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张皇后(朱佑樘的张皇后叫什么啊)_张氏_皇后_世宗

本文目录

  • 朱佑樘的张皇后叫什么啊
  • 明孝宗朱佑橖的张皇后叫什么
  • 为什么明孝宗那般痴情于张皇后呢
  • 谁有明朝孝宗皇帝的张皇后的具体资料
  • 为啥说大明时期的张皇后是聪慧与愚蠢的矛盾体
  • 明孝宗为何一生只娶张皇后一人

朱佑樘的张皇后叫什么啊

  史书没有记载其名字。
  孝康敬皇后张氏(1470—1541年),明孝宗朱佑樘皇后,兴济人,父国子监生张峦。生明武宗朱厚照、蔚悼王朱厚炜和太康公主朱秀荣。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选为太子妃。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即位,册立为皇后。明武宗登基,尊为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上尊号“慈寿皇太后”。明世宗嘉靖帝入继大统,称“圣母”,加尊号“昭圣慈寿”。嘉靖三年(1524年),加“昭圣康惠慈寿”,改称“伯母”,十五年(1536年),复加上“昭圣恭安康惠慈寿”。二十年八月八日去世,谥“孝康端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十月九日葬泰陵。

明孝宗朱佑橖的张皇后叫什么

历史上谥号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弘光元年(1645)改谥孝成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
只称她为张氏或张皇后,并没有全名。
维基百科上,有写“孝康敬皇后(1471年-1541年),张姓,【真名失传】,明孝宗皇后,”

为什么明孝宗那般痴情于张皇后呢

明孝宗朱佑樘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只有一个老婆(张皇后)的皇帝。

如果不是这道题,我都不知道在那般封建的古代社会里,而且是皇帝的身份,居然真的存在“一夫一妻”。说不惊讶是假的,可说他们之间就是因为爱情,我连自己都很难说服。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有关帝后恩爱的资料也就寥寥几句,留给世人的是满怀羡慕的猜测和想象。

  1. 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厚。

明孝宗和张皇后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成为夫妻,而且一路相互扶持,走向帝后之位。在政期间,也是有商有量,做出了不少漂亮的政绩。这与他们夫妻二人之间的感情深厚是离不开的。正所谓“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他们不单是事业上的伙伴,情感上的羁绊多多少少也是会有些的。

2.节点问题。

在明孝宗年轻时,有史记记载了,是曾经有官员上奏,让其多纳嫔妃的。之所以耽搁下来,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孝顺。正好经历了哀事,而明孝宗又是以“孝顺”著称,这个时候纳妃就显得有点不切实际。后面,因为某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也就耽搁了下来。再后来,就演变成我们看到的“一夫一妻”。

尽管他们恩爱有佳,可是张皇后的结局却不尽人意,甚至是有些许凄惨。这也为这段感情画上了一个不完美的句点。兜兜转转,过去的体制和思想,总归在某些程度上造就了不同的结局和惨剧。尽管如此,我还是期待他们的痴情是真的,捍卫感情的完整也是真的。毕竟,一生一世一双人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圆满。

谁有明朝孝宗皇帝的张皇后的具体资料

孝康敬皇后张氏(?-1541年),明孝宗皇后,兴济(今河北青县)人。父亲张峦,母亲金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张氏品行出众,被选为太子妃。孝宗即位,册立为皇后。孝宗与张皇后的感情极深,同起居,后宫除了张皇后,竟无其他妃嫔,是古今唯一一位一夫一妻的皇帝。(补:虽然有人说孝宗有两位嫔妃,但无证实。)孝宗因为皇后的缘故,优待外戚,追封老丈人张峦为昌国公,妻弟张鹤龄为寿宁侯、张延龄为建昌伯,为皇后建立的家庙也十分壮丽。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卒,太子朱厚照即位,改元正德,是为明武宗,尊张后为皇太后。正德五年(1510年),上徽号“慈寿皇太后”。十六年,武宗崩,因为无子,奸臣江彬等心怀不轨,太后与大学士杨廷和定策禁中,迎立武宗的堂弟朱厚熜为帝,史称明世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世宗入继,称张太后为圣母,上尊号曰“昭圣慈寿皇太后”,也同时尊他的亲祖母邵氏为寿安太后。日子一久,世宗对张太后的淡薄态度就慢慢展露出来,他尊封自己生母祖母,对张太后并不十分礼遇,如有臣子上奏还降罪,又改称圣母为伯母。张太后弟弟犯罪,张太后苦跪求情不果,一病不起。终于,晚景凄凉的张太后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八月崩,谥号为孝康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 而她刚刚死后,世宗就把她弟弟处死了。

为啥说大明时期的张皇后是聪慧与愚蠢的矛盾体

大明“孝成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张氏,明孝宗朱佑樘之原配,明武宗朱厚照之嫡母,明世宗朱厚熜之伯母,明代历史上唯一一位“一夫一妻制“的皇后。

孝康敬皇后张氏 像

封建王朝的一个女人可以幸福到什么程度?位居正宫,独占帝宠,子嗣继统,娘家兴盛;那又可以不幸到什么程度?三十丧夫,五十丧子,位尊权虚,晚景凄凉。以上所有,张氏都亲身经历过。

我眼中的张氏,是一个被宠坏的女人。她本有不俗的政治嗅觉,却因为常年的傲慢而不愿妥协;她本可以积攒豪华的人脉,却因为自身的偏执而渐行渐远;你会惊叹于她的眼光,也会无语于她的愚蠢。而这样的女人,可读性是很高的。

故宫

张家有女梦成真,皇城少年觅佳人

张氏出生于成化七年,父亲张峦是国子监的生员,强调一点,张峦是以乡贡进入国子监。所谓乡贡,在明代就是贡监,指地方推荐到国子监学习的人。

明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景泰年以后,朝廷对国子监入学生员的条件一再放宽,以致于出现了所谓的例监。就是朝廷缺钱了,你花点银子就能从国子监买个学籍。

贡监虽然不似例监这般明目张胆,明码标价,但在成化年的时候,地方推举上来的生员,一般都是年纪较长,学识一般,却在地方有点小钱小人脉的主。

国子监

这种生员,一般也经历过科考,但绝大多数止步于秀才。进入国子监呢,也就是希望能混个学籍或者运气好弄个不入流的职位。

我认为,张峦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张氏成为太子妃的那年,张峦已经43岁了。我为什么要把张峦的情况讲得这么细致?为的是引出张氏的性格。

张家只能算是小康之家,张峦也算是读书人,却并不入流。想到京城来谋发展,却迟迟不得志。张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虽能够保证基本的启蒙教育,也能学得知书达礼,但在性情上,难免会沾惹到一些“小家子气”。

明代市井图

比如护短,比如虚荣,比如好名,比如贪财。我并没有瞧不起张家的意思,只是小户人家的这种市井习气,放到了皇亲国戚的位置上,总会显得“吃相”不怎么好看。这点从后来父亲张峦,母亲金氏,弟弟张鹤龄、张延龄等人的身上,都能得到佐证。

成化二十三年,礼部张罗太子朱佑樘的大婚。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祖训,朱家子孙的妻妾要从良善平民家庭中选择。此举可以规避皇室后妃的娘家势力过大,防止外戚干政。

虚龄17岁的张氏,杀出重围,成为了太子朱佑樘的太子妃。张家人的好日子,也终于要开始了。

明代仕女图

我一直很奇怪,明代为皇子皇孙大婚选妃,一般都是直接三个起选的,即一个正妃,两个侧妃。而朱佑樘大婚的时候,为什么只有张氏一个正妃?

如果真的只是选择了一个太子妃,并无其他侧妃,那么这到底是朱佑樘个人的主意还是父亲明宪宗朱见深的意思,甚至是朱佑樘祖母周太后的决定?

我个人是倾向朱佑樘自己的主意。成化二十三年,朱佑樘已经虚龄18岁了,有自己独立的个人见解。成化二十三年春天,明宪宗朱见深的万贵妃病逝。悲痛欲绝的宪宗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并于当年九月驾崩。

孝肃皇后周氏 像

这个时候的宪宗,是不会在太子要娶几个老婆这件事情上投入太多精力的。而周太后作为朱佑樘的奶奶,自然是希望多子多福,不会刻意去缩减东宫嫔妃数量。那么只能是朱佑樘自己只想娶张氏一人。

其实我是能理解的朱佑樘的。父亲宪宗,几十年专宠万贞儿,闹得后宫人心不稳,琐事繁多。朱佑樘和母亲纪氏,说到底也是这些事情的受害者。所以朱佑樘并不想走父亲的老路,因为女人一多就会很麻烦。

同时,父亲对万贞儿的痴情也影响到了朱佑樘的婚姻观。

明宪宗朱见深 像

我之前说过,明代皇帝从成化年开始隐隐进入一个痴情的阶段。朱佑樘的母亲纪氏虽然并不得父亲宠爱,但朱佑樘却见过宪宗和万贞儿之间炙热的情感。那种情真意切场面,自然也会触动到朱佑樘。

不想女人多,又想得到真爱,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守着一个女人,好好培养感情。那么这个女人,必然只能是正房妻子了。

成化二十三年,太子朱佑樘大婚,张氏成为了太子妃。同年九月,明宪宗朱见深驾崩,朱佑樘登基继位,即明孝宗,改次年为弘治,册立张氏为皇后。一段帝后的千古佳话,自此上演。

纵是性情有天别,金风玉露总相宜

一个女人,和自己的丈夫在婚前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基础,在丈夫随时能得到无数美女的前提下,婚后依旧能够牢牢把控住丈夫的心,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女人,都做不到。但张氏可以。

张氏长得美,这点毋庸置疑,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张氏的画像,仍能依稀看出她年轻时的姿色不凡。张氏知书达礼,懂琴棋书画,这得益于她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

当然,以上两点放在寻常百姓家,已足以为傲,但进了皇家大院,这种女子也是一抓一大把。张氏身上一定有不同寻常的特质,深深吸引了朱佑樘。

有,开朗与善妒。

张氏性情开朗。我们知道,这种性格的人一般都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影响身边的人。再说直白点,张氏刚刚入宫的时候,可能表现得没心没肺,有小女孩的天真烂漫,整天都是乐呵呵的。

那么朱佑樘呢?不论当年万贵妃迫害朱佑樘和纪氏这对母子的情况是否属实,朱佑樘的童年生活应该过得并不快乐。我一直觉得朱佑樘这个人,有些压抑。张氏的来到,自然会给朱佑樘有些阴霾的生活,投射进几许明媚的阳光,而这正是朱佑樘一直欠缺的。

故宫

但同时张氏又是一个妒忌心非常强的人。按照我们的话说,叫占有欲强。占有欲强的人,在很多小事情上,总会显得有些“无理取闹”,让人很难理解。

有一次,皇帝和皇后在逗年幼的皇子朱厚照。朱佑樘怂恿儿子去拍打一下张氏,朱厚照做了;接着又让朱厚照去拍打一下他的乳娘,小孩子迟疑了。于是第二天,这个乳娘就被张氏赶出了宫。

小孩子和乳娘感情好,这个我们都能理解,但张氏就因为这件小事容不得乳娘。连小孩子的事情张氏都有这么强的占有欲,那么丈夫朱佑樘要是宠幸别的女人,张氏还不把醋坛子打翻到天上去?

但你猜怎么着,朱佑樘偏偏就喜欢张氏的占有欲。

如果你说朱佑樘是贱骨头,这个解释也成立,但我们换个角度看,张氏近乎病态的占有欲,在朱佑樘的眼中会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一种被需要的归属感?我们再次结合朱佑樘幼年丧母的经历,能不能体会到朱佑樘骨子里缺乏的安全感?而张氏恰好能给他这种安全感。

所以张氏和朱佑樘,两个人在性情上截然相异,却又契合互补,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朱佑樘怕不怕张氏?我的看法是,怕。这是一位惧内的君主。但这个怕,更多的是迁就,是宠溺,而不是心理上的惧怕。

张氏生了口疮,心情郁躁。有一次宫女喂她吃药,张氏大发雷霆,当着朱佑樘的面把碗打翻了。朱佑樘就重新端过一碗药,亲自喂,还是那种吹凉了送进张氏嘴里的。哄完张氏入睡,忽然想咳嗽,急忙远离床榻,以免吵醒张氏。

这简直就是万千女性心中的模范丈夫啊,朱佑樘的杀伤力比起只会让姑娘们多喝热水的现在男人,不知道要强几千几万倍。

明代宫廷人物 剧照

再举个例子,有人举报张氏的两个弟弟在外面胡作非为。既然事情捅了出去,面子上总要走个过场,朱佑樘就让人去查。之后回复,说举报属实。不巧的是,汇报工作时,张氏也在场。张氏当时就爆发了,对着这名查案的宦官一顿大骂。朱佑樘呢?皇帝居然和张氏一起骂,直到张氏离开,才劝慰这名宦官。

于是乎,我们发现了事情的不对劲,因为明孝宗朱佑樘对张氏的宠溺,显然已经有点过火了,甚至到了影响朝局的程度。

那么张氏作为明孝宗名义上唯一的女人,对大明的时局到底产生过怎么样的影响呢?

智谋宫廷保尊位,恃宠而骄铺凄凉

聊完儿女情长,我们说政治。

先讲一个八卦,关于明武宗朱厚照,到底是不是张氏的亲生儿子。在账面上,张氏生过两儿一女。弘治四年,生长子朱厚照;弘治七年正月,生女朱秀荣;弘治七年十二月,生次子朱厚炜。

女儿和次子,先后夭折,这对姐弟应该是张氏所出无疑。但长子朱厚照却值得怀疑。为什么?因为朱厚照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朝臣闹着要孝宗扩充后宫。

皇帝生孩子,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这项艰巨的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皇帝要临幸足够多的女子。朱佑樘登基后,天天守着张氏,甚至违背了规矩,与张氏共同起居,生活得俨然像民间夫妇。而张氏的肚子却一直没见响动。

明代朝臣本着要把皇帝闺房之事管到底的精神,就埋怨皇帝后宫妃嫔太少,不,是没有,要孝宗扩充后宫,早固国本。

张氏感受到了来自外朝的压力。多处史料说,张氏这个时候抱养了一个宫人所生的儿子,冒充己出,来堵朝臣的嘴。同时也可以稳固自己的地位。

这里需要明确两点。第一,孝宗所谓的“一夫一妻制”,并不是说孝宗不临幸别的女人,而是没有高阶的妃嫔;第二,宫人所出,也是孝宗的亲儿子,不是随便抱来的野种。

我个人是倾向于朱厚照是宫人所出的说法。原因很简单,明武宗朱厚照与张氏的关系并不好。

朱厚照登基后,权势稍一稳固,马上便营造豹房,从宫里搬出去。其中有厌倦大内繁琐规矩,想要自由无束的原因,但也有不待见张氏的成分在;朱厚照在南巡时落水,从落水生病到回京治病,我们全程都没有看到张氏的身影,甚至朱厚照驾崩的时候,身边仅仅陪着几个太监。

朱厚照 剧照

没有一个做母亲的会如此不在乎自己的亲生儿子。我甚至想说,朱厚照最后能够成功登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弟弟朱厚炜早夭。如果弟弟还活着,张氏会不会允许长子朱厚照顺利登基,都是两说的。

但如果朱厚照真的是张氏抱养而来,那么弘治四年的张氏,已经表现出了她的不俗的手腕与控场能力。

我在讲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的时候说过,早在世宗还在安陆州做藩王的时候,张氏已经表现出了对世宗的“另眼相看”。

正德十四年,老兴王(嘉靖父亲)过世,世宗袭承王位。张氏身为太后,便向世宗发来庆贺,并给予一应封赏。赏赐很丰厚,超过了平时的规格。之后在一年之内,张氏连续以各种理由对世宗及世宗生母蒋氏进行赏赐。而此时,明武宗朱厚照刚刚开始南巡。

我们知道,朱厚照驾崩之后,因为没有子嗣,张氏和内阁首辅杨廷和最后是选择了世宗来入继大统的。但起码在一年之前,张氏就已经开始向远在安陆州的世宗示好,这不得不让人有毛骨悚然的感觉。

包括朱厚照落水后回京,在京郊硬是拖延了好一阵子,才敢进城。那在朱厚照的死和世宗继位这两件事情上,张氏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如果张氏在正德十四年就已经开始为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开始布局,那么张氏的眼界和谋略,足以让人胆寒。

但如此深谙权斗的张氏,却也经常会做出让人颇为不解的事情。

比如在弘治和正德年间,张氏肆意包庇自己的兄弟。张鹤龄、张延龄两兄弟,贪赃枉法,侵占民财,干涉朝政,侮辱官员,倒卖官盐,掠夺经济,几乎能做的都做了。

不是没有人去告发他们,但架不住他们是外戚的身份,张氏又是出了名的“扶弟魔”,只要有人把状告到孝宗这,张氏就是一通吵闹,甚至差点为此杀了上疏弹劾的官员。

明武宗朱厚照呢?朱厚照那是没办法,那是名义上自己的舅舅。大明崇尚以孝治国,朱厚照对付舅舅,就是恶心自己老妈。这事情传出去没法说。于是后世史家就说了,大明外戚最猖狂的时代,就是张家兄弟横行的时候。这句话的背后意思就是,孝宗和武宗,你俩吃干饭的?

但凡张氏要是脑子清醒点,起码也得偷偷庇护,明代皇后往前数,有一个算一个,你见过直接和朝臣对着来,亲自下场撸起袖子护短的皇后吗?话要说得漂亮,事可以偷偷做,张氏是真的被孝宗宠坏了,连这点戏都懒得演。

张延龄 像

张氏晚年凄凉,最大的败笔就是对于世宗和世宗生母的“不敬”。

本来嘛,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的侄子做了皇帝,按理说张氏应该收敛点,对人家客气些。再加上世宗做皇帝,张氏是出了大力气的,只要面子上过得去,按理说世宗不会为难张氏。

张氏呢?世宗一来京,就为了世宗生父政治地位的问题闹了一场“大议礼”。我们是没看到张氏掺和这件事情,但谁都知道,张氏是在看戏,想看世宗的笑话。

世宗生母入宫后,也被尊礼为太后。张氏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处处和蒋氏不对付。后来闹得凶的时候,直接导致了大明内宫的东西分裂。世宗义无反顾地站在自己生母这,张氏完美落败,连寿诞都没过成。

按理说张氏经历这教训应该收敛了吧?没有。张家两兄弟还是在外无法无天,丝毫没有变天的觉悟。世宗早忍不住了,趁机拿下张家兄弟。然后张氏又想闹,世宗就不见她。搞得最后连求情的机会都没有。

以上种种,张氏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愚蠢,让人无法理解,完全没有发挥她正常的政治头脑。正如我在开篇的时候说,张氏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结言

张氏在明代所有的皇后中,是独特的存在。一方面,她几乎独占了孝宗,成就了一段传奇佳话;另一方面,她恃宠而骄,放纵外戚,为自己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她有眼界,有手腕,有政治嗅觉,却也过分高估自己的能量,屡屡落下败子。

在我看来,张氏的标签很简单:被自己丈夫宠坏的女人。不论最后结果如何,与孝宗在一起的那段日子里,张氏无疑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

明孝宗为何一生只娶张皇后一人

大概是因为明孝宗对除了张皇后之外的女人没啥太大兴趣吧!

要说历朝历代的皇族,我还是觉得明朝的最有趣。

这些皇帝有的爱修仙,有的爱当木匠,相比这样的爱好,平生只取一个皇后的明孝宗朱祐樘,就不算太奇葩了!

说道朱祐樘,不得不说万贵妃!

万贵妃何许人,那是朱祐樘他亲爹朱见深心尖尖儿上的人!

朱见深才两岁的时候,这个了漂亮的大美人就从天而降,出现在了朱见深的生命里,并且在此安营扎寨,一直也没挪过窝!

朱见深渐渐长大,按理说二十好几快三十岁的万贞儿,在当时已经算是老女人了,当然这样发育良好,丰满婀娜的女人是那些十四五岁的小嫩芽不能相比的!

也许尚未弱冠的朱见深,在还特别年轻的时候就懂得了如何欣赏女人,亦或是这个不是母亲,但比母亲对他照顾的更体贴的女人就像能安抚他内心不安的良药。

总而言之,万贞儿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从一个没甚地位的小宫女,一跃成为说一不二的万贵妃!这是多么让人热血澎湃的逆袭啊!

万贵妃的心狠手辣,是所有后宫妃嫔都不愿意领教的,那些被皇帝召幸的大小美人,要么被打入冷宫,要么被大卸八块,没谁能有好下场!

朱祐樘的母亲也不例外。

她的不幸始于广西土司叛乱,这个美貌聪慧的女子被带回紫禁城,从土司家的小公举变成了皇宫里的小女官,然后有被这个丝毫不关心自己的临幸是否会给女人带来灭顶之灾的皇帝给睡了!

之后,这个小美人成功加入了冷宫的大家庭。并在缺吃少穿,提心吊胆的情况下生下了朱祐樘。

朱祐樘年幼时生活的颇为不易。

冷宫里没有充足的食物,也没有御寒的棉衣,要不是朱见深身边的太监张敏接济,他早就是一堆小小的白骨了。

据说万贞儿还经常派人去冷宫巡视,每次魔鬼一来,朱祐樘就会被藏进墙壁的暗格中去。

直到有一天张敏给皇帝梳头,朱见深感叹自己四十好几的大男人,龙精虎猛的,怎么就是没个儿子呢(儿子都被万贵妃弄死在妃嫔的肚子里了)!

张敏觉得朱祐樘渐渐长大了,总是要接受义务教育的,而且一个大孩子,在冷宫里也越来越不好躲藏了,于是将这个历尽千难万险才保住的龙子告诉了朱见深。

明宪宗大喜,高高兴兴的把孩子接了出来,看见朱祐樘瘦骨伶仃的样子,心疼的不得了。

朱祐樘的身份大白于天下,也意味着他母亲纪氏和太监张敏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万贵妃再生气,也不能公然伤害这个被各方严密保护的龙子,她刚想找纪氏和张敏的不痛快,这两人就纷纷自杀了!

一个六岁的孩子,见证了那些亲近的人因为后宫倾轧而一个个凄惨的死去,这大概是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噩梦吧!

女人猛于虎!善妒而有权的女人猛于恶鬼!

他的妻子张皇后也算有点姿色,端庄秀雅,朱祐樘总是要传宗接代的,所以娶了张皇后,也还算满意,鉴于自己对女人没什么兴趣,又不想让这个自己还算喜欢的女人重复纪氏的悲剧,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也遭遇种种要人命的危机,所以他拒绝了纳妃的提议。

平生只取一后,说感情,还是有的,毕竟张皇后的哥哥们贪赃枉法,他也没有重责,看的还是皇后的面子。

但要说完全是因为爱,我不信。

多半是童年的经历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阴影,让他有些矫枉过正。

这种矫枉过正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他只有三个孩子,其中两个早夭,另一个即位之后十六年,无子,于是皇位落到了朱厚熜——嘉靖皇帝手里。这是继燕王朱棣之后有一次藩王入承大统的成功案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