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简介资料(萧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_刘邦_关中_汉王

本文目录

  • 萧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
  • 萧何是怎样的人
  • 西汉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他的最终结局如何
  • 谁知道萧何
  • 萧何是怎样一个人
  • 萧何的结局是什么,他是怎么死的
  • 汉初三杰中的萧何在刘邦成就霸业中起了什么作用
  • 萧何是怎么死的

萧何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陆机:“堂堂萧公,王迹是因。绸缪睿后,无竞维人。外济六师,内抚三秦。拔奇夷难,迈德振民。体国垂制,上穆下亲。名盖群后,是谓宗臣。”

司马贞:“萧何为吏,文而无害。及佐兴王,举宗从沛。关中既守,转输是赖。汉军屡疲,秦兵必会。约法可久,收图可大。指兽发踪,其功实最。政称画一,居乃非泰。继绝宠勤,式旌砺带。”

陈亮:“汉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萧何、韩信、张良盖杰然于其间。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张良以神仙自托;萧何以谨畏自保;韩信以盖世之功,进退无以自明。萧何能知之于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为自保矣。”

周恩来:“刘邦百战百败,却屡败屡起,靠的就是萧何为他当宰相,经营关中作他的根据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项羽百战百胜,却经不起一败;一败涂地,一败就亡,原因之一是没有萧何这样的宰相。”

扩展资料

萧何,江苏丰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萧何

萧何是怎样的人

早年生活
萧何出生于江苏丰县古护城河东岸边的一个小市民家庭,有萧何宅遗存。早年到沛县任秦沛县狱吏。秦末佐刘邦起义。沛县时代,萧何为主吏,刘邦属押解犯人之官吏(亭长),为其下属。萧何与汉高祖刘邦、曹参、樊哙皆为沛郡人,但萧、曹二人已当上官吏,县中多有好名声,刘、樊二人之地位相当于地痞,在乡里父老眼中地位大有不同
反秦战事
西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反秦,各地均出现响应者。萧何和曹参、樊哙、周勃等沛县人士聚集商议应如何面对。沛县县令原本听从萧何、曹参的意见,认为应该从天下大势反秦,不料却马上反悔,打算将萧、曹二人以反贼罪名逮捕献给秦国官员。此时,刘邦已纵放囚犯反秦起义,萧、曹二人、沛县父老与刘邦里应外合,将沛县县令杀死,正式宣布沛县加入反秦大旗下。萧、曹二人有所顾忌,礼让不肯当反抗军首领,乡中父老掷筊认为刘邦最适,因此刘邦成为沛县反抗军首领。
刘邦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萧何却独入府库内寻找秦国各种内政资料,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使刘邦对于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都能了若指掌。因刘邦先攻下咸阳,平定秦国,项羽先发后至,意图攻击刘邦取咸阳城,刘邦于是向项羽谢罪,表明自己不应急于立功,抢在抗秦军主帅之先,并将统治权让予项羽。项羽接管后,即屠、烧咸阳城,而萧何必须随同刘邦离开咸阳城。
楚汉相争
定立反楚方针大计
项羽屠、烧咸阳城后,与谋士范增谋议:“巴、蜀这两个地方地形险恶,不如将秦国居民迁至其地。”于是立刘邦为汉中之王,三分关中之地,将巴、蜀封给刘邦,并在刘邦封地四周立投降的秦国将领为王,和刘邦呈现剑拔弩张的对立情势,以控制刘邦。刘邦大怒,想要立刻攻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他万万不可。萧何劝谏,说:“虽然汉中和巴、蜀地形险恶,不也就代表易守难攻,敌军难以进入,汉王更是死不了吗?”刘邦说:“那你说说看,如果我做了什么不好的事,就会不得好死?”萧何说:“现在我们众将军力不强,百战百败,要在战场上求得不死也没那么容易!《尚书‧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我们不如就叫:‘天汉’,名称上就胜人一筹了。本来汤、武也是一人之下的臣子,但后来却是万民之上的君王,这么看来即使汉王暂时臣服项羽也无弊害。臣愿大王就这么接受项羽的条件,在汉中称王,并且增加人民的收入,招纳贤才,经营巴、蜀之地,以便回军平定三秦,如此一来天下就是汉王的囊中物了。”汉王说:“太好了。”在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后,刘邦即立足汉中。刘邦为汉王,并以萧何为丞相。
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南京市博物馆藏。 1959年南京江宁县殷巷将军山沐英墓出土。萧何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军,还定三秦。萧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每每支援刘邦,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然而京剧为人所熟知的戏码“萧何月下追韩信”中,刘邦在汉中称王后,韩信因怀才不遇,自汉军潜逃,而萧何为了留住贤才,而自军中出奔以求得韩信复归,在巴、蜀的栈道上与韩信相遇,并一同回军向汉王荐举的情节,于史记、前汉书两部正史中只有记载追韩信,并无所谓“月下”情节,因此似可以推论此剧码为剧作家创作之成份居多。但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画面却出现在民间各种作品,如年画、陶瓷、雕刻、塑像上。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汉朝初立
论功行赏位次第一
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许多功臣见到萧何受封第一,甚为不悦,向刘邦抱怨道:“我们像狗像马一样地作战,在战事中出生入死,冒着性命危险,徒然增加的是自己身上的伤痕。为什么萧何一个文弱书生,拿着一支笔,动动嘴巴大放厥词,居然论功是第一?这又是什么道理!”刘邦说:“你们懂得狩猎的道理吗?知道猎犬的作用吗?今天诸将你们就好像负责追踪的猎狗,但是发现猎物踪迹,并指挥猎狗追杀的人,是萧何!而且你们只以个人身份追随我,但萧何是全家亲族都为我卖命,我不能忘记他的功劳。”群臣听到后都没有怨言。
群臣又认为猛将曹参军功无数,应列第一,但刘邦仍较属意萧何。关内侯鄂君于是进谏:“群臣当然也没有错。曹参的确有野战略地之功,但楚汉相争五年,却失军亡众,丧失不少兵将。但是萧何却从关中遣军补足士兵的不足,不是萧何,汉军早就在早就折损所有兵卒了。楚汉相争在荥阳时,汉军面临缺粮危机,萧何利用关中的漕运,使得我们都有兵粮可吃。虽然萧何没有随军,却守军关中支援,形同随时陪伴陛下一般,这应该是万世之功。我认为论功应该是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你说的没错。”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给锦带,允许萧何可以配剑,穿鞋子上殿,入朝拜见汉王不用行趋礼。
萧何任丞相定法制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增加《户律》、《兴律》、《厩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高帝十一年,陈豨谋反,刘邦回军遇平定,不过多时,淮阴侯韩信即谋反关中,吕后于是用萧何的计谋,诛杀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已死,于是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后世有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韩信的成、败都是萧何一手造成的,可见“英雄造时势”。
晚年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他以“自毁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杀的危机。
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逝世。萧何一向很避讳与曹参相比能力,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
人物逸话:请命入苑风波
在刘邦听说韩信已死后,遂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派兵卒五百人为萧何贴身侍卫。汉中贺喜之声不绝于萧何之耳,召平却深以为惧,于是向相国说:“祸害自此开始了。汉王在外争战,现在淮阴侯刚刚才因谋反伏诛,你以为那五百人是汉王为了你的安全才在你身边的吗?我可不这样想。我劝你拒绝所有封地,并且将自己的私有财产充作汉军全军军费。”萧何听从召平劝谏,刘邦非常高兴。
高帝十二年秋天时,黥布谋反,刘邦屡屡遣使问相国打算,萧何表示愿谨守本份以奉公。有人向相国劝说:“我看萧氏距离灭族不久啦!你以相国居功第一,还有比你势力更大的吗?你在关中声名很好,百姓都称你为贤相,想要依附你,你不如自己强买人民田产,自毁名声,传出贪污之名,主上就会安心了。”萧何听从劝谏。刘邦讨伐黥布归来时,听说此事,笑着告诉萧何:“相国应该爱民才对啊!”不料此时长安百姓皆自愿让田给萧何,萧何甚至请命让百姓进入君王园林御苑没有使用之空地上耕作,以扩张百姓耕地。刘邦大怒,下令以“收受贿赂关说使人民进入御苑”之罪名逮捕萧何。
有王姓尉侍随侍在刘邦身边时,问刘邦:“萧相国到底犯了什么错需要被逮捕呢?”刘邦回答:“我听说李斯任秦相国时,好事都归于主上,过错都归自己头上。现在萧相国受贿赂关说想要使人民进入御苑,故意讨好人民,所以我要将他治罪。”王姓尉侍说:“相国真的在乎那些金钱吗?而且陛下出城亲征讨伐陈豨、黥布时,相国在长安,若是要动摇国本谋反,实则易如反掌,但相国并没有那么做。相国不觉得那时是谋反的好时机,难道现在觉得受贿拿那些小钱才是好时机吗?而且秦朝以腐败而亡,李斯何足效法?希望陛下不要怀疑相国的为人,认为他是这么肤浅不懂得打算之人。”后来年迈的萧何跪走向刘邦谢罪,刘邦才说:“不要这样了吧!我不过是像桀、纣一样的昏君,萧相国为民请命,并没有过错,反而应该让人民知道我的过错。”
后嗣
重孙萧彪迁居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为兰陵萧氏始祖。后嗣却因为犯罪判刑,当时之天子又找寻萧何后嗣,封续酂侯。而南北朝时期的南齐、南梁的两个开国皇帝皆为萧何后裔。

西汉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汉开国功臣萧何,他的最终结局如何

刘邦死后,萧何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扩展资料:

萧何计诛韩信后,刘邦对他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作相国的护卫,真是封邑进爵,圣眷日隆众宾客纷纷道贺,喜气盈庭萧何也非常高兴。

这天,萧何在府中摆酒席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却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大怒道:“你喝醉了吗?”这位名叫召平的人,原是秦朝的东陵侯。

秦亡后隐居郭外家中种瓜,味极甘美,时人故号东陵瓜。萧何入关,闻知贤名,招至幕下,每有行事,便找他计议,获益匪浅。

今天,他见萧何仍未领会他的意思,便说:“公勿喜乐,从此后患无穷矣!”萧何不解,问道:“我进位丞相,宠眷逾分,且我遇事小心谨慎,未敢稍有疏虞,君何出此言?”

召平说道:“主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公安居都中,不与战阵,反得加封食邑,我揣度主上之意,恐在疑公。公不见淮阴侯韩信的下场吗?”

萧何一听,恍然大悟,猛然惊出一身冷汗。第二天早晨,萧何便急匆匆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拿出许多家财,拨入国库,移作军需。

汉帝刘邦十分高兴,奖励有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萧何

谁知道萧何

萧何
西汉初年政治家。沛(今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佐刘邦(见汉高祖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刘邦为汉王,以萧何为丞相,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侍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汉代建立后,以他功最高封为侯。采摭秦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被拜为相国。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卒。
汉高祖被封为汉王后,萧何劝说汉高祖以巴蜀为基地,与民休息,招纳贤才,然后还定三秦,再与项羽争夺天下,并推荐韩信为大将军。楚汉战争时,萧何以丞相专任关中事,他侍从太子,为法令约束,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楚汉相持于荥阳、成皋时,汉高祖屡遭挫败,失军亡众,军无现粮,萧何及时调遣关中兵卒驰援,并转漕供给军用,保证了前线兵员粮饷的供应,促使战局发生了根本转机。因此,汉高祖称帝后,以萧何功最高,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户,悉封其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汉高祖又以原订的三章约法不足以“御奸”,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萧何采摭秦法,酌加新律,作为《九章律》(见汉律)。高帝十一年(前196),因助吕后定计收捕淮阴侯韩信,被拜为相国。
高祖死后,萧何辅佐惠帝。他病危时,推荐曹参继任相国,卒于孝惠二年。
与刘邦同乡,通晓律阳令,非常敬佩刘邦。陈胜起义后,积极追随刘邦反秦,为刘邦出谋划策,义军攻入秦都咸阳后,将领都去秦宫搜寻财物宝货,唯萧何进秦丞相御史府,将图书典籍收罗起来,为以后汉朝的法律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故后世称为汉承秦制。楚汉相争,奉太子刘盈守关中,安抚百姓,训练士卒,筹集粮草,使在前线作战的刘邦,有一个安定的后方,兵员及后勤保障源源不断,终于垓下一战成功,灭项羽。汉王朝建立,论功行赏,萧何功第一,封赞侯,食邑5000户,与韩信、张良被誉为汉初三杰。
萧何(?—前193),秦朝时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丰邑人。他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他在为西汉王朝夺取江山和巩固政权的过程中,作为西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的重要谋臣和得力助手,作出了卓越贡献。
秦朝末年,萧何在沛县衙门里当县令的助理,主管征收财物和掌管刑狱。他以通晓法律法令,主持公道,不枉害无辜而名闻当地。

萧何是怎样一个人

        萧何是沛县丰邑人,汉朝开国功臣之一。刘邦当皇帝以后,把萧何封为第一位。他担任汉朝两任皇帝的相国,称萧相国。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刘邦的大汉朝。

        刘邦是平民时,俩人就认识。刘邦犯了事儿,萧何就利用自己官吏的权力保护他。刘邦当亭长后,萧何也常帮助他。刘邦出差,别人奉送他三百钱,萧何却给他五百钱。

        刘邦攻入咸阳,别人都抢金银珠宝,唯独萧何找户籍档案,地图等文献资料。项羽进入咸阳,一把火烧了三个月,什么也没留下。刘邦能知晓天下险关要塞,人口多少,各地诸多方面强弱等,全凭萧何得到的档案资料。

        楚汉战争打了四年,刘邦在前线打仗,全凭萧何守卫大本营,并做后勤保障工作。刘邦缺钱给钱,缺粮给粮,缺人给人。让刘邦无后顾之忧。所以刘邦说:“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响,吾不如萧何”。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刘邦对萧何处处不敢心,但每次危机来临时,萧何都能划险为夷。

        在刘邦还没当皇帝的楚汉战争时,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在大后方坐镇,搞后勤。刘邦就经常询问萧何在干什么。显然刘邦对萧何起了疑心。

        有个叫鲍生的对萧何说,汉王在前线风餐露宿,却多次慰问您,这是怀疑您。不如送您的后人及兄弟去前线,这样汉王就放心了。萧何听取了他的计谋,果然刘邦很高兴。

        陈烯造反,刘邦前去征讨。吕后在家中用萧何计谋杀了韩信。刘邦听后升他为相国,增封五千户,并派五百人的卫队保护他。别人都祝贺,只有召平担心。他告诉萧何:“你大祸临头了,皇上在外打仗,您在家守着,反而增加您的封邑,并设卫队。皇上这不是奖赏您,是堤防您。您应该把钱捐给军队,这样皇上才心安”。萧何照做,刘邦很高兴。

        黥布造反,刘邦亲自去平定。也是常问相国在干什么。萧何的一个门客说,您离灭族不远了。您位居丞相,功劳第一,又深得人心,皇上不放心。您何不多买田地,用赊借低价等手段败坏自己的名声,这样皇上心才安。萧何照办,刘邦很高兴。

        萧何为民请愿,让刘邦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被刘邦监禁。幸亏一个侍奉刘邦的小吏说情才放了他。从此他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经过这些厉练,让萧何学会了谨小慎微,。临死时,孝惠帝问他谁能接他的班时,他都没有响确自己的意见,而是把球踢给孝惠帝说:“知臣莫如主”。孝惠帝问他曹参怎么样时,他说:“皇上找到了合适的人选,我死而无憾了”。说话,办事可谓滴水不漏。

          据说,萧何买房置田,必定是偏僻贪瘠的地方,且房屋没有院墙。别人问他为何时,他说:“后代有才,必定学习我的节俭;不才,贫地破屋的,别人也不会惦记”。

        萧何位冠群臣,功高盖主。如果不自我毁誉,小心谨慎,恐怕早就跟韩信一样被刘邦处死了。

       

       

萧何的结局是什么,他是怎么死的

公元前193年(汉惠帝二年),萧何因积劳成疾,最终病死。

公元前195年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萧何继任丞相。这时萧何年事已高,其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社会情况的内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

公元前193年,年迈的萧何,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探望,并询问曹参如何,萧何听了说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

扩展资料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萧何原是沛县“主吏掾”,熟悉秦帝国的法令制度。在萧何的意见下,刘邦入关后曾颁布过法令约法三章,废除了无理的秦朝苛法,而维持社会秩序的法令制度都一律保留。后来根据秦律又制定了汉律,从出土“睡虎地秦简”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秦法基本完整地被沿用于汉法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何

汉初三杰中的萧何在刘邦成就霸业中起了什么作用

一、译文

萧何,是沛县人。高祖刘邦是平民时,萧何多次用官吏身份保护他。高祖做了亭长,萧何还是常常帮助他。高祖以官吏身份服差役到咸阳去,官吏们都送三百钱,唯独萧何以五百钱送他。

秦御史考察郡事,萧何与其随员办理公务有条不紊。于是萧何被授与泗水郡卒史一职,公务考核名列全郡第一。秦御史想入朝建言调萧何进京,萧何再三辞谢,才能够未被调走。

等到高祖起兵做了沛公,萧何曾经担任县丞督办众事。沛公到达咸阳,各将领都争着奔向藏有金银丝帛财物的府库,私分了它们。

只有萧何首先入宫收取秦丞相、御史府的律令文书、地理图册、户籍簿等文献档案加以保存。沛公之所以全部掌握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各地的贫富强弱情况、百姓生活疾苦状况,就是因为萧何收缴秦朝这批文书档案的缘故。

萧何以丞相身份接管留守巴、蜀,镇抚喻告全境之百姓,命令供给军需粮食。汉二年,汉王联合诸侯进击楚王项羽,萧何镇守关中,侍奉太子,坐镇栎阳,制订法律规章制度,欲立宗宙、社稷,建宫殿屋宇、县城乡镇,立即上秦,汉王准奏,许其办理。

要是来不及奏报,立即临时灵活处理,等汉王回来时汇报。萧何还统计户籍人口,按户征收粮饷,派出车船运送军需。汉王多次损兵折将只身逃走,萧何经常征发送中兵卒,立即补充兵员。汉王因此又特地委托萧何全权处理关中大事。

汉五年,击杀项羽之后,汉王即位称帝,评议功劳进行封赏。关内侯鄂千秋当时担任谒者,上前进言说:“皇上与楚军相持五年,损失大量军士、只身逃离的次数有多次,而萧何常常从关中派遣军队补上那些缺兵的地方。并不是皇上下令叫他去的,但关中数万士兵开赴前线遇到皇上兵源缺乏的时候有多次。

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峙数年,军队没有现成的粮食,萧何水陆运送关中粮饷,军粮供给从不缺乏。陛下虽然多次失去关中以东大片土地,而萧何一直保全关中来等待陛下,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劳啊。”皇上说:“好。”

于是就下令萧何功居第一,赐许带剑穿鞋上殿,入朝时不需要小步快走。全数封赏萧何父母兄弟十多人,都有食邑。于是加封萧何二千户,“用来报答过去到咸阳服役时只有萧何比别人多送二百钱的恩情”。

陈豨谋反,皇上征讨到了邯郸。韩信又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计策诛杀韩信。这年秋,黥布造反,皇上自己带兵攻打他,多次派使者问相国在做什么。

回报说:“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相国京城安抚百姓,拿出财产帮助军队,和平定陈豨时一样。”门客劝说萧何说:“您离灭族不远了。您任职相国,功劳第一,不可以再增加了。

但是您当初入关时,本来就深得百姓之心,十多年了。都依附您,您还要孜孜办事来求得民心。皇上所以多次询问您在干什么,害怕您控制关中动摇汉室。如今您为什么不多买田地,低息借贷以玷污自己名声?皇上的心一定会安定了。”于是萧何采纳了他的计策,皇上于是大悦。

萧何买田宅一定居于偏僻荒芜处,建住房不修院墙。他说:“子孙后世如果有贤才,要学习我的节俭;没有贤才,也不会被权势之家所抢夺。”

孝惠二年,萧何列,谥号叫文终侯。

二、原文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佑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辩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请,得毋行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填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

为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计户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  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 。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

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 ” 上曰: “ 善。 ” 

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悉封何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 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 ” 。

陈豨反,上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 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 ” 客说何曰: “ 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

然君初入关,本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谓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以自污?上心必安。 ” 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 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三、出处

《汉书》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由于《史记》只写到汉武帝的太初年间,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为其编写续篇。据《史通·正义》记载,写过《史记》续篇的人就有刘向、刘歆、冯商、扬雄等十多人,书名仍称《史记》。班固的父亲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对这些续篇感到很不满意,遂“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为《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

班彪死后,年仅22岁的班固,动手整理父亲的遗稿,决心继承父业,完成这部接续巨作。

二、作品赏析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三皇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三、作者简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东汉历史学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岁。班固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成年后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著有《白虎通德论》六卷,《汉书》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书

萧何是怎么死的

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萧何病逝,谥号文终侯。

公元前193年,年迈的萧何,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前往探望,并趁机询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代之?”接着惠帝又问:“曹参如何?”

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道:“陛下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 ”

扩展资料:

萧何担当汉初丞相之职,在战时负责后勤工作,主要负责出谋划策和粮草的供应等。刘邦称帝后,萧何参照秦朝律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编写成为《九章令》,为汉朝的法律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 

萧何一生竭尽全力,即使在自己死前那一刻,还在为大汉的江山社稷着想,想着自己死后该由谁来代替自己辅佐汉惠帝。萧何是累死的,也可以说是病死的。

张良在汉初时与刘邦结实,觉得刘邦有雄才大略,虽未拜刘邦为主公,但却一直为刘邦出谋划策,为刘邦一统江山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汉朝江山初定的时候,张良便预感到刘邦会对功劳巨大的臣子进行诛杀,于是称病不出。随着大汉江山日益巩固,张良开始逐渐将自己从政坛中抽身,从不参与政治斗争。为了不落到韩信的下场,张良主动辞官,归隐山林。后被高后请回,最终病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良

百度百科-萧何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