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的答案(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_刘备_演义_东吴

本文目录

  •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 三国演义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的见解
  • 有关三国演义的题目,和答案
  • 三国演义中的君子之儒
  • “舌战群儒“的情节出自一部名著,知道的人进来一下
  • 为什么七雄争霸问题:舌战群儒是哪个时期的答案是明朝
  • 《三国演义》的题目和答案
  • 舌战群儒的课后题答案是什么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哪些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列举两个如下:

1、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麽才学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麽本事!”

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2、初出茅庐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刘备叫来关张二人商议迎敌,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很不服气,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

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后来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例如:别看他“初出茅庐”,却有一股冲劲,又肯虚心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作出了成绩。

三国演义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的见解

  武汉大学历史系唐长孺教授谈诸葛亮
  一、有关诸葛亮评价问题
  诸葛亮可以说是封建社会里边的一个完人。从当时一直到后来,从来没有人对诸葛亮有贬辞的。从陈寿写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后的《评》以及他《进〈诸葛亮集〉》的表,都对诸葛亮非常的推崇。在《评》上说诸葛亮的治蜀是“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他“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总之,说他“诚信公道,赏罚严明”。正是这样,首先他得到人民的爱戴。《评》上边说他“用法严峻”,但是人民是畏而爱之。他如此的权重,但是后主对他不疑。他的地位相当于汉献帝时的曹操跟曹魏中后期的司马懿,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中,但是后主一直信任他,对他是不疑的。在政治上历来对他非常推崇。陈寿《评》里说他“管、萧之亚匹矣”,是跟管仲、萧何差不多的人物。后来唐代杜甫的诗,说他“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都是对他极端地推崇。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陈寿的《评》里边有这么一句话,说他“盖应便将略,非其所长欤?”用一个疑问词,“非其所长欤?”在他的上书的表中也说他善长的是治国,但并没有贬低他的军事才能。上《进〈诸葛亮集〉》的表中,陈寿说他的军事才能,“长于治戎,短于应变”,他是擅长于治军,可是“短于应变”,即“出奇制胜”,是其所短。他“长于治戎”,这是裴注引《袁子》的话,袁准是晋朝人,说诸葛亮用兵的特点,一个是“安静”,第二就是“坚重”,他不崇尚出奇制胜。但陈寿是不是真的贬低他的军事才能呢?并非如此。他说诸葛亮“长于治戎”;他在传末还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司马懿赞赏的,当然是他的军事才能,说他是“天下奇才”。陈寿在诸葛亮死后还专门在传中写上这一句,在他的上书的表里边也说:“长于治戎,短于应变”,在下面又说,“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当时碰到的是司马懿,就意思是说只有司马懿才能抵抗他,所以说实际上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绝对没有贬低。只是说他从事政治跟军事二者之间,他尤其是政治更善长。在军事上来说,他在治军这方面见长,而不是出奇制胜。这个说法,我看还是正确的。
  诸葛亮时,魏延曾建议出兵子午后,诸葛亮没有听他的话。这一点,后人是有点议论的:魏延这个计划还是对的,诸葛亮是坐失良机了。但是诸葛亮自己曾经讲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他一生谨慎,他的治兵也就是“安静”、“坚重”,不轻易冒险,正如兵法上所谓“先为不可胜,然后能够取胜”。他固然对魏作战没有取得“尺土”,但是除失去街亭外,他也没有遭到很大的挫败,也没有人能打败他;而且诸葛亮的治军之才,据历史记载,他的兵士跟居民相杂,就是说当时不仅蜀汉人民对他十分爱戴以外,就是在敌境,在“外国”的土地上,也得到百姓的支持。长安是曹魏的重镇,不会轻易就会攻取的。在这个时候孤军深入,屯兵于坚城之下,能够希望得胜吗?即使他真是能够取得了长安,H诸葛亮多次撤兵,都是因为运粮的困难而退兵,假若取得长安又如何守法?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实际上是自负的。
  诸葛亮自比管、乐。管仲跟乐毅从来没有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从来是管、晏,管仲跟晏婴,就是陈寿的评也说诸葛亮是“管、萧之流亚也”。这重点是政治方面,管仲跟萧何。乐毅跟管仲两个人是绝对不同的人物:管仲是政治家,他相齐桓公,清朝末年的俞曲园对此有一种解释,他说是针对汉室而言的。假如说汉室存在他,就当管仲来帮助割据的齐桓公那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来关崇王室,保持汉朝;假如说,汉朝灭亡了,他就当乐毅,帮助一个当时的州牧。管仲是一个政治家,乐毅是一个军事方面的人才。并不是出奇制胜的这种才能,而是治军严整,非常稳重的。在当时蜀国是一个弱国的形势之下,要幸险侥幸,实在是个危险的事。所以从这一点来讲,陈寿的评价是正确的:长于治戎,并不在于应变。
  二、有关《隆中对》问题
  当时的形势就是这样,当时刘备去访问他,“谘臣以当世之事”,就是问他当时的形势,当时的形势摆在那里的,曹操已经占领了北方,是不可与争的,兵多势重;孙吴据有江东,已历三世,也是不可与争的,只可为援而不可为敌。就是说,供给刘备可以回旋的余地只有荆州和益州,此外没有地方,当时的形势是摆在那里的,就是这样一个形势的,并不是诸葛亮由于他的什么能耐做到的情形,而事实上也只能如此,刘备能够占据的地方只有荆、益两州,此外,还有什么地方呢?诸葛亮作这样一个对策,后来是这样的发展,当时的形势本来就是如此。但是,把《隆中对》作为诸葛亮的文章,这其实是不对的,这是陈寿的文章,是刘备问诸葛亮,诸葛亮回答,怎么说是他写的文章呢?而且,这里边《隆中对》,当时刘备去访问他,不晓得谁跟他去的,是否当时也有人作了记录呢?这是我很可疑的,也许是后来史臣,而当时蜀国是没有史臣的,据说是如此。
  三、有关孟获问题
  孟获后来在蜀汉充当了御史中丞,当了朝丞。看来孟获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是有文化的,所以他当御史中丞,是文官。
  四、对诸葛亮评价极高的原因
  在明朝以后,跟《三国演义》有关,在此以前,诸葛亮就是符众生的。从三国时期开始人们都是对他赞赏的,他能抗御曹魏这样的大国,他的治蜀得到人民的爱戴,“劳而不怨”。从宋代以后,不仅从宋代以后,从东晋以后,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正统的问题。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他就是把蜀汉作为正统。既然把蜀汉作为正统,那当然诸葛亮功劳就非常之大,他是维护了汉朝,一直到后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还是以蜀汉为正统。
  五、诸葛亮的经济措施
  经济方面措施不多。当时诸葛亮有一句话,就是“民贫国虚,唯仰锦耳。”可见得巴蜀还是比较穷的,他靠锦官城在那里织锦外销,锦远销到曹魏,远销到吴国,这是他的财政方面一个很大的收益。提倡手工业,另外他也兴修水利,此外措施没有。
  六、有关诸葛亮“北伐”问题
  有人说(北伐)是以攻为守,他要守巴蜀,先进攻汉中,以攻为守。有人这样将,这样讲其实我看也不见得正确。因为诸葛亮出兵之前,曹魏并没有进攻蜀汉的意图,曹魏当时主要是对付吴,而不是对蜀,他的重兵当时都在淮南。他要对付孙吴。所以当秭归战后,刘备病死,这时曹丕没有乘机攻蜀,相反地去准备进攻吴国。他们始终把吴国作为大敌。所以当诸葛亮大军南征时,曹魏没有乘这个时候去进攻。等到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三郡响应,这时候曹魏大为震动,料想不到小小的蜀汉竟敢出兵,他自己并没有取蜀之意。说他以攻为守,应该先有曹魏取蜀之心,如是他揉取主动。但是曹魏并没有攻蜀的意图。他要逐步进攻,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他绝不轻举妄动,他还是步步为营,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就这样。
  诸葛亮应该说是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伟大的政治家。在他二十七、八岁时,刘备三顾茅庐去找他。然后,他就作了非常有名的《隆中对》。《隆中对》把当时中国国内的形势作了很细致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北方怎么样,南方怎么样,然后西方怎么样。跟刘备建议取荆州,取巴蜀,然后三分天下,跟曹操、孙吴抗争,这是很不简单的。当时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全国的局势作出这样细致深入的分析,而且最后历史的发展可以说基本上按照诸葛亮所预见的情况发展下去,形成所谓三国鼎立的局面,从这点上讲,我觉得诸葛亮一个年青的知识分子、一个年青的政治家能做到这样英明的预见,最后形成三国这种政治局面是很了不起的。这是从政治上讲。
  另外一方面,他到四川、云南执行民族政策。“七擒孟获”事是裴松之《三国志》注里边的,而陈寿《三国志》中并没有把这事记录下来。但是既然有这种传说,就说明有这种可能,也反映当时诸葛亮对待南中少数民族情况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政策,可以说是以心服人,不是以力服人,是以德服人。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跟少数民族搞好团结,长期和平共处下去,最后达到融合。他在四川立足,云南成为他很重要的后方,直到今天云南少数民族还对他非常崇拜,非常敬爱,这不是偶然的。虽然“七擒孟获”是个故事,正史里没有记载这件事情,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个传说,反映一定的事实,特别是从千百年来西南少数民族对诸葛亮崇拜的情况,可以想象到他在民族政策方面的伟大见解跟实践结果的情况。
  另外从军事方面来讲,陈寿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好像他不大能够打仗。蜀汉在战争方面不是太成功,当然有种种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罪于诸葛亮一个人,恐怕跟它的地理情况,跟他手下的人才等等各方面都有关系。但是有一点应该看到,就是他几次出祁山北伐,实际上我看是一种以攻为守的办法,他这样攻并不是真正一定想要打到长安,打到洛阳,但是出兵这种姿态,这种举动,就使得北方对他另眼看待,对他不放轻举妄动,这样就保住了西南四川云南一带地方,所以把诸葛亮北伐看作一种战略,利用这个办法来维护住这个政权的立足点,维护他的地位,这样看也许更适合些。
  诸葛亮给人的形象,现在一般都是从小说,戏剧方面传达过来的。我觉得是不是还有一点应该考虑,就是诸葛亮是一个讲究法治的人。本传上讲他“循名责实”就是法家的态度,他“严刑峻法”,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非常严格,老百姓都很怕他,但是同时也很敬爱他,我觉得这是诸葛亮的一个方面。是不是还有另一个方面应该考虑,就是他曾经讲过两句很有名的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什么叫“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呢?我体会这是道家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一种思想,一种“淡泊” 、“宁静”的想法。所以诸葛亮这个人应该说他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在安邦治国方面,是采取“严刑峻法”的办法。另外,他在为人方面有道家的一面。他的治家、人生观我觉得恐怕应该同时注意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特怔。可惜诸葛亮的著作今天留下来的不多,有些是假的,不可靠的。我想,如果他要作诗,写文章的话,恐怕很可能会更多的流露一些道家的思想,而不是商鞅,韩非的那种想法。所以今后研究诸葛亮,我觉得还可以从这方面多下些功夫,研究研究他的心态,研究研究他的思想深处是不是有几种因素混合在一起的,而不仅仅是一个讲严刑峻法的人。当然现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的诸葛亮就是羽扇纶中的那种形象,这当然是从小说、戏剧里边来的,这说明小说戏剧对于宣传历史人物,对于进行历史教育还是很有用的。

有关三国演义的题目,和答案

1、《三国演义》中 “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他们各自的性格怎样?
(1)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
(2)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
(3)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2、《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他们各自的内心是怎样?
(1)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2)刘备: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3、“群英会中计”是谁中谁的计?两个人的性格怎样?
(1)设计者:周瑜,善使谋略、聪明机智
(2)中计者:蒋干,自作聪明、败事有余
4、七擒孟获是谁擒了猛获?为什么要七擒?
是诸葛亮擒的孟获。
共七擒七纵,是谈诸葛亮听从马谡的建议,征服心理,以求南方的长治久安。
5、“巧授连环计”涉及哪两个人物?为什么要连环计?
人物:曹操、庞统
庞统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6、《三国演义》中“过五关斩六将”的是谁?斩了谁手下的六将?为何要过关斩将?
关羽,斩了曹操手下的主六将,因为这六人阻挡他寻找大哥刘备的去路。
7、“草船借箭”是谁向谁借箭?这个“借”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趁大雾天扎草人攻打曹营,借来十万支箭,完成任务。
8、你怎样评价《三国演义》中 “刘备三顾茅庐”?
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迫切心情和胸怀大志,不拘小节的宽广胸怀。
9、《三国演义》中 “赔人夫人又折兵”的是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孙权 诸葛亮
10、《三国演义》中,你最欢地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从中可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忠心
11、《三国演义》中 “三英战吕布”的 “三英”指哪三个人?
(1)刘备
(2)关羽
(3)张飞
12、《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两段话:“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说此话者是谁,被赞誉的人是谁?
说此话者是徐庶。被赞誉的人是诸葛亮
13、“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肖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物?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14、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你怎么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反对这观点:因为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生观
赞成这观点:要成大业就要在关键时刻忍痛割爱,不能有妇人这仁
15、杜牧《赤壁》诗中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句子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到哪两个主要人物?
赤壁之战 曹操 周瑜
16、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事例足以体现这一特点,如“摆八卦阵”。
17、“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倍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是?
曹操煮酒论英雄
18、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个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是谁?这部书中有关这个英雄的传奇故事还有很多,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写出一个故事的名字:
人物:关羽
故事:单刀赴会 大意失荆州
19、诸葛亮在“三气周瑜,夺取荆州”过程中,逼得周瑜咬牙切齿地说:“既生瑜,何生亮。”
20、《三国演义》中“白衣渡江”一段讲的是谁的故事?
吕蒙
21、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两厢情愿的意思。该歇后语是从《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演绎出来的。
22、写出与下列情节有关的人物:
(1)怒鞭督邮:张飞
(2)跃马过檀溪:刘备
(3)巧授连环计:庞统
(4)三气周瑜:诸葛亮
(5)割须弃袍:曹操
(6)木牛流马:诸葛亮
(7)辕门射戟:吕布
(8)智料华容道:诸葛亮
(9)舌战群儒:诸葛亮
(10)义释严颜:张飞
(11)智取瓦口隘:张飞
(12)挂印封金:关羽
23、下面描写的人物分别是谁?用两三个词概括其主要性格特点:
(1)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
刘备:仁义、善良、能礼贤下士 
(2)面如重枣,唇若涂丹,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关羽:忠义、为人光明、磊落
(3)纶巾羽扇,身衣鹤氅,素履皂绦,面如冠玉,唇若抹朱,眉清目朗,身长八尺,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耿耿  
(4)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张飞:勇武鲁莽、耿直豪爽
(5)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奸诈狡猾、残酷、多疑  
(6)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四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引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吕布:没有主见、目光短浅、见利忘义
24、下面的对联写的是谁?
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威武震三军,爵号亭候公不黍;
徐州降孟德,南群丧孙权,头颅行万里,封称大帝耻难消。
关羽
25、“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园睁。一声好似轰雷吼,独退曹家百万兵。”这首诗称赞的谁?他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人物:张飞
性格:勇武鲁莽、耿直豪爽 
26、“枭雄玄德掣双锋,抖擞天威施勇烈。三人围绕战多时,遮拦架隔无休歇”说的是哪个情节?
三英战吕布
27、“温侯神射世间稀,曾向辕门独解危。落日果然欺后羿,号猿直欲胜由基。虎筋弦响弓开处,雕羽翎飞箭到时。豹子尾摇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写是哪件事?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
事件:辕门射戟
人物:吕布 刘备 纪灵
28、“‘豫州’当是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其中的“豫州”“卧龙”分别指谁?本诗写的哪个情节?
豫州:刘备
卧龙:诸葛亮
三顾茅庐
39、“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何人?所报答的“主”指谁?“义释”的是谁!
关羽 刘备 曹操
(希望能帮到你,也希望你能给我好评哦,你的好评是我最大的鼓励!谢谢~)

三国演义中的君子之儒

(1)结合语段中出现的人物“汝南程德枢”及主要的情节,可以看出这是《三国演义》中的著名故事“诸葛亮舌战群儒”.
(2)结合第一题的答案可知,这个人物是诸葛亮或孔明、诸葛孔明;结合《三国演义》的内容,找出能表现诸葛亮“君子之儒”的故事情节即可.

答案:(1)(诸葛亮)舌战群儒 (2)孔明(诸葛亮、诸葛孔明) 示例:孔明巧布八阵图(其他能够表现诸葛亮“君子之儒”的事件亦可,如定三分隆中决策、用奇兵草船借衡、七擒六纵孟获等)

译文:忽然一个人大声说道:“诸葛公好说大话,未必有真才实学,恐怕到时恰恰要被文人学者所笑呢.”孔明看那人,乃是程德枢,便回答道:“文人学者有君子与小人之分.作为君子的文人,忠君爱国,坚守正义,憎恶邪佞,尽力为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美名传于后世.而作为小人的学者,只钻营雕虫小技,用心于文墨,年轻时作赋,人老了把经都念完.笔下即便有千言,胸中却没有一点实实在在的计策.就像杨雄那样,虽然以文章著称于世,却屈身于草莽强盗之手,走投无路最后跳楼而死.这就是所谓的小人之儒.即使他每天吟诗作赋上万言,可又有什么用呢!”程德枢也不能应对了.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全都已惊慌失色.

“舌战群儒“的情节出自一部名著,知道的人进来一下

天,舌战群儒是《三国演义》里的,百度一下就有答案了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东吴上下主降之风日盛。在此情势下,诸葛亮以其超人的胆识同东吴群儒展开舌战,并以其滔滔辩才使对手一个个皆成“口”下败将,并最终说服了孙权,使吴蜀联盟共抗曹操的局面得以形成。
答案
情节:诸葛亮应鲁肃邀,游说东吴群臣联刘抗曹,舌战群儒,最终说服了孙
权。
人物:诸葛亮胆识过人,口才超凡,镇定自若,气势磅礴。

为什么七雄争霸问题:舌战群儒是哪个时期的答案是明朝

  舌战群儒是三国时期,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
  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三国演义》的题目和答案

1.三国中谁是里谁是只会纸上谈兵的人?
答:马谡
2.是谁妒忌诸葛亮,一心想害他,结果害了自己?
答:周瑜
3.歇后语:(
)打瞌睡——梦想荆州
答:周瑜打瞌睡——梦想荆州
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是名著(
)里的开篇曲。
答:(三国演义)
5.周瑜,字(
)。
答:公瑾
6.《三国演义》中的五虎上将分别是(
)、(
)、(
)、(
)、(
)。
答:关羽、赵云、张飞、黄忠、马超
7.“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这一回主要讲的是主战派和投降派之间的斗争。主战派是(
)、(
)。
答:周瑜、诸葛亮
8.《三国演义》中常胜将军孩场粉渡莠盗疯醛弗互是(
)。
答:赵云
这些应该够了,希望能帮助你!

舌战群儒的课后题答案是什么

第一题
张昭:1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 答: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
   2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 答:先正面解释不取
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
   3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 答:指出“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
虞翻:1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 答:表示曹军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
   2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 答: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
步骘:1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  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
薛综:1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 答: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
   2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 答: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
陆绩:1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 答:1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2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3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
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 答: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
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
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 “未必真有实学” 答: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