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的作者是谁(醉里挑灯看剑的作者是谁)_挑灯_吹角连营_壮志
本文目录
- 醉里挑灯看剑的作者是谁
- 【每日诗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谁的作品表达了什么感情
-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全诗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的作者是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zuì)里(lǐ)挑灯(tiǎodēng)看(kàn)剑(jiàn),梦(mèng)回(huí)吹(chuī)角(jiǎo)连(lián)营(yíng)。
八(bā)百里(bǎilǐ)分(fēn)麾下(huīxià)炙(zhì),五十(wǔshí)弦(xián)翻(fān)塞外(sàiwài)声(shēng)。
沙场(shāchǎng)秋(qiū)点兵(diǎnbīng)。马(mǎ)作(zuò)的(dí)卢(lú)飞快(fēikuài),弓(gōng)如(rú)霹雳(pīlì)弦(xián)惊(jīng)。
了却(liǎoquè)君王(jūnwáng)天下(tiānxià)事(shì),赢得(yíngdé)生前(shēngqián)身后(shēnhòu)名(míng)。可怜(kělián)白发(báifà)生(shēng)!
译文: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扩展资料
词人壮志未酬,借酒兴以抒情,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军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边塞连帐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
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连”字泼洒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信手拈来,与“吹角连营”一气呵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半部分以两个特写镜头切入: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是为了实现“了却君王天下事”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匹夫之责,也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的豪情壮志。
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收复失地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佳作。
【每日诗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释】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①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辛弃疾的好友.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②麾下:指部下.麾,军旗.炙:烤熟的肉.③的卢:一种烈性快马.传说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险,骑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 ,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 ”,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 ,仍然不能平静 ,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 ”、“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 ,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牛肉一吃完 ,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多好!正当“秋高马壮 ”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 ,《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 :既要和前片有联系 ,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
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 ,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 .一战获胜 ,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 ”.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 ,并没有产生真正 “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 ,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 ”,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 ”他呢 ?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 》,积极主张抗战 ,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 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 ,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 .《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 .“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谁的作品表达了什么感情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句诗主要表现了作者辛弃疾的两种思想感情。
第一,渴望报效祖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辛弃疾想要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奈何空有一腔热血,却不被当权者重用。于是他借酒消愁,用酒来麻痹自己的思想,但是当他醉了之后却发现,他还是想要回到战场。
当他喝醉之后,他点亮了烛火,看到了墙上悬挂的宝剑,于是他把这把剑从墙上轻轻的拿下来,用手指慢慢的抚摸宝剑的鞘,仿佛又看到了他曾经拿着这把宝剑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景。这把剑是如此的锋利啊,它曾经带领着作者所向披靡,斩杀了很多入侵者。而如今啊,这把宝剑却和作者辛弃疾一起走下了战场,作者在半醉半醒之间挑灯,再次看这把剑的时候,一时间有很多感慨,有对往日奋勇杀敌的感慨,还有对报效国家的渴望,作者希望能够再次得到重用,回到战场上保卫国家奋勇杀敌,如若不是这样的话,他不会在喝醉了酒之后,挑灯去看这把曾经杀敌无数的宝剑。
第二,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之情。“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因为壮志难酬而饮酒醉,但是喝多了之后却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了往日在战场上的一切,一时间睡意全无,于是他就起身挑灯看剑,微弱的灯光照在这把锋利的宝剑上,作者的思绪也回到了那时,他的耳边仿佛听到了号角声,他仿佛又看到了战士们,奋勇杀敌的情景。烛火闪耀,把作者的思绪拉回了现实,他如大梦初醒一般,想到了自己的现状,越发觉得壮志难酬,但英雄已迟暮,于是他又有种无可奈何之感。
综上所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辛弃疾,渴望报效国家,壮志难酬但英雄迟暮的悲愤之情。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全诗赏析
- 01
醉里挑灯看剑是辛弃疾所作表现了作者抗金复国的理想与一事无成的现实之间的尖锐的矛盾,抒写了壮志未酬的悲愤,也从侧面抨击南宋王朝的投降国策。
- 02
古诗原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全文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当年的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乐队演奏北疆歌曲。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 03
词中二、三、四、五、六、七这几句所描绘的整个梦境,都是虚构出来的。而作者之所以能虚构出这种场景,是受他胸中豪情的驱使。辛弃疾渴望能统率兵马,驰骋沙场,收复失地,却受到朝廷投降政策的压制,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于是他就幻化出梦境,借以展示自己的理想和情怀。因为这梦中的场景是作者情怀激荡而发出来的产物,所以叫以情造景。凭藉这些形象鲜明、气势壮阔的图景,作者生动地表现出他豪壮的情怀。
- 04
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