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什么意思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出自哪首诗?【爆改古诗】第15首:白日依山尽,天地一沙鸥_沙鸥_杜甫_天地

本文目录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什么意思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出自哪首诗
  • 【爆改古诗】第15首:白日依山尽,天地一沙鸥
  • 沙鸥在古诗中的寓意
  • “ 天地一沙鸥“是什么意思
  • 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作者是谁
  • 天地一沙鸥全诗 天地一沙鸥全诗内容
  • 天地一沙鸥比喻什么
  • 唐诗闲读:“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什么意思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出自哪首诗

1、“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出自唐代杜甫的《旅夜书怀》。意思是“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揭示杜甫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诗人内心充满着一种孤寂又凄凉的情绪,让人感受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哀伤,情景交融,动人心魄。

2、杜甫内心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但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反映了他有造福人民的大志,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可一生追求却无成就,甚至只能四处飘零,他为此遗憾无穷。

【爆改古诗】第15首:白日依山尽,天地一沙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2句: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3、4句:唐·杜甫《旅夜书怀》
那年在九曲黄河第一湾等日落,秋风萧瑟,天地寂寥,这首诗正是彼时彼地的真实写照。

延伸阅读: 【爆改古诗】卷首语

沙鸥在古诗中的寓意

1. 关于沙鸥的古诗句 关于沙鸥的古诗句 1.杜甫一首诗中有“沙鸥“的诗句,不是“天地一沙鸥”那首 杜甫只有两首诗中有“沙鸥”的诗句:唐·杜甫·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峡险江惊急,楼高月迥明。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星落黄姑渚,秋辞白帝城。 老人因酒病,坚坐看君倾。明月生长好,浮云薄渐遮。 悠悠照边塞,悄悄忆京华。清动杯中物,高随海上查。 不眠瞻白兔,百过落乌纱。对月那无酒,登楼况有江。 听歌惊白鬓,笑舞拓秋窗。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 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附:下面则是“天地一沙鸥”那首:唐·杜甫·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古诗词中有关沙鸥的意象,要解析 清平乐令 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无际。 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 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 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 这首词又名《江亭怨》,原题于荆州江亭之柱上,故由此得名。作者并不可考,《冷斋夜话》、《异闻录》等著作言其是吴城小龙女之作,使这首增添一种神秘的色彩。 以词意来看是一个流落异乡的少女感物伤怀思乡想家之作。但由其艺术手法来看,其内容之深刻,画面之丰富,手法之巧妙,给人感受之丰富不似一个初出笔坛的少女之作。 词的上片描写流落异乡,客居他所的少女思乡远望的画面。“帘卷曲阑独倚,山展暮天之际。”怀着难言的哀愁,少女寂寞孤独地倚在栏杆上,面对暮色笼罩下的群山,泪眼朦胧,遥望故乡。“泪眼不曾晴,家在吴头楚尾。”“吴头楚尾”源自宋朝洪刍《耿方乘》,其中曰:“豫章之地,为吴头楚尾。”这里豫章代指江西,缘由其在吴地之上游,楚地之下游,因此得名。这句话意思是说少女泪眼朦胧地望着她家乡江西的方向。上片短短四句,却把少女那种满腔哀怨的感情,满目思乡之泪,形象与情感、人与物、景与情深然一体。 词的下片,写思乡望远的少女内心丰富丽情感。受惊的沙鸥任意飞翔,而自己却流落异乡,有家难归一股难言的伤感顿上心头。“数点雪花乱委,扑鹿沙鸥惊起。”雪花喻浪花。扑鹿,象声词,指沙鸥拍翅的声音。此句用意巧妙,不言少女伤怀,却言沙鸥不受羁绊,实际上把少女离乡后的不自由与沙鸥自由翱翔作了对比,通过移情联想,她的无限伤感流露纸端。“诗句欲成时,没入苍烟丛里。”少女多想抓住眼前这引人深思的景象作诗,然而却在转瞬之间那惊起的沙鸥却消失在苍烟水草丛中了。多么形象,又是多么生动,一幅少女思乡感伤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美的愉悦。 这首词妙语横生,妙意满目。语句不多但词意深远,给人留下广阔的联想,使人余味不绝。古人云“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风骚”(《词人玉屑》),本词的境界几近于此。 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读杜甫的《旅夜书怀》让人在禁不住感喟万千:“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真可谓此景中无我,我的心境却尽在其中,或许这便是人们称其为诗圣的缘由吧,文采自是飞流,思想更是动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要有博大胸怀的人才能写出来,而这与是否为文人无关,更多是作为思想家对千古人间的深深的思索,让我无比动容。 细草随江风摇摆,孤舟在大江停泊,那漫天的星星点点好象也疲倦了,低垂着的目光轻轻抚摩着阔迈大地,那水中的月亮与波涛一起荡漾。在这种随人心境而给人或静美、或壮怀感受的旅夜里,诗人各种人生经历纷纷涌入脑海,回首前程往事,细看人间变幻,人生究竟因什么而显得有意义,让敏感的人荡起一阵感喟。 人世声名不过过眼,官爵之美也因光阴落幕。最后一句写得伤感而有贴切“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直道出了人生真相,真正的书写者一生都在漂泊着,人间没有理想的天堂,而天堂不过是人对美满的向往,漂泊人生正如同天地间独自翱翔的沙鸥,孤独并且渴望着自由。 人生对自由的热望,正在于自由很难实现,你可以说以心灵自由为目标很渺小与怯懦,但心灵的自由正是行动自由的先导,如果一个人不能自由地思考与书写,那么仅仅追求行动和权利上的自由,就很容易滑落进一种基于情绪的狂躁,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上,人们以自由之名流淌了让人毛骨悚然的鲜血。 虽然历史陈迹渐渐不能激荡出我们内心的恐惧,但对自由的追求过程中容易犯下的狂热病却如幽灵一样在恰当的社会反射之下复活。人生是孤独的,并不因为获得人生的自由而有半点改变,我们对自由的热爱,正在于我们深味这孤独的美与忧,并且努力寻求多姿人生的可能,而这可能也许是人类所能获取的最好的礼物。 3.杜甫一首诗中有“沙鸥“的诗句,不是“天地一沙鸥”那首.表达的是飘 杜甫只有两首诗中有“沙鸥”的诗句:唐·杜甫· 《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崔十三评事、韦少府侄》峡险江惊急,楼高月迥明.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星落黄姑渚,秋辞白帝城.老人因酒病,坚坐看君倾.明月生长好,浮云薄渐遮.悠悠照边塞,悄悄忆京华.清动杯中物,高随海上查.不眠瞻白兔,百过落乌纱.对月那无酒,登楼况有江.听歌惊白鬓,笑舞拓秋窗.尊蚁添相续,沙鸥并一双.尽怜君醉倒,更觉片心降.附:下面则是“天地一沙鸥”那首:唐·杜甫·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关于白鹭、黄鹤、雁、燕、沙鸥、鹰、杜鹃、莺、鹦鹉的诗句关于白鹭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1、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4、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1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二)、描写夏的古诗词 1、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5.古诗名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作者 作者杜甫。 旅夜书怀 作者:杜甫 (唐代)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 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6.古诗名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作者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出自《旅夜书怀》,作者杜甫。 一、原文旅夜书怀唐代: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二、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三、注译1)岸:指江岸边。(2)危樯(qiáng):高竖的桅杆。 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3)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4)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5)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大江:指长江。 (6)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7)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8)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四、创作背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 此诗约为途中所作。五、赏析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 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 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 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大历三年(768年),迟暮之年的诗人终于乘舟出了三峡,来到湖北荆门,心境不免孤寂。 此诗开头四句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后四句书“怀”:“名岂文章著”,声名不。

“ 天地一沙鸥“是什么意思

“ 天地一沙鸥“的意思是: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沙鸥“是水鸟名,属鸥科。

此类鸟为长翼蹼足水鸟,形体较大,身体较粗壮,喙较厚,喙端略呈弯钩状,通常呆在岸边或内陆水域附近,是港口重要的食腐动物。善飞,能游水,常随潮而翔。

“ 天地一沙鸥“出自:《旅夜书怀》

作者:唐代: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译文如下: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吗?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赏析:

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首联写江夜近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诗人的名声因文章而显赫,告病辞官,皆是由于远大的政治抱负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作者是谁

旅夜书怀
作者:【杜甫】 年代:【唐】 体裁:【五律】 类别:【未知】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天地一沙鸥全诗 天地一沙鸥全诗内容

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十分动人。

3、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自己会“文章”(诗歌),可那时候,人不会因为文章好而著名。当个小官,却又不得不退休。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并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4、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5、漂泊无依的孤寂,却正是对社会的评价,那个时候,那皇城,如此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处,辗转来到成都,却因为严武的离世,被迫离开,因为无重用他的人,无他的伯乐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无奈。如此,全诗也从侧面烘托了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自己内心怀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天地一沙鸥比喻什么

天地一沙鸥比喻的是诗人自己,理想走万里路。

“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天地一沙鸥指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初离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这句话的出处

出自《旅夜书怀》,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既写旅途风情,更感伤老年多病、漂泊无依的心境。

首联写江夜近景,刻画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界。颔联写远景,雄浑阔大,“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

诗人的名声因文章而显赫,告病辞官,皆是由于远大的政治抱负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全诗赏析

全诗前二联写点明“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景中有情,融情于景,内容深刻,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唐诗闲读:“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介绍一首经典唐诗,杜甫的《旅夜书怀》,原诗如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画像)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我挑出来了最后两句做为标题,可能有人觉得,这首诗里最牛的两句应当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但显然不是这样,最后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才是诗的核心。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公元前765年4月,杜甫的好友严武死去(后来我们称杜甫为杜工部,就是因为他曾经做过严武的参谋,即工部员外郎,不过765年的1月,杜甫辞职了,随后就主要依靠严武的接济生活。),这使杜甫失去了一家人赖以存身的依靠,于是他决定去投奔另一位好友柏茂林,此时,柏茂林在夔州任都督。于是,他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泯江、长江上漂泊。大概在船经渝州、忠州时,杜甫写了这首诗。
杜甫的诗一向以严谨著称,这首诗当然也不例外,诗的前四句写景,即描述“旅夜”的情形,后四句写自己的心情,即“书怀”。
(黄均画“月涌大江流”)
第一、二句写的是近景,这些景色就在老杜身边,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江边孤独地停泊着。身边的景色因为心情也带上了满满的感情色彩,老友故去,一家老小孤苦无依,这绝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以江边的细草、江水中的孤舟来暗写自己的孤独与零落。
第三、四句写的是远景,老杜举目远望,星空低垂,旷野广阔;月随波涌,江水东逝。这两句也是本诗的名句,因为写景雄浑阔大,清代浦起龙的《读杜心解》里认为这是老杜“开襟旷远”,更有人认为杜甫在这里写出了他自己“喜”的心情(《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如果认真想象当时杜甫的整体状况,杜甫此时暮年漂泊,前景黯淡,字面上的略略雄浑正能量显然并不是老杜真正的心思,除了写清当前的景色外,这景色反衬的正是自己孤苦、凄凉的内心,景是乐景,情是苦情。
第五、六句回写自己的胸怀,字面意思是自己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写的好呢?做官倒是真正到了年老多病的情形,不得不休了,显然,这是一对反话,杜甫的名声确实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他不做官并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一个节度使参谋是不能达成老杜的志向的,因此,他辞职了),他用反话写自己的胸怀,显然,这是高级的牢骚。因此清代仇兆鳌说“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详注》)显然不妥当,老杜不需要自谦,也不必自解,何况,后面还跟着两句。
(人似沙鸥)
第七、八句收束,完全的自况,杜甫回看自身,飘泊无依、孑然一身,像极了水天空阔中飞来飞去的沙鸥,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是孤苦到极致的自况,一字一滴血,一字一点泪,显眼,这一句,才是整首诗的重点,是老杜一腔愤懑无处宣泄的无奈抒发,也是郁结无处排解的无奈自况。晚年杜甫又写《登黄鹤楼》时,诗中名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其实跟这首诗的情绪是一致的,老杜的孤独是字字血声声泪的孤独。
这是一首情景交触,前半写景,实际藏情,后半写情,又寓于景,是真正的情景相生,互藏互宅的经典。当然,这样的诗,也的确需要一定的生活经历才能读懂,我们现在来理解老杜的诗,毕竟浅得多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