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是什么意思
- 明日黄花蝶也愁 出自何处
- 明日黄花蝶也愁
-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什么意思
- 相逢不用忙归去 明日黄花蝶也愁出自哪句成语
- 一片情深无处说秋江满头红叶相逢不必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是来自哪两位诗人
-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是什么意思
这是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中的词句。全词如下: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yóu)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大意是说:秋天霜降下来以后雨和水的痕迹都渐渐地少了,这里暗示天和气清。水少了,远处碧浪粼粼的江湖中的高地洲渚也就露出了。刚才饮过的酒的余力被柔软清爽的风渐渐地吹散了。风还在飕飕的吹着,把头上的破帽差点儿就吹落了,可是破帽却非常多情眷恋着我的脑袋不肯掉下去。这其实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在重阳这样的佳节里如果要酬谢他们的话,只需要满斟美酒来共同迎送秋天的美好就好了。什么事情到最后都是一场梦,算了吧算了吧,等到明天菊花枯委凋谢了,蝴蝶看了都发愁。其实就是感慨时光易逝,佳期难再的意思了。我这样说不知楼主是否满意?
明日黄花蝶也愁 出自何处
苏轼《苏轼集》卷十
【九日次韵王巩】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
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书中“名师会诊”一栏里,几位老师就“明日黄花”和“昨日黄花”的出典,演变,应用和思维特点,作了极明白的论述。末尾编者总结说,“不妨让明日黄花和昨日黄花共存,自由竞争,让语言自由发展。”其理甚明,本来不需再来多嘴。但是归来仔细一想,似乎还有申论之处。可惜当时囊中羞涩,未能购得该书,现已无法称引各位老师的先见。
让语言自由发展,那还有错儿!反正您也没有办法让它不自由发展。语言是社会的共产,没有人能对它实行独裁。但是,一个人的言语跟语言不是同一回事儿,所以我们需要学习,使我们说话、作文言之成理,可通,可懂。这个由多数人使用、可以被领会的符合系统便是语言。这里有一个基本的要素,就是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它有自身的规则——词法,语法和文法。虽说这些都是约定俗成的,但若不顾词法、语法地随手乱用,甚至违反词法、语法地随手乱用,必将造成一个后果,即在言语上不可通,在意义上不可懂。这无疑是最伟大的个人主义的表现!在这个穿衣、恋爱都要张扬个性的时代,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在苏东坡这首重阳节所作的诗中,“明日黄花”之意甚明,无需注释我们也能理会到是指过了时节的东西。为什么呢?因为有具体的情景和语境。若这首诗是作在端五节的,便不可解了。可见词语的意义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因具体的语境而发生新意义,这个新意义离开了那个具体的语境是不能成立的。赋有巧思,又能对语言文字驾驭自如的人,往往能利用具体的语境对一寻常的词汇注入不寻常的意义,使之鲜明,生动,耐人寻味。我们想不到,却能想得懂。对于这种高超的艺术,我们只能表示佩服。“明日黄花”一语,在诗中意义鲜明,但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汇,本身不具有完整的意义,因此不宜作为成语使用。阉割前人的诗句,制作哑谜,几乎是老辈文人的通病,美其名曰“用典”。熟不知这样阉割得来的词语,不是玑珠,而是睾丸。玩弄这样的“睾丸”,乃是古今喜欢“掉书袋”的文人的炫才故伎。我并不反对使用“明日黄花”,只要您用得象苏东坡一样让人可以意会,让人不伤脑筋,就谢天谢地了!凡人说话作文,皆有一定的对象。若您的“明日黄花”是送给苏辙看的,或是送给作过《苏东坡传》的林语堂先生看的,当然不是问题。若是送给我们看的,还需照顾一下我们只受过普及教育的文化水平。典故不妨用,但不宜滥用。我们并不象白居易那样固执,诗文必求老妪能解。试举一例。退避三舍,一个十分常见的成语,不算僻典,似乎可以大用。但如仅言被动的退避,只取退避之意,便可直曰:“退避”。缀以“三舍”,便成蛇足。试想若是出于恐惧的逃亡,虽千里万里避之犹恐不及,又何止于区区的四十五公里呢?因此,只有当暗含“出于前因的,主动的,有限度的”之意时,方与原典贴合,用之,言简意赅,才有意味儿。再如,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中“千夫指”,“孺子牛”,皆有出典,但不知典故的人,也能理解诗意,且不会误解。知道典故的人,则能理解更深。这样使用成语典故,才算是恰当得体。
几位老师对“明日黄花”和“昨日黄花”的主张虽然不同,但都认为“昨日黄花”是由对“明日黄花”一词的误用而来,而且认为这种误用有一定的合理性,并已被广泛的接受。我认为这种合理性很值得推敲,被接受更值得研究。所以会有这种误用,正说明“明日黄花”独立存在时含有逻辑矛盾,也证明“明日黄花”一词不宜作为成语使用。但是,“明日黄花”的失当,不能说明“昨日黄花”的得当。“昨日黄花”也同样含有着逻辑矛盾,语义模糊。因为,逻辑上讲,“昨日黄花”与“明日黄花”一样,是否过时,要看今天是什么日子。如果今天还是重阳节,那“昨日黄花”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恰是方兴未艾。如果今天是重阳节的后一日,那“昨日黄花”正是盛开之时。若云“昨日”含有“过去的”,“过时的”意思,所以“昨日黄花”顺理成章,符合思维习惯,则“昨日”二字足矣,何必再曰“黄花”。续此狗尾,不明不白,反生误解。曰:“昨日红花”或“昨日蝗虫”,岂不更好?所以“昨日黄花”的广泛传播,并非由于它的逻辑优势,恰恰是由于传播者的逻辑劣势,“想当然耳”!所以,我的意见是:“昨日黄花”与“明日黄花”同样都是病词,含意模糊,用法也应相当,那就是要用得让人可以意会,不伤脑筋!在这一点上,“昨日黄花”无稽可查,等于自编的黑话,其价值反在“明日黄花”之下。不要轻视一句误语儿,言语混乱是心智混乱的表现。不要总说习惯成自然,不要总说约定俗成,不要美化以讹传讹,不要鼓励想当然的逻辑,不要把常见的现象合理化!语言是一切文化的根,是思维的工具。古代的中国人有高超的辩证法,而逻辑却十分幼稚。这不能不说和汉语的特点有关。汉语词汇的意会性,内涵、外延的不确定性,都不利于逻辑思维的养成。汉语是一种高度优雅的艺术语言,它在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时见拙于西洋文字,但它所能够创造的美妙优雅的意境,是西洋文字无法企及的。我们尊敬它,珍爱它,愿每一位学习汉语的人,怀着虔敬心情,以谦逊态度使用它。
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指重阳节后;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黄花”,指菊花。重阳(农历九月初九)赏菊,是我国的民俗之一。所以,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这一天相聚赏花,吟诗作文。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不少歌咏重阳,或颂菊花的佳作,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城东寺菊》等,都是。此外,史称“三苏”之一的宋代大学士苏东坡,也曾写下过相应诗篇,其中之一就是《九日次韵王巩》。在这首诗中,苏东坡写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意思是: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着急回去,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因为,倘等到“明日”,重阳已过,不但人观之无趣,恐怕飞舞的彩蝶看了那过时的菊花也会犯愁的。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所谓“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之苏氏名句。后来,大家便将“明日黄花”作为一个固定词组(成语),用来表示事情已“过期”之意。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什么意思
意思是: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出自北宋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原文为: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译文: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的重阳节,时词人被贬黄州,徐君猷为黄州知州。徐君猷没有因对方被贬而显出怠慢之意,与苏轼交情深厚。这首《南乡子》即是词人在涵辉楼上写给徐君猷的一首怀人词。
思想主题:
词上片写登临远望之所观所感,通过对所观景象的描写,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下片借登高宴饮来抒发自己达观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全词使用用戏谑的手法,展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抒发了词人以顺处逆、旷达乐观而又略带惆怅、哀剩的矛盾心境。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传世。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相逢不用忙归去 明日黄花蝶也愁出自哪句成语
明日黄花
míng rì huáng huā
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比喻迟暮不遇
过时之物,曰~。(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
一片情深无处说秋江满头红叶相逢不必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是来自哪两位诗人
相逢不必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是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西风猎猎。又是登高节。一片情深无处说。秋江满头红叶。是宋。黄机《清平乐。江上九日》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宋代·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宋词精选 , 秋天 , 写景抒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注释
①此词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在黄州作。涵辉楼:在黄冈县西南。宋韩琦《涵辉楼》诗:“临江三四楼,次第压城首。山光遍轩楹,波影撼窗牖。”为当地名胜。苏轼《醉蓬莱》序云:“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西霞楼。”徐君猷:名大受,当时黄州知州。②破帽句:《晋书·孟嘉传》载孟嘉于九月九日登龙山时帽子为风吹落而不觉,后成重阳登高典故。此词翻用其事。
③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
④尊:同“樽”,酒杯。
⑤明日句:唐郑谷《十日菊词》:“节去蜂蝶不知,晓庭还绕折空枝。”此词更进一层,谓重阳节后菊花凋萎, 蜂蝶均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故其《与王定国》中提到此句。
赏析
词的上片写楼中远眺情景。首句“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描绘大江两岸晴秋景象。江上水浅,是深秋霜降季节现象,以“水痕收”表之。“浅碧”承上句江水,“鳞鳞”是水泛微波,似鱼鳞状:“露远洲”,水位下降,露出江心沙洲,“远”字型现的是登楼遥望所见。两句是此时此地即目之景,勾勒出天高气清、明丽雄阔的秋景。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此三句写酒后感受。“酒力渐消”,皮肤敏感,故觉有“风力”。而风本甚微,故觉其“力软”。风力虽“软”,仍觉有“飕飕”凉意。但风力再软,仍不至于落帽。此三句以“风力”为轴心,围绕它来发挥。晋时孟嘉落帽于龙山,是唐宋诗词常用的典故。苏轼对这一典故加以反用,说破帽对他的头很有感情,不管风怎样吹,抵死不肯离开。“破帽”这里具有象征隐喻意义,指的是世事的纷纷扰扰、官场的勾心斗角。作者说破帽“多情恋头”,不仅不厌恶,反而深表喜悦,这其实是用戏谑的手法,表达自己渴望超脱而又无法真正超脱的无可奈何。
下片就涵辉楼上宴席,抒发感慨。“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两句,化用杜牧《重九齐山登高》诗“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句意。“断送”,此即打发走之意。政治上所受重大打击,使他对待世事的态度有所变化,由忧惧转为达观,这乃是他黄州时期所领悟到的安心之法。
歇拍三句申说为何要以美酒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是化用宋初潘阆“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句意。“明日黄花蝶也愁”反用唐郑谷咏《十日菊》中“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句意,意谓明日之菊,色香均会大减,已非今日之菊,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为之叹惋伤悲。此句以蝶愁喻良辰易逝,好花难久,正因为如此,此时对此盛开之菊,更应开怀畅饮,尽情赏玩。
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苏轼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行人莫便消魂去,汉渚星桥尚有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