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一句对一句
-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句话的描写好在哪里
-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句式
-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有何特点
-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部分第5篇)
-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对应琵琶行哪句
-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句话好在哪里
-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下句
- 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 不绝如缕造句 近义词反义词
- 形容唱歌入神的句子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一句对一句
赤壁赋原文及翻译如下:
1、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2、原文: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任凭小船儿在茫无边际的江上飘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就如同凭空乘风,却不知道在哪里停止,飘飘然如遗弃尘世,超然独立,成为神仙,进入仙境。
3、原文: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4、原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译文: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
5、原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吗?(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
6、原文: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译文: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7、原文: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8、原文: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9、原文: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客人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被吃完,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这句话的描写好在哪里
好在把声音形象化,形容音乐、旋律等美妙动听,如丝般缕缕回旋不止,给人以良好的享受,记忆深刻。
1.出处:
苏轼《前赤壁赋》
2.部分原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3.释义:
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有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容色忧愁凄怆,(他)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没有穷尽。(我想)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我)知道这些不可能屡屡得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4.赏析: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5.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句式
1、余音袅袅
【拼音】: yú yīn niǎo niǎo
【解释】: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出处】: 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拼音代码】: yynn
【近义词】: 余音缭绕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声音悦耳
2、不绝如缕
【拼音】: bù jué rú lǚ
【解释】: 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出处】: 宋·苏轼《前赤壁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举例造句】: 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不绝如缕。
【拼音代码】: bjrl
【近义词】: 危如累卵、岌岌可危
【反义词】: 牢不可破、安如泰山
【灯谜】: 春蚕到死丝方尽
【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声音、书信、情绪等
【英文】: almost extinct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两句有何特点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特点是把声音形象化,形容音乐、旋律等美妙动听,如丝般缕缕回旋不止,给人以良好的享受,记忆深刻。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出自宋代苏轼的《赤壁赋》。
原文节选: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文: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哀怨有如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知识要点
1、《赤壁赋》的内在情感变化过程:乐——悲——喜。
2、《赤壁赋》借以抒情的三种事物:江水、明月、飞仙。
3、《赤壁赋》所继承赋体的主要形式特点:主客问答。
4、《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感情的变化。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部分第5篇)
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背篇目
高中部分14篇
1.《劝学》 荀子2.《逍遥游》 庄子3.《师说》韩愈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 苏轼6.《氓》 诗经7.《离骚》 屈原8.《蜀道难》 李白
9.《登高》 杜甫10.《琵琶行》白居易11.《锦瑟》 李商隐12.《虞美人》 李煜13.《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1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一、原文及翻译
赤壁赋
苏 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平浪静。(我)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诵《月出》一诗中的 “窈窕”那一章。一会儿,明月从东山上面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波光与星空相接。听任小船自由地漂流到各处,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像是乘着轻风凌空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感觉身体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脱离尘世,飞升仙境。
这时候我们喝酒喝得十分高兴,我用手叩击着船舷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的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伴奏起来。洞箫声呜呜地响着,像有所怨恨又像有所思念,既像在哭泣,又像在哀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苏轼的脸色忧愁凄怆,(他)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好,向客人问道:“(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人答道:“‘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苍翠。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遮蔽住,他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是当世的一代枭雄,而今天他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做朋友,(我们)驾着这一叶小船,举起用葫芦做成的酒器相互敬酒。(我们)如同蜉蝣寄生在广阔的天地中,渺小得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哀叹我生命的短促,而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我想)携同飞仙一道遨游,与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些不可能轻易得到,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苏轼道:“你可知道这水和月亮的道理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却终究没有增减。如果从事物变动的一面来看,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何况在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如果不是属于我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归为己有。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耳朵听见了才成其为声音,目光遇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不会有人禁止,享用他们,没有竭尽(的忧虑)。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大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清洗杯盏重新斟上酒。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杯子、盘子凌乱地摆着。大家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二、主要结构、修辞、描写、抒情技巧
(一)结构
结构
(二)修辞技巧
1.比喻
(1)重在形似,具体形象,生动贴切
①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③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重在神似,抽象道理浅显化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以水、月的 “变”与“不变”说明“短暂”和“永恒”的哲理。
2.夸张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引用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4.对比衬托
客将自己和曹操相比,突出自己地位的卑微。
5.设问
“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6.反问
(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修辞技巧
(三)描写技巧
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象、动静结合
(1)白描: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故垒西边,三国周郎赤壁。
(2)工笔、渲染、动静结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俯仰结合、远近结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渲染、虚实相生、联想想象、动静结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虚写、联想、想象、动静);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实写、静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联想、想象、虚写、动静)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侧面写出箫声的悲凉。
描写手法
(四)抒情技巧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客喜而笑。
2.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寓情于物、情景交融:写景部分皆是
三、容易写错的字词
壬戌、壁、属、窈窕、徘徊、苇、凌、顷、冯、御、舷、棹、桨、溯、渺、予、呜、袅、缕、幽壑、蛟、嫠、愀、襟、缪、郁、郎、荆、陵、舳舻、旌、蔽、酾酒、槊、赋、哉、渔樵、渚、麋鹿、匏樽、蜉蝣、渺、沧海、粟、须臾、羡、挟、遨、骤、盈、卒、曾、瞬、羡、惟、盏、酌、肴核、狼籍、枕藉
四、挖空练习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凌万顷之茫然。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于是饮酒乐甚, 。歌曰:“桂棹兮兰桨, 。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 。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 , 。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郁乎苍苍,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 ,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 。肴核既尽, 。 ,不知东方之既白。
五、理解性默写练习
(1)洞箫声引起想像,运用一系列比喻描写听者的感受的句子是:“ ,
, , , 。”
(2)苏轼《赤壁赋》中的“ , ”一句,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感叹。
(3)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
(4)概括了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 ,
。
(5)叙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月亮盈亏却无所增减的哲理的句子: , , , 。
(6)用高超的手法描写动人的音乐的句子是: , 。
, 。
(7)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8)借蜉蝣、沧海说明个体生命短暂和渺小的句子是: ,
。
(9)写清风明月为吾享用的句子: , ,
, 。
(10)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 ,
。
(11)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 , 。
(12)写月亮升起后,对游人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则是游人对明月的喜爱的句子: , 。
(16)写客人箫声之悲伤幽怨的句子: , ,
, 。 , 。(17)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 ,
。
(18)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 ,
。
(19)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 。
(20)文中告诉我们别人的东西虽小也不能占有: , 。
(23)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 。
(24)描写诗人行舟的感觉,像身上长上了翅膀: , 。
(25)诗人在饮酒后,唱出对远在天边的女子的思念: , 。
六、高考真题
2008年全国卷(Ⅰ)
(1)西望夏口,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 ,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2010年全国卷(Ⅱ)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 盈虚者如彼, 。(苏轼《赤壁赋》)
2012年全国(大纲卷)
(2)月出于东山之上, 。白露横江, 。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2013年新课标卷(Ⅰ)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2014年新课标卷(Ⅱ)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 ,______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016年新课标卷(Ⅲ)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 , ”。
2018年新课标卷(Ⅱ)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019年新课标卷(Ⅱ)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参考答案:
四、挖空练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举酒属客 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羽化而登仙 扣舷而歌之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 如怨如慕 余音袅袅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山川相缪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侣鱼虾而友麋鹿 举匏樽以相属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苟非吾之所有 惟江上之清风 目遇之而成色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洗盏更酌 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
五、理解性默写练习
(1)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6)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7)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8)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9)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10)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1)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1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
仙。 (14)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1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6)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18)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19)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20)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2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22)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2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2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5)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六、高考真题
2008年全国卷(Ⅰ)
(1)东望武昌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舳舻千里 酾酒临江 固一世之雄也
2010年全国卷(Ⅱ)
(2)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
2012年全国(大纲卷)
(2)徘徊于斗牛之间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2013年新课标卷(Ⅰ)
(3)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2014年新课标卷(Ⅱ)
(3)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2016年新课标卷(Ⅲ)
(3)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2018年新课标卷(Ⅱ)
(3)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2019年新课标卷(Ⅱ)
(3)余音袅袅 , 不绝如缕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对应琵琶行哪句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对应了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艺术境界。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句话好在哪里
这是苏轼《前赤壁赋》中一段对箫声的精彩描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洞箫呜呜作声,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节选原文如下: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从字面来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句是在描写苏轼与友人坐船经过赤壁时,船上友人的洞箫声音,箫声呜呜咽咽,像是在忧怨,又像在思慕,像是在哭泣,又像在倾诉。余音像丝缕一般延绵不断,使深渊里的蛟龙起舞,使孤舟里的寡妇哭泣。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慕“容易被当作“羡慕”之意,其实应该是“思念、依恋”之意。“怨”“慕”“泣”“诉”四个动词,形象地描写了友人的洞箫声之生动,也暗含了压抑的情感,为后文的友人感伤时间流逝做铺垫。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下句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出自苏轼《前赤壁赋》:“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谜语,猜一古文句)——而乐亦无穷也
不绝如缕是什么意思 不绝如缕造句 近义词反义词
不绝如缕的意思:
也说不绝若线。只有一根细线连系着,似断非断。比喻事情极其危急。《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而亟病中国,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宋苏轼《赤壁赋》:“余音嫋嫋,不绝如缕。”
不绝如缕百科解释:
不绝如缕(bùjuérúlǚ):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出自《公羊传·僖公四年》。比喻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不绝如缕的详细解释:
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
不绝如缕的近义词:
岌岌可危,危如累卵,不断如带不绝如缕的反义词:
安如泰山,牢不可破,龙吟虎啸不绝如缕的出处:
唐·柳宗元《寄许享兆孟容书》:“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
不绝如缕造句:
1、音乐会上,演员们的歌声不绝如缕。
2、不绝如缕的音乐从窗外传进来,倾耳细听,原来是月光曲。
3、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不绝如缕。
4、我不知道,有多少个星辰醉心其间,挥一挥手,又怎能抹去,这不绝如缕的眷恋,哪怕今后的风景更美更好,我都无法轻抛过去,一展笑颜,尽管人生告别寻常事,真告别时,却又难说再见。
5、要写一篇好的文章,就要抛开繁文缛节,不要对流行词汇趋之若鹜,熟读经典名著,学习他们高屋建瓴的思想,慢慢的好的词汇和句子在脑海里就会不绝如缕,文章自然也就成了。
6、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形容唱歌入神的句子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歌声在继续。副歌部分感情陡然上扬,大肆渲染,孙楠具有穿透力的嗓音如泣如诉。血浓于水,情重如山,中华民族的血脉真情,在地震废墟上徐徐流淌。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余音绕梁,三日犹未尽。
3、你在我眼中最迷人,你歌在我耳畔最动听。
4、长歌一曲,好风好梦好歌好意气。好的歌曲灿若星辰,我没有精力也不可能一一欣赏,也没有能力一一解读。我只能说,好的就是好的,碰上了,就绝不放过。
5、你的歌声婉转动听,让人赞不绝口,令我心潮澎湃!此音只应天上有,人生难得几回闻。
6、有时简直形成歌的河流,歌的海洋,歌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唱,联唱,轮唱,使你辨不清头尾,摸不到边际。那才叫尽情的歌唱哩!
7、歌声拖得很长很长,因此能听得很远很远。人还没看见,已经先听见歌声了;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歌声还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8、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9、觉得他唱歌很大气,音调从低到高起伏很大,唱得荡气回肠,气势磅礴,绕梁三日,还有人唱得出这样的境界吗?
10、你的歌声婉转动听,让人赞不绝口,令我心潮澎湃!此音只应天上有,人生难得几回闻,再给我唱一首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