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秋风扫落叶 求下联
- 秋风扫落叶下一句是冬风什么
- 秋风扫落叶下一句李白是什么
- 一叶知秋押韵的下一句是什么
- 上联: 梧桐落叶秋风扫,求下联
- “秋风扫落叶”的下一句是什么
- 秋风扫落叶下一句 秋风扫落叶下一句是什么
- 秋风扫落叶下一句到底是什么
秋风扫落叶 求下联
上联:秋风扫落叶
下来:暮雨催寒花
上联:秋风扫落叶
下联:春雨润新花上联:秋风扫落叶,
下联:落雨洗铅华。
不知可否
秋风扫落叶下一句是冬风什么
春风吹细雨,秋风扫落叶,冬风散雪花
秋风扫落叶
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
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使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势力大
【相近词】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反义词】日积月累
秋风扫落叶下一句李白是什么
原句是: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这出自唐代李白的《长干行二首》。全文: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别离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北客真王公,朱衣满江中。
日暮来投宿,数朝不肯东。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浦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李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译文: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在门前折花做游戏。你骑着竹马过来,把弄着青梅,绕着床相互追逐。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
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
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八月里,黄色的蝴碟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想当初我在深闺的时候,不曾见识烟尘;可嫁给长干的男人后,整天在沙头等候风色。五月南风吹动的时候,想你正下巴陵;八月西风吹起的时候,想你正从扬子江出发。来来去去,聚少离多,悲伤几何?什么时候到湘潭呢?我最近天天梦见那里大起风波。
昨夜又见狂风吹度,吹折了江头的大树。江水淼淼,昏暗无边,夫君啊你在何处?我将乘坐浮云骢,与你相会在兰渚东。鸳鸯嬉戏在绿蒲池上,翡翠鸟儿绣在锦屏当中。自顾自怜才十五岁多,面容正如桃花一般嫣红。哪里想到嫁为商人妇,既要愁水又要愁风。
赏析
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
“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里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
“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
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
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一叶知秋押韵的下一句是什么
一叶知秋押韵的下一句是:
1、一叶知秋秋何在,风扫落叶秋自来。
2、一叶知秋,岁月如酒,一路阳光,笑对沧桑。
3、一叶知秋,秋雪知寒。
4、一叶知秋赏时悦,秋风扫落叶
5、一叶知秋赏时悦,红枫更迷人。
6、一叶知秋满目芳,金风玉露韵凝霜。
7、一叶知秋秋风凉,二目含秋秋水动, 三日不见如隔三秋。
8、一叶知秋秋风致,万谷归仓仓廪肥。
上联: 梧桐落叶秋风扫,求下联
上联:梧桐落叶秋风扫
下联:杨柳飞花春雨摧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秋风扫落叶”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只是故乡来
秋风扫落叶是一个汉语词语,
读音:qiū fēng sǎo luò yè
释义: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1、成语典故:“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2、名人名言
雷锋名言: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3、典故:
东汉末年的时候,有个叫辛毗的人,很有才能,他和他的哥哥辛评一起投奔了袁绍。
当时,地方豪强割据严重,战争连年不断,有一次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大战,结果袁绍被打败,损失惨重,没过几天袁绍就因为过于忧愤而死去了,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和袁谭为了争夺权利,互相斗争厮杀起来。袁谭为了打败袁尚,便想投靠曹操。于是,他便派辛毗去拜见曹操
辛毗见到曹操,向曹操说明来意之后,曹操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出兵援助,可实际上曹操心里在想:“现在袁氏两兄弟互相斗争,我不用出兵,只等着他们两败俱伤,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了。“因此,曹操口里虽然答应了,可过了好几天都没有一点行动。辛毗看到这个情形,心里非常着急,他很清楚曹操心里的想法,可又不便直接跟曹操说。于是便故意对曹操的谋士郭嘉说:“曹操真是目光短浅,他只想到等袁氏兄弟两人两败俱伤后坐收渔翁之利,可为什么不想一想,袁氏两兄弟毕竟是一家人,万一他们醒悟过来,两兄弟联合起来,那曹操再想打败他们可就很难了。“
郭嘉听了,觉得辛毗说得有道理,便马上把辛毗的话转告给了曹操,曹操听了,也觉得辛毗说得没错,便把辛毗叫来,问道:“袁谭值得信任吗?我们联合起来一定能打败袁尚吗?“辛毗听了,对曹操说道:“其实这和袁谭值不值得信任没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他们兄弟双方都已经打得筋疲力尽了,都已经没有什么势力了,您控制袁谭很容易,打败袁尚也很容易,您现在去进攻袁尚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容易,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后悔都来不及啊!“
曹操听了辛毗的话,连连点头,便马上同意了派兵救援,后来辛毗投靠了曹操,得到了曹操的重用。
秋风扫落叶下一句 秋风扫落叶下一句是什么
1、秋风扫落叶,下句是最是好时节,或者是知是故乡来,又或是满地尽黄昏。
2、释义:秋天的大风把落叶一扫而光。比喻强大的力量迅速而轻易地把腐朽衰败的事物扫除光。
3、出处:《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4、释义:《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凭借明公的威视,应对围困的敌人,击败疲劳的敌人,和秋风吹散落叶没有什么区别。
秋风扫落叶下一句到底是什么
秋风扫落叶,下句是最是好时节,或者是知是故乡来,又或是满地尽黄昏。
出自《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全文:
辛毗字佐治,颖川阳瞿人也。毗随兄评从袁绍。及袁尚攻兄谭于平原,谭使毗诣太祖求和。
时太祖将征荆州,次于西平。毗见太祖致谭意。太祖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
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
袁氏本兄弟相伐,加以早蝗,饥馑并臻,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太祖曰:“善。”乃许谭平。
明年攻邺,克之。表贼为议郎。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时连煌民饥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与臣俱求见帝知其欲谏作色以见之 皆莫敢言毗曰:“陛下欲徙士家,其计安出?”。
帝曰:“卿谓我徙之非也?”毗曰:“诚以为非也。”帝曰:“吾不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不以臣不肖,置之左右,侧之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
帝不答,起入内;毗随而引其裾,帝遂奋衣不还,良久乃出,曰:“佐治,卿持我何太急邪?”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无以食也。”帝送徙其半。
黄初五年,文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曰:“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天下新定,宜息民力,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宽政。”帝曰:“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帝竟伐吴,至江而还。
明帝即位,进封颖乡侯,邑三百户。
帝方修殿舍,百姓劳役,毗上疏曰:“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而孙权市马辽东,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备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官室大兴。
唯陛下为社稷计。”帝乃止。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渭南。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宣王数数欲进攻,毗禁不听。六军皆肃,莫敢犯违。
亮卒,复还为卫尉。薨,谥曰肃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