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诗词?长歌行古诗词_歌行_古诗_青青

本文目录

  • 长歌行诗词
  • 长歌行古诗词
  • 《长歌行》古诗词鉴赏
  • 长歌行古诗的鉴赏

长歌行诗词

长歌行诗词如下: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是汉乐府中的一首诗,属《相和歌辞》,是劝诫世人惜时奋进的诗篇。此诗主要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借助朝露易晞、花叶秋落、流水东去不归来,发出了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浩叹,鼓励人们紧紧抓住随时间飞逝的生命,奋发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长歌行古诗词

《长歌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是作者借乐府古题而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的是作者期望尽早建功立业、功垂千古、名留史册的强烈用世之心。下面是我整理的长歌行古诗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长歌行

唐代:李白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

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

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

桃李务青春,谁能贳白日。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

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译文

桃李花得日而开,花朵缤纷,装点新春。

东风已经复苏万物,草木皆似欣欣欲语。

枯枝上发出了美丽的新叶,涸流中也清泉汩汩,一片生机。

造化运转着天地,太阳乘着日车不停地飞奔。

如果不早立功名,史籍怎能写上您的名字?

桃李须待春天,但谁能使春日永驻不逝?

时不我待,富贵与神仙两者皆会错肩而过。

金石之坚尚会销蚀殆尽,风霜日月之下,没有长存不逝的东西。

我深深地畏俱日月如梭而逝,因此才欢歌纵酒,强以为欢。

就像是秋天寒霜下的蒲柳,倏忽之间,老之将至,身已衰矣!

《长歌行》古诗词鉴赏

《长歌行》古诗词鉴赏1

古诗原文

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

寸阴无停晷,尺波岂徒旋。

年往迅劲矢,时来亮急弦。

远期鲜克及,盈数固希全。

容华夙夜零,体泽坐自捐。

兹物苟难停,吾寿安得延。

俛仰逝将过,倏忽几何间。

慷慨亦焉诉,天道良自然。

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

迨及岁未暮,长歌乘我闲。

译文翻译

太阳每天由东到西运行,时间日益流逝。河川日夜流逝,一去不返,真是可悲。短短的光阴从不停留,尺寸的波浪怎能够自动回流?岁月的逝去和到来犹如弓箭那样迅速。久远的生命很少人能够达到,能活到百岁的本来就很少。人的`容颜每天都在凋谢,人的体力和精神也无缘无故地自动消耗着。生命本就难以停留,寿命本就难以延长,人活在人世间,不过是瞬间而逝的事情。即使对此怨愤不平也无济于事,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只恨我还没有建立功名,不能留名史册。趁着年岁还没有到晚年的时候,唱一曲长歌来表达自己的情志。

注释解释

逝矣经天日:是说每天太阳由东到西运行,使时间日益流逝。

悲哉带地川:是说河川日夜流逝,一去不返,所以可悲。

晷(ɡuǐ):日影,此处指时间。

矢:弓箭。

远期:久远的生命。

鲜克及:很少能够达到。

盈数:这里指人生百岁。

体泽:体力和精神。

俛(miǎn)仰:同“俯仰”,比喻时间短暂。

竹帛:均为书写所用,这里代指史册。宣:记载、流传。

《长歌行》古诗词鉴赏2

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青青:植物生长得旺盛时颜色。2.晞(xī):晒干。3.阳春:暖和的春天。4.德泽:恩惠。5.秋节:秋季。6.焜(kūn)黄:枯黄色。7.华:同“花”。8.老大:年老。9.徒:徒然。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纪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收集关于小学生古诗词鉴赏长歌行: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长歌行古诗的鉴赏

  长歌行从现实世界中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体形象,寓教于审美之中。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长歌行古诗的鉴赏,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长歌行古诗的鉴赏一

  汉代《长歌行》古辞共三首,在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列入“相和歌辞”平调曲,并把后二首合成一篇(其实它们是完全不相干的两首诗,严羽《沧浪诗话》已指出后者应是两首)。这里要讲的是三首中的第一首,它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很明确,就是篇末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由于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释此诗说:“言荣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后世便把这样一首劝人珍惜青春,应当及时努力的具有积极意义的诗,说成了劝人及时行乐的作品。这显然是谬说曲解。因为诗中只说到应当及时“努力”,并没有像《古诗十九首》(其十五)中所说的“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那样带有明显的消沉颓废的思想。我们完全应该恢复它积极健康的本来面目。

  关于《长歌行》诗题命义,也是其说不一。我以为郭茂倩根据《文选》李善注所采用的说法还是比较确切平实的。他说:崔豹《古今注》曰:“长歌、短歌,言人寿命长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按《古诗》云:“长歌弥激烈。”魏武帝(当作“魏文帝”)《燕歌行》云:“短歌微吟不能长。”晋傅玄《艳歌行》云:“咄来长歌续短歌。”然则歌声有长短,非言寿命也。唐李贺有《长歌续短歌》,盖出于此。看来所谓“长”和“短”都是指歌声和曲调,与内容是无关的。“寿命长短”云云,更属臆说不可信。

  这首诗有两个词儿需要特别讲解一下,即首句的“青青”和第六句的“焜黄”。其它词句大抵浅显易知,无烦在此逐一诠释了。

  首先,“青青”一词,当然指颜色。如《诗经·郑风·子衿》所谓的“青青子衿”,即指青色衣服。但从《诗经》、《楚辞》直到汉代的乐府民歌和古诗,“青青”这个词儿经常出现,在指颜色的同时,更主要的是形容植物少壮时茂盛的样子。这在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清人段玉裁的《诗经小学》和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里都有具体的解释,而段、陈两家更进一步说明“青青”和《诗经》里的“菁菁”就是同一个词,都是形容植物枝叶茂盛,所谓“茂盛即美盛也”(见陈奂《诗毛氏传疏》)。现在我们常说的“青年”、“青春”,就是从“青青”这个词最早的涵义引申发展而来的。这就同篇末的“少壮”二字相呼应,而不仅是指“园中葵”的颜色了。

  其次,对“焜黄”这个词应当怎样理解。《文选》李善注:“焜黄,色衰貌也。”五臣注:“焜黄,华(花)色坏。”后来余冠英先生注《乐府诗选》,更进一步认为“焜”是“□(左火右员)”的假借字,释“焜黄”为“色衰枯黄貌”。三十年前我注释《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也是这样理解的。后来遍检汉晋古书,却发现除此诗外再没有见到用“焜黄”一词的。常见的则为“焜煌”一词(如汉人杂书《急就篇》、扬雄《甘泉赋》、曹操诗《气出唱》以及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引《方言》郭璞注等),称得起屡见不鲜。按“焜”之本义为形容火光灿烂,与“煇”(即“辉”)原系一字孳乳而成,并无枯黄之意。只因此诗与“黄”字连用,才把它说成“□(左火右员)”的假借字。但“黄”字在秦汉古书中却与“皇”字通用,最明显的是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声音篇》中把“黄帝”就写成“皇帝”。而“皇”字的本义即指太阳煌煌发光。后来由于“皇”已变为对帝王的专称,才出现了从“火”的“煌”这个后起字。因此我认为,此诗的“焜黄”实即当时通用的词“焜煌”,不过把“煌”字写成“黄”字罢了。况且这句诗最末一字是“衰”字,已具枯萎凋谢之义,如把上面的“焜黄”讲成“色衰枯黄貌”,于诗意也不免重复。如果讲成植物的“华(花)叶”在春夏之时原是缤纷灿烂的,一到秋季便开始衰谢凋残,似更为顺理成章。这个讲法为前人所未及,能否成立,还请读者斟酌。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我以为,这首诗有一个严肃而健康的主题,却无冬烘的说教气和空洞的概念化的毛病。它的思想内容是对不知珍惜青春韶光的人进行一次严厉的当头捧喝,其发人深省的程度是惊心动魄的。但就全诗而论,读起来却给人以循循善诱、浑朴天成的感受,丝毫不觉得生硬牵强。这正由于原诗作者是以形象思维为比喻来打动人,而不是用抽象概念当教条来教训人的缘故。全诗共十句,前八句完全让形象和比喻来说话,只有最后点明主题所在的两句,才是通过形象思维提高到逻辑思维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这正是初期乐府民歌异于文人的`以说教为主的作品之处。

  首二句写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植物群生的园圃里充满了生机。第一句用“青青”形容“园中葵”,显得色彩鲜明,活力旺盛。尤其在春天,植物的花叶上映带着黎明时鲜洁的露珠,该是一幅多么清新蓬勃的画面!这就是第二句所给予读者的具体形象。但这一句的着重点虽在“朝露待日”四字(注意这个“待”字,意味着清晨日未出时园中充满一派新鲜爽洁的朝气),但末尾却用了个“晞”字(“晞”是被太阳晒干的意思),这就说明只要日光高射,露水就会很快地被晒干,因而于精神饱满之中已隐寓着时光一去不返、人生寿命有限等向消极方面逐渐转化的因素。不过这种地方读者倘不细心,是容易忽略的。三、四两句专就首句形象加以发挥,写温煦的春曦传播着光和热,宛如施予万物以德惠恩泽。所谓“光辉”,不仅指阳光照耀在万物上所反射出的光芒,也同时反映出在春日照临下万物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因为光辉本属阳光所有,现在却已施给万物,连万物也各自欣欣向荣,发出了光彩。五、六两句则就第二句进一步往相反一面发挥,写出大自然的另一面,即由盛而衰,由生长而消亡,由少壮而老大。秋天一到,植物的华叶生长得再茂盛秀美,也终于逃不脱衰谢凋残的命运。然而正如早于此诗的一首民间挽歌所说:“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植物虽由盛而衰,却仍周而复始,第二年春天一到,它们又会蓬勃地生长。人却不能这样,年光不能倒流,青春是一去不复返的。但诗人在这里并未直说,却插入七、八两句,用百川东流入海再不西归为喻,把要从正面讲的道理,委婉曲折地从侧面表达给读者了。这既把要讲的道理加深,也把要说服人的力量加强,从手法上讲是“蓄势”,从构思上讲是以“浅出”来体现“深入”。最后归结到九、十两句,有水到渠成之妙,不仅通过形象的感染力使道理憬然醒豁,而且诗人的态度更显得诚恳肫挚,给人以诲人不倦的谆谆之感。

  清人吴淇于其所著的《选诗定论》中评此诗说:“全于时光短处写长。”其实这首诗的特点恰好相反,作者正是通过以自然现象为比喻,于久处见暂,于长处见短,于永恒处见事物变化之迫促和急剧。关键在于诗中所用的形象都是又大又长,带有永恒性的大自然,如写植物的春生秋谢,阳光的普照大地,光阴之长河,百川之归海等等,无一不是如此。比起《庄子·逍遥游》中所谓的“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来,立即感到两者比兴手法的异样。而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其实一瞥即逝。如任其蹉跎,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甘暴弃,终于要后悔无及的。如果把最末两句直截了当地和盘托出,则三言两语可毕,然而那却是标语口号,而非一首感人深挚的好诗了。

  长歌行古诗的鉴赏二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本诗托物起兴,通过清晨葵菜上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就会被晒干,春天的繁华美景到了秋天就会衰败凋零,千万条江河东流到海一去不返等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说明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不再,年华易逝,因而劝导人们要珍惜少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全诗采用比兴等手法,借物喻理,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前四句写万物在春天竞相生长的勃勃生机: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园子里的葵菜长得非常茂盛,郁郁青青的,等到太阳一出来,葵菜叶片上滚动着的露珠就被晒干了。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后六句与前四句形成对比,说明光阴如流水,时间一去不复返,激励人们应该趁年轻发愤努力,珍惜人生,不要虚度光阴: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时常担忧秋天一到,美丽的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千百条江河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返回西方?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也一样啊,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年老体衰时只能白白地悔恨与悲伤。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