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及典故
-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 匹夫无罪,怀璧当诛神马意思
- 什么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在现代什么意思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及典故
1、意思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2、典故
虞公是春秋时代姬姓的公爵诸侯,是周朝皇室的后裔。当时虞公的弟弟虞叔,有一块珍贵的宝玉,虞公要虞叔将这块宝玉送给他,虞叔当时没有答应。
过后,虞叔后悔地说:“周人曾有两句俗语,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何用贪留这块宝玉,而招来祸害呢?”
于是将这宝玉慷慨的献给了虞公,虞公得到了宝玉以后,知道虞叔还有一口锋利无比的宝剑,虞公又要虞叔献出,虞叔私下说:“虞公所求不止,是心不厌足,心既不厌足,必将杀我。”
于是乘虞公不备,起兵攻伐虞公,结果,虞公失国,出奔到共池(地名)避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小儿持金过闹市这个典故出自《左传》。
大意是一个年幼的小孩子身上揣着巨额钱财独自走夜路,很容易被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怀璧其罪。出自春秋 《左传·桓公十年》: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当初,虞叔有一块宝玉,虞公喜欢这块宝玉,向虞叔要,虞叔没有给他。可回头一想,虞叔又后悔了。毕竟虞公是国君啊!周朝谚语有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因为拥有了宝物而获罪。弱小的人不配拥有这样的宝物啊!于是虞叔又主动把宝玉献给了虞公。
可是没多久,虞公又过来讨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虞公已经贪得无厌了。如此贪得无厌,将来我满足不了他的时候,就会遭到杀身之祸。于是虞叔决定先下手为强,发兵攻打虞公。虞公失败,逃亡到共池去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跟这个意思很像。
蕴含的小道理:
公喜欢上虞额宝玉,虞叔一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不得已将宝玉献给虞公。
没办法,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一块宝玉罢了,不能因此得罪国君。忍让,有时候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可是,忍让的结果是一让再让,那么有必要再让吗。虞叔说其贪得无厌,最终还是得自己受罪,于是乎造了个小反。
进退得当,进可攻,退可守,用在生活当中也有一番道理。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与“匹夫无罪 怀璧其罪”相似的成语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匹夫无罪 怀璧其罪”: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秀:出众,突出;摧:摧残。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
出自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前鉴不远,覆车继轨。”
扩展资料:
典故: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原出自三国魏人李康的《运命论》。
李康所作的《运命论》旨在探讨国家治乱与士人个人出处之间的关系问题。他强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是志士仁人“蹈之而弗悔”,目的是为了“遂志而成名”。
匹夫无罪,怀璧当诛神马意思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什么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在现代什么意思
【词目】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发 音】pǐ fū wú zuì,huái bì qí zuì
【释 义】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处】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