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瓦乔是什么画派(卡拉瓦乔艺术风格)_卡拉_意大利_现实主义

本文目录

  • 卡拉瓦乔艺术风格
  • 卡拉瓦乔是什么风格呢
  • 什么是卡拉瓦乔主义
  • 卡拉瓦乔是否属于文艺复兴时期

卡拉瓦乔艺术风格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与样式主义艺术和学院派艺术相对立的是现实主义。这个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卡拉瓦乔,是他将现实主义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以至影响了整个欧洲。卡拉瓦乔的艺术充满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与意大利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有关。虽然卡拉瓦乔是个长期被遗忘的人物,他仅仅在本世纪初才日益引起美术史家的重视,然而他的艺术不但使人看到了17世纪意大利美术的多元性和斗争性,而且显示了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艺术家包括伦勃朗和委拉斯贵支等人,都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米开朗基罗·达·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生于卡拉瓦乔,卒于埃尔科莱港,原名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后以出生地命名。他父亲是建筑师,他11岁移居米兰并开始习画,于1590-1592年从米兰来到罗马,后来又曾到那不那斯、西西里和马尔他岛等地。他在罗马画了一些风俗画和静物画,对他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作品。他是一位革命性的画家,起初坚守写实主义。一系列的风格画建立了他的特色,那批画中充满了穿着怪异、带着浓厚颓废色彩的年轻人。后期,他的风格大变,高度道德意识和宗教画代替了先前的题材。他用宗教题材作形式,内容却并非被西方艺术家所顶礼膜拜和尽情歌颂的圣母子及圣徒,而是有着深刻皱纹、穿着衣衫破烂、肮脏着脚的乡下人。在心理的写实上,他也尝试着直接不修饰地进入圣经中所描述的景物里。
卡拉瓦乔的作品强调人体,画里的人几乎有真人大小,而且通常摆在画面的最前端,戏剧化前缩法姿态好象可以超越画面。卡拉瓦乔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忠实地描摩自然而不管人们认为美不美,所以人们称他为“自然主义”画家,即使在表现宗教题材的绘画中,他也尽最大努力去使古老的经文中的人物看起来更加真实、更加可感可触,连他所用的明暗方法也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他的光线并不使身体看起来优美而柔和,却是那样执拗而忠实地把整个奇异的场面突现出来。
《女占卜师》(图95)是卡拉瓦乔早期的一幅油画。此画表现了一个风俗性的场面,那位给人看手相的吉普赛女人是来自街头的下层人物,丝毫没有荚化和理想化成分,那个正被看手相的青年男子的形象也是直接按画家一个朋友的形象画下来的。卡拉瓦乔这种大胆探索生活的作法,自然会引起一些保守派的不满,有人攻击他的艺术是描写“粗野的自然人”,缺乏美和理想化。然而这却是他艺术的真正价值所在,他正在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开辟着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的一生中,从生活到艺术,他都是一个叛逆者和革新者。
《召唤使徒马太》(图96)是卡拉瓦乔为罗马路易吉·德佛朗西斯教堂作的祭坛画。在画面上,有两个等身大的人物,马太完全是一个农民的形象,好象正在吃力地写字。由于这个人物画得十分粗俗自然,引起了订货人的强烈不满。画面最突出的是马太的两只正对着观众的粗大的脚。当时为官方效力的学院派理论家贝洛里说:“马太的形象既不具备圣徒形象的崇高。也没有风采,这个人坐在那里,大腿压着小腿,特别是两只粗笨的脚正在吸引着观众。”然而卡拉瓦乔对宗教画的理解是:应该把流浪汉、农民、渔夫引进神圣的教堂。这种精神在当时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卡拉瓦乔的画风虽然遭到了来自“官方”学院派的嘲弄和反对,他依然故我,并没有在嘲弄和攻击中后退。卡拉瓦乔具有坚实的写实功夫,他画作中的人体像浮雕一样凸起,显得结实有力,而且,他还运用了强烈的明暗对比。用光来突出画面上的主要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暗绘风格”,这种手法为伦勃朗和委拉斯贵支所继承并加以发展。
《逃往埃及路上的休息》(图97)是卡拉瓦乔的代表作。文艺复兴是人类对现实充满理想的时代,而17世纪是理想开始破灭、人们产生怀疑和批判的时代,卡拉瓦乔的艺术作品中就表现出这种怀疑和批判。此画取材于《圣经》,表现圣母玛利亚和约瑟带着刚降生的基督,为了躲避犹太希律王的屠杀逃往埃及路上的情景。此画风格朴实,有一种卡拉瓦乔早期作品的宁静柔和。画中的圣约瑟看起来象是一位普通劳动者,面孔饱经风霜,前额布满皱纹,卡拉瓦乔善于把这种批判精神贯穿在他的作品中。敢于怀疑在圣经上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不但不美化画中人物,反而用现实生活中下层人物形象来表现圣徒们和圣母,实在是现实主义绘画的开创者之一。他抛弃了绘画中的一些“崇高风格”、装饰因素和理想化,以其明确率真的“粗野的风格画”宣告现实主义的到来。
《艾穆斯的晚餐》(图98)同样体现了卡拉瓦乔写实的风格。画中人物似乎直接源于生活,衣饰平朴,人物表情颇含意味,特别是左前方男子近乎猥琐的举止和破旧的穿着,无异于一位长期处于生活下层的农民。画面笼罩在一种平和宁静的棕色调子中,画的虽然是晚餐,强调的似乎更是一种类似于平民相聚时的畅所欲言。卡拉瓦乔具有非凡的写实能力,晚餐享用的面包、火鸡、水果无不跃然纸上,特别是晶莹碧绿的葡萄,更是生动诱人。此画另一个特色是卡拉瓦乔最善于运用的强烈的明暗对比,这种明暗对比营造了一种诗意的氛围,使画中人物少了几分粗俗,多了几分真实和质朴。卡拉瓦乔的这种艺术风格,同样是后世包括现代艺术家所孜孜追求的楷模。
《丘比特的胜利》(作于1598)是卡拉瓦乔的早期作品,画面中丘比特的形体显得极为真实。形态自然逼真,很是清新动人,画面洋溢着一种贴近生活的亲切感。卡拉瓦乔尽力用他所撑握的技法来突出画中人物,尤其是明暗法的运用,更为画面增色不少。有人称卡拉瓦乔所画的是“粗野的自然人”,说缺乏美的理想化。然而这也正是卡拉瓦乔艺术的独特之处。他在生活上不能合群,因为他的没有地位而常遭人攻击和嘲弄,他就奋起反抗,这种生活处境也造就了他那种桀傲不训的现实主义风格。他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年仅31岁便早天,然而他却是在美术史上永远留芳的伟大画家。
《基督的下葬》(图99)是卡拉瓦乔作品中有巴洛克风格倾向的作品之一,强调动感,人物形态(如后面双手举起的女人)夸张。画中人物结构严谨,特别是耶稣的裸体和前面老人的双腿,饱满有力。另外,画中六个人紧紧集中于画的中央,具有雕塑般的整体感。此画的卡拉瓦乔风格是人物身上明亮的光线和背景的深暗。卡氏是最早探索光影语言的画家。
《圣母升天》(图100)是卡拉瓦乔作于1605至1606年间的祭坛画,是为圣玛利亚.德拉·斯卡教堂而作的。在此画中,死去的圣母玛利亚被安排在画面的中央,形象真实而又生动,她头发蓬乱,面容憔悴,好像极其疲倦地睡在一个破烂的农舍小床上,那双光着的脚特别显眼。圣母身旁的马格达丽娜是一个典型的意大利农家姑娘,正悲伤地坐在一个粗笨的小木头板凳上。在这里,圣母的死就像一个普通农妇的死,丝毫没有臆造和宗教气息。圣母朴素得就像生活本身一样。画面上唯一的一块稍显得富丽堂皇的帷幕,还是按照订货人的要求才画上去的,象这样直接描绘穷苦生活的画作,在17世纪初的意大利是不多见的,它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深厚的同情心,也反映了他那朴素唯物主义美学思想。这幅画的明暗对比不如前期绘画那样强烈,人物和背景却笼罩在柔和的自然光中,更增强了画面的真实感。正是由于这种明显的革新精神,此画比其他作品遭到了更大的攻击和诋毁,甚至订货主拒绝接收。鲁本斯却极力推崇此画,劝曼都阿公爵把此画买下来,使此伟大之作得以保存下来。

卡拉瓦乔是什么风格呢

卡拉瓦乔????你说的是回话吧!他是意大利的现实主义画派创始人,风格么,就是暗绘风格,画内人物取材一般都是下层民众,反映人民生活困苦的。

什么是卡拉瓦乔主义

卡拉瓦乔主义就是以卡拉瓦乔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宗教题材世俗化的观念,大胆的怀疑批判社会,具有进步意义,不仅对当时意大利国内有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欧洲各国,不少17世纪的现实主义画家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卡拉瓦乔主义的影响(如佛兰德斯的鲁本斯)。
卡拉瓦乔主义的主要特点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三、出现了一些对社会批判的因素;
四、在艺术技巧上的革新。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德·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意大利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一位著名的画家。他的艺术生涯是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诸大师相继逝世后开始的。他是意大利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曾师从米兰画家培德查诺学画,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民俗画的传统,并受到威尼斯画派的影响。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马耳他和西西里。

卡拉瓦乔是否属于文艺复兴时期

卡拉瓦乔不属于文艺复兴时期。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热那亚 、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而文艺复兴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扩展资料

卡拉瓦乔的一生醉人、危险而又充满了谜。1600年,他突然出现在罗马的艺术圈,此后就再没有缺少佣金和资助,尽管他将自己的成功经营得很糟糕。

关于他最早的评介见于1604年,这份材料描述他大约三年前的生活方式,说“他干两周的活儿就能跨剑大摇大摆逛一两个月,还有一个仆人跟着,从一个球场到另一个,总是准备争吵打斗,因此跟他在一起狼狈之极。”

1606年,卡拉瓦乔在争斗时杀死了一个年轻人,人家悬赏他的项上人头,于是他逃离罗马。1608年,他又在马耳他卷入另一场争斗,之后的1609年,在那不勒斯,还是争斗,这次可能是不明来历的对头要取他性命。到下一年,度过十年多一点的画家生涯后,卡拉瓦乔离开了人世。

百度百科-文艺复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