗词》鉴赏(八)    西江月/井冈山

  【原文】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词牌名 .西江月】

      词牌《西江月》,原是唐代教坊乐曲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中的诗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西江月》又名《醉高歌》《壶天晓》《双锦瑟》(玉炉三涧雪》《西江月》词牌为双调,上下片各四句,押两平韵、一仄韵,25 字,共50 字,上下片起首两句多用对仗。

    【时代背景】

      《西江月·井冈山》,是为赞扬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写的。1928年9月前后在遂川大汾,朱云卿把黄洋界保卫战的情况汇报后,主席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西江月·井冈山》。

    【内容】

      词的上阕写战前气氛和敌我双方的态势。“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在敌众我寡的严峻形势下,英勇红军毫不畏惧,岿然不动。下阕写战斗经过,军民万众一心,粉碎了敌人的围攻,战斗取得了胜利,与上阕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情景相照,前后贯通,无懈可击。这是毛泽东井冈山时期,诗词的一个最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骨的特点。

  【夏雪诗语】

    西江月/触屏相望

悠悠触屏相望,

默默浅学多闻。

杳杳佳音意重重,

浓浓情悰悸动。

淡看四郊多垒,
净胜坐拥书城。

人间十月美化隆,

何必深藏远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