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的军事著作)_德军_列宁格勒_曼斯

本文目录

  • 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的军事著作
  • 曼施坦因一生中有哪三大遗憾揭秘曼施坦因一生中的三大遗憾
  • 号称“战略天才”的德军元帅曼斯坦因,在二战后结局如何
  • 曼帅在《失去的胜利》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什么
  • 关于二战德国元帅 曼施坦因 回忆录
  • 如何评价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
  • 曼施坦因是如何攻破塞瓦斯托波尔防线的

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的军事著作

古德里安著有《注意!坦克》、《坦克指挥官》和回忆录《闪击英雄》等。曼施坦因著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1955)。隆美尔1937年,出版了《步兵攻击》一书,获得希特勒赏识,书中贯穿了德国军事理论的进攻精神,提出「进攻,进攻,进攻!」强调了发扬火力的重要性。《进攻力学》(槓杆战术)战术的核心内容是正面佯攻敌人,而将主力迂回到被攻击方的後方或一侧,给敌人以致命打击。《隆美尔文件》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哈特整理隆美尔战术资料而发表的军事著作,其实该作品也融入了作者的军事思想。主要内容论述了「沙漠战争规律」,如包围战、遭遇战、消耗战等,并记述了沙漠战场上组织军队协同作战的方式。提出以炮兵为火力点、坦克用於机动作战,而步兵为辅的作战方法。

曼施坦因一生中有哪三大遗憾揭秘曼施坦因一生中的三大遗憾

众所周知,曼施坦因是二战时期德国的三大名将之一,在战后众多的军事专家的评价当中,曼施坦因被公认为当时德军当时最具有战略视野的军事家。在古德里安大将的回忆当中曾明确的表示:“我们中最具备战略眼光的人,就是曼施坦因”。而隆美尔在北非失利之后也曾希望能够在曼施坦因的手下工作。

曼施坦因还是一名中将军长的时候,就因为制订了穿越阿登森林、闪击法国的“曼施坦因计划”而驰名,也正是因为这一计划,德军在与欧洲陆军第一的法国的战争中,没有实质性的损耗就完成了终极目标,而且法国的军备、军队和百姓都没有受到太大的损伤。德军得以接受了法国的坦克、飞机等装备,并且没有与法国百姓酿成仇恨,最终获得了与欧洲800年噩梦---俄国一较高下的实力。

战后曼施坦因著成了《失去的胜利》一书,作为他在二战期间的得失总结,又称作《曼施坦因战争回忆录》。在他的二战履历中,首先作为军长参与到了对列宁格勒的战争,后来指挥德国第11集团军攻克了克里米亚,被授予元帅军衔,随后再度率领集团军进攻列宁格勒。德军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受挫后,又回到了南方集团军,并且接任了A集团军群的总司令。

之后援救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失败,1943年指挥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以少胜多击溃了反击中的苏联南方集团军,军事生涯达到顶峰。1943年下半年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曼施坦因带着几乎德国的全部家当,被朱可夫元帅率领的苏联军队毕其功于一役,纳粹德国一蹶不振,曼施坦因的战争生涯不久也宣告结束。

曼施坦因为什么把回忆录称作“失去的胜利”?在他的表述中认为,德军曾经有机会获得苏德战争的胜利,而且这些胜利的机会都曾经真实的出现在他的眼前。许多机会和惨重的失利,都被他视为巨大的遗憾。而在他的回忆录中,有三件事最让他耿耿于怀:
1、1942年奉命离开南方战场,错失了合围苏联西南集团军主力的机会。
1942年春天,苏军最高统帅部错误的判断形势,认为在莫斯科受到重挫的德军已经失去了战争能力,于是发动了全线反击。苏联老元帅铁木辛哥因为在1941年丢掉基辅,因此主张由他帅军反击,夺回基辅。而德军实力最为强劲的第6装甲集团军突然出现,击溃了苏军,第6装甲集团军顺势进攻斯大林格勒,险些完成对苏联的致命一击。

但是当时的战争,却并未能完成第一次基辅战役时的合围,导致苏军主力完成后撤,为后来坚守斯大林格勒以及苏军反击埋下了伏笔。曼施坦因所率领的第11集团军当时刚刚夺取克里米亚,如果能够穿越刻赤海峡,铁定能够合围苏军,随后再进攻斯大林格勒,苏联的有生军力届时连后来的一半规模都没有,覆灭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但是德军总部却盲目高估了第6集团军实力,并且迷信列宁格勒的象征意义,将曼施坦因军队调动了1000多公里,攻打列宁格勒。而德军距离军事胜利,就差一个刻赤海峡。
2、1942年德军在列宁格勒包围战中损失过于惨重,曼施坦因长子阵亡。
1942年苏德双方拼到什么程度了?有关列宁格勒的惨状,很多资料都已经给了出来,城内的苏联人每天只有6两树叶和黑麦混合称的面包吃,连小孩最后都十不存一,几乎成为空城。

但是德军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曼施坦因元帅的长子格罗当时担任第51集团军团的少尉,就在曼施坦因即将被调离列宁格勒前三天战死。大量的兵源损失,导致纳粹总部脑洞大开,将17万精锐空军组成了野战军。要知道培养一名空军士兵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同时期的日本同时对太平洋十几个国家开展,空军数量也仅仅几万人。历史上大部分国家都是从陆军中选拔空军,像这种十几万空军改编成陆军的情况,独此一家。

相比较之下,列宁格勒一代环境恶劣,战争条件对德军非常不利,取胜代价巨大而军事意义和经济意义都相当有限。也看不出任何迹象表明,列宁格勒失陷,苏联人会失去精神依托。
3、援救斯大林格勒失败。
第6装甲集团军是德军的王牌,本身利用其机动性,苏军永远都不可能对其造成伤害,只能任由这支军队不断的抄后、增援,搅乱苏军军事部署,但是却因为执意硬扛斯大林格勒而惨遭合围,德军最先进的坦克,几乎都被投入到了第6集团军。曼施坦因奉命援救,但是却遭到了上百万苏军的阻隔,眼看自身即将被合围,他只能迅速向前突进,在距离斯大林格勒50公里的地方要求第6集团军自行突围。

但是此刻希特勒内心深处仍然不放弃攻克斯大林格勒,派遣到斯大林格勒负责监视保卢斯的传令兵的影响下,第6集团军拒绝了主动突围的要求。曼施坦因最终率军逃脱,第6集团军30万大军全军覆没。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曼施坦因提到,A集团军群前任司令是德军元帅李斯特,但是因为与希特勒意见不同被解职,中间由希特勒亲自担任集团军群司令。而曼施坦因接任这个军群司令时,希特勒已经开始指挥该军群有一段时间了,曼施坦因继任的隐性条件就是服从。

战争的损耗和牺牲的巨大的,而战机则是稍纵即逝,我们常常希望时间可以倒流,历史能够假设,以此来验证我们的想法。作为当时的亲历者,回头难免痛心疾首,然而谁又能保证,自己当初真能作出变化,而外部的世界却不变化呢?

号称“战略天才”的德军元帅曼斯坦因,在二战后结局如何

曼斯坦因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时期的“三大名将”之一。作为一名杰出的战略大师,曼斯坦因指挥了多场关键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有不少人甚至认为他超越了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理应位居三大名将之首。尽管曼斯坦因为纳粹德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二战后期,却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让人唏嘘不已。那么,这位“战略大师”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呢?

1887年,曼斯坦因出生在东普鲁士的柏林。曼斯坦因的家族是国内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是一位炮兵上将,他的爷爷也曾是参与了普法战争的普鲁士将军。而他的伯父更是大名鼎鼎的德国总统兼陆军元帅兴登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注定了曼斯坦因的人生绝对不会平凡。曼斯坦因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少年候补军官团。19岁时便以见习军官的身份进入了一个步兵团中。1913年,曼斯坦因进入了军事学院学习深造。但随后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却打破了他潜心学习的生活。

一战爆发后,曼斯坦因先后参加了比利时、波兰等地的战争。在战争中,他担任了中尉副官,后来又晋升为师作战科长。一战结束后,曼斯坦因成为了重建后的德国国防军中的一员。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德国被《凡尔赛条约》所约束,其国防兵力始终被限定为10万人。曼斯坦因也因为人数限制,晋升得较为平稳缓慢。等到1933年纳粹党上台并开始扩充军队时,曼斯坦因也仅仅是上校军衔。此后几年中,曼斯坦因开始渐渐进入了德国陆军总参谋部。

到了1939年4月,他已经被晋升为中将军衔。1939年8 月,曼斯坦因成为了南部集团军参谋长。尽管参与并筹划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但曼斯坦因却只能在幕后出谋划策,一直默默无闻。一直到对法国的作战中,曼斯坦因才真正开始崭露头角。当时德国众多将领均主张正面强攻比利时和荷兰,但曼斯坦因却建议将装甲集中到南方的B集团军群之中,穿越阿登山区,从后方截断英法主力。

一开始,他的计划并没有得到重视。但后来,德国进攻比利时的计划意外被盟军截获。曼斯坦因多次努力提交计划,最终才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见。希特勒最终采用了曼斯坦因的方案,而英法联军也一路败退,最终只能在敦刻尔克进行撤退。实际上,英法联军与德军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悬殊。从装甲和人数上来看,英法军队甚至还要多于德军。但正是由于曼斯坦因正确的战略思想,德军最终将一场苦战打成了闪电战。在侵略法国的战争中,曼斯坦因实在是功不可没。

苏德战争爆发后,曼斯坦因终于如愿以偿,亲自指挥第56装甲军进入了战场。他充分发挥了德军的机动能力,在短短4天之内深入了苏联国境200多公里,苏军被打得溃不成军。1942年,为了消除苏联对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曼斯坦因被调任为第11集团军司令。在克里木战役中,在苏军海军空军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曼斯坦因指挥德国军队击败了三倍以上的苏军,他也因此登上了元帅的宝座。不过,正当曼斯坦因准备穿越刻赤海峡,向高加索地区进发之时。希特勒却要求他拿下列宁格勒。

曼斯坦因对这个计划十分反感,但他最终也无法违背希特勒的命令。在列宁格勒,曼斯坦因又一次被希特勒的命令左右。由于他的战略遭到了希特勒否决,列宁格勒久攻不下,曼斯坦因开始有些对总指挥部失望。后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苏军包围,曼斯坦因不得不赶去救援。就在曼斯坦因为第6集团军的突围创造出条件时,保卢斯却以未收到元首命令,并且燃料不足为理由,拒绝突围。最终,保卢斯向苏军投降,德军遭到了重大的打击。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苏联军队势不可挡,他们开始向德军发起了反击。就在局面越来越被动之时,曼斯坦因指挥德军打出了哈尔科夫战役,成功遏制住了苏军的势头,稳定了军心。但此时的德军,已经开始逐渐落入下风,曼斯坦因最终也没能够力挽狂澜。战败回到德国后,曼斯坦因对希特勒的战略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他认为,希特勒等高层应当放弃对军队指挥权,并交到专业人士手中。但希特勒却担心此举会削弱自己的权力,拒绝了这个提议。并且由于曼斯坦因频频提出质疑,希特勒在1944年3月解除了曼斯坦因的指挥权。

在这之后,曼斯坦因再没有指挥军队作战。1945年8月,曼斯坦因向英国将领蒙哥马利投降。战后,曼斯坦因遭到审判,由于他自始自终都是履行着自己军人的职责,并没有参与希特勒的种族屠杀计划中,因此最终他被判处了18年监禁。1952年,曼斯坦因因为健康原因被提前释放。后来他成为了联邦德国国防部的军事顾问,并出版了《失去的胜利》等回忆录。1973年,纯粹的军人曼斯坦因离开了人世。(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苏德战争》)

曼帅在《失去的胜利》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什么

“元帅,我已经把我们胜利的象征,克里木之盾,从飞机上取了下来。”曼施坦因元帅在影射自己离开了指挥岗位,第三帝国也就与胜利无缘了。
最后一句话也是本书的含义 失去的胜利
的确,我们这种没经历过那段时光的平民百姓无法领悟

关于二战德国元帅 曼施坦因 回忆录

曼施泰因回忆录《失去的胜利》最早的中文译本是台湾方面出版的,钮先钟翻译,很难见到了
80年代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曾内部发行《失去的胜利》,战士出版社出版,实际上就是以钮先钟版本为基础的,一些术语、语言习惯等大陆读者不甚习惯,但有一定收藏价值
现在比较常见的是解放军出版社将名字改为《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国著名将帅战争回忆录丛书)2006年出版的,戴耀先翻译

如何评价曼施坦因《失去的胜利》

很不错,值得一看。

《失去的胜利》以个人亲身经历为主线,介绍了德国进行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

曼施坦因将军关于二战德国主要战役的分析和回忆录《失去的胜利》,第一部分关于波兰战役。主要包括几个部分:其一波兰战役前的形势;其二战役的具体部署和进行;其三战役取得成功的原因分析。

曼施坦因元帅很多关于战争的要点描述具有价值:

1、一个目标实现需要与它的时间、人员配备、先决条件和实际可能性是相关的,需要作出详细的调查而不是光光靠自信,要自信但是不能盲目自信。

2、追求多个目标,然后使资源消耗完了,这是最致命的错误,为了得到决定性的目标,必须牺牲不重要的目标来换取,或者接受相当的冒险。

3、真正的斗争中是需要冒险的,这是核心所在,不管在战争和政治生活中都是这样的。

曼施坦因是如何攻破塞瓦斯托波尔防线的

1941年底,从北方集团军群第56装甲军军长升任南方集团军群第11集团军司令的曼施泰因,率军突破比列科普地峡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将苏联“滨海集团军”10万人围困在要塞港口塞瓦斯托波尔。苏军兵力与德军不相上下,而且占据大纵深的山岭要塞工事死守。海上苏军黑海舰队掌握着制海权,可以对德军在半岛上任何薄弱部位进行两栖进攻。这样的战役态势类似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处境。曼施泰因的优势是有加强的要塞攻城炮和制空权。经过冬季的准备之后,正当曼施泰因即将发起总攻击,苏军突然在曼施泰因背后的刻赤半岛登陆,而且登陆的是外高加索方面军全军,兵力数倍于德军。这时候曼施泰因处于屯兵坚城之下腹背受敌的绝境。但他立即调兵面对刻赤半岛苏军,只冒险以少数兵力监视要塞,很快稳定局势。然后以一个漂亮的右路突破彻底歼灭兵力数倍于己的苏军,再回身突击塞瓦斯托波尔港。仅月余时间内用一个集团军,歼灭了苏军前后合围的一整个方面军又一个集团军,而且曼施泰因属下根本没有一个装甲师!整个克里米亚战役包括攻坚战、追击战、防御战、运动战各种作战样式,曼施泰因项项出众,从战役绝境中获得了一次奇迹般的胜利。他因此而获得陆军元帅军衔。
鄙人只能给你讲个大概,有空可以去看看曼施坦因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在第三篇 东线战役 第九章 克里米亚的征服 ,有着他详细的描述。
望采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