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依稀慈母泪(梦里依稀慈母泪,请补足下联最好是来源于古诗文用意为悼念母亲)_鲁迅_慈母_梦里

本文目录

  • 梦里依稀慈母泪,请补足下联最好是来源于古诗文用意为悼念母亲
  • 慈母泪原唱 关于这首歌的歌词
  •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这句话的啥意思
  • 鲁迅先生的”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出自何处
  • “梦里依稀慈母泪”是谁的诗句﹖
  • 梦里依稀慈母泪,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出处及整首诗的意思
  • 鲁迅最有名的一句诗
  •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是什么意思

梦里依稀慈母泪,请补足下联最好是来源于古诗文用意为悼念母亲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
梦里依稀慈母泪,醒时拳拳孝子思。(我自己写的)

慈母泪原唱 关于这首歌的歌词

1、《慈母泪》原唱:索妮娅·崇,作词:王奕文,作曲:关寿清。

2、西迁子孙们,

伫立于兹,

凝神闭目,

似闻校场,

马蹄声急,

弓弦传心,

似见茫野,

鳞甲寒光,

旌旗招展,

多少风华健儿,

不辱使命,

有道是梦里依稀慈母泪,

醒来只见壁上弓。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这句话的啥意思

意思是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睡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

出自《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1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作者艰苦的生活处境,颔联揭示生活困难的原因,颈联写作者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思,尾联写作者的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斗争的决心。

原文如下: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译文如下:

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

睡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

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

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不能发表),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

扩展资料:

此诗作于1931年2月,时鲁迅在花园庄旅馆避难时,得知柔石等人遇害的消息后所写。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李伟森等人是在东方旅社开共产党内部秘密会议时被捕的,因柔石衣袋中装有一份鲁迅与北新书局所订合同的抄件,盖有鲁迅的印章,官府正在搜寻鲁迅,所以他只好离家躲避。

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为当局所封锁,鲁迅是从日本报纸上看到的,他在2月24日致曹靖华信中说:“看日本报,才知道本月7日,枪决了一批青年,其中四个(三男一女)是左联里面的,但‘罪状’大约是另外一种。”

他在两年后所写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回忆当时的情景道:“天气愈冷了,……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惯于长夜过春时……”

鲁迅先生的”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出自何处

诗词名:惯于长夜过春时 作者: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见于《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为悼念“左联”五烈士而作。

“梦里依稀慈母泪”是谁的诗句﹖

“梦里依稀慈母泪”出自鲁迅的《无题》。

1、全文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2、白话译文

经常在春天的长夜里,拖家带口的避难。在梦里经常梦到母亲担忧儿子的流泪,现在这世道,军阀像走马灯似的一个又一个,忍气吞声的看着青年人死去,只能写诗呐喊。写完以后呢,只能低头看看,黑暗中,月光孤独的照在衣服上。

3、写作背景

此诗见于1933年发表的作品《为了忘却的纪念》,为悼念“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殷夫(白莽)、李伟森、冯铿)遇难两周年而作。
1931年2月8日,在得到“左联”五作家被国民党秘密杀害的消息后,鲁迅先生万分悲愤,提笔写了这首七言律诗。三年后,鲁迅先生在写《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又把该诗引入文中。而《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后来长期被选作中学教材,故诗文均很著名,广为人知。

4、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的主要成就包括杂文、短中篇小说、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古代典籍校勘与研究、散文、现代散文诗、旧体诗、外国文学与学术翻译作品等。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的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梦里依稀慈母泪,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出处及整首诗的意思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本诗是“文字频改,工夫自出”(《童蒙诗训》)的著名例证。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有《临川先生文集》。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鲁迅《无题》

鲁迅最有名的一句诗

、鲁迅先生最著名的诗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名》)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鲁迅·《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诮》)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
二、鲁迅的诗句大全
1、《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2、《无题》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
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
3、《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4、《惯于长夜过春时》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5、《无题》
洞庭木落楚天高,眉黛猩红涴战袍。
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
6、《莲蓬人》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瀼瀼。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7、《二十二年元旦》
云封高岫护将军,霆击寒春灭下民。
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是什么意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意思是:睡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

【出处】《惯于长夜过春时》——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译文】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睡梦里仿佛看见慈祥的母亲正为我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

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

扩展资料

1、《惯于长夜过春时》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1年2月。时鲁迅在花园庄旅馆避难时,得知柔石等人遇害的消息后所写。

据鲁迅日记1932年7月11日,曾由诗人书成小幅赠日本进步诗人山本初枝。1933年2月,鲁迅作《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将此诗录入该文,并将“眼看”改为“忍看”,“刀边”改为“刀丛”。最初发表于1933年4月《现代》杂志第2卷第6期,后收入 《南腔北调集》。

2、《惯于长夜过春时》鉴赏

这首七言律诗,写于白色恐怖十分猖獗的1931年2月,鲁迅先生为悼念“左联”五位死难革命作家而作。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以深沉愤怒的感情把读者引入了诗境。“长夜”,无疑是影射了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暗无天日的社会环境。时至“春时”,却不见春光明媚,百花盛开,而只有漫长的暗夜。这就把国民党统治的严酷与灭绝一切生机的罪恶作了艺术的展示。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从自己个人所受苦难拓展为揭露与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依稀”一词逼真地写出了梦境,显露了革命者母子相互眷念的深情。这里的“慈母泪”,既是指鲁迅母亲的眼泪,更是包括柔石双目失明的母亲在内的千万个革命烈士母亲的眼泪。

全诗以“长夜”为线索,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凝练,诗意深远而含蓄,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正由于这样,这首从“刀丛”中觅来的“小诗”,传播极广,历来得到不少名家的推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