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协定签订(慕尼黑协定名词解释)_捷克斯洛伐克_希特勒_慕尼黑

本文目录

  • 慕尼黑协定名词解释
  • 《慕尼黑协定》是什么时候签订的,当时英法为什么要对德国妥协
  • 慕尼黑会议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 慕尼黑协定规定了哪些内容
  • 《慕尼黑协定》由那四个国家签订
  • 《慕尼黑协定》是什么时候签订的

慕尼黑协定名词解释

慕尼黑协定全称《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国、法国、纳粹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首相)、达拉第(总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会议上签订的条约。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
《慕尼黑协定》包括8条正文、1个附件和3项声明。
主要内容是:
1. 捷克斯洛伐克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1日~10日分阶段完成对上述地区及其他德意志族占居民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
2. 对尚不能确定德意志族是否占居民多数的捷其他地区,应暂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占领,于11月底前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
3. 捷政府应在4周内释放正在服刑的苏台德政治犯;
4. 有关政府须在3个月内解决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否则,德、英、法、意首脑将再次开会讨论;
5. 英、法保证捷新边界不受侵略;
6. 当捷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国也将对捷提供保证。

《慕尼黑协定》是什么时候签订的,当时英法为什么要对德国妥协

1938年9月29日,希特勒、墨索里尼、张伯伦和达拉第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在此之前的3月,希特勒占领了奥地利,实现了他计划已久的德奥合并,希特勒独霸整个欧洲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但是法国国内仍然麻木不仁,多党派政治导致的内阁动荡、更替频繁,并没有因为大战临近而有所改观,从1938年3月到1939年9月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阁就更换了3次,政府的不连续性使法国的内政外交颇受影响。

尽管达拉第与张伯伦一再退让、妥协,但战争还是来到了家门口。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出兵波兰,并在短短16天的时间内就占领了这个饱受凌辱的国家。9月17日,苏联军队也从波兰东部边界进入这个国家。曾经在《洛迦诺公约》对波兰领土保持完整作出保证的法国和英国,还未作出反应,这场入侵就已经结束了。实际上,如果英法在西线采取行动的话,这场世界大战即使不能避免,至少一开始就会给希特勒当头一棒。然而,英法仅仅是于9月3日向德国宣战,此外不仅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反而听任希特勒把战火燃到北欧。

慕尼黑会议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背景:

慕尼黑会议召开前,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居住着300多万德意志族,大部分居住在该国的苏台德地区。德国法西斯利用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之间问题挑起事端,为侵略制造借口。

内容:

《慕尼黑协定》全称为《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包括8条正文、1个附件和3项声明。主要内容包括:捷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完成对上述地区和其他德意志族占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

影响:

1938年10~11月德军占领苏台德区。

会议经过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早在1937年6月,纳粹德国就拟订出侵捷计划。1938年3月,德国在吞并奥地利后,即把侵略矛头转向捷,企图以支持“民族自决”为名,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德意志族集中居住的苏台德地区。

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国、法国政府推行绥靖政策,企图牺牲捷国家利益而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以缓和与德国的矛盾,维护自身安全。为达此目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与希特勒会谈后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法国总理达拉第则与英国保持一致。

慕尼黑协定规定了哪些内容

《慕尼黑协定》规定,苏台德地区全部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月1日至10月10日从苏台德撤出,并且不得带走任何军事设施和民用经济设施;德军分阶段占领主要的日耳曼人居住地区,成立国际委员会来确定其他争议地区的归属。英法表示,将保障剩余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

当慕尼黑会议举行之时,两名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一直在会议厅隔壁的一间房内等待。协定签订后,张伯伦将他们喊进会议厅,告诉他们协定内容,并交给他们一份地图,标明了捷克斯洛伐克需交出的地区,命令他们立即执行。

9月30日中午12时50分,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宣布接受《慕尼黑协定》,全国为此感到震惊和悲痛。英法公使拜会捷外长,试图表示慰问,这位外长打断他们的话,直率地说:我们是被迫落到这种地步的,现在一切都完了,今天轮到的是我们,明天轮到的就是别人了。

1938年10月1日,德国吞并苏台德,但它并不以此为满足。1939年3月14日,它鼓动斯洛伐克独立,随后派德军开进斯洛伐克。3月15日,德军悍然占领捷克,宣布成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捷克斯洛伐克不复存在。英法再次违背诺言,它们声称捷克斯洛伐克因内部分裂而解体,因此它们没有义务来保护它。捷克斯洛伐克在灭亡后,希特勒的眼睛盯上了波兰,将它作为下一个侵略目标,并为此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包括英法在内的整个欧洲陷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英法最终成为自己绥靖政策的受害者。

《慕尼黑协定》由那四个国家签订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4国政府首脑在慕尼黑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是什么时候签订的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4国政府首脑在慕尼黑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这是英法绥靖政策发展的顶点,是纵容法西斯侵略的阴谋。

希特勒在1937年11月5日德国军政首脑会议上明确宣称:“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推翻捷克斯洛伐克,与此同时推翻奥地利,以便在可能向西方发动进攻的时候消除侧翼的威胁。”

为达此目标,希特勒曾于1937年6月24日命令德军指挥部制定武装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和侵占奥地利的“奥托方案”。

1938年3月,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实现了对奥地利的吞并,此后便将矛头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

为制造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口实,希特勒决定先拿苏台德区做文章。他将苏台德区日耳曼人党头目亨莱恩召到柏林,指示他不断提出“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不能接受的要求”,以制造紧张局势。苏台德区有300多万日耳曼人,日耳曼人党从德国外交部逐月领取经费,亨莱思回到捷克斯洛伐克后,于4月24日提出一个8点纲领,要求苏台德区全面自治,地方官员全部由日耳曼人担任,释放被囚禁的纳粹分子等等。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与亨莱思谈判,拒绝苏台德区全面自治。亨莱思宣布谈判破裂,动身前往德国。

5月19日,捷、英情报机构获悉,希特勒向德捷边境调集4个摩托化师,已做好袭击波希米亚的部署。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立即实行军事动员,40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在6小时内迅速而井然地进入边境各防御阵地。捷德边境气氛异常紧张,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5月危机”。

5月23日,法国外长表示,如果德国侵捷,法国将履行法捷同盟义务。同日,英国也表示一旦发生战事,与法结盟的英国不能保证不被卷入。

希特勒尚未做好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后部署,便施缓兵之计。5月23日,他指示外交部告诉捷驻柏林公使,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无任何侵略意图,并称德军在边境集结一事纯属“毫无根据”的传闻。5月26日,亨莱恩禀承希特勒旨意,恢复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谈判。“5月危机”暂告平息。

“5月危机”后,希特勒加紧军事侵略部署。5月30日,希特勒签发了关于“绿色方案”的新指示,重申:“在最近的将来即以军事行动粉碎捷克斯洛伐克,是我不可变更的决定。”他命令,务必保证“绿色方案”最迟在1938年10月1日之前能够实施。同时,德国开动宣传机器,大肆渲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实行“血腥的”恐怖活动,“残酷虐待”苏台德区日耳曼人。德国党卫军暴徒和苏台德区纳粹分子还组成了一个“志愿军团”,于1938年夏秋两季在苏台德区制造了300余起流血事件。1938年6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准备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指令”,备战活动日甚一日。

由于法国与捷克斯洛伐克订有盟约,英国与法国也有盟约,所以英法两国对捷负有盟友责任。但英法两国在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对德国采取了妥协方针。

当亨莱恩在谈判桌上再次提出苏台德区全面自治条件时,英国首相张伯伦认为,为欧洲和平计,应促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受亨莱恩条件。为此,他派下院议员、英德亲善协会重要人物伦西曼赴捷“斡旋”,力促捷政府妥协。8月底,德国再次对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压力,扬言要对捷采取措施,大造战争气氛并陈兵边境。在德国大军压境和英法压力下,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贝奈斯被迫于9月4日宣布同意苏台德区自治。但是亨莱恩拒绝了捷政府的方案。9月7日,亨莱恩中断谈判。

9月12日,希特勒在纽伦堡纳粹党代表大会上谩骂捷克斯洛伐克是“凡尔赛的政治家们设计的一个畸形儿”,宣称如果捷政府不满足苏台德区日耳曼人的全部要求,他将诉诸武力。

9月13日,亨莱恩分子在苏台德区发动武装暴乱,经两天激战,被政府军平息。亨莱恩逃到德国。德国进一步向边境集结兵力,声称不惜与英法决一死战。

英法紧急磋商,决定尽全力谋求局势缓和。14日晚,张伯伦急电希特勒,要求立即与他商谈和平解决捷克斯涪伐克问题的办法。希特勒回电同意张伯伦到德国伯希特斯加登进行会晤。

9月15日,大英帝国首相张伯伦一大早就乘机出发。飞机在欧洲上空颠簸了7个小时后,到达慕尼黑。希特勒未到机场迎接。张伯伦乘了3个小时火车来到德国西南一隅的小城伯希特斯加登。希特勒也未到车站迎接。67岁高龄的英国首相不辞辛苦,又乘汽车赶到希特勒高山别墅“鹰巢”,下午4时终于在别墅的高台阶上见到了这位德国元首。

会谈时,希特勒咄咄逼人,直截了当提出合并苏台德区的要求,并威胁说,若不接受,即是战争。张伯伦表示,他本人同意苏台德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但需回去同英国政府和法国磋商。

9月17日,张伯伦向英国内阁报告说,此去伯希特斯加登,局势已经极度紧张,如果他不去,战争或许已经是爆发。他宣称,希特勒的目标是“极度有限的”,建议内阁同意苏台德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

9月18日,希特勒向德军下达了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时间表,并调集了5个集团军。

9月18日,法国总理和外长抵伦敦与张伯伦会谈。19日,两国政府联合照会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建议将苏台德区日耳曼族居民占50%以上人口的全部领土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同时许诺对其余国土提供不受“无端侵略”的国际保证。

2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照会英法两国政府,指出“接受这样的建议就等于使自己的国家陷入四分五裂”,这样一来,“德国迟早会使捷克斯洛伐克完全受其支配”,“因此,捷克斯洛伐克显然不能接受这些建议”。复照还提醒法国注意应负有的条约义务,以及捷克斯洛伐克一旦屈服后,法国在欧洲所处的地位。

英法遭拒绝后,大为恼火。9月21日凌晨,英法驻捷公使把捷总统贝奈斯从床上叫起来,以本国政府名义强令捷克斯洛伐克收回复照,并通知他说,捷政府如果不立即和无条件接受英法建议,则必须承担由此而引起的战争的全部责任,英法将不给予任何支持。

捷克斯洛伐克顶住了敌人的压力,却不得不在盟友的压力下屈服了。

希特勒摆出一副打仗的架势,实际上是色厉内荏。此时军事力量对比不利德国。法国在动员之后6天,头一批65个师即可进入防御阵地。一旦交战,法军可能从阿尔萨斯、洛林一带进攻德国,而德国西线守军只有十几个师的微弱兵力。捷克斯洛伐克军事动员已经完成,入伍兵员达百万之众。法捷两国兵力比德军多一倍。英国海军已进入戒备状态,而德国盟友意大利的军队在法意边境还毫无动作。为此,希特勒大伤脑筋,但他看准了张伯伦以退求和的弱点。9月27日,他给张伯伦发出急电,表示准备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谈判苏台德区移交细节,希望张伯伦继续努力使捷克斯洛伐克恢复理智。

张伯伦在广播讲话之后收到希特勒的函电,立即复电说:“读了你的信后,我确信,你能不通过战争立即得到所有你需要的东西。”

1928年9月29日12点45分,在慕尼黑的褐色“元首宫”举行了英、法、德、意4国首脑会议。墨索里尼宣读了“意大利方案”,张伯伦和达拉第表示欢迎。4国首脑同意以此作为会议协定的基本内容。

9月30日零时45分,4国首脑分别在《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上签了字。

慕尼黑协定共8条正文,另有附件、补充宣言、补充声明等附属文件。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将苏台德区及其附属的一切现有设备无偿交给德国,在需要举行公民投票的地区由国际机构占领并在11月底以前完成公民投票。协定附件规定,英法将保障捷克斯洛伐克新国界不受无端侵犯。

就这样,英法签订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卖身契。

9月30日,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召开会议,决定接受慕尼黑协定。中午12时,捷克斯洛伐克外交部长向英、法、意3国驻捷公使宣读声明:“我以共和国总统和政府名义声明,我们服从这个在我们不在场的情况下通过的、而且是反对我们的慕尼黑决定……”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发表公报说,它是带着对“全世界提出的抗议”投降的。希特勒假手英法,未发一枪一弹,以最小的代价实现了最大的征服。

但是,慕尼黑协定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战争。慕尼黑会议之后,希特勒就说:“现在我才知道西方是多么软弱,我要进行战争,使全球都接受我的思想……民主国家使我们这样容易达到目的,这是令人吃惊的……他们孝敬我越多我们就越是要架子十足地向他们提出更多的要求……”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仅21天,希特勒便下达了清算捷克斯洛伐克的密令。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出兵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慕尼黑协定签订不到1年,德国入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整个法国,并将成千上万吨炸弹倾泻到伦敦和英国其他城市。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