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及翻译注释(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_受降_一夜_赏析

本文目录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意思和赏析
  •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及翻译
  •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诗赏析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意思和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意思和赏析如下:

译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原文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年代:唐 体裁:七绝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简析】:
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作者小传】: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

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有《李君虞诗集》。《唐才子传》卷4有传。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及翻译

夜上受降城闻笛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 一作:回乐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

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

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诗赏析

作者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内容 】: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

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

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赏析 】:

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句句描摹石城的衰败与荒凉的景象,字字融合诗人因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万千感慨、深沉忧伤。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由于此诗措词精妙,以故诗豪白居易赞曰:“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