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智利战争(时常小摩擦不断,阿根廷和智利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_智利_阿根廷_南极

本文目录

  • 时常小摩擦不断,阿根廷和智利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
  • 火地岛:离南极最近的群岛,为何分属两国
  • 二战后阿根廷和智利为什么还有法西斯元素大量残留
  • 在二战中,智利和阿根廷的立场如何

时常小摩擦不断,阿根廷和智利究竟有着怎样的恩怨

提到阿根廷和智利这两个国家,大家脑海中想到的一定就是这两个国家很和平啊,并且这两个国家实力相当,一个是拉美主要矿业国之一,而另外一个国家又有铜矿王国的美誉。而这两个国家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都是非常丰富的,并且这两个国家又是邻居,一直都是相处的很友好,但是近些年也会有一些小摩擦,这让我们很是好奇是什么样的摩擦?让两个一直很友好的国家产生争夺呢,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在智利和阿根廷的周边有三座岛,分别是皮克顿岛,努埃瓦岛和伦诺克斯岛,虽然它们的面积不算大,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岛上资源却非常丰富,而且地理位置极佳,所以智利和阿根廷这两个国家本就渔业和矿产资源丰富,如果这三个岛成为国家所有,那么简直是棒极了。其实实在在1881年的时候,两个国家就有签订过边界条约,但却一直没有确定下三个岛的归属权,这也就有原因解释为什么一直友好的国家会产产生摩擦了。但是阿根廷和智利因为实力相当,如果起冲突,对双方都不利,所以基本上就是在话语争夺上起冲突,但是这样下来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就找英国和国际仲裁法庭来决定,但是在宣布结果的时候宣布说是判给了智利, 这让智利非常开心,但是对于阿根廷而言,简直就像晴天霹雳,无法接受,于是两国矛盾加剧,几乎要爆发战争。就在差点发生战争冲突时,罗马教皇来调解了,并且在年底让两个国家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并且把瀛海权判给智利, 阿根廷享有航行权和捕鱼权。这个结果让两国都很满意,于是关系又重归于好。

火地岛:离南极最近的群岛,为何分属两国


探寻世界的未知领地是人的天性。

前些年,当人们走遍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沐浴够了东南亚海岛阳光,逛腻了欧洲的博物馆和大教堂,血拼过了美国的品牌折扣店,便将目光驶向了另一未知领域——极地旅行。

与北极相比,南极洲因与其它大洲均不接壤,更难以企及,显得格调更高。

而在人们前往南极的几条路线中,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群岛是最重要的中转站,因为它与南极大陆最近,只隔着德雷克海峡。

火地群岛离南极的距离。与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相比,这里距离南极显然更近

火地群岛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但成为了世界各国去南极考察的后方基地,也吸引了全世界的游客。特别是每到南半球的夏季时分,全球的极地 旅游 者都会来到这里。

火地岛的巴塔哥尼亚

位于火地群岛东部的乌斯怀亚是距离南极最近的城市,被称为“世界的尽头”,它距离南极大陆最近的地方仅有800公里。

彩色区域为火地岛的阿根廷部分

乌斯怀亚属于阿根廷,然而火地群岛却并非全部属于阿根廷。

阿根廷乌斯怀亚(火地岛最大的城市)

火地群岛中的最大岛屿火地岛被一分为二,西部属于智利,东部属于阿根廷。

而在群岛中一些小岛的归属上,特别是围绕着比格尔海峡附近区域,两国曾存在着巨大的争议。

火地群岛是如何一分为二的,智利与阿根廷在这片离南极最近的群岛上上演过怎样的 历史 纷争?

火地岛虽然看起来离人类文明的中心特别遥远,但其有人类居住史的时间却很久远,这里的原住民被称为亚甘人。

他们临海而居,靠着捕鱼和狩猎生活,即使在最恶劣的天气下,他们也只穿着很少的衣服,赤脚在多雪的地区行走。

火地群岛上的原住民

1520年,环游世界的西班牙探险家麦哲伦来到了这些离南极最近的岛屿。他看到当地原住民在岛上燃起的堆堆篝火,就将其中最大的这个岛屿命名为“火地岛”。

后来的几百年,西班牙的弗朗西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英国的皇家海军比格尔号都先后来到过这里。

为了宣誓自己曾经来过,西方人将这里的很多区域进行了命名,著名的合恩角(以荷兰航海家的出生地命名)、充满争议的比格尔海峡(以上文提到的英国军舰命名),都记录着他们来过的痕迹。

虽然西方的殖民者发现了火地岛,而且多次造访此地,但因为距离过于遥远,气候也格外恶劣,殖民者们对这片极南的群岛并没有表示太大的兴趣。

直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南美独立运动后,火地岛的命运才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1862年法国绘制的地图,当时的火地岛显示为无主地

十九世纪,南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与火地岛相邻的阿根廷和智利相继于1816年和1818年取得独立。

之前,西方人殖民者因为离得太远,无暇争夺火地岛。但作为独立后扎根南美洲最南端的阿根廷和智利,都看到了火地群岛的地缘位置和价值。

智利和阿根廷在独立伊始,均第一时间表明了对整个火地群岛的主权要求。

1843年,智利政府开始派遣探险队来到火地岛。他们的目的,就是在火地岛西部的麦哲伦海峡沿岸建立永久定居点,智利人开始通过事实占领的方式宣誓火地岛的主权。

如果按照常规的剧本,此时的阿根廷人也应该迅速占领火地岛的西部了。

然而现实总会与剧本有所不同,阿根廷人真正来到火地岛的时间比智利人晚了几十年。

而在阿根廷人来到火地岛西部之前,除了原住民外,这里还住着很多英国人,他们是英国的传教士。现在阿根廷在火地岛最大的城市乌斯怀亚,就是当年英国传教士在火地岛最早的定居点。

十九世纪末,经过多方谈判,阿根廷和智利就火地岛的归属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并于1881年签署了《智利和阿根廷之间边界条约》。

条约规定:在火地岛划一条线,沿着地球经线,北边从圣埃斯皮里图角点开始,南边到比格尔海峡画一条线。线以西属于智利,线以东属于阿根廷。

由此,火地岛的主权归属首次予以明确。

1881年边界条约确定的智利、阿根廷两国在火地岛的分界线

然而,按照条约,虽然火地岛被两国瓜分,但火地岛仅仅是火地群岛中最大的岛。群岛中的其他几个岛屿,如皮克顿、努埃瓦、伦诺克斯的划界问题并没有解决。

两国间围绕火地群岛,特别是比格尔海峡周边区域的争夺才刚刚开始。

19世纪是淘金热的鼎盛时期,一个又一个拥有金矿的地方被发现,成为了当时人们寻求财富自由的目标。

首先是加利福尼亚,然后是澳大利亚,再到南非和加拿大育空地区,这些有黄金的地方都先后成为了一夜暴富的传说。

1884年,一艘法国船只在火地岛东部海岸线上搁浅,当救援船上的水手将这艘船从泥中拉出时,他们在黑色的沙子中发现了黄金。

火地群岛上有黄金的新闻一下子“上了热搜 ,从南美洲传到了欧洲。

类似于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淘金热一样,大批智利人、阿根廷人,以及欧洲克罗地亚等地的商人和矿工纷纷涌向了火地岛,并成立了金矿开采公司。

火地岛的淘金设备

在火地岛淘金热的头几年里,采矿探险者们收获还算丰富。虽然这里寒冷潮湿且多风,恶劣的天气条件使金矿开采的难度变得非常的大。

但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在短短三年内,淘金者们就在比格尔海峡附近的伦诺克斯岛和努埃瓦等地开采到了超过2000公斤的金。

火地岛产的金币

但好景不长,到1885年,火地群岛区域大多数金矿被开采完毕;到1910年,群岛范围内所有的金矿厂都停止了开采。

金矿开采完毕后,大多数矿工返回了自己远在欧洲或中南美洲的家园。但也有一些矿工留在了火地岛并定居了下来,后来他们主要从事捕鱼和绵羊养殖等工作。

火地岛上的绵羊牧场

和很多新大陆一样,大量西方移民的到来也给火地群岛上的原住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火地岛上的原住民对西方人带来的各种传染病毫无抵抗力,加之在智利和阿根廷政府的默许下,新移民对原住民进行了残酷的迫害,最终导致了亚甘人的彻底灭绝。

其实,在1881年《智利和阿根廷之间边界条约》签订23年后,阿根廷就反悔了。

1904年,阿根廷政府便要求与智利重新界定比格尔海峡附近的边界,并提出了新的主张。

在阿根廷的新主张中,将比格尔海峡东侧入海口处进行了重新划线,将原条约中属于智利的皮克顿、努埃瓦、伦诺克斯等多个岛屿划入了阿根廷的范围。

阿根廷的新主张自然没有得到智利的认可,智利仍继续实际控制着这些岛屿。

上世纪四十年代,火地群岛石油的发现以及南极主权战略的提出,让智利和阿根廷在火地岛区域的争夺加剧。

1945年,在火地岛北部发现了石油后,智利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并开始了大量的勘探和开采工作,火地岛的石油开采也一度成为了智利全国石油开采的最主要来源。

同时期,世界上多个国家先后对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提出了主权要求。

智利和阿根廷政府进一步认识到火地群岛地缘位置在南极主权争夺方面的重要性,两国也先后制定了南极主权战略。

1950年代,智利军方在火地岛西部成立了威廉斯港,以打破东部阿根廷乌斯怀亚港对南极基地供给的垄断。

1971年,在阿根廷的一再要求下,阿根廷和智利政府签署了一项仲裁协议,将两国在比格尔海峡的争议问题提交由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主持下的仲裁法院仲裁。

1977年5月,仲裁法院裁定这些争议的岛屿(皮克顿、努埃瓦、伦诺克斯三岛)属于智利。败诉的阿根廷拒绝了该裁决,并试图通过军事力量来争夺这些岛屿。

1977年仲裁裁决的两国界线(红色)

在智利和阿根廷争夺最激烈, 战争一触即发时,罗马教皇站了出来。

由于阿根廷和智利都是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罗马教皇的出面调解显得分量极重。

但在1881年,智利和阿根廷就签署了《边界条约》,1977年又有仲裁结果,罗马教皇这时候出来调停,又想要不得罪人,实在很难。

于是,教皇很圆滑的提出了这样的主张:之前英国仲裁判决的区域我就不掺和了,我尊重英国仲裁结果,我就给你们划分一下海域边界吧。

这样就有了1980年的教皇协定。

教皇提出的协议示意图

在1980年教皇提出新的协议后,智利即表示认可,但阿根廷一开始并没有同意这个新的提议。

智利与阿根廷在梵蒂冈签订《和平与友好条约》,图中白衣老者即为教皇

在经历了漫长的协调和相互妥协后,智利与阿根廷终于于1984年在梵蒂冈签订了《和平与友好条约》,条约中对两国的划界基本沿用了罗马教皇之前的主张。

1984年《和平与友好条约》中的划界

至此,火地群岛的归属终于尘埃落定。

如今,这个离南极最近群岛,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特殊的地理位置闻名于世,迎接着那些渴望探寻南极奇妙之旅的人们。

二战后阿根廷和智利为什么还有法西斯元素大量残留

虽然当时二战打得翻天覆地,几乎半个世界都乱了套,但是其实二战的战火根本没有蔓延到南美,当时乌拉圭国家党领导人就说:“这场战争应该由金黄头发的人和黄种人自己解决。”这实际上也是当时大多数南美国家的意见。

但是这些只是说的好听,只是表面文章,好像自己摘的很干净,但是实际上南美有多个国家与纳粹德国关系密切,可以说是亲德的,其政权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法西斯主义倾向。其中就包括阿根廷和智利。

1939年有一个阿根廷武官被派驻意大利,他便是后来成为阿根廷总统的庇隆。而他在意大利接受了不少墨索里尼的思想。同时庇隆还相当亲德,他收留了大批的德国流亡人士,好处是在这些人的指挥下开发出性能相当不错的箭式战斗机。他的军事情报局局长鲁道尔夫是德裔阿根廷人,对纳粹同样有好感。“阿根廷移民中心”是尽人皆知的纳粹怀旧组织,它负责协助无数党卫军成员逃跑。

当时像阿根廷、智利等拉美国家,虽然表面上都向轴心国宣战,但实际上却是宣而不战,更让人愤慨的是,在阿根廷、智利居住着数十万德国移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同情纳粹政权,战后,这些国家甚至秘密接收了不少纳粹战犯。所以说,二战后阿根廷和智利有大量法西斯残留是真的,甚至直至今日,在那里还有一些人有着这些思想。

在二战中,智利和阿根廷的立场如何

智利二战前期保持中立,1945年对轴心国宣战,战后其武装力量却继承了纳粹的一些风格,让人费解。至于阿根廷也是前期中立,1943年6月4日彻底倒向纳粹,再后来1945年在美国及其盟国的强大压力下,阿根廷才不得不向德国宣战,后来还保护了很多纳粹战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