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啥意思(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什么意思)_皇帝_奉天_诏书

本文目录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什么意思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请问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什么意思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什么意思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啥意思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
  •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 究竟什么意思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最初来自哪位皇帝口中,是什么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什么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意就是,皇帝遵照上天的旨意,对你下一些需要执行的命令,借用天命,无非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建造了一座皇城,并将其中规格最高的朝会打殿命名为“奉天殿”。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后来建紫禁城时,又将“奉天殿”原封不动“搬到了”北京。

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始于明朝,还有一个依据,就是朱元璋所捧的大圭上面刻着“奉天法祖”这几个字。此说法来源于明朝万历时期的天文学家沈德符。

明朝圣旨的开头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即“奉天承运皇帝”朱元璋颁布的诏书,而“承运”指的是继承新生的气运,实指君权神授。

扩展资料

唐朝诏令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

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故而其所颁行的制书之首往往是“门下”两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

而天命所归的话往往见于皇帝的即位诏令中,如德宗即位册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肃宗即位赦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顺宗即位赦称:“朕纂承天序……”,这也可以看做后世“奉天承运”的雏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此句一般是圣旨之类的开头。意思是皇帝是承接上天的使命宣布下面的事。要知道在中国古代,天是神圣的,这跟值在广大中国人心中。各个皇帝都是以天命来表现其合法性的。另外问题中的这句话据考证最早是源于明代,是朱元璋最先使用。可以说并不久远。

请问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什么意思

据历史考证,“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最早使用者是明太祖朱元璋,其依据就是“奉天承运”中的“奉天”指的就是“奉天殿”,取意遵照天意,即皇帝的权力受命于天。这里的所说的“奉天殿”正是朱元璋首建的。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建造了一座皇城,并将其中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命名为“奉天殿”。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后来建紫禁城时,又将“奉天殿”原封不动地“搬进”北京。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始于明朝还有一个依据就是朱元璋所捧的大圭上就刻着“奉天承运”这几个字,这一说法来源于明万历年间的天文学家沈德符。由此看来,如果在明朝之前的历史剧中听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可就贻笑大方了。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什么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起源,要从秦汉说起,秦始皇一统天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于是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铭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有这么一段论述:“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而其中策书等诏旨的写作格式,据范晔在《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奔高陵。辛未,诏曰:“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文下引汉制度注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 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唯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它皆仿此。”从中我们可以推知汉代最为重要的一类诏书的开头应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魏晋南北朝时的诏令与汉代相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存这一时期的皇帝即位诏书中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语,如《晋书》帝纪三晋武帝即位诏,帝纪六东晋元帝即位诏都写有上述文字。此中的重要原因大概是当时朝代更替频繁,做上皇帝的都十分注意强调其统治乃天命所归,他人不得窃夺。
唐代诏令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唐六典》卷8门下省“给事中”条)故而其所颁行的制书之首往往是“门下”两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而天命所归的话往往见于皇帝的即位诏令中,如德宗即位册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 肃宗即位赦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 顺宗即位赦称:“朕纂承天序……”
宋代的诏令继承唐代又有所变化。与唐代相似,宋代皇帝的诏令,不论事情大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国朝诸臣奏议》卷47蔡承禧:《上神宗论除授不经二府》,此处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诏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书门下议,而后命学士为之。故许多重要诏令开头与唐代一样,都是门下二字。如《宋大诏令集》所载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赦文均以门下置于篇首,同时,《宋大诏令集》中所存的诏令中,以“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的亦占有相当比例,此类诏令,多见于真宗以后诸帝,承平日久,日益觉得自己的伟大与光荣,于是忍不住要宣谕一番。
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故以“国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经世大典序录.帝制》)蒙文圣旨和汉文诏书开头都使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的套语,其实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是蒙古文,意为“上天眷命”。不过当时不少蒙文圣旨多被机械翻译为汉文,故而汉文诏书中亦有不少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开头。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广泛使用应该是在明代,明太祖于加强中央集权不遗余力,自然少不了这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的气势。太祖以为自己的统治出至天意,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因而其诏书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明代礼仪明文规定,亲王,群臣上表笺,都得有“皇天眷命,统驭万方”,“承天受命,君师宇内”等字样,节日朝贺须用“奉天永昌”,皇帝郊祀称自己为“嗣天子臣”,其使用的音乐头一句就是“荷蒙天地兮,君主华夷。” 皇帝结婚的纳采制词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宝玺则有皇帝奉天之宝,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等等。而对于民间的祭拜天地行为严加管制。明会典卷165“亵渎神明”条目规定,如果民间私下告天拜斗,则为亵渎神明,须杖70。清承明制,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诏示内容,最后一般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尾。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云。到了1912年,随着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终于终结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啥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大概意思就是皇帝是遵照上天的旨意,对在他一人之下的所有人下达一些需要执行的命令,借用上天的命令,无非是为了加强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以更神圣的理由统治天下。

不过,明清两代的诏书并不是都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日”开头,也有相当一部分诏书开头直接用“皇帝诏日”或“诏曰”。因此,事实并不是像电视剧里那样,凡是皇帝的圣旨,头一句一定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日”。

来历

据说,“奉天”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者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便命名为“奉天殿”。

后来,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篡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并把明朝的首都改迁为北京,又在北京模仿南京城建了规模更宏大的紫禁城,奉天殿自然也被原封不动的从南京“搬到了”北京。这“奉天承运”的说法恰是源于这座奉天殿。

这一说法也曾在清朝治学严谨的大学者俞樾的《茶香宝续钞》中有记载:“奉天承运”是“论奉天殿名而及之”,由此而知,这种四字用法最早源于明代的奉天殿。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

意思是:皇帝遵照上天的旨意,下一些需要执行的命令。

这种叫法最早的发明者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在那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皇城,其中最重要、规格最高的朝会大殿,便命名为“奉天殿“。这“奉天承运“的说法恰是源于这座奉天殿。

朱元璋每一次需要用到圣旨的时候,都会在开头着重使用8个字,那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但是现在人们在影视剧中关于这8个字的读法,其实有一定的差距,因为这8个字在现代人口中的断句是平分,也就是4个字一句4个字一句。

最初明朝圣旨开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为”奉天承运皇帝“朱元璋颁布的诏书。其中的”承运“是指继承新生的气运,实际是封建社会王权专制的君权神授。

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大概意思就是皇帝是遵照上天的旨意,对在他一人之下的所有人下达一些需要执行的命令,借用上天的命令,无非是为了加强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以更神圣的理由统治天下。

扩展资料:

使用场合:

1、”诏曰”是诏告天下。凡重大政事须布告天下臣民的,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2、“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凡是圣旨中表达皇恩浩荡时,都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开头。“制曰”只为宣示百官之用,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3、“敕曰”有告诫的意识。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的时,告诫官员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要骄傲自满,恃宠而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 皇帝诏曰 究竟什么意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起源,要从秦汉说起,秦始皇一统天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于是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铭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有这么一段论述:“秦承周末,为汉驱除,自以德兼三皇,功包五帝,故并以为号。汉高祖受命,功德宜之,因而不改也……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而其中策书等诏旨的写作格式,据范晔在《后汉书.光武帝记第一》“九月,赤眉入长安,更始奔高陵。辛未,诏曰:“更始破败,弃城逃走,妻子裸袒,流冗道路。”文下引汉制度注曰:“帝之下书有四: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诫敕。 策书者,编简也,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篆书,起年月日,称皇帝,以命诸侯王。三公以罪免亦赐策,而以隶书,用尺一木,两行,唯此为异也。制书者,帝者制度之命,其文曰制诏三公,皆玺封,尚书令印重封,露布州郡也。诏书者,诏,告也,其文曰告某官云,如故事。诫敕者,谓敕刺史、太守,其文曰有诏敕某官。它皆仿此。”从中我们可以推知汉代最为重要的一类诏书的开头应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魏晋南北朝时的诏令与汉代相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存这一时期的皇帝即位诏书中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语,如《晋书》帝纪三晋武帝即位诏,帝纪六东晋元帝即位诏都写有上述文字。此中的重要原因大概是当时朝代更替频繁,做上皇帝的都十分注意强调其统治乃天命所归,他人不得窃夺。
唐代诏令分为册书,制书,慰劳制书,发日敕,敕旨,论事敕书,敕牒七种形式,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唐六典》卷8门下省“给事中”条)故而其所颁行的制书之首往往是“门下”两字,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而天命所归的话往往见于皇帝的即位诏令中,如德宗即位册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 肃宗即位赦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 顺宗即位赦称:“朕纂承天序……”
宋代的诏令继承唐代又有所变化。与唐代相似,宋代皇帝的诏令,不论事情大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国朝诸臣奏议》卷47蔡承禧:《上神宗论除授不经二府》,此处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诏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书门下议,而后命学士为之。故许多重要诏令开头与唐代一样,都是门下二字。如《宋大诏令集》所载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八位皇帝的即位赦文均以门下置于篇首,同时,《宋大诏令集》中所存的诏令中,以“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的亦占有相当比例,此类诏令,多见于真宗以后诸帝,承平日久,日益觉得自己的伟大与光荣,于是忍不住要宣谕一番。
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故以“国语训敕者曰圣旨,史臣代言者曰诏书,”(《经世大典序录.帝制》)蒙文圣旨和汉文诏书开头都使用“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的套语,其实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是蒙古文,意为“上天眷命”。不过当时不少蒙文圣旨多被机械翻译为汉文,故而汉文诏书中亦有不少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开头。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广泛使用应该是在明代,明太祖于加强中央集权不遗余力,自然少不了这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的气势。太祖以为自己的统治出至天意,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因而其诏书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明代礼仪明文规定,亲王,群臣上表笺,都得有“皇天眷命,统驭万方”,“承天受命,君师宇内”等字样,节日朝贺须用“奉天永昌”,皇帝郊祀称自己为“嗣天子臣”,其使用的音乐头一句就是“荷蒙天地兮,君主华夷。” 皇帝结婚的纳采制词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宝玺则有皇帝奉天之宝,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等等。而对于民间的祭拜天地行为严加管制。明会典卷165“亵渎神明”条目规定,如果民间私下告天拜斗,则为亵渎神明,须杖70。清承明制,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中间诏示内容,最后一般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尾。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云。到了1912年,随着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也终于终结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参考资料:http://www.guxiang.com/lishi/shihua/pingzhu/200202/200202190045.htm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最初来自哪位皇帝口中,是什么意思

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朝时期的圣旨开头语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 皇帝圣旨……”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圣旨开头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出现于圣旨中,始于明朝。

那么“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谁发明的呢?其实这个人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一个穷苦人家出生的孩子,早年又当过和尚。所以很怕别人说自己皇位来的不正统。所以经常自封为“奉天法祖”“奉天承运皇帝”,所以说圣旨的开头也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也有这样的说法,明朝开始的圣旨开头不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意思是“奉天承运皇帝”朱元璋颁布的诏书。前面说过“奉天”是朱元璋的“奉天殿”,而“承运”指的是继承新生的气运,实指君权神授。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意是,皇帝遵照上天的旨意,下达命令。借用天命,无非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的即位圣旨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开头。天命所归的话,有时也可以在唐代看到,比如肃宗即位时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德宗即位时称:“昊天有命,皇王受之”;顺宗即位时称:“朕纂承天序……”。宋代的圣旨写作格式大体上继承了唐代,又有所变化,比如从宋太祖到宋徽宗,即位时下达的旨意都是用“门下”二字开头,另外喜欢用“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的宋代皇帝也不少。

到了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用蒙古文下达的旨意称为“圣旨”,用汉文下达的旨意称为“诏书”。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代不论是“圣旨”还是“诏书”,开头都会写上一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作为固定开头。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