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入佳境成语故事(顾恺之的成语故事)_顾恺之_再接再厉_比喻

本文目录

  • 顾恺之的成语故事
  • 甘蔗越吃越甜好戏还在后头是什么意思
  • 急需成语故事
  • 再接再厉成语故事

顾恺之的成语故事

空前绝后
【成语故事】:晋朝顾恺之,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他的绘画才能更是出色,闻名于世。顾恺之画人物,神态逼真,形象生动。与众不同的是,他画人物,从来不先点眼珠。有人问其原因,他说:人物传神之处,正在这个地方。一语道出了其中的诀窍,使人叹服。当时被人称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南北朝时的梁朝,又出了一个叫张僧繇的大画家。他善画山水、人物、佛像,在当时名气很响。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庙佛塔,都命他作画。据说,有一次他在一个寺庙的墙上画了四条龙,却没有给龙点眼珠。旁人问他为什么不点上眼珠,他说:“恐怕点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去。”众人不信,坚持要他试一试,他便点了两条,果然破壁飞去。这一传说虽夸张得近于荒诞,但说明了他作画技艺得很高超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个更有成就的画家吴道子,集绘画、书法大成于一身。他的山水、佛像画闻名当时,且写得一手好字,有书圣之称。据传说,他曾为唐玄宗画巨幅嘉陵江图,几百里山水竟在一天内画好了。他在景玄寺中画了地狱变相图,不画鬼怪而阴森逼人,相传看过这幅画后改过自新、弃恶从善的大有人在。所以,后来有人评价这三个画家时,认为顾恺之的画成就超越前人,张僧繇的画成就后人莫及,而吴道子则兼两人的长处。
【成语出处】:宋·赵佶《宣和画谱》:“顾(顾恺之,晋代画家)冠于前,张(张僧繇,南朝梁代画家)绝于后,而道子(吴道子,唐代画家)乃兼有之。”

甘蔗越吃越甜好戏还在后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情况往好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好。
相对应的成语是渐入佳境。
渐入佳境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唐•房玄龄等《晋书•顾恺之传》。
“渐入佳境”的原义是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状语;也作“渐至佳境”。
顾恺之吃甘蔗总是从甘蔗梢开始,一口一口往下吃,最后吃最甜的根部。他将这种吃法称之为“渐入佳境”。其实这也给人们一个启示,做学问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只要坚持不懈,最终必将有所收获。
【成语故事】
顾恺之是东晋名士,晋陵无锡人。
有一次,顾恺之随桓温乘船到江陵去视察部队。到了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员前来拜见,并送来很多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高兴,吩咐大家一起品尝。于是大家都拿着吃了起来,纷纷称赞甘蔗味道很甜。这时,顾恺之正独自欣赏着美景出神,没有来得及去拿甘蔗。桓温看见了,就想和顾恺之开个玩笑。他故意挑了一根长长的甘蔗,走到顾恺之跟前,把甘蔗末梢的一段塞到他手里。 顾恺之看也不看,径自啃了起来。桓温又故意问顾恺之甘蔗甜不甜,旁边的人也一起嬉笑着问他。顾恺之回过神来,才看到自己正啃着甘蔗的末梢,便知道大家为什么嬉笑。他为了缓解尴尬的局面,灵机一动,接着话头就说起来:“你们笑什么?吃甘蔗,就应该从末梢吃起。这样,越吃越甜,这叫作‘渐入佳境’。”
大家听了,都赞叹顾恺之思维的敏捷。最后大家一起哈哈大笑起来。据史书记载,后来,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时都从末梢吃起,这种吃法竟然成了名士风范。后来,还有不少人仿效他的吃法。

急需成语故事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再接再厉成语故事

A. 表示继续的成语、

再接再厉 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乘胜逐北 乘:趁,因;北:败。指乘着胜利继续追击。
乘胜追击 乘:趁着。趁着胜利的形势继续追击敌人,扩大战果。
再接再历 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同“再接再砺”。
再接再砺 接:交战;砺:磨砺。原谓鸡再磨嘴,然后再相斗。后用以指继续努力,坚持不懈。

B. 再接再厉成语故事

再接再厉
接:接战、迎战;厉:磨快,引申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形容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

C. 儿童成语故事《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拼音】bǎi chǐ gān tóu , gèng jìn yī bù
【成语故事典故】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ji)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出处】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
【解释】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用法】作谓语、状语;比喻即使取得好成绩还要努力
【近义词】再接再厉
【相反词】每况愈下、固步自封

D. 再接再厉的成语故事

再接再厉:原意是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语出唐朝韩愈《斗鸡联句》。其中说“事爪深难解,嗔睛时未怠。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其中的“再接再砺”中的“接”和“砺”很有意思,还有个典故。说有一天,大文学家、思想家韩愈路过一个村庄,巧遇两只公鸡不知是因为争食还是因为争宠而发生了冲突。只见两只公鸡扑腾扑腾地展开翅膀,竖起涨红的鸡冠,高昂着头颅,扑向对方,用尖利的嘴啄对方的头颅,快速地“斗”了起来。韩愈称之为“接”。一“接”之后,两只公鸡为了增强杀伤力,暂时分开后,迅速地把尖利的嘴在地上磨来磨去,使之更锋利,韩愈称之为“砺”。“接”,作“交战”讲;“砺”通“厉”,名词活用,作“磨快”讲,意思是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之前先磨一下嘴。“砺”后迅速“斗”起来。两只公鸡如此反复,都试图打败对方。韩愈称之为“再接再砺”,后写作“再接再厉”。

E. 再接再厉和同仇敌忾是不是来自历史故事

再接再厉。接:接战、迎战;厉:磨快,引申为奋勉,努力。指雄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磨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形容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
语出:唐·韩愈、孟郊《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成语】: 同仇敌忾
【拼音】: tóng chóu dí kài
【解释】: 同仇:共同对敌;敌:对抗,抵拒;忾:愤怒。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成语典故
【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
【成语故事】:东周春秋时期,有一首流传于军中的歌谣,表现了士兵们 慷慨从军;同心对敌的乐观精神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这首歌谣 分为三节,可以反复咏唱。其中第一节是这样的:”谁说没有衣服?我 的战袍就是你的。国王兴兵打仗,快把刀枪修好。我与你共同对付仇敌。” “同仇”这个词就来源于上面的歌谣。

F. 再接再励是一个成语故事吗

【成语】再接再厉
读音:zài jiē zài lì
释义: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出自:唐·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造句:取得好成绩也不能自满,要再接再厉,不断进取.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褒义

G. 再接再厉是不是成语故事

【成语】再接再厉
读音: zài jiē zài lì

释义: 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出自: 唐·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造句: 取得好成绩也不能自满,要再接再厉,不断进取。

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 再接再砺

反义词: 得过且过

供你参考,祝你开心。

故事可能不是那么具体,但还是有典故的

H. 马不停蹄的成语故事

马不停蹄的成语故事:

元·王实甫《丽春堂》全剧共四折。剧情是:御园射柳之时,右丞相完颜乐善连射三箭皆中,赢了右副统军使李圭,得到皇帝所赐锦袍玉带。李圭不服,次日在香山与乐善打双陆,又输。李圭提出再输者被抹黑脸,乐善认为有失体面,怒打李圭。

李圭向皇帝告状,乐善被贬济南,幸有府尹常携歌女和酒为他作消遣,他自己钓鱼饮酒自得其乐。后因草寇作乱,他被皇帝召回,众官员在他家中迎接。皇帝让他在家中丽春堂设庆喜筵席,李圭负荆请罪,二人终于和好。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赢的他急难措手,打的他马不停蹄。”

(8)再接再厉成语故事扩展阅读:

1、马不停蹄

【解释】:比喻不停顿地向前走。

【出自】: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二折:“赢的他急难措手,打的他马不停蹄。”

翻译:赢的他很难放手,检查的其他马不停踢。

马不停蹄近义成语:

夜以继日、再接再厉、无所畏惧

2、夜以继日

【解释】:晚上连着白天。形容加紧工作或学习。

【出自】:战国庄周《庄子·至乐》:“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翻译:高贵的人,夜以继日,考虑好吗。”《孟子离娄下》.:“抬起头来想的,夜以继日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工作等

【近义词】不舍昼夜、马不停蹄、焚膏继晷、没日没夜、以夜继日、日不暇给、日以继夜、夜以继昼、连日连夜、废寝忘餐、披星戴月、穷日落月、孜孜不倦、夙兴夜寐、坐以待旦、熬更守夜、通宵达旦、俾昼作夜、宵衣旰食、废寝忘食、专心致志

【反义词】无所事事、饱食终日、蹉跎岁月、游手偷闲、游手好闲

3、再接再厉

【解释】:接:接战;厉:磨快,引伸为奋勉,努力。指公鸡相斗,每次交锋以前先磨一下嘴。比喻继续努力,再加一把劲。

【出自】:唐·韩愈《斗鸡联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厉乃。”

翻译:一喷一醒地,再接再厉就。

【示例】:取得好成绩也不能自满,要~,不断进取。

【语法】: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再接再砺、马不停蹄、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变化多端、不屈不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知难而进、力争上游、快马加鞭

【反义词】知难而退、得过且过

I. 形容更进一步的成语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再接再厉 日臻成熟 渐入佳境 蒸蒸日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日新月异,脱胎换骨 发愤忘食 废寝忘食 分秒必争 焚膏继晷 鸡鸣而起 磨穿铁砚 勤学苦练 夙夜匪懈 夙兴夜寐 无冬无夏 宵衣旰食 学而不厌 圆木警枕 幼学壮行

J. 遇到困难不退缩的成语故事

百折不挠:
【典故】东汉时有一个叫桥玄的人,他性情刚烈,不畏强权。一天,一伙强盗棒加了他10岁的儿子,来到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拿钱赎取,桥玄怒斥强盗。此时,官兵已包围了桥家,因怕伤害他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桥玄愤怒地喊道:“难倒为了儿子的生命,就放了这伙坏人吗?”他命令官兵赶紧动手,结果他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赞美他的高风亮节。
【意思】:折:挫折。挠:弯曲;引伸为屈服。无论遭到多少挫折;都不退缩;不屈服。百折不挠形容当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依然坚强面对,就算有100次困难同样是如此,形容一个人十会的坚强,百折不挠!

·急流勇进 jí liú yòng jìn
【释 义】: 在急流中勇于前进。形容在险境中积极进取,不退缩。
【出 处】: 宋·邵伯温《邵氏见闻录》:“以火箸画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勇退人也’。”

·义无旋踵 : yì wú xuán zhǒng
【释 义 】: 旋踵:把脚后跟转过来,比喻退缩。在道义上只能奋勇向前,毫不退缩。亦作“义不旋踵”。
【出 处】 :《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